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与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农民增收比较分析

2012-09-12 04:05李国祥
中国猪业 2012年5期
关键词:家庭经营纯收入畜产品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732)

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与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和农民增收比较分析

李国祥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北京市 100732)

本文通过分析近些年来我国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居民食品消费和农民收入的不利影响后认为畜牧业对国民经济影响更大,主张在协调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城镇化和工业化过程中,更应优先加快我国畜牧业现代化。

畜产品价格;肉禽蛋奶消费;牧业纯收入

近些年来,人们普遍感受到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剧烈。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比较剧烈能否得到国家层次上的数据支持?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是否在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时期,我国消费者经济负担加重,而农民收入增长较快?本文借助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在验证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确实比较剧烈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考察畜产品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和农民收入的影响,并提出优先加快畜牧业现代化的一些思考。

1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波动比较

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时而低迷,时而大涨,波动明显,总体上明显趋于上涨。比较而言,我国畜产品价格运行不但呈现出剧烈波动的明显特征,而且累计上涨幅度相对更大。

2004~2011年期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经历了3轮明显上涨阶段。第一轮明显上涨对应的年份是2004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了13.1% (见表1)。第二轮明显上涨对应的年份是2007年和2008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分别上涨18.5%和14.1%。第三轮明显上涨对应的年份是2010年和201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分别上涨10.9%和16.5%。

与农产品生产价格明显上涨阶段基本对应的年份,我国畜产品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而且一些年份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2004年,我国畜产品价格较上年上涨11.1%,低于农产品生产价格2个百分点。2007年和2008年,畜产品价格较上年分别上涨31.4%和23.9%,分别比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率高出12.9个百分点和9.8个百分点,这2年畜产品价格涨幅更大。2010年,畜产品价格相对平稳,比上年上涨3.0%,明显低于农产品价格总体上涨幅度。但是,2011年,畜产品价格又出现了领涨的情形,比上年上涨了26.2%,比农产品价格涨幅高出9.7个百分点。

2004~2011年期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还经历过2005年和2006年相对稳定和2009年下跌的阶段。比较而言,2009年,我国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了2.4%,而畜产品价格则下跌了9.9%,畜产品价格下跌幅度多出农产品生产价格7.5个百分点。

2004~2011年期间,出现过5年农产品生产价格明显上涨的情形,其中有3年是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明显地高于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这一期间,也出现过1年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的情形,对应地畜产品价格跌幅更大。

表1 2004年以来我国部分农产品生产价格和食品消费价格指数情况

与种植业产品价格相比,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十分明显。2004~2011年期间,种植业产品只有2004年和2010年出现过约16%的涨幅,而畜产品价格则经历了2007年、2008年和2011年超过23%的涨幅。

与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相比,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年份往往对应着食品消费价格明显上涨,且畜产品价格涨幅更大。2004~2011年期间,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涨幅超过10%的有3年,分别是2007年、2008年和2011年,对应这3年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分别为12.3%,14.3%和11.8%,而对应这3年畜产品价格涨幅分别高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涨幅19.1个百分点、9.6个百分点和14.4个百分点。

与种植业产品价格波动幅度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波动幅度相比,畜产品价格波动更多剧烈。2004~2011年期间,畜产品价格则经历了2006年和2009年的明显下跌年份,而种植业产品价格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没有出现过下跌的年份;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曾出现过超过30%的年份,而种植业产品价格涨幅最高年份没有超过17%,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最高年份没有超过15%。

与种植业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和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不断上涨相比,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幅度更大。2004~2011年期间,畜产品价格累计上涨幅度超过100%,高出种植业产品价格累计上涨幅度11.6个百分点,高出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幅度21.7个百分点。

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和肉类价格总体上趋于上涨,且肉禽类价格涨幅超过粮食价格涨幅。2004~2011年期间,玉米生产价格累计上涨了大约82.2%,而生猪生产价格累计上涨了大约98.3%。2011年与2003年相比,粮食消费价格累计上涨98.3%,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累计上涨大约116.1%。

