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天际线形态历史演变研究

2012-09-06 00:54刘昕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天际线武汉历史

刘昕

摘要:对武汉城市天际线的历史演进的回顾和分析有助于我们了解城市天际线的渊源、发展以及形态背后的动力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探寻现代中国城市天际线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才是重塑有中国特色城市风貌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城市天际线 历史演变

中图分类号:K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阿尔多•罗西曾指出,城市是一种艺术文化的集体创造物,由时间所造成是集体记忆的所在地,交织着历史与个人的记录。城市是通过历史来传递文化而形成的复杂而多义的有机体,而天际线是城市的缩影,也是城市历史的断面,每一个时期都在天际线上留下其所属时代的文化积淀,它犹如一件穿越时空的不可复制的无价之宝。城市天际线的形态变化本该是渐进连续式的,但 “反历史、反传统”的建设运动、激进粗暴的旧城改造运动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都造成了如今城市天际线混乱与趋同的局面。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教训极为深刻,而对历史文化的漠视是问题的根源之一。只有从尊重历史的角度出发保护历史形成的传统天际线,协调好新旧关系,才能塑造既具有“可赏性”又具有“可读性”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对武汉市城市天际线历史演进的研究有助于我们透过各个历史时期天际线的特征和表现,了解其形态背后的规律以及影响因素。生搬硬套西方的城市建设经验只会使城市风貌的地域性特色逐渐丧失,我们不妨回过头来学习和借鉴先人的营建思想,保护好城市天际线遗存的历史片段,立足于传统使城市文脉继续传承才能塑造真正有武汉特色的城市天际线。

武汉城市天际线形态历史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军事城堡时期(从商代到魏晋)

武汉最早的城市营造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的前的商代古城遗址——盘龙城遗址。从商代到魏晋,武汉地区一直处于战火纷飞的动荡局面之中。此时筑城主要处于战争防御考虑,利用独特的地形条件修建军事城堡,城市天际线也表现出防御性特征,比如夏口城建于黄鹄山上,城堡与山体的自然轮廓相融合,起伏的城垣构成了天际线的主体前景,而山顶修建的具有军事哨所和指挥功能的楼橹则成为天际线的焦点。

(2)封建镇邑时期(从南北朝至清代中期)

这一时期城市的军事意义逐渐淡化,由最初的三国时的军事城堡、发展成隋唐宋代的东南商贸巨镇,到元明清代的湖广会城。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蛇山本作为夏口城天然屏障和天际线的背景,在鄂州城和武昌城的维修扩建中转变为城市内部的自然山景。此时作为城市天际线前景的城墙除了具有军事防御性作用外还兼有防洪作用,且三镇均形成了城墙、城门、城楼的砖砌城垣建筑群。黄鹤楼建于黄鹄山矶上,与蛇山之势相互衬托,最初作为军事上的瞭望楼之用,而后屡经改建和重建,至唐代已成为供人游览眺望的江南名楼。而坐落在长江北岸、龟山东麓的禹功矶上,始建与明嘉靖年间的晴川阁与黄鹤楼隔江对望,形成了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处“龟蛇锁江、楼阁对峙、三镇鼎立”城市天际线奇景(图1)。

图1武汉城市天际线的独特景观 来源:互联网

东汉佛教就传入中国,到唐宋时期佛教、道教的发展达到顶盛,在武汉地区就星罗棋布的分布着寺、庙、庵、塔观等宗教建筑物,特别是高耸的宝塔(洪山上的宝通塔)构成天际线新的视觉中心。

自明代以来武昌城内行政文化建筑群以其宏大的规模、富丽堂皇的装饰俨然成为城内的主体要素而突显于天际线上。在汉口崛起后,汉口一跃而起成为港口贸易集中的口岸城市。航运商贸的发达,使武汉城市空间沿江发展,不仅船舶云集,而且店铺相连、酒家林立。滨江区密集伫立的桅杆和连绵展开的临水干栏式建筑形成了代表武汉码头文化独特的城市天际线景观。

(3)近代都会时期(1840年到1949年)

自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签署条约开辟汉口为外国资本主义的通商口岸,在帝国主义势力的渗透之下,武汉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侵入使此时的天际线开始发生异质性的突变,在汉口租界区和武昌昙华林地区的城市天际线就带有浓郁的、风格多样的西方古典主义色彩。为了维护不平等的中外贸易,清政府在汉口设江汉关,修建了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江汉关大楼,从此黄鹤楼、晴川阁和江汉关就分别成为了武汉三镇滨江天际线的焦点(图2)。

