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9井沥青侵及相关井下复杂情况的处理

2012-09-15 01:04郭京华夏柏如赵增新
特种油气藏 2012年4期
关键词:尾管稠油井眼

郭京华,夏柏如,赵增新,卜 海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F19井沥青侵及相关井下复杂情况的处理

郭京华1,2,夏柏如1,赵增新2,卜 海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中石化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北京 100029)

F19井ø212.7 mm井眼裸眼段长达2 445 m。与邻井相比,地层压力系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高压沥青、盐水层与多个低压薄弱层共存,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钻井过程中先后发生了沥青侵、井漏和盐水侵等一系列井下复杂情况。稠油沥青严重威胁着钻井安全,破坏钻井液流变性能,污染严重时钻井液呈现胶凝状,无法循环利用。在室内实验的基础上,应用混柴油钻井液预防和处理稠油沥青侵及问题;同时针对严重的井漏,优选出了桥塞堵漏和固结型堵漏2种堵漏浆配方。为保证尾管下到底,从钻井液、悬挂工具、操作等多方面制订了具体措施和应急预案。下尾管作业中,尽管多次出现阻卡和失返等异常情况,但由于措施和预案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最终成功实现尾管“坐底”,挤水泥固井。

沥青侵;井漏;盐水侵;井下复杂;处理措施

引言

F19井位于伊朗Y油田,是2011年施工的1口开发生产井,完钻井深4 447 m。井身结构为四开:一开ø444.5 mm井眼,ø339.7 mm套管下至351m;二开ø311.2 mm井眼,ø244.5 mm套管下至1 541 m;三开ø212.7 mm井眼,ø177.8 mm尾管下深为1408~3986m;四开ø149.2 mm井眼,ø114.3 mm尾管下深在3 900~4 445 m之间。

F19井ø212.7 mm井眼地层岩性以灰岩为主,个别层位存在砂岩或泥岩,钻井施工中先后遇到了沥青侵、井漏和盐水侵问题,下ø177.8 mm尾管时多次遇阻和返浆异常。针对这些井下复杂问题,依次进行了分析论述,详细介绍了处理方法。

1 钻井复杂情况简述

与邻井相比,F19井ø212.7 mm井眼在多个层位出现了异常情况,如图1所示,干沥青层、稠油沥青层、漏失层和盐水层位于同一裸眼,干沥青的蠕动会导致井眼缩径,稠油沥青会破坏钻井液流变性能,甚至导致钻井液胶凝,几乎丧失流动性;漏失地层的存在,意味着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增加了处理沥青侵和盐水侵的难度;稠油沥青会污染堵漏浆,并且在稠油沥青地层也存在漏失通道,增加了堵漏工作难度。复杂的井眼状况,给下ø177.8 mm尾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下尾管中途遇阻卡、钻井液失返等异常情况发生的概率极高,如何将尾管下入预定深度,实施固井并有效封隔地层,将会对F19井的钻井成功与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图1 F19井ø212.7mm井眼复杂状况

2 技术难点

2.1 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

F19井ø212.7 mm井眼裸眼长达2 445 m,存在多个薄弱层,由于沥青层和盐水层压力异常,提高钻井液密度与防漏之间存在尖锐矛盾,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F19井几次调整钻井液密度,最高密度值比邻井高出0.2~0.3 g/cm3(图2)。

图2 F19井与邻井三开井段的钻井液密度对比曲线

2.2 稠油沥青破坏钻井液流变性能

稠油沥青成分复杂,黏度与温度呈倒数或负指数关系[1-2],黏温关系见下式:

式中:η为表观黏度,Pa·s,;m、n为常数;T为温度,℃。

由(1)得出,稠油沥青侵入井眼,在循环上升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降低,黏度会急剧升高。另外,稠油沥青进入钻井液后,极性组分易吸附固相颗粒成膜、胶凝钻井液,破坏其流变性能[3]。