2004年以来,我国肉类产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往往明显地超过粮食,生猪生产价格上涨幅度往往明显地超过玉米,肉类价格波动幅度明显地高于粮食。2011年,又出现了肉禽及其制品价格涨幅明显地超过粮食价格,肉类价格波动幅度大。全年生猪生产价格较上年上涨29.9%,涨幅明显,比主要用作饲料来源的玉米生产价格涨幅高出20.5个百分点,玉米生产价格涨幅回落了6.7个百分点;肉禽及其制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22.6%,涨幅比上年扩大19.7个百分点,比粮食消费价格涨幅高出10.4个百分点,粮食消费价格涨幅仅比上年扩大0.4个百分点 (见表2)。

2 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与肉禽蛋奶消费比较

近些年来,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对城乡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可能造成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缓慢,甚至下降。特别是当食品消费价格上涨产生了分配效应时,就会给社会上一些消费者带来相对较重的经济负担,对低收入消费者和脆弱群体的生活质量可能存在不利影响。

自2004年以来,我国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曾在2007年和2008年连续两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过快上涨,不但影响到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增加消费者负担,更有严重者可能会带来居民食品消费数额的提高,从而带来生活质量的下降。

2004~2010年期间,我国城乡居民曾经历了食品消费价格明显上涨而带来的食品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缓慢的情形。2007年,我国农村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13.6%,而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较上年实际增长只有0.5%,是2004~2010年期间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实际增长速度最低的年份。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较上年上涨了14.5%,而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较上年实际增长 2.5%,是2004~2010年期间除2010年外城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实际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的年份 (见表3)。

表2 2003年以来中国粮食与肉禽价格比较

表3 2004年以来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价格指数与食品消费支出比较 单位:%

从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在生活性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 (恩格尔系数)变化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总体上会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恩格尔系数下降,是反映经济发展带来居民生活水平质量提高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如果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幅度过大,居民恩格尔系数则可能不降反升。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6.3%,比上年反而增加了0.5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比上年反而增加了0.1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进一步上升,达到37.9%,比2007年又增加了1.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则进一步上升到43.7%,比2007年又增加了0.6个百分点。

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变化与肉禽蛋奶消费支出变化之间是什么关系?考虑到国家统计局只提供了城镇居民家庭肉禽蛋奶消费支出数据,而没有提供农村居民家庭肉禽蛋奶消费支出数据,因此,可通过比较城镇居民肉禽蛋奶消费支出与食品消费支出和恩格尔系数的对应关系。

2004~2010年期间,城镇居民食品消费价格过快上涨,带来居民食品消费实际增长放缓,而恩格尔系数不降反升,对居民生活质量改善造成冲击,与居民家庭肉禽蛋奶消费支出增长过快基本对应。2007年和2008年,是我国肉禽蛋奶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比较大的阶段。对应地,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禽蛋奶消费支出名义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比重明显上升。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肉禽蛋奶消费支出比上年名义增长25.5%,在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增加到26.4%。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肉禽蛋奶消费支出比上年名义增长了23.0%,在食品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则进一步上升到27.7%,为2004~2010年期间城镇居民人均肉禽蛋奶消费支出占食品消费支出比重最大的年份。

进一步分析,我国畜产品价格波动是否影响居民食品消费质量?畜产品反映着我国居民食品消费升级的情况。如果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到了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则表明畜产品价格波动影响到了我国居民生活质量。为简化起见,考察2004~2010年期间我国城乡居民家庭猪肉消费量情况。

2003~2010年期间,中国生猪生产价格和猪肉消费价格都经历了剧烈的波动。2005年和2006年生猪生产价格明显下跌后,2007年和2008年生猪生产价格大幅度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量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量的数据,可以观察到生猪生产价格大幅度波动,影响了城乡居民猪肉消费。

总体上,2004~2010年期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消费的猪肉数量没有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的猪肉量大约在20kg,农村居民人均猪肉消费量大约在14kg(见表4)。

生猪价格明显上涨时,城镇居民家庭人均购买猪肉量降到20kg以下,而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购买量则下降明显。2007年和2008年最低收入户家庭人均购买猪肉量大约13kg,与农村居民相当,较2006年生猪价格相对较低时减少了大约3kg。同样地,城镇居民低收入户家庭人均购买猪肉量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猪肉量在生猪价格相对较高时都普遍地减少了。

