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体化课程改革

2012-09-06 00:54耿淑芳杨淼森崔猛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一体化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耿淑芳 杨淼森 崔猛

摘要:随着我国装配制造业的发展,国家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城乡劳动者就业,需要数量众多而且是高质量的技能人才。技师与职业院校已经成为技能人才综合培养基地,成为与就业联系紧密的办学实体。长期以来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始终没有摆脱学科系统化的范型,所以我们必须要进行课程改革。

关键词:一体化,教学,职业教育,技能,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1、实践本位的课程改革

实践本位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是:理论课程以“必需、够用”为度,缩减学时并进行同类课程的适度整合;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尤其是集中实训环节。总体而言,实践本位课程改革模式本质上属于改良模式,采取课程的双轨制运作模式,即学科体系不变,保持 “三段式”的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与教学新轨道。

1.2、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

在21世纪初,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模式的倡导者认为:课程评价新标准应该坚持“能力目标”、“任务训练”、“学生主体”这三个原则,必须沿着新的方向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能力本位课程改革的典型特征是:课程设计思想使主题和项目载体从基于学科知识的课程设计转换为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方法上,从以学科为起点的课程设计转换为以职业分析为起点的课程。使技工教育课程初步走出了传统的学科体系课程框架的束缚,开始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的新课程模式。在人才培养上,对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更侧重于职业适应力。

1.3、工作过程本位的课程改革

工作过程的课程,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其显著特征:任务引导,过程导向;学做一体,理实结合;能力为本,突出技能;师生互动,严谨高效。

2、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2.1、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或某类专业所需的实际技能和知识,具备进入劳务市场所需的能力与资格,而且应当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三个层次的能力,即专业基本技能、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2.1.1、专业基本技能 专业基本技能是学生获取工作岗位的基本生存能力。这一能力强调专业的应用性和针对性,属于第一层次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够真正地在企业“留得下”。

2.1.2、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劳动组织能力、群体意识和社会责任心等。强调积极的人生态度、对社会的适应性和行为的规范性。包括积极的工作态度、思想道德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人际交往能力、心理素质等。社会适应能力是企业考察我们的毕业生是否“用得上”的重要指标。

2.1.3、职业发展能力 职业发展能力是指学生潜在的发展后劲,是后续发展的能力。具备职业发展能力的毕业生进入用人单位后将逐渐表现出优越性,形成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后的可持续发展因素,是决定毕业生是否“能发展”的主要指标。

2.2、职业教育课程本质特征的需要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从事一定职业所必备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具有三个特点:

职业性——学习为了从事一定职业;

操作性——学习为了实际动手操作;

工作性——学习为了做好一项工作。

“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使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愈来愈适应和贴近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这种适应和促进是职业教育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泉。

2.3、技师、职业院校改革发展要求

技师、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是:高端引领,多元办学,内涵发展。怎么实现内涵发展?就是要打造内功,最有效的措施是课程改革。

目前技师院校教学上基本上还没摆脱传统的学科式“三段式”教学(公共理论课+专业课+实习);职业院校同质化日益严重,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是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大浪淘沙”,职业院校之间竞争日益激烈。

2.4、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我们说课程要指向人的发展,指向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挥。在这个前提下,课程要满足不同职业的需要,也要同时重视学生的各种素质的和谐发展。课程是人的潜能向现实素质转化的信息载体,在这个载体里,不仅要有知识和技能,也要有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还要有在过程和方法中蕴涵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的品德素质、智能素质、身体素质、劳技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一句话,要促进人的发展,就要求我们,对现存的作为“知识文本”和“技能文本”的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充分考虑到人的发展,从多个维度设计和编制课程。既要重视课程内容的目标和方向的建构,又要重过程和方法的建构;既要重视技能和知识的建构,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建构。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实践和体验,在提高技能和智能素质的同时,提高综合素质。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知识和技能是其中一项指标,还要设计完成其它指标——过程和方法,以及在过程和方法中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影响,惟有如此,才能促进和实现人的和谐发展。

3、一体化课程

3.1、一体化课程的概念:是按照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能人才培养规律,根椐国家职业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构建课程体系,并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学习载体,按照工作过程和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要求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的课程。

3.2、一体化课程是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的课程;是按照新手-生手-熟手-能手-高手的逻辑顺序排列学习任务;强调教学情境与工作世界、就业环境的对接;要求学习者通过行动、体验实现学习。而学科课程是以学科内容为中心设计课程;按照学科知识难易和操作技能复杂程度的逻辑排序科目;教学活动强调与知识世界抽象概念的对接;要求学习者通过记忆、理解实现学习。

3.3、一体化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通合一;专业教学与工作实践学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体现了一体化课程的本质特征。

结论

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以一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教学为典型表现形式的任务引领式的学习领域课程。学生在完整、综合行动中思考和学习,完成从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实施、检查到评价反馈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关注每个学生的特殊需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职业成长体验;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关键(核心)能力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猜你喜欢
一体化课程改革职业教育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