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两化融合视角的企业效益差异研究——来自制造业企业微观调研数据

2012-09-19 13:06陈晓红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2年6期
关键词:社会效益门限工业化

陈晓红,陈 石

(中南大学 商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3)*

一、引 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追逐经济利益的竞争也更趋激烈。从宏观层面来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这使得近年来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日益凸显。党中央适时提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发展战略①,以期通过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促进,实现对传统工业升级模式的改造,从而破解这一困境,走出一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自身利益与公共责任兼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3]。从企业层面来看,要解决目前工业企业面临的能源消耗大、污染严重、技术含量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管理方式粗放等主要问题[4],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加深信息化在产品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环节与工业化的融合渗透,催生出新型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有效提升企业效益。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工业化的发展过程与我国有明显不同,当其工业化进入后期时信息技术才刚刚兴起,因此其学术界对于信息技术或信息化的 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是构建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二是信息技术对生产率的影响作用。信息技术主要是通过不同部门大量使用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信息资本积累和信息技术生产部门对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促进两条途径影响生产率水平。

国内学术界对信息化及两化融合一直比较关注。区域与行业层面:俞立平等(2009,2011)通过研究发现信息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动态关系,且信息化的发展能够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波动是影响工业化波动的主要原因[5,6],并采用Logisti曲线对两者之间的发展规律的特点进行了模拟,得出了互动关系较弱的结论。谢康等(2012)发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路径与两者融合的相关性高于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路径[7]。企业层面:彭赓等(2008)发现企业信息化水平能正向地影响竞争能力,规模越大的企业这种影响表现得越明显,并且这种影响有一定的时滞效应[8]。邓崧等(2005)将信息化对企业效益的影响途径分为直接途径和间接途径两条[9]。刘春年等(2004)指出企业信息化是通过从人与人、人与物两个方面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10]。

现有文献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于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同时,已有文献的研究视角也大都局限于区域或产业层面的分析。本文以现有两化融合的相关研究为基础,利用来自企业层面的微观调查数据,结合门限回归方法对工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阶段差异性进行科学的刻画,并进一步考察工业化在信息化差异性带动作用下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同贡献。藉此,对两化融合在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做出评价。

三、机理分析

企业的两化融合是一个过程,从融合的阶段看,可随着信息化技术应用的逐渐深入,分为基础建设、单项应用、综合集成和协同创新四个阶段。在基础建设阶段,通过组织规划,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基本的人才和制度保证,并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加大在设备设施、信息资源、信息安全等方面的资金投入,为融合创造起步条件。随着单项信息化技术在采购、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的覆盖和渗透加强,企业融合水平将逐步进入单项应用阶段。综合集成阶段是融合的较高阶段,集成主要在产品、企业管理和价值链三个维度展开。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深度和广度上的不断融合,企业最终将进入协同创新阶段。需要说明的是,这种阶段的划分具有明显的人为色彩,融合过程并无明显的阶段界限,其变化也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两化融合影响企业效益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途径,即通过技术进步提升企业效益;二是通过管理优化提升企业效益,在融合的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将不断增强,产品技术含量明显提高,生产过程的能耗和排放逐渐下降,管理水平更加精细化,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将得到显著提高。

在工业企业中,一般认为工业化已经初具规模,而信息化方兴未艾,因此“两化融合”更多的体现为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下文便以此为立足点,进行经验分析。

四、数据说明

本文使用2011年对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以及长株潭城市群制造业企业进行的“企业‘两化融合’与企业效益抽样调查”的数据,从企业两化融合的视角对企业效益进行研究,其中国有企业样本为256家,非国有企业样本为322家。我们将企业效益进一步分解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企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主要指企业的盈利能力,我们用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股东权益×100%)作为代理变量,该项指标越高,盈利能力就越强,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越好。而企业的社会效益我们主要指企业在减排方面做出的贡献,我们选用问卷中企业排污费用作为代理变量,该变量能基本反映企业直接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水平。

对于企业工业化水平的衡量,采用全员劳动生产率作为代理变量(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而企业信息化水平,我们采用人均累计信息化投入作为代理变量,其计算公式为累计信息化投入金额/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累计信息化投入指以2007年作为基期,企业在信息产品与服务上的累计投入)。

其余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控制变量,我们根据其来源分为虚拟经济因素和实体经济因素。虚拟经济因素即金融约束相关的变量,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净资产收益率与资本市场摩擦显著相关(袁堂军2009)[11],用企业融资的市场依赖度(资本使用价格作为代理变量)和前一期的资产负债比表示;另外,根据已有文献(白重恩等)[12],实体经济因素应包括企业规模、企业所处生命周期、管理者人力资本以及管理者经验,分别用企业员工数量、企业成立年限、管理者学历以及管理者从业年限表示。

