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生态村建筑设计

2012-09-06 00:54蒋海燕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山区空间生态

蒋海燕

摘要: 本文阐述建设小康生态村的理论概要,分析其内涵与作用,以及生态建筑内外空间在不同层次上的关系,探索其设计方法和措施,融合大地深处的记忆。

关键词: 山区生态建筑建筑规划生态景观

中图分类号: TU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大步向前迈进的过程中,随着人口增长和工业化进程加快,使得我们与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日益恶化,因此建筑师如何通过人居环境建设,改善居住环境,保持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建筑界讨论的持续热门话题,建筑要符合中国国情,要充分考虑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建筑要有特色,不然文化就没有表现的载体,也就是没有文化。中国的特色是什么?就是人多地少,文化传统悠久。中国人有自己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这就决定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审美观。建筑师要在建筑的区域性、民族性方面多下工夫。纵观全国山区农村占国土面积的69%,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6%。随着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日趋成熟,推动影响了山区生态村建设发展的脚步,而对其所触及的建筑与环境的问题就成为村庄建设首先必须考虑的问题。

一、掌握山区背景,探析设计理念

现阶段,在中国生态规划建设与建筑设计营造方面,存在着“失去特色、简俗零乱”的缺陷,这些问题的核心主要是规划设计思想理念问题,这不仅是规划师、建筑师的问题,也是规划建设管理者、开发商等的问题,需要大家统一思想,全面提高素质水平。在进行山区的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同山区的联系,了解它的历史,在尊重原生态地貌的基础上,合理加以利用,使之适应山区整体发展的要求,这样才能更加发挥新建筑的作用,使本地的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活力不断加强,这是建筑师在设计之初所考虑必备的一个重要理念。

例如德国的城市建设中把城市分成中心区、居住区、休闲区等,结果造成了市民对交通工具需求的增加,扩大了资源的消耗,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与损害。这些前车之鉴的警示作用让我们在山区建设中要努力加以避免。把这些交流当成发展山区本地建筑文化的钥匙,建筑个性的表达与个性的张扬,如果脱离了成长的历史和生活环境,脱离了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与要求,就会显得千篇一律,没有特性与活力。

二、解决生态建筑不同层次内外部空间的关系

生态村建设是对农村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设计的过程。对建筑师而言,在考虑如何营造一个生态“家”的同时,首先应重视生态的整体协调,创造有生命感的居住环境。 按生态学的观念建立起人类聚居地,有效地发挥地域文化特色,使生态建设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的保护,创造一种高效、和谐的栖息环境。

面对农村建筑要克服不切实际的所谓凭个人感觉式的仿造,牵强附会的建筑立面形式。我国的农村发展速度惊人的,面对栉比林立的住宅楼和拔地而起的欧式建筑,人们感到高兴之余,总觉得这些高楼在宏伟的外表下掩盖了简单模仿,千楼万楼都是不断地复制,没有个性,没有本区域文化的凝结和地域文化的精髓。我们需要研读基地脉络,把本地的农舍进行计算,以联排的形式集中建在更合理的土地上,保证大地景观。在这里,公共住宅和商品房的质量和外观别无两样。

1.生态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山区生态建筑景观不同于城市建筑景观,如果在以基地地貌为依托的同时,合理利用当地地理条件,能够更好地营造多层次变化景观,这样的地势和布局可以产生更开放的空间。体现山区的特色,这也是山地建筑的一道亮丽风景。

生态村是以大地自然形态为背景进行建设,是大地景观空间集合体的一个人造因子,在规划选址时,处理好地理、气候、生物、人文等各因子对村庄建设的影响,是山区生态村建设设计的第一层次,是建设过程中自然环境与人造环境的互动转化,也是调节山、田、水、路、渠、库、村综合治理之间与生态建设关系的过程。通过现代手法加以重新组合,强调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物质空间与非物质空间,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平衡发展。

要做好山区小康生态村建设总体规划,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统筹考虑生态村人口、用地规模、生态规划区范围、地理气候条件。

(2)整体协调生态村土地发展、生态群落、农业生产系统和人文科技状况的相互关系。强化措施对富有特色的原生态地质地貌等自然生态地带,人文历史等实行有效合理地保护。

(3)切实关注生态村道路设置与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合理引导生态、景观、物质、能量的扩散、传输和运动。

