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6-1911)*

2012-09-08 08:08马永台胡凤云
菏泽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试验场实业学堂

马永台,胡凤云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论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906-1911)*

马永台,胡凤云

(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一所高等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具有深刻的创办原因,良好的办学情况,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它又存在不足之处。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创办原因;办学情况;评价

1906年9月,创办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今山东农业大学)在清末山东众多实业学堂中较具有代表性。它是清末山东政府全力创办的一所比较规范的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与江南蚕桑学堂、直隶高等农业学堂、四川中等农业学堂并称为当时办学最有成效的"四大学堂"。民国成立后,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更名为山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以下对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进行研究,以期更为深刻地了解清末山东实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一、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创办原因

1906年9月,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在济南东关外七里堡原有试验场创办起来。创办后,学堂“选派监督,延聘日本农学教习,招取本籍子弟入堂肄业,以便就场实行试验”[1](P184)。作为清末山东创办的唯一一所高等农业学堂,山东高等实业学堂之所以能够成功创办,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

第一,清廷颁布的一系列兴办实业学堂政令。1904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在全国推行新式教育改革。《癸卯学制》中的《奏定实业学堂通则》要求“各省均应酌量地方情形随时择宜兴办”实业学堂[1](P2)。同时,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具体规定了初等、中等、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办细节。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并在中央设立专门的新式教育行政机构——学部,以推进新式教育在全国的开展。学部成立以后,多次催令各省广设实业学堂。1906年,学部颁发了《学部通行各省举办实业学堂文》,“通行各省,一律遵照奏章筹设各项实业学堂”[1](P6),并要求各省将实业学堂筹办情况及时通报给学部。清政府颁布的这些兴办实业学堂政令,极大地推动了实业学堂在全国各地的创办。这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办提供了政治保障。

第二,山东官员的大力支持。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之所以能够创立,与山东官员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时任山东巡抚的杨士骧(1905-1907在任与藩司吴廷斌“一再筹议,即在省城关东外七里堡原有试验场左近,建筑校舍,名定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1](P184)。吴廷斌在给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上的奏设高等农业学堂折中指出了创办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必要性,“惟东省幅员广大,东西相距几二千里,青郡偏于东,兖郡偏于西,省垣居中扼要之地,仅有试验场为之模范,无农学以阐明物理,实不足以宏教育,且兖州学堂系初级,青州学堂仿照中等,有初中两等而无高等教育阶段,殊欠完备”[1](P184)。在他们筹议充分后,1906年2月,杨士骧即令山东商务议员、农工商务总局朱钟琪在山东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负责筹办一所高等农业学堂。朱钟琪接到命令后,不敢怠慢,积极投身到农业学堂的筹备工作中去。朱钟琪在他呈送筹办农业学堂的报告中称“窃惟通商惠工,固为利用厚生本计,然究其实,则天下大利首推农工。农工之于地利,有直接生发之性质,非彼间接之利所能及,其丰富是讲求农业,尤其为振兴工商之基础。今东省工艺已设有讲习所为之声,商务则设立总分银行为之周转,惟农务仅于省中创设试验场及各属分设农桑支会,虽民间已知改良新法,究竟毫无实学,尚未能尽其微妙,并恐于工商进步有稽”。[2]显然,朱钟琪已认识到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因而大力发展农业教育,兴办农业学堂势在必行。此后,经过半年多筹备,1906年9月,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终于创办起来。

第三,山东农事试验场的奠基作用。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在山东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之上创办起来的。山东农事试验场是于1902年12月建立的一个从事近代山东农业科学技术引进、推广与试验的机构。1902年,时任山东巡抚的周馥,特别注重农业,看到“东省民安固陋,始虽百计经营,仍不免自封固步”,并认为“近者东西洋各国考求农法,成效昭然,即今裕厚民生,仍非先由农事入手,无以为正本清源之计”[3]。1903年,在巡抚周馥的支持下,山东在济南设立农桑总会。由于需要开展农林改良和试验,同年12月,农桑总会在济南东七里堡北,购置官地100亩,建立了山东农事试验场。该农事试验场,由候补知县谭奎翰、候选县丞汪懋钧负责开办,经费银为15000两,并聘日本农学士谷井恭吉为试验场技师。至1906年,农事试验场又在七里堡、全福庄等两村附近陆续购地500余亩,建屋50余间,从事粮食作物的栽培与改良试验。后来,农事试验场又在济南燕翅山、千佛山、马鞍山等处开辟了5000多亩山场,主要试种“松、柏、材木各树”。至此,山东农事试验场已经具有了较大的规模。1906年,山东即在农事试验场的基础上筹办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筹办人朱钟琪“即以试验场房基,酌建讲堂号舍,并就原有之地,已开之山,为土壤、森林等学之基地,名曰济南农林学堂,一俟工竣招生,即行拟议章程开办。”[2]1906年9月,学堂建成时命名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

