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控制措施

2012-09-06 00:54陈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框架结构控制措施施工技术

陈敏

摘要: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工程的浇筑施工,已用于各种工民建筑,用于多层和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工程中存在一些质量方面的通病,对现浇框架结构混凝土浇筑施工的工艺技术的要求,并对建筑工程整体浇筑施工工艺、技术及其质量控制进行了详细研究。

关键词:框架结构;整体浇筑;施工技术;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框架结构中混凝土现浇施工的重要性

框架结构之所以能提高多层,高层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坚固性和使用寿命,主要是依靠现浇混凝土梁、板、柱的整体结构的一体性,钢筋相互穿过,再加上与梁、板、柱接触的砌筑体内甩出的拉结钢筋与基有效地拉结锚固,使得各层的砌筑体抗剪强度和抵抗水平推动能力,也提高了砌体的韧性。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施工单位对框架结构施工不够重视,导致在施工过程中质量问题不断出现,致使有的部位的框架结构不但达不到抗震要求标准,甚至由于施工质量低,而影响到正常结构的安全。因此,必须引起建筑部门的高度重现,采取积极措施和较为完善地施工工艺技术,努力提高框架结构工程的施质量,确保质量的要求。

2框架结构混凝土现浇施工存在的问题

2.1钢筋工程施工易出现的问题

纵向钢筋上下错位与钢筋搭接的规范的问题。在钢筋定位放线时,偏离正确位置,上下楼层位置相差超过6mm以上,使构造柱的上下纵向钢筋只能采取弯折措施来“归位”,结果是构造柱施工后是摆动形柱,严重影响其有效作用。另外,施工中很多工程的构造柱钢筋搭接位置很随意,且搭接长度也没有满足35d的规范要求,甚至有单端弯钩或两端都不弯钩的情况。箍筋松散,滑移歪斜,数量不足与不按规定加密箍筋。构造柱、梁、板施工中的箍筋施工问题较多,绑扎间距过大或间距不均,也不加修理。个别还有偷工减料,不按规定数量和间距绑扎,使框架结构整体质量和应起的作用受到削弱。按规范要求,应在节点处适当加密箍筋,而实际施工过程中没能严格执行,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箍筋的弯钩长度、角度不规范与拉结筋的摆放问题。

2.2混凝土施工中易出现的问题

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时顺畅密实,不出现卡壳断条等现象,规范中提出骨料的粒径不宜大于2.0cm。但一些施工现场对骨料的选配很不认真,往往由于骨料过大,而出现不密实和断条的现象。为确保混凝土不出现蜂窝、麻面或孔洞,规范中要求坍落度控制在5cm-7cm,以利于混凝土通过振捣能充分流入各个空洞内,增加与砌体粘结作用。而实际施工中,往往出现坍落度过小,混凝土干硬而不能适应浇筑。

3工程概况

某综合楼工程,地下1层,地上8层,框架结构,总建筑面积10500m2,总高度30.8m,标准层施工采用梁、板、柱混凝土整体浇筑施工技术。

4施工工艺及其技术控制措施

根据施工技术及现场条件,其技术要点分别阐述如下:

4.1楼层放线

楼层采用内控法进行放线,先放建筑主控制线,经电子经纬仪闭合后进行复核预控,依靠50m钢尺、墨线、铅笔放出各轴线,从而为以后的施工工序提供准确的施工依据,保证楼层位置的准确无误,利于施工。

4.2脚手架施工

⑴楼板混凝土模板的支撑体系采用碗扣式满堂红脚手架。模板支撑满堂红架立杆间距900mm,上设可调顶托,下垫脚手板,水平横杆按不大于1.2m设置。

⑵碗扣式满堂红支架搭设:碗扣式脚手架的搭设顺序:基础处理→立杆→横杆→接头锁紧→上层立杆→立杆连接销→横杆→可调托撑。

⑶脚手架搭设到设计高度后应对脚手架进行全面检查,其内容有:①立杆底座和基础是否接触良好;②全部节点的碗扣质量。

4.3模板体系的施工技术

⑴柱模板

①柱木模板体系。框架柱均采用覆面多层板木模。木模按段配置各段之间能周转利用的尽量周转利用。

②柱木模用15mm厚覆面多层板作面板,外侧钉50×100mm的木竖龙骨问距200mm,柱角用100mm×100mm的木方封闭接缝,木方与多层板交接处刨平,并加密封条。

