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民俗文化发展初探

2012-09-06 00:54孙国徽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民俗文化青岛

孙国徽

[摘要]本文对田横祭海节的历史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论述,并初步探讨了田横祭海节案例的成功经验对青岛民俗文化发展的启示意义。面向十二五青岛民俗文化下一步发展如何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解决一系列发展中遇见的难题有待于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关键词] 青岛 民俗文化 田横祭海节

中图分类号:K89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青岛地处孔孟之乡,人们受传统文化影响较深,讲求仁义礼让,推崇友善忠孝;同时因青岛地处沿海,具有独特的海洋文化特色;另外青岛又是个移民城市,加之现代工业社会强大的影响力,五方杂处,较多地接触外来文化,人们思想较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市民文化特征表现出明显的创新性和兼容性。如西方的文化在这里早已融于民众生活,传统民俗在日常生活中作用趋弱,但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作为一定范围内人们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的规范,传统民俗文化也有其生命力。青岛的民俗文化兼具传统性、海洋性、移民城市等特点,随着时代变迁,社会风尚、生活习惯不断变异,青岛若干健康的民间活动又构成鲜活的城市新民俗。青岛田横祭海节正是青岛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典型。

一、田横祭海节的演变史

祭海是渔民在漫长的耕海牧渔生活中创造的一种独具地域特色的渔家文化。每年谷雨前后,渔民们在修船、添置渔具等生产准备工作就绪后,选个黄道吉日把渔网抬上船,便开始祭海,因此又称“上网”。田横祭海节源自田横镇周戈庄村渔民传承500余年的“上网”习俗,目前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获得首届节庆中华奖“最佳公众参与奖”殊荣,成为代言即墨乃至青岛市文化内涵和旅游形象的一张重要“名片”。

据专家对田横境内古文化遗址考证,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田横区域靠渔猎为生,繁衍生息。当时因认识水平有限,人们无法解释大自然的神秘现象,对大海怀有深深的敬畏心理,出海捕鱼时都要向海神祈福求安。

明清时期,因渔业生产能力极为低下,捕捞生产过程中海难频繁发生,渔民们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差,只能祈求海神的保佑,便逐渐形成了对海神的崇信和祭海民俗文化。最初的祭海主要是渔民一户一船的零散进行,没有固定日期,因“谷雨百鱼上岸”,渔民多在这期间选一吉日祭海。至民国初年,田横祭海初见规模,形成以家族或船组为单位的集体祭海活动,并广泛分布于沿海各渔业村庄。每逢祭海,如同我国传统春节,是渔村最热闹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生产的逐渐恢复,田横祭海也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能力提高、科技普及和渔民思想意识的转变,使祭海在保留传统节日形式的基础上,由原来纯粹向海神祈福求安,逐渐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形成了目前独具特色的民俗节日--祭海节。自1964年至1984年,祭海活动中断;1984年以后,祭海活动重新恢复,称为“周戈庄上网节”。 2004年,田横镇政府成立节庆筹备委员会,专门负责祭海节的文化元素挖掘、会场布置、资金筹集、器具准备等工作,指导渔民传承发扬这一传统民俗。同时,将“周戈庄上网节”更名为“周戈庄祭海民俗文化节”,增加巨书表演、威风锣鼓、扭秧歌等民间文化活动。2005年更名为“田横祭海民俗文化节”,时间定为每年公历3月18日前后三天,并增添喝壮行酒等民俗表演及民俗摄影大赛、香饽饽面塑大赛、民俗研讨等活动内容。2006年,田横镇将祭海活动正式定名为“田横祭海节”, 提出“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节庆主题,并调整了新的办节思路:“一年一祭、三年一节,官办示范、民办主体,高点定位、持续发展”,旨在“还节于民”,由渔民自己办节,将节庆适时沉淀,避免人为痕迹和现代商业成分损伤节庆的本身价值。

2009年即墨市政府决定再次主办田横祭海节,田横镇政府承办,通过进一步突出“人海相谐、兴我家邦”的节庆主题,让田横老百姓当主角,着力打造我国北方最大的祭海活动,发展成为全国渔文化特色最浓郁、原始祭海仪式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民俗盛会。新一届的田横祭海节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经济收益再创新高。本届祭海节累计吸引游客30万人次,其中青岛市内游客24万人次、市外游客6万人次,节庆规模创历届之最。田横、王村、丰城、温泉、鳌山卫等镇抓住机遇,积极引导周边群众围绕吃、住、购等旅游要素搞好配套服务,节庆期间饭店、旅馆家家爆满,农副土特产品供销两旺,客运市场、旅游景点人气飙升,节庆总收入突破3000万元。此外,本届祭海节冠名招商也实现新突破,冠名企业达到10家,总金额突破200万元。

