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阅读与教科书阅读相结合:论证训练教学理念下的课前预读

2012-09-06 00:54阳建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经典阅读

阳建国

摘要:为训练学生的论证能力,仅阅读教科书式的导论性文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阅读难度较大的“源”论证性的经典文献。而且,在选择经典文献时,尽量既要有立论性文献,也要有批判性文献。

关键词:论证训练;经典阅读;教科书阅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引言

国内青年学者徐英瑾博士曾撰文批判汉语哲学界中关于西方哲学教育的一个普遍理念,即“以经典文本阅读为中心”的理念,主张西方哲学教育的重点应从“经典阅读”转到“论证训练”上来,特别地,应转到一种与“当代英美哲学教科书阅读”相匹配的“论证训练”上来。[1] 笔者颇为认同其关于西方哲学教育应以“论证训练”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更为甚者,笔者认为这一理念不只适用于西方哲学课程的教学,而是适用于除宗教和美学以外的所有非句读式的哲学课程的教学(甚至包括哲学史课程的教学)。但是,对于其提出的“与‘当代英美哲学教科书阅读相匹配的‘论证训练”概念,笔者持保留意见。

首先,从逻辑的观点来看,“论证训练”理念与“经典阅读”并非必然对立,相反,它们之间存在有天然的联系。导论性的哲学教材中的论证只是对经典文献中的“源”论证的一种简化和重构,这种简化了的论证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一目了然地弄清楚论证的结构,但也有不利之处。特别地,对于如何具体论述该论证中的每一个命题,使我们的论证更加“丰满”或“充实”,仅仅把握论证结构显然是不够的。更何况,梳理和重构经典文献中的论证本身就是训练我们理解他人论证这一能力的重要手段。

其次,从实践的角度来看,导论性的哲学教材根本就不是英语世界顶尖哲学系哲学教学的唯一的参考书,它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参考书,在这些国家,最重要的阅读文献始终是经典文献。

为了借鉴英语世界顶尖哲学系哲学教学的经验,本文选取麻省理工大学(MIT)《心灵与机器》(Minds and Machines)课程作为案例,以解剖“麻雀”的方式来分析论证训练教学理念下的课前预读材料的选择问题。

2《心灵与机器》课程的阅读文献

《心灵与机器》课程是麻省理工大学语言学与哲学系亚历克斯•伯恩(Alex Byrne)教授开设的一门开放式课程。其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讲授课,每周2节(每节1小时),计26学时;二是复习讨论课(Recitation),每周1节,计12学时。该门课共讲述了13个专题:塞尔对人工智能的反驳、二元论、行为主义、同一论、功能主义、意向性与外在主义、自我知识、内格尔(T. Nagel)的蝙蝠论证、知识论证、查莫斯(D. Chalmers)的二元论、泛心论、麦金(C. McGinn)的神秘主义、意识与意向性。对于每一主题,伯恩教授都指定了学生在上课之前必须阅读的文献,如表1所示:

注:据每节课的阅读材料整理,为避免表格太大,只列出了必读文献,且没有标出文献出处和作者的英文名。表中所列文献(除《心灵简介》中的内容外)基本上可在查莫斯所编的《心灵哲学:古典与当代读物》一书中找到。

上述文献大体可分为两类:一是介绍性或导论性文献,多为塞尔的《心灵简介》[3] 一书中的相关章节;二是经典文献,主要选自查莫斯所编的《心灵哲学:古典与当代读物》[4]文集。考虑到难度系数的差异,对不同文献的阅读要求会有所不同。相对而言,塞尔著作中的内容比较容易,而查莫斯所编文集中的文献难度很大。因此,伯恩教授希望学生将后者至少阅读两到三遍。由此可见,至少对于《心灵与机器》课程而言,阅读的重点不是导论性的教科书文献,而是经典文献(也许有人会说,我和徐博士对经典文献的界定不一样,我承认这一点,但这是无关紧要的,因为查莫斯所编文集中的文献无论如何都不是教科书文献,尽管它被列为许多大学的《心灵哲学》课程的参考书)。

3 阅读文献选择与论证能力训练之间的关联

注意到文献选择与论证能力训练之间的关联是必要的,下面我将以“二元论”和“同一论”这两个主题所要求阅读的书目为例来阐明这一点。

“二元论”这一主题要求阅读的文献全为二元论的经典文献,具体包括:(1)笛卡尔的三篇文献,即《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的第二个沉思和第六个沉思、《灵魂的激情》中的核心章节;(2)斯穆里安(R. M. Smullyan)的《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3)赖尔(G. Ryle)的《笛卡尔的神话》。选择这些文献的道理何在呢?

