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滨河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模式研究

2012-09-06 00:54阎柳刘虹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阎柳 刘虹敏

摘要:对成都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地进行三维空间分析对比,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以及环境心理学等学科角度进行综合研究。抽象出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模式空间,并提出相应的景观配置优化措施;建立适用于城市河岸绿地的最优景观格局,从科学、系统、生态可辩护性、可持续发展角度构建城市河流景观生态可持续规划设计体系。物种考虑方面,对府南河水鸟——白鹭鸶的分布区域进行调查分析,验证最优景观格局的科学合理性,以期实现城市河流“自然、人类、水体”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城市滨河景观、景观空间格局、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ree- dimensionally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linear green land along the Funan River in Chengdu,proceeding the research based on various subject such as landscape ecology,botany,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etc. Conclude abstract mode of linear green land along the urban riverside while offering appropriate program to optimiz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The final goal is to establish an appropriate landscape pattern that suits the development of riverside green land in urban, establishing a ecological planning system that is ecologically defensible and sustainable. From the view of species, verify that the landscape pattern is scientifically reasonable by the observation on the distribution and habitat of egrets living by the Funan River,in order to achiev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three element“Nature,human and water”.

Keywords:Landscape of urban riverside, Spatial pattern of landscap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成都府南河作为传承城市历史、文化,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等方面的“明星河流”,在成都市生态景观可持续建设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府南河贯穿市区,受城市用地特点限制,河岸绿地形状与面积以狭长线性为主。如何合理开发及优化这类典型的城市滨河线性绿地景观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以国内外关于滨水绿地系统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生态空间和格局做指导研究,从其地域文化特色、形态空间、生态环境等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城市滨河景观1建设寻找一种协调的构建途径。

1贯穿城市的滨河线性景观要素内涵

1.1断面构成要素

景观生态学认为河流廊道包括河流本身以及沿河流分布而不同于周围基质的植被带2。城市河流廊道则相对于河流本身而言,是指包括河道空间及沿河流分布的河岸植被空间,其断面构成要素分类如下(如图1所示):

水体要素:河流线性景观中,河水的水质、色彩、流速及气味直接影响观景人的景观体验。

河心滩及河滩漫要素:空间位置上,河心滩植被属湿生植被,河漫滩植被属水缘过度带植被。

由于城市河道特殊的狭长地型,以水缘过度带植被为主。因受干扰程度不同,水缘过度带被在构成上表现出强烈的异质性。

护岸要素:护岸要素设计对滨河线性绿地,乃至整个城市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

人行要素:滨河漫步道,包括河道水体边缘,滨水步行系统,滨河休闲活动空间等,其中以滨水步行系统为主。按平面形式分,人行要素可分为直线形,折线形和曲线形。

植物要素:(远水陆地植被)为城市河流线性景观的主体,属软质景观,塑造滨河线性绿地生态环境空间和视觉艺术空间。

交通要素:在各个生态构成体上,属干扰因素。

1.2平面构成要素

景观生态学是以斑块-廊道-基质模式作为构成方式并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

斑块:在景观空间比例尺上所能见到的最小异质性单元,即河岸绿地生境中一个具体的生态植被。

廊道:城市河流滨河线性绿地中,河流廊道与交通廊道相互作用,对中心生态斑块分别起到生态正、负主要影响作用。

基质:景观中范围广阔、相对同质且连通性最强的背景区域,对景观的动态起主导作用。河流的地质环境是河流景观的基质。

2府南河滨河线性绿带分析

2.1城市河岸匀质化空间划分

笔者通过两年拍摄府南河滨河景观照片数千余张,通过对其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河岸绿地景观呈片段性、匀质化、城市干扰性等特征。故以匀质化和空间差异性两大特征作为河岸景观分区段的主要划分原则,并形成多种河岸空间断面现状模式。现根据植物配置的三种基本结构形成主要三类基本模式进行分析:

2.1.1 一层式植被模式

一层式植被模式是由草本花卉或纯草坪构成的地被层。由于均为低矮的植被,营造的空间开阔,视野通透,多为开放式绿地。常见植物种类包括时令花卉、马尼拉草、白三叶等植物。

优化理论及优化方案:

边缘过滤原理:保证一定的区域边缘宽度,通过斑块边缘过滤功能,减缓外界对斑块内部的影响。

边缘陡度原理:河岸绿地的陡然度增加,减缓各要素之间的能量流动,减弱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材质区分:绿地边缘草坪改为鹅卵石等自然材料,作为人行要素和植被要素之间的缓冲带。

2.1.2 二层式植被模式

乔木层与地被层相结合,构成二层式植被模式。通过乔木的科学组合形成合理的覆盖空间,为人们的游憩活动提供荫蔽,同时林下视野较为通透,能形成较开阔的林下空间。常用乔木为分支点较高且枝叶繁茂的植物,如小叶榕、黄葛树、二球悬铃木等。

优化理论及优化方案:

物种绝灭率原理:群植乔木斑块的连接度较高,故绝灭率较低。但因群植方式较随性,乔木间距若过密会导致水平及竖向植被空间的竞争。由自然和人工边缘原理可知,绿带边缘种植可营造覆盖空间边缘种植还能打破人工边缘的平直、僵硬,创造更多的自然生态空间。

2.1.3 三层式植被模式

由乔木层、小灌木层与地被层共同构成。成都市滨河线性绿地大多数地段采取此种形式,在保证覆盖空间以及视线通透的基础上,增加小灌木层,使植被层次更为丰富,营造更好的景观视觉感受。常用乔木为广玉兰、桂花、刺桐、香樟等;常用小灌木为小叶女贞、八角金盘、南天竹、红继木等。

该模式水平及竖向结构多样性极强,斑块内部曲线链接,增进各个层级的物质能量流动,且保证了一定斑块边界陡然度,让物种流动加强。植物围合半私密空间,所用植被层次、色彩多重搭配,营造温馨室外空间。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视角下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江苏省出口产品结构优化升级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