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规划的“文艺复兴”

2012-09-06 00:54刘圣维胡依然周曦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2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启示实践

刘圣维 胡依然 周曦

摘要: 新城市理论的提出,是人们对区域规划的一种反省,它要求人们把传统的理论重新带到规划领域,是一场区域规划的“文艺复兴”。本文就新城市主义的理论的传统继承和发展的两个方面并结合案例进行概述,并对这个理论在国内城市建设的借鉴进行简单论述。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实践,启示

ABSTRACT:The theory of Urbanism is a self-examination to our regional planning, it requested the traditional doctrine be brought to the planning area, is a regional plan of the renaissance. This is the new theory was traditional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in two ways and discussed with the case, the theory and in the urban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ussion.

KEY WORDS:Urbanism, Practice, Revelation

中图分类号: B0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市体型环境的规划与设计日渐成为美国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热点。可以说它是在1960—70年代重点强调规划中的社会与经济要素之后,传统的体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复兴。那新城市主义是从哪些方面继承并复兴了传统,并有和发展的呢?让我们先从新城市主义理论提出的背景开始。

1、新城市主义兴起的背景

西欧北美国家的城市化过程大约经历了绝对集中和绝对分散两个时期(城市化——城市问题——郊区化——城市空心化——新城市主义理论与实践)。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城市的发展进入了诺瑟姆曲线的第三个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70%以上。1970年代后,西欧、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逆城市化阶段,城市离心化发展趋势严重。城市蔓延不仅造成了交通拥挤, 更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如城市内部出现阶层与种族分化、郊区孤立等问题,缺少社区氛围等社会、经济问题。[1]

基于这些问题的出现,1993年10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 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 CNU) 召开。这次大会标志着新城市主义时代的正式来临。新城市主义就是在西方城市发展停滞的时候提出来的,它并不是一个全新的理论,而是根据前人的理论如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和奥姆斯特等人的“紧凑城市”思想,并结合城市的发展现状提出来的,所以,新城市主义的具有复兴和发展的两个方面。

2、传统的复兴

传统的体型环境规划与设计的复兴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就有了萌芽。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社区邻里有其特殊的形态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当时的社区设计思潮与概念。例如,1920—1930年代发展的社区以格网路为基本特征,亦称为传统邻里模式。1950—1960年代的社区路网模式往往是弧状线型。到了1970—1980年代,尽端路成为典型特色。进入1990年代后,低密度蔓延已成为极其普遍的模式。[3]新城市主义反对低密度蔓延,倡导传统的社区邻里模式,其目的在于革新房屋开发与社区建造的各个方面,新城市主义强调邻里社区要多功能混合和适宜于步行,而非单一土地使用功能的单调重复并仅适于小汽车使用。

2.1、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

传统邻里发展模式主张社区是人性化、适宜步行的中等至高密度社区。TND通过鼓励和建设多种交通方式,还能促进社区内交流,降低车辆的行驶路程。[4]

TND的核心是邻里的设计,DPZ 夫妇对邻里的设计原则有比较权威的描述:邻里具有一个可识别的中心,通常是公共空间,中心设有公交站, 大部分住宅都位于距离中心5 min 的步行路程之内。住宅形式多样化,包括普通住房、板楼和公寓等。邻里边缘设有商店和办公区,类型多样以满足居民日常需要。单户住宅后院允许建造辅助建筑供出租或办公。小学要建在足够近的地方,大多数孩子可以从家步行上学。每栋住宅边上有个小广场, 与住宅距离不能超过1/ 10 英里( 约160 m) 。邻里街道呈互联网络状, 提供各种各样通往任何目的地的步行和车辆行驶路线。邻里中心的建筑都建在街道旁边, 创造了良好的户外景观效果。停车场和垃圾站尽量不要面向街道,停车场设在建筑背后,通常有小巷相连。一些突出的位置通常用于建造公共建筑,为社区提供全面、教育、宗教信仰或文化活动的场所。

2.2、TND 开发案例

位于佛罗里达州西北部的海岸地带的滨海城的建设。占地面积约32.4hm2,是一个供居住及旅游度假的多功能社区。由于其设计理念及建成部分的独有特色,滨海城逐渐受到了高度评价,并被《时代》杂志赞赏为“近10年来最好的设计”。[4] DPZ夫妇将滨海城项目定位为美国南方地域特色的小城镇的设计,从而避免了现代主义城镇发展的那种随机性。然后他们与开发商一起游遍佛罗里达和美国南方小镇,对这些小城镇进行测绘和资料收集、研究。并邀请建筑师、木匠、房主、艺术家等共同商讨制定了一套基本原则和滨海城建设法规,指导以后不同建筑师的不同时期的设计保持有机协调和统一。

新城市主义带给人们的不是发明而是反省,将街道设计、开放空间、功能混合这些经过时间检验的传统理念重新带回到规划领域中,这些理念在现代主义兴起以来的城市建设中常常被人们忽略。