二是文化内涵更加丰富。本届祭海节,我们深入挖掘和展示即墨深厚的历史人文内涵,为四方游客提供了一场内容丰富、亮点纷呈的文化“大餐”。一是推出了节徽--“人海相谐”以及吉祥物--“海娃贝贝”。二是开设“即墨大讲堂”,邀请著名学者钱文忠教授主讲,并同步推出《钱文忠说即墨》书籍和光盘。三是首次推出以即墨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乐舞晚会,将田单火牛阵、即墨大夫等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艺术创作并搬上舞台。四是首次组织济南长清手龙舞、商河鼓子秧歌、即墨柳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五是邀请专家对祭海典礼进行总体策划,台下原汁原味的传统祭祀仪式与台上演员仿古祭海表演同步进行。

三是“名片”效应不断凸显。建成祭海节官方网站,制作发行毛阿敏版《田横小夜曲》光盘,完成歌曲MV和15秒形象广告的制作并在山东卫视等媒体连续播放。成功举办2009即发•中国田横祭海节北京推介会,72家境内外媒体的100余名记者参加。祭海节期间,山东卫视等媒体对祭海典礼进行现场直播,覆盖全国各地及4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祭海节现场报道的媒体达到60家,其中包括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截至目前,各类媒体围绕祭海节已发表新闻报道89篇,百度、搜狗等知名门户网站搜索田横祭海节信息达到20万余条。其中,人民日报海外版以“田横祭海,海洋文明的陆地延伸”为题5000余字进行了大幅深度报告,中央电视台、山东卫视、北京电视台等分别作了半小时至3集不等的专题节目,香港凤凰卫视、香港亚洲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美国斯考拉电视台进行了专题报道,即墨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全面提升。

二、田横祭海节发展的经验

全面回顾田横祭海节的发展经验特别是2009年祭海节的成功举办,主要得益于以下几点:

一是组织严密,协调有序。尤其是今年的祭海节首次由市政府主办,田横镇政府承办。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祭海节组委会,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筹备协调相关事宜。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及时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责任部门也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制定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并组织实施了多次模拟实战演练。祭海节期间,祭海现场及周边区域没有发生一起社会治安案件,没有出现一起人身伤亡事故,没有发生一起负面报道,确保了社会安全、生产安全和舆论安全。

二是定位准确,主题务实。在深入分析祭海节发展阶段、发展状况以及在全国同类节庆活动中所处位置的基础上,将祭海节定位在做“全国著名节庆”上,并定名为“2009即发•中国田横祭海节”,力求达到“高端、权威、规范、实用”的目标,为祭海节成功举办确定了目标和方向。同时,市委、市政府紧密结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围绕“增信心、拉内需、促民生”,提出了“热烈、文明、安全、节俭”的办节原则,达到了“花少钱、办大事”的目的。

三是特色鲜明,兼容性强。田横祭海的最大优势在于原生态特色。为此,我们在集中展示祭海盛况的同时,鼓励和支持渔民自发祭海,尽可能淡化官方色彩。同时,组织12名当地老渔民,重新挖掘录制了被称为“带着海腥味的信天游”的渔家号子,并挑选16户渔民直接参与到祭海典礼表演。原汁原味的渔民祭祀,充满渔家风情的“三牲”祭品,体现民间手工艺的大馒头,成为了众多媒体争相报道的焦点。祭海节期间,我们还摆脱单纯举办祭海仪式的束缚,首次邀请包括德州跑驴、辽宁海城高跷、长青手舞龙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刻瓷、剪纸、泥塑等民间手工艺传承人在祭海广场进行现场展演,突出了活动的兼容性、开放性和观赏性,使祭海节成为全国优秀民间文化艺术活动相互交流的舞台。

四是包装精细,宣传到位。开展了大密度、宽领域的预热宣传,在山东卫视、山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中国航空报》、《青岛日报》、半岛网、青岛电视台、《山东广播电视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发布节庆信息,高标准设计制作了纪念邮票、启瓶器、旅行帽、炭雕等系列外宣品,推出了毛阿敏版《田横小夜曲》,并拍摄了15秒的形象广告,取得了良好成效。祭海节期间,新华通讯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新京报、香港文汇报、《世界旅游》等境内外多家新闻媒体参与跟踪报道,全方位、深层次宣传推介了我市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发展成果。

三、从田横祭海节到青岛民俗文化发展的建议

(一)发展民俗文化应遵循的原则

1、宽容性原则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允许文化多样性与多元化,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指导思想,保护民俗文化,发展民俗产业,政府要扮演民俗文化“守夜人”的角色。

2、选择性原则。不可否认民俗文化本身是一种有争议的文化理态,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是其特点。在比较优劣中筛选,对其精心鉴别,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真正的做到去粗取精,去芜存真的目的。

