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原生滨水聚落中的“中心”与“磁体”

2012-09-06 00:54谭人殊钱星星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磁体重庆中心

谭人殊 钱星星

摘要:本文通过对重庆的若干滨水古镇进行探究和梳理,逐渐概括出这些流域聚落中的核心构成因素,阐述了其聚落“中心”与“磁体”的演化关系,并以重庆洪崖洞景区为例,明晰了滨水古镇构成机制在当代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运用。

关键词:滨水聚落,中心,磁体,重庆

中图分类号: TL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城市成为人类的永久性固定居住地之前,它最初只是古人类聚会的地点,古人类定期返回这些地点进行一些神圣活动;所以,这些地点是先具备磁体功能,而后才具备容器功能的。这些地点能把一些非居住者吸引来此进行情感交流和寻求刺激;这种能力同经济贸易一样,都是城市的基本标准之一。

——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史》

1. 聚落格局中的启示

在对重庆滨水流域的若干聚落进行审视时,笔者发现,在这些聚落格局中存在着诸多有异于常规肌理的特殊空间和节点。它们或衍生于集镇的中心,或孤立于聚落的端头,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却似乎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重庆江津的中山古镇中,我们便得到了一些启示。

尽管中山古镇是单一的线性空间,但我们却不难发现其中的奥妙所在:1000多米的建筑群背山望水,临山面多为住宅,滨水面却充斥着客栈酒楼,其老街端头又有相对空旷的滨河空地出现,两行建筑夹挤形成了人际穿流的街市,一所孤立的河神庙定定的盘坐在古镇北端的河岸旁。街市、滨水空地、河神庙,这些空间无疑是中山古镇中人流集散最为频繁的场所了。

图1中山古镇现状平面示意图 (来源:笔者绘)

另一个笔者走访的案例则是重庆嘉陵江畔著名的瓷器口古镇。瓷器口古镇的肌理纵然繁琐,但细细剖析,其构成则可概括为两个大型线性空间相互围合与交叉的综合体。由平面图上看,瓷器口古镇的主轴由街市构成,若在冬季,枯水所导致了河滩显露,还会在临江的滩涂上形成大规模的庙会集散场所。而宏伟的宝轮寺则正好矗立在两条轴脉的交汇之处。丰富的市井街巷、季节性的大滩坝和规模庞大的庙宇群,虽然体量上差异颇大,但这些特质和中山古镇中的发现却在性质上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图2瓷器口古镇现状平面示意图 (来源:笔者绘)

无独有偶,在季富政先生所著的《三峡古典场镇》一书中也记录了多个长江沿岸的古镇,从其中的一些平面图上我们依然可以发现明显的共性与特点。譬如巫山地区的大溪古镇与长寿县的扇沱古镇:线性空间的街巷、明显而突出的地方性庙宇以及季节性的场坝与滩涂。这几处共性的场所现象既展示出了滨水聚落中人居行为的民俗与精神诉求,又揭示了一种流域地理与规划建构之间的成因。

2. 从庙宇到街市:滨水聚落中“磁体”与“中心”的演变

无论哪种性质的庙宇,其修建之初的意义原本是为各类富有宗教性质的活动所营造的场所空间,但事实上,这些生长在滨水聚落这一特殊地理环境中的宫观寺庙却还蕴含着更多的地域性特色和意义。

以祭拜水神、龙王、镇江王爷等以求风调雨顺,航运平安的庙宇为例,这是流域滨水聚落中最富地域性特色的一类宗教建筑。其选址多靠近船舶码头,并择高地而建,这在中山古镇及扇沱古镇的格局中较为明显,瓷器口古镇的宝轮寺虽为佛教寺院,但也清晰的表达了这一特质。究其原因,这种选址的意图还是和择水而居的生活与劳作有关。在《三峡古典场镇》一书中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志缘”。因为一个河流沿岸的滨水集镇,其最为主要的生产活动便是航运和渔业等依水而生的行业,为此船工、搬运工等大量的劳动力均会集散于船只停靠的码头和滩涂等地。无论这些水手或码头工祖籍何处,其共同的志愿都是依水为生,祈求船事平安,于是在人流和工种最为密集的码头附近兴建此类庙宇便是理所当然之事。此外,择高地而建既是为了避免潮汐水患,又可使庙宇处于显著的位置,并起到远眺水文船事及航标监控等作用。据《三峡文化研究》一书中记载:“船行江中,凡能看得见王爷庙的地方,船行即可得到安全、得到王爷保佑。”这不仅使得高地建庙的行为得到了人居地理层面的印证,也将其深化到了精神和心理层面,并赋予了更多的宗教意义。