众所周知,二元论有实体二元论和属性二元论之分,前者包括笛卡尔的相互作用论、莱布尼兹(G. Leibniz)的心身平行论和赫胥黎(T. H. Huxley)的副现象论。毫无疑问,笛卡尔二元论的影响最为深远。从历史上看,笛卡尔之后的心灵理论在本质上都可看作是为消除笛卡尔二元论问题而做出的种种尝试。因此,要理解或解决身心问题,就必然要回到问题的源头,回到笛卡尔对心身问题的经典论述。而最能体现笛卡尔二元论思想的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篇文献。在第二个沉思中,笛卡尔发现他能够确定的是他自己的心灵,因此能确定他自己的存在(即我们很熟悉的“我思故我在”)。由此他得出结论说从根本上讲他是一个思维的东西。在第六个沉思中,笛卡尔提出了著名的不可分割性论证,表明心灵与身体从根本上讲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既然存在两种不同的实体,那么两者之间有无影响?如果有,是单向,还是双向?笛卡尔赞成的是一种交互作用的二元论,而《灵魂与激情》一书正集中讨论了心灵与身体的交互作用问题。

斯穆里安的《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和赖尔的《笛卡尔的神话》是批判二元论(尤其是实体二元论)的两篇经典文献。笛卡尔二元论面临的最大的难题是难以解决非物理的心灵如何控制物理的身体的问题,同时它也与人们公认的物理闭合原理相冲突。为协调二元论与物理闭合原理的冲突,副现象论应运而生。《一个不幸的二元论者》一文指出二元论尤其是副现象论的一个问题:如果心灵丝毫不能影响行为,那么一个被移除了心灵的人在移除心灵前后没什么两样。赖尔的《笛卡尔的神话》一文则形象地称二元论(准确地说是实体二元论者)为一种“机器中的幽灵的教条”,并认为它们在提出身心关系问题时都犯了一种“范畴错误”。

再简单看一下“同一论”主题的必读文献。这一部分的必读文献包括三篇经典文献和两篇导论性文献。在经典文献中,作为类型同一论的开山鼻祖,普赖斯(U. T. Place)的《意识是大脑过程吗?》和斯马特(J. J. C. Smart)的《感觉与大脑过程》这两篇经典论文均被选中;另一篇则是反驳类型同一论的经典文献——克里普克(S. A. Kripke)的《命名与必然性》一文。导论性文献则选自《心灵简介》一书,为该书的第二章(唯物主义转向)和第三章(反对唯物主义的论证)。塞尔的《心灵简介》第二章回顾了从二元论到唯物主义的转向,其中有两节涉及同一论,一节介绍同一论思想,另一节介绍对同一论的各种反对意见;第三章有一节讨论了克里普克用来反对类型同一论的严格指示词论证。

4 结论

综上可知,为训练学生的论证能力,仅阅读教科书式的导论性文献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阅读难度较大的“源”论证性的经典文献。而且,在选择经典文献时,尽量既要有立论性文献,也要有批判性文献。

参考文献

[1] 徐英瑾. 经典阅读,还是论证训练?——对中国的西方哲学教育的反思 [J]. 学术月刊,2010 (6):35 - 42.

[2] Byrne, Alex. 2007 readings of Minds and Machines [EB/OL]. Readings. Minds and Machines of MIT open courses. (s. d.) [2011-12-15]. http://ocw.mit.edu/courses/linguistics-and-

philosophy/24-09-minds-and-machines-spring-2007/readings.

[3] Searle, John R. Mind: A Brief Introduction [M].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 Chalmers, Davi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C]. New York, N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经典阅读
语文经典阅读教学研究
一树一树的花开,写给春天的信笺
关于高校图书馆开展经典阅读活动的思考
经典阅读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
初中生作文素养的培养途径研究
想象力都去哪了
略论经典阅读在大学语文教育中的位置
如何在经典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经典阅读指导方法之我见
小学生经典阅读指导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