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办学情况

从学堂创办之时起,山东政府就非常重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发展。时任巡抚吴廷说:“上年,臣在藩司任内,正任抚臣杨士骧与臣一再筹议……选派监督,延请日本农学教习,招集本籍子弟入学肄业。以便就场实行试验”[1](P184)。在山东政府的重视下,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师资、学科等方面建设取得明显的成效。1907年,学部视学员考察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考察后,学部视学员做出的视察报告称,该学堂“组织完善,较直隶、山西两堂为佳,将来成绩必有可观”[4]。可见,学部视学员对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办学非常认可并寄予厚望。以下从教职工、经费和课程方面,详细考察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办学情况。

(一)教职工

1、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管理人员多为政府官员出身。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第一任监督(校长)是翰林院编修、直隶候补道、曾任直隶学务处参议兼直隶高等农业学堂监督王景禧。学堂总稽查为武玉润(河南祥符人),曾担任沂州府知府;庶务长丁同庆(江苏武进人),是前浙江补用知县;文案官罗朝聘(河南樊城人),为前试用知县;会计兼杂务官为前试用知县汪懋森(浙江前钱塘人)与直隶候补巡检杨丕选(山东历城人);检查官为前成都知县沈炘场务长为前候选县丞汪懋钧(山东历城人);中医官为前候选通判狄夔(江苏栗阳人);斋务长为郑辟疆,兼任学堂蚕科教员;学监为单朋锡和薛维庠。众多管理人员多为官员出身。这恰恰说明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得到了山东政府的大力支持。

第一任学监王景禧为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王景禧初到农业学堂任职,面临着学堂新创,百事待举的现状。他根据在日本游历的见闻和学部颁布的章程,亲手拟定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章程及各科课程,并且广泛地聘请国内外优秀的教师。这使得学堂的各项工作很快地步入正轨他还积极吸收国外先进农业教育经验,并亲自翻译校订国外农学书刊,汇编为《农学丛书》7册。他注意将师生的试验情况收集整理,并每年编印一册《农业实验报告》,供学生学习参考。直到1911年王景禧才卸任实业学堂监督。翰林院编修马荫荣出任第二任监督。

不可否认,政府官员担任高等实业学堂管理人员,为实业学堂作出很大贡献。但是,他们也会把封建衙门的管理方式带入实业学堂。这样,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充满了官僚行政主义作风和封建主义思想,从而影响了学堂进一步地发展。

2、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教师多为国内外优秀农学毕业生。

创立之初,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就聘请了国内外优秀的农学毕业生负责教授专业课。学堂共聘了8名教员,中国籍教师5名,日本籍教师3名。学堂聘请的日本农学士谷井恭吉被任命为学堂总教习,负责全校的教学工作。另有,学堂聘请了日本农学技师和林业技师各一人。他们分别担任学堂农科教习和林科教习。国内浙江蚕桑学堂毕业的郑辟疆负责蚕科教学。可以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农、林、蚕三科的教师都具有较高专业水平,能够满足学堂的教学要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教师具体情况见下表。

表1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教师情况简表

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堂增加了教师数量。至1911年,学堂增添了11名教员,国内教员7名,日本教员4名。7名国内教员教授课程情况:杨晓光讲授水产学大意、农具论、农业理财和农业法规;朱鼎勋讲授算学与测量;刘峙讲授汉文;田士懿讲授教育学;王馨兰讲授英语;安永昌讲授伦理学;杨启胜讲授体操。4名日本教员讲授课程情况:泉崎龙卫讲授作物病虫害、园艺学和作物论;鲛岛茂讲授化学及分析和物理及气象;河村精八讲授农业泛论、地质及土壤、肥料学和农产制造论;板垣丰讲授森林学并接徐树人所兼课。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师资具备两个特点。第一,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师资多为国内外农业学校的毕业生。学堂既有我国高等农业学堂的毕业生,像毕业于浙江蚕桑学堂的郑辟疆,又有日本高等农业学堂的毕业生,像毕业于日本札晃学校农艺科毕业的福井宽。这样,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拥有一支融会东西学为一体的师资队伍。这保证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师资的专业性,从而保证了学堂具有较高的教学质量。第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日本教员教授专业课;中国教员则大多教授公共课。如王先明先生所说“实业学堂所聘日本教员一般具有较高的专业程度,他们教授的主要是实业学堂中比较核心的科目,特别是中国教员比较薄弱的理科。”[5]这是因为,清末农业教育刚刚兴起,我国尚没有大量合格的农业学堂毕业生。农业人才的缺乏,使得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不得不聘请外国教员教授农业知识。

(二)学堂经费

经费是实业学堂生存和发展的命脉。若没有充足的经费,实业学堂难以获得很大的发展。以下对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经费情况进行分析。

