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数学三题(之三)试论文化数学的建构途径

2012-09-17 01:13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胡炳生邮编518001
中学数学教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帕斯卡色盲棋子

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尚 强 胡炳生 (邮编:518001)

文化数学,其主要想法就是:用文化的各种元素对数学进行包装,使数学文化化.将数学从科学课程转变为文化课程.构建文化数学,可以设想有以下途径:

1 数学与历史结合

数学,从数学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上有关数学的逸闻趣事讲起.例如,讲概率,可以从赌徒梅累提出的得分问题说起,讲到帕斯卡和费马解决此问题的不同思路.这比从定义到定理、公式纯理论的讲法,一定会有趣得多.故事如下:

在17世纪的法国,有个深有文化素养的赌徒梅累,在赌博中遇到一个棘手的问题:得分问题.

这先要了解当时欧洲赌博游戏的规则:一般是两人的对奕,双方各出同等赌资,放在一起作赌注.每局胜者得1分,事先约定先得几分者为胜,胜者获得全部赌资.梅累遇到的得分问题是:A、B二人各出金币32枚作赌注.约定先得4分者获胜,获得全部64金币.但是由于某种突然情况,当A得2分,B得1分时,赌博不得不终止.试问:这时应该按照什么比例来分配这64枚赌金?

梅累虽然是一个熟练的赌徒,但是不能解决这个从未遇到过的难题.于是他向法国天才数学家——帕斯卡(1624-1662)求救.而帕斯卡又把这个问题写信给他的朋友,被誉为业余数学家之王的费马(1601-1665).

经过思考和研究,帕斯卡和费马从不同的思路上给出了各自的解法.

费马的方法:设想赌局继续进行4局,总可以得出最后结果.他列举出各种胜负可能情况,以决定个人的胜负可能性:

1.A胜4局,B全 负,这 只 有 一 种 情况 ——aaaa;

2.A胜3局,B胜1局,这有4种情况——aaab,aaba,abaa,baaa;

3.A胜2局,B胜2局,这有6种情况——aabb,abab,abba,baba,bbaa,baab;

4.A胜1局,B胜3局,这也有4种情况——bbba,babb,abbb,bbab;

5.B胜4局,A全负,这也只有一种情况 ——bbbb.

以上共有16种情况,其中有11种情况为A胜;其余5种情况B胜.从而A、B二人的胜率(机会)之比为11∶5.

因此,A应得赌金的11/16;B应得其余的5/16,即A应得赌金的×64=44个金币,B得×64=20个金币.

帕斯卡则从从他发现的数字三角(帕斯卡三角)出发,设想:赌局开始,在数字三角的顶点上放一颗棋子,第一局若A胜,将棋子向左下移到第二行;若B胜则向右下移动棋子到第二行.第一局后,不论谁胜,棋子都会移到第二行.第二局后,棋子一定回移到第三行上.只是若A胜棋子向左下移一格,B胜向右下移一格.依次类推,第三局,棋子移到第四行.第四局后,棋子移到第五行.

例如,若A胜3局,B胜1局,则棋子向左下移3次,向右下移1次.棋子移动的路线有以下四条:

1(向左)→1(向左)→1(向左)→1(向右)→4;

1(向左)→1(向左)→1(向右)→3(向左)→4;

1(向左)→1(向右)→2(向左)→3(向左)→4;

1(向右)→1(向左)→2(向左)→3(向左)→4.

则不论如何,最后棋子都移到第五行的第二个数字4上.这个数字4,就是A胜3局,B胜1局的所有可能情况.

同理,第五行上第三个数字6,就是从顶点1移动棋子到这个数字上的可能情况总数.

因为A若胜4局、3局、2局,A都先胜4局,故A胜;若A只胜1局,或全输,B才能够获胜.

因此,对应第五行上的前3个数字1,4,6就是A获胜的所有可能情况;而第五行后两个数字5,1则是B获胜的所有可能情况.于是A、B获胜的可能机会之比应为:(1+4+6)∶(1+4)=11∶5.这与上面费马的结果完全相同.

到此,梅累的得分问题,便彻底解决.

若用排列、组合符号表示,那么上述结果可以表示为:

比较两人的思路和解法,虽然后者思路要复杂一些,但是利用排列组合,可以将以上问题的解决,推广到一般情况.例如,A、B二人各需再胜m局、n局,那么,终局的棋子应该落在第m+n+!行上,且二人获胜机会之比为:

由此,可以引出排列、组合的课题.然后即可进入概率的正题.这样从数学事件和故事开始,可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若对于初中学生讲,则不必一次讲完,先讲个故事的大概.只作为引子,总是可以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求知欲望.

2 数学与文艺结合

数学,从数学诗歌、数学图画讲起.例如,从孙子问题和孙子歌讲起,引导出同余和同余式.又例如,从哥斯尼堡的七桥图画,引导图论的意义和有关知识.

例如,可以引唐代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发问?更上一层楼,就能看到千里之外的景色吗?——不能.那么“欲穷千里目,须上几层楼”呢?这就变成一个有趣数学问题.可以引出勾股定理、几何圆的有关知识和求解二次方程等数学知识.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来思考和解决;或者师生共同探讨解决.

图1-1

首先将实际问题抽象化.把地球抽象成一个球,而将高楼和人的视线所在的地球截面假设为一个圆.如图1-1所示,高楼为AB,O为地球球心,人的视线为AC.连接OC,构成直角三角形ACO.再设地球半径为R=6370km,楼高为x,依据勾股定理,便有关系式:AC2+OC2=AO2即 5002+R2=(R+x)2,或x2+2Rx-5002=0.将R=6370代入上式,得x2+12740x-250000=0.这是一元二次方程,据求根公式,便求得其解为:x≈16(km).假如每层楼高度为4m,那么,该楼就有4900层.按照这位先生的计算,那么,王之涣的这首诗的后两句,就要改成“欲穷千里目,须上四千九百层楼”,另外还要加注解:“假设每层楼高4m”.

