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策略

2012-09-06 00:54韦护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生态城市

韦护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环境生态等问题越来越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主要介绍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生态策略的相关内容。

关键词城市绿地系统;生态策略;生态城市;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society, people pay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ecological benefit of Green space syste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focu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ecological strategy of urban green space system planning.

Keywords:Urban green space systemecological strategyecological city

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当前,我国城镇化已经进行到中期阶段,这意味着所有的城市在未来20年内仍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又由于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要素的流动和国家节能减排要求等方面正推动我国城市转型,以巩固转型过程中的紧凑型城市发展模式[1]。因此,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已进入了城乡一体的以生态建设为主,满足生态宜居、资源保护、景观整合、旅游休闲等综合功能的区域发展阶段。过去一味地发展经济而忽略生态环境的做法已经逐渐被摈弃,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等现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当前的城市规划对环境生态等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1 城市绿地系统的定义和重要性

城市绿地系统(Green space system)是指城市建成区或规划区范围内,以各种类型的绿地为组成构成的系统。其着重表述了人类生存与维系生态平衡的绿地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强调了绿地对人居环境建设的影响主要是生态功能。

“生态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实施“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计划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强调的是社会、经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途径。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保存、恢复、修复;强调城市绿地建设,提供城市绿量,以“绿”为骨架,构筑城市形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强调城市紧凑发展,均衡开发等均是生态城市的共同特点[2]。

城市绿地系统对于改善城市环境质量、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音、调节气候、防止自然灾害、美化城市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可以说,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物生存环境,这对于建设生态城市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重视其规划和实施。

2 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

2.1 促进有机物质循环

在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循环,其中碳、氢、氧、氮、磷、硫等是构成生命有机体的主要元素,这些物质的循环也是生态系统中基本的物质循环。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维系着大气中碳氧的循环与平衡,植物的根茎叶及果实则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促进着其他微量元素的物质循环。

23.2 改善小气候环境

绿地以植物群落为主,利用植物叶面的蒸腾水分作用,能使周围空气湿度增高,从而有效的缓解和降低城市热岛效应,促进城市内部空气与外部市域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绿色植物具有杀菌作用,有些植物能分泌出挥发性物质或制造杀菌素,能杀死单细胞微生物及病原菌。绿地还有良好的吸音减噪功能,叶面越大,树冠越密,吸音能力越显著。这些生态作用对于小气候环境的营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城市环境中能处于生态宜居的状态。

2.3、防止公害灾害

绿地能有效地防止地表径流对土壤的冲刷,保持土壤水分,防止因水土流失而造成的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同时可以降低风速,减少城市降尘,对于城市防风抗灾尤为重要。城市绿地作为防灾避险场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现行城市建设中已经将防灾避险绿地建设作为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必要环节,并逐渐体现和发挥其重要作用。

2.4、保护生物环境

植物是自然界食物链的开始,通过其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成为供给其他生物的生产者,而城市中的鸟类、昆虫通过摄取植物的果实、花蜜等途径赖以生存,成为二级消费者或二级生产者,最终形成庞大的自然界食物链网。植物群落为这些动植物、微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生物环境,因此,营造绿地环境,实际上就是在营造生存环境,对保护生物生态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3.1 绿地布局缺乏对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考虑

在现行的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得不到重视,而是过度追求其他用地指标,使得城市绿地比例被严重压缩,绿地率较低,整体绿量偏少,难以形成完整的自然生态体系。规划实施中常优先确保其他建设用地,绿化用地被挤压得支离破碎,分布不均,导致城市自然生态斑块布局分散,生态结构脆弱,抗干扰能力低下。同时,在绿地系统规划中片面的强调城市绿地布局,进行“点—线—面结合”的行政指导方针,没有针对具体情况进行深度研究,绿地系统布局与当地生态特点不符,“千城一面”的现象比比皆是。

3.2 绿地系统规划滞后导致生态作用减弱

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现行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是远远滞后于城市总体规划,而城市规划工作普遍存在偏重社会经济和建筑工程等规划,在各种建设用地基本定局后再 “见缝插绿”式进行绿地建设,造成规划绿地不足、规划绿线控制随意性较大等问题。城市地区的“宜绿”空间不仅为数不足,而且还在大量被侵占;有关维护生态平衡的呼声,常常被经济建设优先的热浪给淹没了,使得园林绿地的生态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3.3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生态观念缺失