2.3 稠油沥青危害钻井工程

稠油沥青侵入的情况最早见于墨西哥湾深水钻井,导致多口井填井侧钻。稠油沥青对钻井工程的危害主要有:污染钻井液,造成钻井液性能恶化;钻井扭矩突变,频繁跳钻,钻具容易损伤;堵塞井眼环空,起钻易造成井眼抽汲,下钻或开泵易憋漏地层,还会导致起下钻具以及下套管遇阻卡;影响固井水泥环质量;黏附井下定向和测井仪器,造成测井仪器在井下阻卡;黏糊振动筛筛网,造成跑浆,降低固控设备处理能力[4-7]。

3 室内实验

3.1 消除稠油沥青污染钻井液的处理方法

取井口返出的密度为1.35 g/cm3受污染的钻井液,在室内分别用清水、磺化单宁碱液、柴油处理,然后再加重至密度1.70 g/cm3,测量处理后的流变性能。室内实验发现,即使加入了乳化剂,污染浆用20%的水或单宁碱液稀释后性能仍然很差,并且表面会有一层沥青析出,再加入5%柴油后,流变性能好转(表1)。

表1 稠油沥青污染的处理方法对比结果

3.2 堵漏浆配方优选

要有效封堵漏失地层,除需要确定堵漏浆合理的粒径级配进行架桥和充填漏失通道,还需要利用纤维材料和可变形材料形成的一层低渗透致密隔层,来提高地层承压能力[8]。室内配制不同的堵漏浆,用API滤失量仪和高温高压滤失量仪测定滤失量,分别考察室温、0.7 MPa压力和120℃、3.5 MPa压力下的滤饼厚度与强度,要求滤饼的厚度高,有韧性,强度大[9-11],据此优选出堵漏浆配方。

(1)桥塞型堵漏浆配方。基浆+3%CaCO3-F+5%Fiber Lock+5%Oyster Shell+3.5%WalnutShell-F+3.5%Walnut-M+3.5%SDL。

(2)固结型堵漏浆配方。基浆+13%Fiber Lock+3%Walnut Shell-F+2%Oyster Shell+1% CaCO3-F+2%CaCO3-C+1%Check Loss+1% Cotton Seed Hull+1%SDL+4%HDL-3。

3.3 沥青浸泡实验

取井口返出的硬沥青和稠油沥青样品,用柴油浸泡,观察样品在柴油中的软化或稀释扩散速度。结果显示,稠油沥青在柴油中能很快稀释扩散,硬沥青在柴油中软化扩散的速度虽然明显要慢些,但是24 h后,也会完全软化,浸泡48 h后,2种沥青在柴油中的残渣几乎无区别。

4 现场处理技术

4.1 沥青侵的处理

处理沥青侵经历了2个阶段。第1阶段,井深为3 369~3 577 m,提高钻井液密度,试图依靠静液柱压力平衡地层压力处理沥青侵。第2阶段,井深为3 577~3 986 m,采用乳化柴油钻井液,柴油加量为3%~24%(体积比),目的是降低稠油沥青的污染作用,改善钻井液的流变性能。

4.1.1 提高钻井液密度

钻至井深3 369 m,钻井液性能突然恶化,入口性能:密度为1.38 g/cm3,漏斗黏度为57 s,出口性能:密度为1.12~1.20 g/cm3,漏斗黏度为100~120 s。逐步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70 g/cm3。期间多次关井求取地层压力,立管压力始终为0,但是沥青不间断侵入井眼。钻井液受稠油沥青污染后,呈现凝胶状,流变性能极差,振动筛处跑浆严重。换大孔径筛布,由140目换成60目,钻井液仍然无法过筛,只得排放掉,需要大量新浆补充循环量。从井深3 369 m钻进至3 577 m,进尺208 m,共计排放污染钻井液602 m3。

4.1.2 混柴油钻井液的应用

井深3 577 m,开始转换钻井液,柴油初始加量为3%,保持钻井液密度1.70 g/cm3。用新配制的柴油钻井液将井眼内污染严重的钻井液替出,恢复正常钻进,出口性能:密度为1.70 g/cm3,漏斗黏度为55 s,中压失水为2.8 mL,pH值为10.5。更换震动筛布,从60目换为140目,震动筛没有跑浆现象。