1、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从初创到发展,一直拥有充足的经费。

1906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筹办经费需要白银4万两。在山东巡抚的大力支持下,山东设立筹款局专门负责筹集实业学堂的办学经费。有了筹款局筹集的经费保证,学堂从1906年2月筹备到9月创办完成,仅仅用了半年时间。学堂建立后,每年需要办学经费白银4万两,包括学堂常年经费3万两和学堂附设试验场经费1万两。每年,筹款局都拨给学堂这4万两办学经费。这保证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正常发展。充足的经费保障与山东官员的高度重视分不开的。如署理山东巡抚的吴廷斌就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所需经费问题,坚称:“此项经费以培植人才振兴实业关系甚巨,虽库储支绌,不能不于无可设法之中由司局各库勉力分筹,应请一律作正开销,不动年例部拨之款。”[1](P184)

2、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经费收支情况。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收入有:筹款局拨给4万两自费学生,自费学生42名应收膳费1680两。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支出有:教员薪水,11640两;职员薪水,6980两;膳金,4536两;购置图书与器具,约1600两;胥役工食,约1400两;油烛煤炭纸墨等,约1600两;增修房舍,约1500两;杂用,约800两;学堂附设试验场,1万两。[8]

从上可以得出,第一,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经费来源途径比较少。学堂经费除了自费学生的膳费外,就是政府筹款局拨款了。第二,学堂经费支出项目众多。在众多支出项目中,教职人员的薪水支出占的比例最大,将近三分之二。这足以证明,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把师资建设放在重要地位,不惜重金聘请国内外师资。其三,学堂经费收支相抵。学堂每年收入经费约4万两;支出经费大约4万两。学堂未出现入不敷出现象。这说明,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能够科学地管理好经费开支。

(三)课程设置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因创办之初,而无高等合格学生,爰就地方情形参照定章量为变通,先设中等农、林、蚕三科,兼令补习令普通学,三年毕业升入高等,本科亦以三年毕业。嗣定分年递招学生,三年之后,岁有毕业”[1](P184)。因此,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经历了两个办学阶段:中等层次阶段(1906年-1908年)和中、高层次兼有阶段(1909-1911年)。按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实业学堂章程》(1904年)规定,不同层次的学堂,开设不同的课程。

1、中等层次阶段的课程设置。

1906年学堂初创,由于没有合格的中学毕业生,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只设立了中等的农科、林科和蚕科。其课程充分按照《奏定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的要求进行设置。中等农、林及蚕三科的普通课有修身、中国文学、算术、博物、物理、农业理财大意和体操等七门。其中,农科多设化学一门。专业课方面,农科有土壤、作物、园艺、肥料、虫害、农产制造、养蚕、气候、林学大意、兽医学大意和水产学大意,共十一门;林科有造林及森林保护、森林利用、森林测量及土木、森林经理、测树术及林价算法、气候和农学大意,共七门;蚕科有蚕体解剖、生理及病理、桑树栽培、养蚕及制种、制丝气候和农学大意,共七门。

2、中、高层次兼有阶段的课程设置。

1909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开始筹办高等层次的学科。山东高等农业学堂高等学科的普通课程有伦理学、国文、外国语和体操。专业课方面,高等农学科开设了二十门,有农学、园艺学、植物病理学、化学及农艺化学、昆虫学及养蚕学、畜产学、兽医学大意、水产学大意、肥料学、土壤学、地质学及岩石学、算学、农业工学、气象学、物理学测量学、理财源论、农政学农业理财学和殖民学。高等森林科开设了二十五门,有物理学、化学、气象学、地质学、动物学、植物学、土壤学、图画、森林测量术、森林数学、造林学、森林利用学、林产制造学、森林经理学、森林管理、森林保护学、森林道路、理财学、法律大意、森林法、农学大意、林政学、财政学、畋猎学和殖民学。

3、实业学堂的学生实习。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非常重视学生实习。高等农学科的实习科目达到了二十五科之多,有耕牛马使役法、农具使用法、家畜饲养法、干草法、肥料制造法、农用手工、农具构造、蚕法、排水及开垦法、制丝法、制麻法、制茶法、榨乳法、牛酪制造法、养蜂法、各种制糖法、炼乳制造法、干酪制造法、粉乳制造法、蔬菜果实干燥法、淀粉制造法、罐藏法、酱油制造法和酿造法。高等森林学科的实习科目有四科,为森林测量实习、林产制造实习、造林实习和森林经理实习。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附设了专门试验场,以供学生实习使用。试验场每年都获得政府拨付的1万元专项经费。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将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时在试验场进行实习。这样,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非常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农业人才。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有了良好的实习条件,自然能取得不错的实习效果。事实证明,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学生的实习效果亦颇佳,非常令人满意。

三、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评价

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办学成果显著,对山东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对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作一简要评价。