3 农民家庭经营牧业纯收入与农业纯收入比较

2004年以来,我国农产品价格不但总体上不断上涨,而且不同年份波动幅度大,这虽然有时加重了消费者经济负担,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提高。但是,进一步分析表明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却产生了积极影响。比较而言,畜产品价格上涨幅度更大,波动更加剧烈,对消费者食品消费不利影响更加明显。畜产品价格上涨对农民增收的积极影响更大吗?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特别是大幅度上涨,一般都会带来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较快的名义增长。2004年、2007年、2008年和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率是相对较快的4年,分别达到16.9%,14.7%,11.5%和12.2%,明显高于农产品生产价格涨幅相对较低的年份 (见表 5)。

表4 2004~2010年我国城乡居民猪肉消费量情况 单位:kg

农产品生产价格下跌,或者涨幅较小,一般都会带来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相对较慢的名义增长。2009年,农产品生产价格较上年下跌了2.4%,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人均纯收入较上年名义增长速度仅为2.2%,为2004年以来最低的年份。

同样地,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年份,农民家庭经营中牧业纯收入也增长相对较快。畜产品价格下跌年份,农民家庭经营中牧业人均纯收入也会绝对地减少。2007年和2008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牧业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名义增长26.2%和18.6%,与这2年的畜产品价格明显上涨相对应。2006年和2009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牧业纯收入比上年分别减少6.3%和9.3%,与这2年的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相对应。

值得指出的是,2004~2010年期间,我国农民家庭经营中人均牧业纯收入名义增长速度在较快年份仍然低于畜产品价格,还出现过3年人均牧业纯收入绝对额减少的情形,结果是人均牧业纯收入在第一产业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徘徊甚至下降。

从2004~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人均牧业收入由271.1元增加到355.6元,名义增长了31.2%,在第一产业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反而由19.4%下降到15.9%,出现牧业收入对农民增收贡献相对较少,在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中地位下降的极不正常现象。比较而言,2004~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农业纯收入由885.7元增加到1723.5元,名义增长了94.6%,在第一产业纯收入中所占比重由75.6%上升到77.3%。

4 优先加快畜牧业现代化更加迫切

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对国民经济运行影响明显,往往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改变的直接诱因。2007年和2008年,肉类消费价格持续明显上涨,2008年政府经济工作重要任务之一是防止由肉类价格波动引起的结构性物价上涨演变为全面通货膨胀。尽管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冲击有所显现,但是政府仍将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之一。2009年我国畜产品价格明显回落,但是2010年末又开始了新一轮的上涨。2011年,我国又将稳定物价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2004年以来,我国畜产品价格有些年份波动剧烈,不但影响了居民生活质量,带来消费支出的增加、恩格尔系数的上升,冲击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而且也没有给农民增收带来明显的积极贡献,反而出现畜牧业在农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中地位下降的情形。

表5 2004年以来我国农民家庭第一产业纯收入情况 单位:%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我国城乡居民食品消费结构正处于动物性食品替代粮食消费的阶段。畜牧业发展面临的难题和畜牧业生产经营遭遇的问题更加突出,对居民食品消费结构升级影响更大。在加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同时推进农业现代化,应优先推进养殖业现代化。

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和农村人口迁移到城镇,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产生重要影响,不但多数农产品需求总量在增长,一些农产品,特别是肉禽蛋奶等畜产品的消费增长相对更快,而且居民对畜产品质量、营养、新鲜度以及消费的便利性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更多高质量保障畜产品需求的增长,势必会驱动畜产品价格的长期上涨。

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会推动农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农业土地和水资源的更紧约束,促进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沿海和东部地区快速工业化,势必带来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分布的调整,城市的扩张可能会减少郊区畜产品的自给。现代农业的发展和新技术新要素的引入,会带来畜牧业生产方式及其成本的变化,这些给畜产品价格波动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影响。

我国自2004年以来粮食已经连续8年增产,但是没有有效地缓和粮食价格上涨势头,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生产率增长缓慢,未能及时有效地化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上升成本。

