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经蝶窦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2012-09-13 11:02郝进敏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35期
关键词:蝶窦鼻中隔垂体

王 松 苏 菲 郝进敏

河北省邢台市第三医院神经外二科,河北邢台 054000

垂体腺瘤起源于腺垂体,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长的趋势,目前对于垂体腺瘤的手术治疗普遍采用的是经蝶窦手术治疗方式。经蝶窦手术治疗又包含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两种方式,前者起步较早,使用比较成熟,后者是近几年随着微创外科手术的发展而兴起的,前景很好。在本研究中共选取了70例垂体腺瘤患者,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各35例,并且对比分析两种方式下对于垂体腺瘤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7年10月~2011年6月收治的垂体腺瘤患者70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19~66岁,病程0.3~6.5年。全部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其中32例采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M组),38例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治疗(E组),两组患者及家属均对治疗情况知晓,并签署治疗同意书。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手术方法

M组32例患者行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取仰卧位,全身麻醉,头部后仰15°,切口鼻黏膜于一侧鼻小柱处,于一侧鼻小柱处切开鼻黏膜,沿软骨性鼻中隔表面分离一侧黏膜至骨性鼻中隔交界处,沿骨性鼻中隔分离两侧鼻黏膜至蝶窦前壁。置入鼻窥器,去除部分骨性鼻中隔,充分显露蝶窦前壁及双侧蝶窦开口。骨凿凿开蝶窦前壁,暴露鞍底并于下部咬开。切开硬脑膜,用吸引器及刮圈切除肿瘤。肿瘤切除满意,瘤腔充分止血,取出扩张器,复位鼻中隔软骨,双侧鼻腔填塞油纱条[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例)

E组38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患者手术体位及麻醉方式与M组相同,麻醉后沿中鼻甲与鼻中隔间填塞副肾棉条扩张手术腔道,从蝶窦开口向后切开一侧鼻中隔黏膜,离断鼻中隔后置入鼻窥器,显露双侧蝶窦开口,磨除蝶窦间隔,充分显露鞍底并于鞍底下咬开,切开硬膜,刮除肿瘤满意后,瘤腔内充分止血,单侧鼻腔填塞油纱条。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术后脑脊液漏发生率,术后尿崩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磁共振检查患者肿瘤残留率。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数据均录入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影像检查显示肿瘤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意义 (P>0.05),术后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效果比较

2.2 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

术中、术后脑脊液瘘、术后尿崩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比较[n(%)]

2.3 两组手术前后核磁检查表现

两组患者术前检查均可见较大的瘤体、压迫视交叉部位,垂体柄受累移位(图1、3),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视力改善,视野改善,头晕头痛消失,MRI颅脑扫查显示肿瘤消失,未见残留肿块(图2、4),压迫视交叉缓解。

3 讨论

3.1 显微镜下手术

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鼻腔内没有内镜,具有相对比较宽松操作空间,较强立体感,利于操作,但是其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由于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手术,所以视野是呈管状的,在较深的部位不能达到良好的照明效果,光线的强度也会随着图像的放大而减弱,这就产生了很大的手术盲区,给鞍上及后外侧的肿块切除带来了不便,从而导致术后肿瘤的残留和并发症的发生,并且在管状视野下,只能凿开蝶窦前壁而不能采用磨钻,容易引起出血[1]。虽然鼻腔内没有内镜,但是术中必须使用窥器,又从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手术操作的空间。前部入路时术后常需填塞患者双侧鼻腔,因此患者只能用嘴来呼吸,这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不适感。

3.2 神经内镜下手术

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有内镜在鼻腔内,光线好,在后段入路可不用鼻窥器,把对鼻黏膜的损害降到最低,同时还使内镜的活动范围增加,由于内镜具有聚焦这一光学性能,从而使得各个细节得以展现,与显微镜的管状视野相比,内镜下是广角视野,鼻腔内全景图像完全呈现,给重要的、较隐蔽的解剖结构的检查提供了便利,在一定的程度上也保证了重要结构的安全[2]。其缺点在于内镜下二维成像的立体感较差,角度增加时,图像失真,对于出血的及时处理能力较差,并且术中出血等可污染镜头,导致手术用时较长。此外内镜占据了部分鼻腔空间,操作空间较狭窄,会影响肿瘤切除率[3]。

3.3 显微镜及神经内镜下手术效果比较

本文两组患者,除手术时间神经内镜明显较长外,两组住院时间、肿瘤切除率、并发症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两者手术效果相近。有研究显示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术后脑脊液漏的发生率在1%~4%[4],并且内镜下手术的发生率高于显微镜下手术[5],本文内镜组术后3例发生脑脊液漏,略多于显微镜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显示一过性尿崩在垂体腺瘤切除术后最常见,发生率可达10%~60%[6],本文两组发生率分别为13.2%、12.5%,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与文献报道相符。

综上所述,新兴的神经内镜下垂体腺瘤垂体腺瘤切除术与传统的内镜下手术治疗垂体腺瘤,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术后并发症无显著差异,手术操作过程中两者各有优缺点,均适用于目前临床治疗,但内镜下手术为微创技术,随着新设备、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更加普及。

[1] 高海晓,田继辉,刘仲涛,等.显微镜与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手术入路切除垂体腺瘤的效果[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1,33(2):149-151.

[2] Madeleine R,Schaberg,Vijay K,et al.Microscopic Versus endoscopic transnasal Pituitary surgery[J].Head and Neck Surgery,2010,18:8-14.

[3] 赵曜,李士其.复发性垂体瘤病因探讨[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02,10(1):93-95.

[4] 李劲松,史继新.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后并发症分析[J].江苏医药,2008,34(11):1088-1090.

[5] JeanDH,KatrijnVR.Aretrospective comparison with traditional transsphenoidalmicrosurgery in the same institution[J].Surgical Neurology,2009,72:336-340.

[6] Hensen J,Buchfelder M,Henig A,et al.Disturbance of osmoregulation in the neurosurgical setting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situation after surgery for pituitary tumor[M].Amsterdam:Elsevier,1996:255-268.

猜你喜欢
蝶窦鼻中隔垂体
侵袭性垂体腺瘤中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右蝶窦脉管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孤立性蝶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治疗
两种鼻腔手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对比性探究
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下大子宫次全切除术中的应用
垂体腺瘤MRI技术的研究进展
鼻内镜在孤立性蝶窦霉菌病诊疗中的应用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临床体会
238例鼻中隔偏曲手术的切口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