混柴油钻井液应用结果表明,加入柴油是破坏钻井液中稠油沥青凝胶结构的有效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钻井液能够循环利用。钻进过程中,用柴油和水来维护钻井液,流变性能有一个稳定周期,之后流变性能会急剧恶化,提高柴油含量,流变性能进入到下一个稳定周期。用固相含量测定仪监测钻井液中的含油量(包括柴油和地层侵入的油相),现场应用发现,当含油量达到24%时,钻井液流变性能若再次恶化,依靠提高柴油加量的处理办法已经失效,必须用新浆置换部分井内老浆,降低钻井液中稠油沥青的含量,才能改善流变性能。

4.2 井漏与盐水侵的处理

井深3 839.65 m,钻进中发生井漏,漏失速度为34.8 m3/h。泵入桥塞型随钻堵漏浆,降低钻井液密度至1.62~1.65 g/cm3,漏失情况明显好转,顺利钻至中完井深3 986 m。提高循环排量洗井,钻井液进多返少,同时发现钻井液滤液中氯离子浓度增加了10 000 mg/L,判断发生盐水侵,决定先堵漏,后全井提密度至1.70 g/cm3。

用桥塞型堵漏浆,先后对井深3 839.65 m和1 541~3 100 m漏失井段进行了4次堵漏,井眼承压能力略有提高,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70 g/cm3,低排量可以建立循环,用正常循环排量,钻井液进多返少。堵漏作业过程中发现,关井憋压后稠油沥青的侵入量会增多,井口回压越大,侵入量就越大,表明沥青地层中有漏失通道,钻井液对稠油沥青有替换作用。

用固结型堵漏技术针对沥青地层进行了堵漏,堵漏浆密度为1.70 g/cm3。具体做法是:下钻至3 502 m,泵入堵漏浆22.4 m3,起钻至2 407 m,开泵试循环,排量为1.42 m3/min时有轻微溢流,当循环排量增大到1.58 m3/min时发生漏失,钻井液密度为1.66 g/cm3,计算循环当量密度为1.69 g/cm3。关井挤压,累计挤入堵漏浆17.08 m3。侯凝12 h后,小排量循环,全井提高密度到1.72 g/cm3。分段下钻到底,期间共计返出11 m3纯稠油沥青、14.4 m3钻井液与稠油沥青混合浆。循环观察,排量为0.6 m3/min时返浆正常,高于此排量,漏失速度为8.36 m3/h。停泵观察,井口液面稳定。

4.3 下尾管技术措施

F19井三开井眼尺寸没有预留一层套管的空间,而主要目的层在四开ø149.2 mm井眼,如果ø177.8 mm尾管在沥青层段阻卡,下不到预定深度,整个井眼就会报废。虽然面临井漏、环空堵塞的风险,但是只要尾管能够下到井底,由于井深3 839.65 m处是一个漏失层,距离井底146 m,强行挤水泥作业后,水泥环高度可以有效分隔地层。为保证尾管下得去,实现“坐底”固井,制订了如下技术措施。

(1)选用SSX-CFCS型封隔尾管悬挂器,该悬挂器具有注水泥后立即封隔尾管与套管环空的功能。入井前,去除悬挂器的卡瓦,增加环空间隙,降低环空堵塞的风险,也防止中途遇阻,大吨位活动尾管时提前坐挂。

(2)用超细碳酸钙和随钻堵漏剂配制堵漏浆封闭3 500 m至井底段,尾管进入裸眼段后控制下放速度,降低激动压力对漏失层的影响。若下尾管中途钻井液失返,小排量开泵,尝试顶通,如无法建立循环,继续下尾管。

(3)全井提高钻井液密度至1.73 g/cm3,预防硬沥青层的蠕动缩径。用新配制的含15%柴油的相同密度钻井液封闭沥青层及相邻上部500 m井段,防止钻井液受稠油沥青污染后胶凝强度过高,也有利于软化硬沥青,防止尾管阻卡。配制40 m3含25%柴油的钻井液待用,如果尾管在硬沥青层段遇阻,泵入此钻井液浸泡,软化硬沥青。