研究发现,在城市绿地景观中,人们更愿意选择包含多个景观元素的绿地,不愿意亲近相对空间组织过于简单的广场[3]。一些城市绿地建设片面地追求景观设计效果,过分地进行人工雕琢或堆砌,采用“大草坪”、“大广场”、“大树移植”等不恰当的建设行为,造成城市园林绿化植物物种减少、品种单一或大量引进外来物种,缺乏对植物生态性的了解,忽视对当地特有的生态系统和原生动、植物的保护。一些侵害性极强的外来物种挤压其他植物栖息之地,导致本地物种减少甚至灭种,破坏原有生态平衡;在绿化养护中过多地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体污染等,这些不恰当的绿化建设行为都给城市环境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

4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对策

4.1 突出绿地系统规划的生态整合功能

扩大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范围,强调宏观的整体性原则,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城市地区在宏观层次上要构筑城市生态大环境绿化圈,强调区域性城乡一体、大框架结构的生态绿化;中观层次上要在中心城区及郊区城镇形成“环、楔、廊、园”有机结合的绿化体系;微观层次上要搞好庭院、阳台、屋顶、墙面绿化及家庭室内绿化,营造健康舒适的生活小环境。通过保护和营造生态绿地,建立纵横有序的物种生存环境结构和生物种群结构,疏通城乡自然系统的物流、信息流、基因流,改善生态要素间的功能耦合网络关系,从而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存能力和承载容量。

4.2 强调生态优先

地球上所形成的原始森林及其他自然植被,是千百年来物竞天择的产物,其区域生态系统是经过长年累月不断沉淀而形成的,是维系该区域生态平衡的关键因素。人类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遵循这种原始生态性,强调“生态优先”原则,保留有价值的原始生态植被。英国著名园林设计师麦克哈格(Ian McHarg)曾提出:“大城市地区内保留作为开放空间的土地应按土地的自然演进过程(natural—process lands)来选择,即该土地应是内在地适合于‘绿的用途的:这就是大城市地区内自然的位置。”[4]城市规划建设中应更多的考虑开放空间的绿地因素,尽可能的保留原有较好的自然植被,将其建成公园或风景区,作为“城市绿肺”继续发挥其自然生态效益。避免其他建设用地抢占原有生态绿地,破坏原有生态平衡,然后又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另择地块建设绿地的情况。

4.3 绿地设计遵循自然生态规律

绿地设计应遵循自然生态规律,针对不同地区的具体条件,制定不同的生态建设规划,采取不同的资源与环境保护对策,避免绿化建设脱离城市绿地的生态目标。在设计中应以模仿当地的自然生态结构为主要手段,按照生态学中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越稳定的原则,以乡土树种为基调,谨慎使用外来物种,运用地被、花草、低矮灌木与高大乔木的层次和组合,创造自然植被群落。室外铺装尽量使用透水砖、石子、网格等有利雨水直接入地的材料,给树坑覆盖木屑类有机质以增加树坑对雨水的吸收能力。在城市的低地势区,大面积保留天然植被地带,设计大量的“低洼渗透”景观。同时,重视建设城市内延伸渗透的楔形绿地,使得各绿地斑块能形成有机的“生物廊道”,促使生物自然演进得以延续和发展,让城市不仅成为人类宜居的空间,也是自然生物赖以生存的和谐空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

4.4 增强生态意识,强调“绿色先行”

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特别是要增强城市建设管理者的生态意识。城市绿地系统的规划和建设,要在优先考虑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尽可能贯彻“绿地优先”的城市用地原则,积极推进“规划建绿”战略,采用“绿色先行”的城市规划理念,保持园林绿地系统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的同步性和连通性,在城市建设开始之初,就强调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之间的协调互利以及与人工设施之间的协调互动关系,保证有价值的生态环境得以良好保留或采取最优的处理方案,以较主动的方式去建设、管理、维护、恢复,甚至重建绿色空间网络,而不是被动的适应和补救。

5 结语

从生态学的角度进行分析不难看出,城乡绿地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景观美化装饰物,也不是仅供满足休闲活动需要的游憩地,而是维持一定区域范围内人类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环境空间。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追求城市与自然平衡的目标,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城市绿地系统也被赋予新的涵义和历史使命,从而推动绿地系统规划的发展,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根本目标。

[1]仇保兴.城市转型与重构进程中的规划调控纲要[J].城市规划,2012(1):13

[2]王祥荣.生态建设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陈浮,葛小平,陈刚等.城市边缘区景观变化与人为影响的空间分异研究[J].地理科学.2001(21)

[4] Ian McHarg. 设计结合自然(Design with Nature)[M].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生态城市
城市规划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探讨
城市建设中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思路构建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海绵城市理念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约束下长三角地区生态城市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