③外设间距400mm的柱箍,柱箍采用两道双根8号槽钢用Φ16螺栓对拉。

④柱子四周加固采用钢管加顶托(不少于3道),并且同时与满堂红的碗扣架连成整体,柱子根部用木方楔与地锚固定,控制轴线位置和垂直度。

⑵梁模板

①梁柱节点、交叉梁节点用多层板和50mm厚木方在节点250mm范围内配制成4块可周转使用的定型木模板,节点模板高度不小于梁侧模,节点模板用木方和沉头螺栓固定,与梁侧模相接处用术方做成企口,螺栓为每排3道。梁底、梁侧模用多层板和50mm×100mm方木配制,梁底模板宽度同梁宽,梁侧模高度为粱高-板厚+5cm,龙骨顺梁长向布置,间距不大于200mm,并保证两侧必须各有一根,梁侧模长度应大于梁侧边长度一节点模板的长度以利硬拼接缝(长出部分可现场刨去)。节点模板及梁底、梁侧模板均编号以备周转使用。

②支撑体系采用碗扣式满堂红脚手架,在主框架内搭设单元架,单元架立杆间距为0.9m,水平杆步距1.2m,单元架高宽比不超过3:1,单元架之间(主梁底)利用支顶主梁底钢管的小横杆进行连接。梁底模架在间距不小于900mm的钢管上,并在主梁底必须加设底部钢管支撑防止塌腰,钢管支撑间距900mm两端与潢堂红架子用小横杆连接,小横杆步距同满堂红,支撑钢管间在节点处还要搭设顺水杆确保其稳定性。模板支架搭设时立杆下部必须垫木板且上下层立杆要对应位置,以免压裂楼板。

③跨度大于4m的梁板按起拱1.5/1000,起拱利用木楔垫在次龙骨下逐渐起拱,起拱线顺畅无折线,板起拱自梁边起,顶板与梁阴角线不能起拱。

④梁侧模采用Φ48、壁厚3.5mm的钢管固定,高度大于700mm的梁加穿墙螺栓,两侧用支顶保证梁的垂直。

⑤梁侧与梁底,顶板模板与梁侧间接缝贴5mm厚密封条并压紧以防漏浆,所有平面拼缝(包括节点定型木模与梁帮间)都采用硬拼缝。

⑶模板支设

模板的支设按照常规模板的施工要求进行施工,顶板模板采用100mm厚的竹胶板,柱模板采用150mm厚的多层板,二者与50mm×100mm方木相结合的碗扣架支撑体系。

①安装前,做好模板的定位基准工作。

②进行中心线和位置的放线:首先引测建筑的边柱轴线,并以该轴线为起点,引出每条轴线。模板放线时,根据施工图用墨线弹出模板的内边线和控制线(根据现场实际而定),以便于模板的安装和校正。

③做好标高测量工作:用水准仪把建筑物水平标高根据实际标高的要求,直接引测到模板安装位置。

④进行找平工作:模板承垫底部应预先找平,以保证模板位置正确,防止模板底部漏浆,沿模板边线用1:3水泥砂浆抹找平层进行找平。

⑷拼装质量内控标准。模板拼装质量内控标准见表1。

表1模板组装质量标准

⑸支模质量要求

①模板及支架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

②模板的接缝不大于2mm。

③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对模板工程进行验收,模板工程严格按国家质量验收标准要求进行验收。