(4)中途遇阻,在悬挂器允许的工作吨位内上下活动尾管,严禁下压吨位太大,卡死尾管。

根据以上措施,在井深3 500 m遇阻时间达到24 h,并先后经历了3次井口返浆异常,甚至完全失返,最终将ø177.8 mm尾管“坐底”,并采用“穿鞋戴帽”的方式固井,成功实现了封隔。

5 结论和建议

(1)长裸眼﹑高低压同层,钻井液安全密度窗口窄,是造成F19井ø212.7 mm井眼井下复杂的主要原因,井眼尺寸小,没有预留备用套管的空间,给处理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2)稠油沥青能够胶凝钻井液,加入柴油,可以稀释破坏胶凝结构,提高稠油沥青容量限,改善流变性能,但柴油也会溶蚀稠油沥青地层,导致钻井液中稠油沥青量持续上升,流变性能周期性变坏。建议加强研究,从改变表面性质方面着手,彻底消除稠油沥青对钻井液性能的污染。

(3)承压堵漏作业导致井眼中稠油沥青的量增加,显示钻井液与稠油沥青发生了置换。建议加强地质研究工作,研究稠油沥青地层的分布规律、压力情况以及稠油沥青侵入井眼的驱动因素等,指导钻井生产。

[1]朱静,李传宪,辛培刚.稠油粘温特性及流变特性分析[J].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1,24(2):66-68.

[2]刘国祥,胡平,巩春伟,等.几种国产渣油粘度的研究[J].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0(2):80-84.

[3]张磊,李传,阙国和.石油沥青质的吸附行为—Ⅰ吸附

机理及研究方法[J].石油沥青,2007,21(5):23-28.[4]Weatherl M H.Encountering an unexpected tar formation

in a deep water Gulf of Mexico exploration well[C]. SPE105619,2007:1-10.

[5]Louis A,et al.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subsalt tar in the Mad Dog Field[C].SPE110493,2007:1-6.

[6]Gang Han,Keith Hunter,Jamie Ressler,et al.Deepwater bitumen drilling:what happened downhole[C]. SPE111600,2008:1-16.

[7]Gang Han,Keith Hunter,Jerry Osmond,et al.Drilling through bitumen in the gulf of mexico:the shallower vs the deeper[C].SPE19307,2008:1-5.

[8]许丹,张长胜,朱波,等.超稠油管外窜槽封堵技术研究与应用[C]//张方礼.第四届全国特种油气藏研讨会优秀论文集.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673-675.

[9]贾丽莉,田陆飞,刘振,等.堵漏材料研究的进展[J].材料研究与应用,2011,5(1),14-16.

[10]郭红峰,卜震山,秦长青.桥塞堵漏工艺及堵剂研究[J].石油钻探技术,2000,28(5),39-40.

[11]隋跃华,成效华,李春歧,等.可酸化凝固型堵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钻井液与完井液,2002,19(1):17-20.

编辑 张耀星

TE249

A

1006-6535(2012)04-0134-04

10.3969/j.issn.1006-6535.2012.04.034

20120130;改回日期:20120214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东中亚富油气区复杂地层深井钻完井技术”(2008ZX05031-004)

郭京华(1971-),男,高级工程师,1996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现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钻井工程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从事国外石油钻探技术研究与管理工作。

猜你喜欢
尾管稠油井眼
相变换热技术在油田稠油开采中应用
稠油热采区块冷采降粘技术应用
摩阻判断井眼情况的误差探讨
煤层气多分支水平井分支井眼重入筛管完井技术
超深井短轻尾管悬挂及丢手技术研究与应用
TAMBOCOCHA 43区块尾管固井难点及对策
塔里木库车山前深井窄间隙小尾管固井技术
大位移井尾管下入新技术
海上M稠油油田吞吐后续转驱开发方案研究
长庆油田储气库水平井大井眼钻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