3、传统的提升

新城市主义者借鉴“紧凑城市”的理念,提倡功能混合的城市布局;倡导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出行;提倡建设高度自组织的社区,并尽可能把现存景观纳入新区设计之中;主张从现有建筑和城市肌理中寻找线索和提示,以保持空间的连续性;注重城市中心区的再生和复兴。他们相信这些策略能最有效地减少一人一车的机动交通出行,增加邻里社区的宜居性,并最终遏制城市蔓延。

3.1、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将商业、住宅、办公楼、公园和公共建筑设置在步行可达公交站点的范围内。建造适宜步行的街道网络,将居民区各个建筑连接起来。混合多种类型、密度和价格的住房, 使公共空间成为建筑导向和邻里生活的焦点。鼓励沿着现有邻里交通走廊沿线实施填充式开发或再开发。开发中等至高密度的住宅区, 伴以相关的公共设施、办公区、零售业和服务业, 集中于混合使用的邻里,另有区域公交系统在其中设置站点。[5]

3.2、TOD案例

“波特兰2040年”,通过确定其增长边界来遏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加强高密度和旧城区可用空地的发展,以公共交通为主、高速公路发展为辅的交通发展战略。[6]

在土地和交通政策上,案例以有效利用土地为首要原则,保护耕地和自然资源,平衡发展交通系统,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另外在住宅的选择要多元化,依据不同种族和收入水平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不同阶层的人都能支付得起,从而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融合。在交通规划上,投资重点是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人行道,自行车道,以及街道设计。限制建设新道路,重点放在利用智能交通技术提高现有道路管理的效率。

以公交为核心的土地开发与传统式邻里设计各自的侧重点不同,但目标类似。以公交为核心的土地着重于如何最充分地利用公交,尤其是铁路轨道交通,提供的便利条件,对公交车站1/4英里(或5—10分钟步行距离)的半径地区作精心设计开发。此地区应建成为多功能、综合性、适宜步行、服务方便、设计紧凑的小社区。既应有商店、办公楼、市民服务和娱乐设施,也应有多种型制可供选择的住宅。此类开发有助于城市区域从低密度的蔓延形态转换成为较理想的节点(车站)——交通走廊式发展形态。

4、复兴之风在中国

当前,中国正经历着快速城市发展阶段,而且大城市发展已具备相当规模,面临大城市的扩散和郊区大规模建设的启动这样特殊的历史时期,新城市主义的思想的确能够给我们的城市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而目前在中国的“新城市主义”社区和城镇建设中大多是套用“新城市主义”模式,仅从表现上机械模仿所谓“欧陆风情”,忽视了文化本质的从属性特点。[2] 对适应具体国情、具体环境的方法和模式应选择性利用;对那些比较好但与实际有些差距的则应具体分析。

4.1、差别对待

首先我国的城市化率为46.8% ,尚处于加速发展时期,城市化与郊区化并存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城市化形式。[1]

交通发展阶段的不同,与西欧、北美的城市相比,我国目前的城市道路网密度仅为6— 8公里/平方公里,发达国家的城市道路网密度为13—18公里/平方公里。[1] 可以看出我国城市道路网密度与西方国家尚相差甚远。

精神需求的不同。受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价值观念等的影响,“与西方人相比,东方人更愿意在城市环境中进行交流”。城市既有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各项便利的教育医疗服务设施、平等自由的竞争机会、便捷迅速的信息流通等都是持久的聚集源泉。

在城市层面上,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人多地少,城市空间相对紧凑,人口密度高。[1]与新城市主义倡导的紧凑型社区的人口和建筑密度相比,目前我国的城市小区已经相当“紧凑”。

4.2、启示

新城市主义虽然是一种复兴,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其产生的背景是与以前的理论是不同的。西方人为了谋求一种对抗城市蔓延的方法而转向复兴而发展来的一种理论。因此我们应该理性地借鉴这些理念并加以恰当地运用,以使我国的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我们可以根据应建立完善、安全的步行系统,发展高效的公共交通, 注重塑造具有归属感的邻里社区,强调公众公平、广泛地参与城市规划活动,同时,强调建筑风格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保持当地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特色。■

参考文献

[1] 蔡辉.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与借鉴[J].城市问题,2010,2:8-12.

[2] 袁雁.新城市主义的理论探索和设计实践[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4:289-293.

[3] 张明, 丁成日.土地使用与交通的整合: 新城市主义和理性增长[J] . 城市发展研究, 2005(4) : 48-54.

[4] 李倞.新城市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及其理念在中国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08, 19:337- 339.

[5] 李倞.新城市主义的兴起与发展[J].山西建筑,2008, 11(32):57.

[6] 彭仲仁.土地规划与交通规划的协调发展[J].北京规划建设:152-162.

作者简介

1、刘圣维,1986年生,男,蒙古,内蒙赤峰,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与理论。

2、胡依然,

3、周曦, 1963年生,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级工程师。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启示实践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国外跨境电子商务税收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