(4)以发展目标为主线、以总体布局依托。对村庄河湖水系、给水排污系统和生态绿化系统的进行综合治理。

(5)努力探索本土文化内涵,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打造适宜的生态景观,建设配套的生态建筑景观。

2.控制尺度体量容积,保护历史文化艺术,处理村庄与建筑单体的空间关系

村庄街坊与建筑单体的关系处理是生态建设考虑的第二层次,在总体规划设计中引入传统街坊的居住空间,符合农民的生活习惯,使村落建设人性化,同时在庭院与街坊生态建设和绿化中,打破小农经济的围墙概念,内外相互交融,为穿行于生态街坊的人们营造祥和、共生的气氛。 把街坊庭院生态建设和村庄生态建设联系起来,形成庭院-街坊-中心花园的点线面组合的生态系统。使村庄的整个空间洋溢着生态建筑的生机,表达了生态村建设的主题。同时充分考虑自然地理环境——日照与季风对街坊间距,房屋排列的影响。

山区生态村的建设,关键在于建筑空间的合理布局,维护“绿色生态空间”和生态建筑的关系。集中布局设计联排住宅模式,将中国传统的坡屋顶建筑形式与现代技术、设计元素相结合,在宅前屋后,营造开放的建筑空间,为人的活动提供舒适的开敞空间,既满足单元住户的私密性和安全性的需求,又增进邻里间的交流活动。

3.庭院内部生态空间合理性的确立

“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在院落空间的应用,是生态建设考虑的第三层次。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要求,通过客厅、餐厅、敞厅和后院的围合,形成内外渗透的复合空间,提供活动所需的大空间,后院农作空间的设计,充分考虑农民通过劳作的参与,体现庭院经济价值。庭院的围合增强农民的安全感和领域感。前庭院过渡空间的设计,更符合农家院的特色,敞厅与沼气池上的养料棚架, 屋顶绿化架及庭院垂直绿化等不同层次的景观,给人以安全、舒适轻松自由之感。

4. 材料应用与生态建设的关系

生态村建设的第四层次设计体现在材料艺术上,这首先体现在材料的选择与基地紧密结合,这是生态建筑摆脱传统建筑概念的重要标志之一。当设计选择了如农村、山区森林、河流沙滩等作为基地背景时,他们同时也选择了与之对应的创作材料,如砂、石、木、草等,在这里建筑与基地的界限已不清晰,如鹅卵石砌筑水渠与河流两岸,土筑田埂,泥石路面,竹木棚架、隔断。这些不仅建设时少破坏生态环境,而且在拆除后也不会给环境带来新的破坏。

三 、生态建筑构造设计

1.沼气的利用:农业有机废料和生活废料的再生和综合开发在一家一户的应用,其核心是沼气池。沼气池建于房前屋后,与厕所和猪圈相邻并相通,构成一个鸡(兔)-猪-沼气-蔬菜(花)的多级生态系统。

2.建筑内环境的处理:根据山区农村的地理特点,设计适合当地条件的生态建筑构造,如通过调整墙体与门窗洞口尺寸,改善室内不同季节通风与温度湿度的关系,设计时通过热工计算分析屋面,墙体传热对室内环境影响程度及其与时间的关系,对屋面复土,设置花圃。这样使屋顶天棚内表面最高温度出现在凌晨,屋面和墙体综合传热最大值出现在凌晨3点钟,保证了室内通风降温的经济有效。

3.在道路两旁,和建筑住宅外部修建生态渠,作为建筑的延伸,利用地形变化,对雨水有组织的收集,汇集到指定沟渠,可以灌溉和流入修建的小池塘,人们可以在围坐在池边聚会谈天,由此为进入村口的路上又增添了一个活动场地。

四 、结束语

建造适宜本土的生态建筑,关键在于观念更新,有了生态观念,建筑师只要深刻理解当地条件和需求,在尊重经济与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将建筑技术与生态观念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好的生态建筑。当然,还需要本地建设督导者对建筑设计产品本身的认同支持,才能使得山区生态村的建设更加持续、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山区空间生态
山区低等级公路设计的几点思考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山区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