图2 江汉关是汉口城市天际线的核心标志 来源:互联网

20世纪初近代工业的兴起,汉阳龟山到赫山一带修建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钢药厂等大型工厂,在武昌和汉口也相继建成具备一定规模的官办工厂。从这一时期的历史照片来看,高耸林立的烟囱、高炉显然已经在当时的城市天际线景观中占有一席之地(图3)。

图3标志着汉阳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天际线 来源:互联网

自1926年至1930短短4年间,三镇延续了近1700年的城墙、城楼被陆续拆除,武汉地区以城垣建筑群为主体的中国传统城市天际线的风貌就此瓦解。

(4)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时期(1949年至今)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三镇正式合并为统一的武汉市,从此城市建设迅猛发展,城市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自然和历史的不尊重,过快过热的城市化进程和盲目的开发致使破坏城市独特历史天际线的建设屡屡发生。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对城市天际线景观的破坏大于贡献。

比如龟山电视塔“傲然屹立”于龟山顶上,使武汉已成千年的 “龟蛇锁江、楼阁对峙、三镇鼎立” 标志性天际线特征从此转变。龟山上形似碉堡的全景画馆、体量巨大的晴川饭店都严重影响了山体轮廓,武汉客运港的修建更是剥夺了象征汉口近代半殖民地历史的江汉关在天际线的统治地位。而高层建筑其无序布局和缺乏组织协调也造成了城市天际线混乱的局面,更致使“有山不见山,临水不亲水”局面发生。

当然这一时期也不乏好的尝试,比如琴台艺术文化区就很好的融合了周围的自然以及人工景观,同时也在月湖公园内安排了欣赏天际线景观的观赏点。

历史时期 城市天际线特征

军事城堡时期 防御性特征,城堡与山体的自然轮廓相融合,城垣构成天际线主体前景,楼橹为天际线的焦点。

封建镇邑时期 形成“龟蛇锁江、楼阁对峙、三镇鼎立”城市天际线奇景,宗教、行政及商贸建筑构成天际线新的视觉中心。

近代都会时期 城市天际线带有浓郁西洋风情,黄鹤楼、晴川阁和江汉关分别成为了武汉三镇滨江天际线的焦点。代表工业文明进程的高炉、烟囱以及高层建筑在当时的城市天际线景观中占有一席之地。随着城垣建筑群的拆除,其传统城市天际线的风貌就此瓦解。

社会主义新型城市时期 “有山不见山,临水不亲水”、历史天际线形态遭破坏, 高层建筑不断冲击城市天际线,整体呈现出组织无序、层次混乱、主从不明的状况 。

表1 武汉城市天际线形态历史演变特征

天际线是城市的象征,是城市历史发展的缩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结合,是非物质记忆的物质体现,是一个渐进的不可逆转的动态塑造过程,每一个时期的城市建设都会在天际线上留下自己的时代烙印。对城市天际线的历史演进的回顾有助于我们了解其渊源以及形态背后的动力机制,从历史的角度探寻现代中国城市天际线诸多问题的深层原因,保护和展示最具价值的天际轮廓。城市天际线的魅力不仅在于视觉上美的呈现,而且在于“阅读”它时我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文明的延续。盲目的跟风模仿和脱胎换骨的建设使中国许多城市天际线呈现的是历史割裂甚至缺失,千年文明史体现仅是数十年的光景。我们需要冷静头脑、放慢脚步并且回首过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的价值,以更为审慎的态度进行现代化的建设,强调城市天际线形态的整体性和历史连续性,希望以城市设计作为积极的人工干预手段参与城市空间秩序的重塑,真正塑造一个基于历史、现在、未来三位一体的 “最佳”天际线景观。

参考文献

[1] Attoe Wayne. SKYLINES Understanding and Molding Urban Silhouettes[M]. John Wiley&Sons ltd, 1981

[2]Kevin Lynch. A THEORY OF GOOD CITY FORM[M] . Cambridge:The MIT Press, 1981

[3] 斯皮罗•科斯托夫著;单皓译.城市的形成——历史进程中的城市模式和城市意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王笑凯.天际线解读[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5] 李军编著.近代武汉(1861—1949年)武汉空间形态的演变[M].武汉:长江出版社,2005.

[6] 杨蒲林著.武汉史话[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2.

[7]《武汉历史地图集》编委会编辑.武汉历史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8.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天际线武汉历史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武汉加油
决战武汉
创意
天际线上的行者
日出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