⑹框架梁钢筋的绑扎和下放

①提前将框架柱与框架梁交叉部位的柱箍筋(即框架柱核心箍筋)通过焊接连接成整体。

②绑扎框架梁钢筋时,将框架梁钢筋在原位架起到施工层楼面该梁模板上口20~30cm左右以上进行绑扎,用25的钢筋废料焊接成型用1.5m的钢管横放在上面用于支撑框梁钢筋,框架柱核心箍筋提前,并套人框架柱内一同绑扎。

③绑扎时在框架梁模板上口每隔1m垫一根100mm×100mm方木,绑扎完成后(经检查验收),垫好保护层,用塔吊并人工配合吊起将框架梁逐段落人模板,也可以分段绑扎分段落下。

4.4混凝土浇筑施工

严格按配合比,确定搅拌机每缸的材料用量,搅拌时间不少于1~1.5min由于采用混凝土输送泵接管输送到现场,坍落度控制在12~16cm。混凝土连续浇筑,沿东西方向一端推进,梁板一起浇筑,但必须保证梁混凝土不再沉降,浇筑主体混凝土(标号为C30),混凝土浇筑后应及时振捣,混凝土接槎时间不得超过初凝时间,板面用振捣棒振实后,再用平板振动器拖平,结合处要求交叉振捣。楼板混凝土振捣拖平用3~4m双人刮尺控制标高刮平,保证混凝土面平整后至混凝土初凝前,用抹子反复抹压数遍,使其表面密实,并在混凝土终凝前将表面再压抹一次,以消除混凝土在初、终凝期间产生的裂缝、沉降裂缝及塑性裂缝。表面抹完后,立即覆盖一层塑料薄膜,及时保湿终凝后除掉塑料布,铺4~5cm厚细砂,并进行浇水养护。养护过程中始终保持细砂湿润。在混凝土强度未达到1.2MPa以上时,结构不得受振、上人或堆放工具材料等。待混凝土强度达到100%方可拆模。

4整体浇筑技术的成本控制

采用混凝土整体浇筑技术加快了工程进度,每层进度比传统工艺提前2~2.5天,(传统工艺每层一般为7天),标准层共计8层。其经济比较分析如下:

⑴人工费:本工程共加快工期18天,主体阶段每天平均投入人力112人(其中木工55人,钢筋工25人,混凝土工8人,水电工16人,杂工8人),人工费60元/天,人工费节省开支18×112×60=120960元。

⑵机械费:减轻了模板的清理力度,根据传统丁艺每层安排人员清理平均需要6个工,由此共需48个工,省人下费和机械费48×60+1000×8=10880元,同时避免了钢筋工和木工的交叉施工,有效防止了钢筋成品的人为破坏,而传统工艺进行钢筋成品保护每层需要3个工,此项节约费用3×8×60=1440元,并扩展了工作面,加快了周转材料的利用,周转材料利用率可提高30%~35%。

⑶材料:本工程标准层模板面积为18904.17m2,共计6351张,模板安排3层周转量,共进竹胶板2117张,根据竹胶板和多层板市场价格为110元/张,节省材料费共计2117×110×30%=73161元,还可以为下个工程继续使用,从而缩短了工期,降低了工程成本,综合效益共计120960+10880+1440+73161=206441元。

5结语

本工程于2007年l0月中旬完成主体结构施工,经多方检查均未发现裂缝,混凝土施工质量优良,达到设计要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李国胜.建筑结构裂缝及加固疑难问题的处理-附实例.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迟陪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起因及防治措施,混凝土,2001,12.

[4]富文权.混凝土工程裂缝分析与控制.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框架结构控制措施施工技术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航道整治工程齿形构建安装安全风险分析及控制措施
混凝土框架结构房屋的质量检测及抗震鉴定研究
市政路桥工程测量技术要点及控制措施探讨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危险源的辨识与控制措施
改变使用功能的框架结构加固后抗震分析
浅谈房屋建筑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框架结构极端条件下连续性倒塌的综合防范措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