粮食生产是耕地密集型的,粮食生产资源禀赋决定了通过发展现代粮食产业难以从根本上消化粮食成本的上升。而饲料加工业和畜牧业与粮食等种植业不一样,对土地资源的依赖性小,通过科技进步等发展现代养殖业对于消化粮食价格上涨而带来的成本上升的潜力是巨大的。

粮食主要依赖耕地等稀缺资源生产。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粮食价格上涨具有客观性,难以避免。而畜牧业发展对耕地等稀缺资源依赖程度明显地低于粮食,可以通过科技进步等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产品生产经营效率,有效地消化粮食价格的上涨。但是,由于畜牧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低,现代化程度和全要素生产率不高,消化因粮食价格上涨而带来饲料成本上升和工业化所带来的人工成本上升的能力还比较低。2010年,按当年价格计算,全国畜牧业产值与中间消耗之比率为1.93,比农业这一比率相比低0.86。在畜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和全要素生产率过低的情况下,提高粮食比较效益和工业化都可能带来动物源性食品价格的上涨。为此,要更突出加快畜牧业科技创新。要增加畜牧业科技创新投入,优化畜牧业科技资源配置,建立畜牧业科技创新有效激励机制。

现代畜牧业生产中对优质仔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据农业部资料,全国50%以上的优质种畜是引进的。优质种畜的引进,促进了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种畜价格大幅度上涨问题,损害农牧民利益。近些年来,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生产大起大落,也带来了仔猪供应极不稳定和价格过高的问题。加快推进畜牧业科技创新,更应把动物优良品种繁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饲料是我国多数畜产品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据研究,在猪肉价格低迷时饲料成本可能会占到价格的七成。降低饲料价格,就会降低养殖业成本。为了避免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国家应加大饲料生产企业支持力度,在电力供应和计价上要将饲料生产企业纳入到农业用电范畴,实现优惠电力供应和电价,促进饲料企业扩大生产,增加供给,平抑饲料价格,缓解饲料成本上涨压力。

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1.3%。未来若干年内我国还将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期,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随着农村青壮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农村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问题将更加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一些地方农忙季节面临着合格青壮年农业劳动力短缺的难题。解决这些难题,需要建立健全农业要素市场,培育发展现代农业新型主体,促进农业专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分散的小规模养殖户生存越来越困难。要引导和扶持新型专业养殖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目前全国各地在推进畜牧业现代化时普遍都加大养殖小区建设,这对于动物疫病统防统治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养殖现代化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长期以来,肉禽蛋等产销组织一直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运销和屠宰相互分离的体系,社会化大生产程度低,市场波动剧烈。自2004年以来,不但肉类价格和粮食价格一样总体上趋于上涨,而且肉类价格波动程度明显较高。

畜产品价格明显下跌后,生产者往往会抱怨无法维持再生产。2009年和2010年上半年生猪生产价格持续下跌,缩小养猪规模,或者退出养猪产业,成了部分养猪户无奈的选择。

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超过5.5亿吨,迈上一个新台阶,达到57121万吨,比上年增产2473万吨,增长4.5%,但是,我国肉类总产量与上年基本持平,而猪肉、牛肉和羊肉普遍减产。全年猪肉产量5053万吨,下降0.4%;牛肉产量648万吨,下降0.9%;羊肉产量393万吨,下降1.4%。粮食连续8年增产,而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猪牛羊肉普遍减产,一个重要原因是畜牧业发展相对滞后,得到的国家和社会支持相对较少。

加快畜牧业现代化,还需要在完善畜牧业产销组织方式和加强政府支持力度等方面探索出更加有效的途径。

F326.34

C

1673-4645(2012)05-0012-05

猜你喜欢
家庭经营纯收入畜产品
春节畜产品供应面较为宽松
◆201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超14600元
畜产品价格多数上涨
山东寿光推进家庭农场规范化建设主要措施
2016年12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2016年10月畜产品进出口统计表
我国家庭农场认定标准问题研究
农村人口变迁对农业家庭经营的影响与法律对策
农民增收实现“十连快”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4年下降
四川农民收入增速 连续四年高于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