3 数学与生活结合

数学,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讲起.小学生识数教育,可以从民间谚语“凡事要作到心中有数”说起.认识数字“3”,可以从《三字经》中: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星”等说起.

讲概率,从机会说起.举出学生生活中的关于投掷硬币、掷骰子和彩票中奖等例子.和学生一同探讨和分析研究.然后再上升到一般理论.

几何作图,可以与几何商标图形进行联系.要学生举出他见到的集合图形商标的例子.举出典型的著名商标,来加以讨论,以此来引出几何作图的意义和作法.例如经常见到的下述几何商标图形,不加说明,学生都能说出它们的商标名称.

面对这些几何图形商标,可以问学生,这些几何商标是什么几何图形?是如何制作的?有什么特点?有什么文化意义?由此,可以说明几何作图的意义和基本几何作图,几何作图规范作法.进一步,还可以引导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几何图形商标设计.例如,可以要学生为班级设计一个用几何图形表示的班徽.

4 数学与问题解决结合

数学,从问题解决的奇思妙想讲起.例如,不等式,可以从用等式“夹逼”出不等式的奇思妙想,来引起学生兴趣.关于概率统计,历史上的趣题很多.例如,可以从帕斯卡、费马解决“得分问题”,哈代解决“色盲遗传”的经典问题,引起学生对统计学的兴趣和惊喜.

我们来看看哈代是如何解决色盲这个难题的.

在20世纪之初,欧洲人发现人的色盲是能够遗传的.于是,有人提出怀疑:因为色盲遗传,是不是有一天全人类都会成为色盲呢?这可是个大问题.色盲虽然不是严重疾病,但是如果一个人是色盲,那么他就不能从事许多种职业.所以谁也不愿是色盲.不过,这是个极其困难的问题.要判断人的色盲遗传的可能究竟有多么大,会不会遗传给全人类,按照当时的科学水平,是不可能解决的,因为人的眼睛是人身体上最复杂的器官;同时,遗传性牵涉到遗传基因,而此时基因尚不知为何物.色盲的遗传性无从研究.那怎么办呢?人们把这个棘手的问题提到了英国著名代数学家哈代(1977-1947)面前,请他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哈代是个纯粹数学家,从不搞实际应用数学问题.而这次却破例答应试试看.他首先了解了关于人类的男女性别的知识:男女性别是由于本身的染色体不同决定的,男女都有23对染色体,其中有一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这性别染色体,男性为“X,Y”,女性则是“X,X”.其次又对色盲遗传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了人类色盲的遗传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男女色盲都有;

2.但是女性色盲比男性色盲比例小得多;

3.如果母亲是色盲,那么所剩生的子女中,男性肯定是色盲,而女性则可能色盲,也可能不色盲.

根据以上实际情况,他进行分析后得出初步结论是:

第一,由于男女色盲都有,所以色盲肯定是性染色体中的“X”出了问题,即有缺陷的染色体“X”(不妨记为“X-”)是色盲的元凶.因为如果是染色体Y缺陷的原因,那么女性是不会有色盲的.

第二,为什么女性色盲比男性色盲少呢?——一定是因为女性有两个染色体“X,X”,如果其中一个有缺陷,另一个正常,它可以不色盲.因此,人只要有一个正常的染色体X,就不色盲.

于是,男人可以分为两类:F(正常)、S(色盲);女人分为三类:Z(正常)、C(次正常)和K(色盲).

为了使问题简化,我们可以作如下合理假设:

第一,在两类男子和三类女子之间的配对是随机的;

第二,异常染色体(X-)在男女人体中的比例相同,设为p(q=1-p);

第三,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中的男女人数之比为1:1.

在这些假设下,父代男、女中的色盲比例分别为(p+p2)/2.之所以被2除,因为男女都各只占总人口一半.

于是,父代中父母配对有以下六类:

(1)(F,Z)—— 父母均无色盲;

(2)(F,C)—— 父亲正常,母亲次正常;

(3)(F,K)—— 父亲正常,母亲色盲;

(4)(S,Z)—— 父亲色盲,母亲正常;

(5)(S,C)—— 父亲色盲,母亲次正常;

(6)(S,K)—— 父母亲均色盲.

以下来分析各类夫妇的后代子女中色盲所占比例.

第一类,显然子女中没有色盲.

第二类夫妇(F,C)的子女情况如下表:

四种情况子女染色体配对中,仅有一类是色盲,占子女人数的1/4.故在子代总人口中的比例为2pq2/4=pq2/2.

依次计算其他四类夫妇子女中色盲所占比例,分别为p2q/2、0、p2q和p3.

注意到p+q=1,合起来,子代中色盲所占的比例为:

到此.我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子代中的色盲比例,与父母那一代色盲比例完全一样,没有升高的迹象.于是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大家不必担心因为遗传原因人类全都成为色盲.这是绝对不会的.

数学家用其数学智慧和数学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大难题.数学的力量真够神奇!

文化数学的建设,是一个巨大、系统工程.以上只是窥豹之一斑.但只要我们努力去想,努力去做,坚持不懈,从低年级数学课程做起,从小学一年级数学做起,一步步,积少成多,把学校数学课程进行文化包装,相信是一定会成功的.

猜你喜欢
帕斯卡色盲棋子
棋子多少颗
你我皆色盲
摆棋子
有趣的棋子
帕斯卡三角形
色盲是怎么回事
帕斯卡定理的推广
小黄真的是色盲吗?
色盲
鬼娃新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