民族文化的复调: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共生

2012-09-06 03:53曹端波
当代贵州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复调音乐大歌多元性

文Ⅰ曹端波

民族文化的复调: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与共生

文Ⅰ曹端波

贵州文化如同复调音乐,并非是单色的,而是多彩的;贵州文化又是一体的,即在各民族互相交往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

文化的复调,是从“复调音乐”中借用“复调”一词的内涵发展而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其实如同复调音乐,并不是由一个主旋律构成,而是由许多独立的旋律相互交往而成。每一种文化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因之,可称为民族文化的复调。

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形成本身就是复调式的。1988年秋,费孝通在香港中文大学作特纳(Tanner)讲演,发表了《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这一著名论文;后来又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观念,这既是费老的核心主张,也是费老纵贯一生的追求所在。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与“美美与共”的文化概念其实质也是一种复调文化概念,即任何一种文化或者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是单一色调,而是丰富多彩的。各美其美就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各文化之间要互相尊重,无分主次;美美与共即是在文化多元性的基础上互相交往,共同谱写多彩文化的和谐乐章。

贵州民族文化如同复调音乐,既丰富多彩,又互相融合,和谐共生。“多彩贵州”的出台与宣传,使外界对贵州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有了较直观的了解。然而,当前一些文化研究者和外界旅游者在强调多彩性(贵州文化的多元)的同时,也遮蔽贵州文化的一体性和各民族文化内部的多元和丰富。复调文化的提出,即在于防止对贵州民族文化的误读,即对贵州文化一体性与多元性的双重遮蔽:对贵州文化一体性的遮蔽主要是不了解各民族之间交往及贵州历史的形成,导致彰显地域文化丰富性的同时忽视了贵州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往,屏蔽了贵州文化的共性;对“多彩贵州”的理解,由于人们单纯看到了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不同,而没有看到同一民族内部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在民族文化的叙事下反而遮蔽了同一民族内部文化的多元。

各民族文化是在互相交往过程中,在生产生活中吸收、创造而成。同一民族由于分布区域及历史不同,其内部支系必然形成不同的文化。如果过于追求民族文化的同一,忽视民族文化内部的差异将导致民族文化丰富性的丧失。如苗族古歌在不同的区域或不同的支系有不同的演唱传统,苗族“仰阿莎”只是黔东南清水江流域流传的苗族古歌,如果以某一区域或支系的苗族文化代替整个苗族文化,必然导致其他区域或支系的文化被遮蔽。“嘎佬”(侗族大歌)是侗族南部方言区一些村寨的音乐,由于“侗族大歌”、“鼓楼”、“花桥”被一些学者视为侗族文化的三大特征,将其视为侗族的标记。因此,在梵净山旅游开发中,将铜仁的侗寨也打造成三要素齐全,还要求村寨小孩到黎平县去学南部方言和侗族大歌。其实,不同的侗族区域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和音乐形式,如果以侗族大歌代替其他区域的侗族音乐,势必导致侗族文化内部多彩音乐文化的消失。

贵州文化如同复调音乐,并非是单色的,而是多彩的;复调并非是杂乱,而是和谐共生,共同组成同一首歌;贵州文化又是一体的,即是在各民族互相交往,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因此,贵州民族文化的多元不仅仅是因民族不同形成的多元,而是同一民族内部的多元和同一文化享用民族主体的多元。贵州民族文化是复调的,也正因为如此,贵州各民族才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达到和谐共生,天下大同。(责任编辑/戴 聪)

曹端波,贵州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教授,硕士生导师,贵州人类学会副会长、贵州屯堡研究会常务理事。2002年至2005年,任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研究人员,2005年调入贵州大学;2007年至2009年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化局挂职副局长,从事非物质文化工作;2008年至2010年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献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长期致力于西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目前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省长基金、教育厅课题多项,主要著作有:《民族文化与社会发展》、《小农经济与乡村社会变迁》等。

猜你喜欢
复调音乐大歌多元性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侗族大歌文化内涵研究
侗族大歌传承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论作曲技术理论课中的复调音乐教学
西方复调音乐的产生及各时期的风格特征
从大卫·贝利的时尚摄影看摄影艺术的多元性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坚持“四性”,提高口语交际训练的实效
广西民族音画《八桂大歌》剧照
复调音乐的认识与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