3、创新性原则。把高新技术引入民俗文化,提高民俗文化的科技含量以求以信息化推动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政府加强建立健全民俗文化产业扶植政策,确保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1、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把民俗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上。在民俗文化产品开发中,既不丧失民间艺术的原真品味,又适应现代社会的消费情趣;既突出艺术内涵,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巧,又根据其商品属性,选择特定产品,进行规范定型和企业化生产,用现代科技拓展其实用功能,用行业标准规范其传统工艺,使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与现代企业机制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增强了民俗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与此同时,高度重视民俗传统产品的保护,积极申报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运用法律手段对民俗文化加以保护,保住传统民间艺术,防止文化血脉断流。对优秀民俗文化重点发掘保护。联合教育 ,宣传部门搞好民俗文化的发掘,宣传,教育工作。在对待民俗文化的问题上,文化主管部门以政策待遇鼓励考古研究人员,认真发掘发现我们已经遗失或没落的优秀民俗文化,来重新评估他们的价值。对优秀者加以继承和弘扬,协助好教育和宣传部门认真做好民俗文化的教育宣传和保护工作。如在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进行民俗文化教育增强民俗文化意识,培养优秀民俗文化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民俗文化素质。

2、凸显海洋特色,体现出海洋民俗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价值。经过不懈努力,即墨市田横祭海节、天后宫新正民俗文化庙会等具有海洋特色的传统民俗文化已成为青岛民俗文化产业的知名品牌,并且青岛作为著名的海滨旅游胜地其饮食起居都具有鲜明的海洋特色,并享有“帆船之都”的美誉。21世纪将是海洋经济时代,旅游行业的勃兴和发展离不开时代大潮的抚慰,同样也离不开海洋民俗文化的抚慰。海洋民俗文化作为旅游资源在旅游业中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普遍重视和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旅游的主流。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海洋民俗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有形的或无形的或潜在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它推动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因此,可为旅游服务的海洋民俗文化也是一种资源,属于一种人文旅游资源,她从精神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和愿望。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海洋民俗文化可以极大地满足当前人们所需求的有品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旅游从本质上可以说是一种以审美为突出特点的休闲活动,是综合性的审美实践。人们之所以喜欢旅游,就是因为它能满足人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生活美的欣赏和享受。审美活动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内容,审美享受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财富。这几年,舟山重点开发了许多休闲文化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休闲文体旅游产品,举办了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在中间渗入了传统的海洋民俗文化特色,让游客体验“当一天渔民,过一天渔家生活”,以清新的自然风光,纯朴的渔乡风情,通过参与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海洋民俗文化旅游,使都市游客真正领略到了渔家古朴淳厚的民风民俗。海洋民俗文化旅游可以吸引大量游客,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促进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从而促进旅游地文化的发展。通过开发利用海洋民俗文化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发挥文化力的作用,形成文化产业,从而有利于舟山先进文化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没有保护和传承,海洋民俗文化就会没落。没有开发和利用,海洋民俗文化同样也会被冷落。海洋民俗文化在旅游业这个平台上所体现的价值,恰恰是我们保护传承的最好方法之一。

3、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和优惠。税收优惠政策。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民俗文化发展的贷款贴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发展前景好的民俗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拓展适合民俗文化产业机构特点的贷款融资方式和相关保险服务。投资政策。建立规范有效的筹资机制,形成多渠道投入的体制。提倡事业型文化单位走国家投资和自我发展并重,向经营管理型转变的道路,鼓励适当开展有偿服务和多种经营,以弥补事业经费不足;支持文化事业单位和企业横向联合,争取企业长期稳定的投资;吸纳社会捐资赞助;允许文物,博物机构利用外资合作进行考古发掘,文物研究和保护;鼓励境外机构和个人投资兴办国家倡导的文化事业或公共文化设施。

4、鼓励人才引进和培养。放宽政策、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引进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各类高素质民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人事代理制,逐步推行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自主择业。允许有特殊才能的民俗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以其拥有的民俗文化品牌、创作成果和科研技术成果等无形资产占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参与收益分配。鼓励民俗文化产业单位与高校联合,发展与民俗文化产业相关的高等教育如可尝试在各级学校教育中设立民俗文化相关专业,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培养民俗文化高级专门人才,为民俗文化事业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证。重点培养一批熟悉民俗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业务并掌握有关国际规则的人才,以及民俗文化经纪人、主持人、艺术家和会展策划等专门人才。

5、扶植民营民俗文化产业。鼓励个人,企业社会,以各种形式创办国家政策许可的民俗文化产业,对其在规划建设,土地使用,税费政策,从业人员职称等方面与国有民俗文化单位同等对待。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和外商兴办国家法律法规无明令禁止的文化企业。把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战略举措,形成国有、民营等多种所有制企业平等竞争、共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6、鼓励和支持文化交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俗文化。传统民俗文化的某些变迁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不应阻挠也是无法阻挠的事实上任何民俗文化都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任何一个民俗文化要充满活力就必须与其它文化相接触交流,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弘扬本民俗文化的同时去吸收其它民族的优秀文化去借鉴国外先进民俗文化成果,然后在与这些异质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实现民俗文化的发展创新促进它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民俗文化青岛
提高民俗文化意识,延续民俗文化
城市化进程中的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对策分析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黑白
探析伏牛山文化圈特色民俗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o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e
浅议河北民俗文化档案资源建设
美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