1、学堂意义

时任山东巡抚吴廷斌指出创办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意义,“今设高等农业学堂以课生徒,探各国富强之源,浚中土本有之利,化士人空虚之弊,辟农民愚之蒙,合士农为一途,融体用于一贯,行见毕业学生各任义务,广为教授,改良农业,操券可期,利国利民无过于此”[1](P184)。作为清末山东的唯一一所高等农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创办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农业技术人才,促进了近代山东农业的发展。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以授高等农业学艺,使将来能经理改良公私农务产业,并可充当农业学堂教员、管理员为宗旨”[6]。至1912年,学堂毕业学生达150多名1913年1月,学堂首批高等正科班学生按期毕业毕业生有81人(农业科39人,林业科42人)。学堂还附设蚕业讲习所,以培养蚕桑人才。蚕桑讲习所两届共毕业学生260余名。至1922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蚕桑科先后毕业生400余人,现在各县之建设科长,大都系该校出身”[7]。学堂毕业生掌握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知识。他们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促进了山东各地农业的改良和发展。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推动了近代山东农业教育的发展。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清末山东创办的比较成功的一所实业学堂。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取得了兴办农业学堂的成功经验,对山东其他农业学堂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培养了许多优秀农业人才,他们有的从事农业教育工作,对山东农业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2、学堂不足。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是山东创办最早的所高等农业学堂。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山东高等农业学堂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高等学科设置偏少。1908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开始筹办高等层次学科。山东颁布的《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暂定学科》(1908年)规定,“本科照奏章分为三科:一农学科,二森林科,三兽医学科,其土木工程科届时酌量设置”[1](P185)。然而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只创办了《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暂定学科》规定的高等农学科和高等森林科,没有创办规定的高等兽医学科和高等土木工程科。高等农科的设置显然是与规定的学科偏少了。在国内其他省份,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开设高等桑蚕、畜牧和森林三科;上海高等实业学堂高等学科有四科,“一商业科、二航海科、三机轮科、四电机科”。[1](P126)由此可见,与该时期其他省份的高等学堂相比,山东高等农业学堂设置的高等学科亦是偏少的。

3、学堂生源不足。

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创办之初,面临着生源不足的困境。学堂计划招收400名中学毕业生。但是,由于当时尚无合格中学毕业生,学堂不得不“爰就地方情形,参照定章量为变通,先设中等农、林、蚕三科,兼令补习普通学”[1](P184),暂招收120名秀才进入学堂学习。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生源不足,原因在于清末新政时期山东实业教育刚刚兴起,山东没有培养出大量中等和高等学历的人才。同时,清末山东民众难以很快地接受新兴起的实业教育,从而不愿意进入实业学堂学习。这样,山东高等实业学堂的生源必然受到影响。

直到1909年,山东高等农业学堂开办高等农科。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生源状况才略有些好转进入高等农科学习的学生,主要是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的第一届毕业生和青州桑蚕学堂的毕业生。1909年11月,山东高等农业学堂招生的第一届正科甲班的郭继参、刘洪震等77名(其中农科31名、林科24名、蚕科22名)学生经考试合格,按期毕业,按期转入高等正科。[8](P11)山东高等农业学堂生源的好转自然与山东实业教育已有了多年的发展分不开的。

[1]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朱钟琪.筹办高等农业学堂报告[N].山东官报1906,(8).

[3]苑朋欣.清末山东高等农业学堂[J].职业技术教育,2010,(22).

[4]学部视学员.山东学务调查报告[N].山东官报1907,(总第62期).

[5]王先明.清末实业教育述论[J].晋阳学刊,2008 (3).

[6]张洪生.晚清山东高等教育概览[J].山东史志资料,1983,(3).

[7]王泽京.清末山东实业教育"千门万户时代"-论杨士骧与近代山东教育实业[J].兰州学刊,2012,(1).

[8]李惠玉.清末实业教育述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3.

The Analysis of the Shandong Higher Agricultural School(1906-1911)

MA Yong-tai,HU Feng-yun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Jiangsu,221116,China)

The Shandong higher agricultural school founded at the End of Qing Dynasty is a higher industria school in Shandong,has deeply founded reasons and good running condition,and has mainly significance,but it ha shortcomings too.

the Shandong Higher Agricultural School;founded reasons;running condition;evaluation

book=8,ebook=65

K256.9

A

(责任编辑:李瑞记

1673-2103(2012)04-0102-05

2012-06-27

马永台(1985-),男,山东临沂人,江苏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试验场实业学堂
汽车试验场噪音试验路吸声系数研究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中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心无旁骛做实业 扶贫助困为人民
近海海洋仪器试验场微波通信系统构建与测试
世界上最大的海上无人系统试验场开放
实业为何盯上了
孝感汽车试验场获交通部认可汉阳所业务不断延伸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