图3瓷器口宝轮寺及长寿县扇沱王爷庙的地理位置(王爷庙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因为滨水居民共同的志缘而修建的庙宇自然的便形成了一个“磁体”,船帮、客商、农民均频频聚散于此,而在这个“磁体”的周边也衍生了许多相应的附属产业:旅社、酒馆、青楼戏院、五金杂货等等,这便促成了街市的形成。但值得一提的是,流域滨水聚落中的固定街市几乎总是以“线性空间”的方式存在,这又和流域地理有着密切的联系。重庆地区的江河周边多为峡沟坡地,这和重庆山地流域的地理特性有关。如此一来,围绕或呼应着“磁体”所逐渐衍生的街市也必定是垦田伐山,顺应河谷走势而为,艰难而努力的在坡地上营造出有限的空间。因此,由于地势局限所产生的这类 “线性”街巷极富山地特质,无论中山古镇或瓷器口古镇均是如此。这和太湖流域或江南水域等平原地区的滨水古镇有着明显的差别。

“志缘”性庙宇的宗教作用和街市的商业作用相互相成,其间又有各地商会、行帮或宗族因“地缘”或“血缘”关系所营造的宫观祠堂,这一系列富有“磁性”的场所最终形成了此类滨水聚落的“中心”。人际往来,百业丛生,而最具有地域特色的季节性河滩也在此显露出其独有的“面域性集散作用”。

亲水,是人的天性。即使在平日里,只要客观地理条件允许,人们都喜欢尽可能的靠近水岸以求最为简单的休闲:散步、玩耍、拾趣等等。这是一种茶余饭后自由散漫的状态,而河滩便是一个绝佳的场所。但值得一提的是,流域周边的滩涂往往又是季节性的,一般在枯水的秋冬季节才会显现出来,而春夏等多雨时节却多被洪流所淹没。对于长期在线性空间中活动的古镇居民而言,季节性的河滩无疑蕴含着诱惑:相对于理性而充满焦点和注视的线性空间,河滩这种“面域性”的场所更加开场和广阔,令人体验到更多的坦荡、轻松与释怀。并且最为重要的是,这为一些大型的集散活动提供了空间上的可能。

以瓷器口古镇每年一度的“禹王庙会”为例,其举办时间均在春节前夕,此时嘉陵江的河滩已经大规模显露,人们由重庆各地纷至沓来,在经历了拥挤而热闹的古镇街巷穿行之后行至江边的码头端口,这也是古镇游览路线中的高潮和中心,上行可前往宝轮寺烧香祭拜,下行便到了广阔的河滩,各类临时性的经营与娱乐遍布河滩,甚至有多个草戏班子在此搭台献艺,这种自由散漫的聚会声势浩大,和普通的街巷集市形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也是自然流域赋予其沿岸居民的一种馈赠。

3. 洪崖洞景区:重庆嘉陵江畔的滨水商业区设计实践

洪崖洞原本是重庆嘉陵江畔的一个旧式居住区,后因城市发展的需要在原地块上新建了如今的商业旅游项目。就笔者走访的体验而言,新洪崖洞商业区的设计在对流域原生滨水聚落的理解上还是做到了相对的尊崇。

就表象而言,首先洪崖洞的建筑形式为巴渝老街的复古风格,这在高楼林立的重庆朝天门地区显然对市民的怀旧心理起到了深刻的触动,并在区域上奠定了“磁体”的位置。

其次,深刻探究其营造内容,原生古镇中的宗教空间、街市和坝场等意象在洪崖洞的设计修建中也均有体现。“民俗百业街”是商业区内的重要景点,其竖向标高位置其实是在半山腰上,众多以老重庆民俗业态为主的商铺建筑夹挤构成明显的“线性空间”,人流穿行其中,当下至滨河公路时,设计了一个集散广场,这既是对街市游览路线的扩充,也是对原生聚落里“滨水场坝“的表达。此外,尽管整个洪崖洞景区内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庙宇,但在广场之上的依山崖壁中却刻意营造了一个落水洞,洞壁高耸处镌刻 “洪崖洞”题名。此洞仿自然溶洞所修建,与周边建筑反差颇大,力图给人以神秘悠远之感,以此来衬托景区的铭文标题,的确也有那么一点原始自然主义宗教的意味。并且,这个洞口区域下接广场上连街市,在格局上扮演着中心景点的角色,这一切也凸显了其对古镇宗教场所等意象的理解。

图4洪崖洞的街市、广场与摩崖山洞(来源:笔者摄)

4. 结语

通过对重庆滨水古镇特质的探究与解析,笔者逐渐明白了其人文地理层面的渊源,并概括了古镇中“磁体”与“中心”的形成与演化。作为人居集散最早的聚落种类之一,流域周边的集镇蕴含着太多的真相,探索和研究这些古老的营造原理也必定将对我们现在的城市规划与设计起到中肯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易斯.芒福德. 城市发展史【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季富政. 三峡古典场镇【M】.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何智亚. 重庆古镇【M】. 重庆出版社,2002.

[4]程地宇. 三峡文化研究【M】.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谭人殊(1982—)男,重庆人。建筑学专业硕士,讲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磁体重庆中心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先定中心后搭配
野外徒步旅行的导航仪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巧用环形磁体“演示”牛顿的抛体运动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