影响企业社会效益的其余控制变量,主要包括企业的生产规模和企业所受金融约束,前者用企业的总产量表示,后者同上,用企业融资的市场依赖度(资本使用价格作为代理变量)和前一期的资产负债比表示。

五、模型构建与估计方法

作为参照,首先对全体样本进行估计,将模型设定为:

其中Yhit,h=1,2,分别表示企业i在时间t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X1it表示企业i在时间t的信息化水平,X2it表示企业表示企业i在时间t的工业化水平,Zjt表示其他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控制变量。应包括企业i在t年的融资市场依赖度即资本使用价格Pit和前一期的资产负债比Dit-1,企业员工数量Lit,企业成立年限Tjt,管理者学历E1it、管理者从业年限以及两者的乘积。Vjt表示其他影响企业社会效益的控制变量,这些变量包括企业i在t年的总产量Qit和企业i在t年受到的金融约束(包括Pit和Dit-1);μi为个体的固定效应用以控制行业差异、地域差异等个体因素,t为时间效应用以控制政策因素等的影响。

利用Hausman检验得到的检验统计量(χ2=28.23)p值小于0.05,拒绝了使用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我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的组内估计量估计方程(1)和(2),估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总体估计结果

对于面板数据考察如下固定效应门限回归模型:

式(3)、(4)的变量设置与(1)、(2)基本相同,值得注意的是(3)、(4)中我们将作为门限变量,在我们的样本中,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分别处在区间[0.21,2.14]和[0.08,2.06]之间,为了便于比较,在进行门限回归时,我们分别将其标准化到[0,1]的区间上。I()为示性函数,即当时,I=1,否则等于0;时,I()=1,否则等于0;时,I(>)=1,否则等于0。

六、门限回归估计结果及分析

方程1~4门限值的点估计以及95%的置信区间如表3③所示,通过比较方程1和方程2的门限变量估计值,当分别以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为样本,以信息化水平为门限变量考察工业化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时发现,国有企业的门限值均高于非国有企业的门限值。

表2 门限效应检验②

表3 门限效应估计

分别对方程1与方程2进行了估计。从表4中的估计结果发现(1)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当信息化水平小于等于0.2031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经济效益仅提高0.094%,而当信息化水平提高到区间[0.2031,0.4382]以及[0.4382,∞]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127%和0.112%,这说明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工业化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呈现出先递增后递减的趋势。(2)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当信息化水平小于等于0.0962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经济效益仅提高0.108%,而当信息化水平提高到区间[0.0962,0.2994]以及[0.2994,∞]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经济效益分别提高0.189%和0.201%,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企业工业化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呈现出持续递增的趋势。(3)通过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估计结果的比较,在信息化进程的各个阶段,非国有企业的工业化水平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贡献相比国有企业都更加明显。

表4 门限面板回归结果一④

表5中分别对方程3与方程4进行了估计。从表5中的估计结果发现:(1)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当产量与金融约束等其他因素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当信息化水平小于等于0.1766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污染排放仅下降0.027%,而当信息化水平提高到区间[0.1766,0.3612]以及[0.3612,∞]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污染排放分别下降0.064%和0.096%,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的不同发展阶段,工业化使得企业的工业排放呈下降的趋势。换而言之,由于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使得国有企业社会效益得到了改善。(2)对于非国有企业而言,当信息化水平小于等于0.3313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污染排放仅下降0.019%,而当信息化水平处在区间 [0.3612,∞]时,工业化水平每提高1%,企业污染排放将下降0.042%,同样存在着与国有企业类似的趋势;(3)通过对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估计结果的比较,在国有企业中信息化水平进入到相对高级阶段时,将进一步减少由于工业化水平提高造成的工业污染排放,并且这一效应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加明显。结合表4与表5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国有企业中当信息化进入较高阶段时,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能力不升反降。我们认为,这个阶段的国有企业追求的不再是纯粹的经济利益,反而更加重视包括企业声誉、社会反响等社会价值在内的企业综合水平提升。同时,国有企业从自身的定位而言更多的承担了改善社会效益的职能,而这一职能通过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不同阶段得以体现。

表5 门限面板回归结果二④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两化融合是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升工业发展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578家制造业企业2007~2010年数据的分析后发现:(1)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发展的不同阶段,工业化对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贡献都存在着结构性差异。但这种结构性差异的趋势在国有企业组与非国有企业组中基本一致。(2)就企业经济效益而言,非国有企业工业化水平的边际贡献受信息化水平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3)就企业社会效益而言,国有企业工业化水平的边际贡献受信息化水平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

两化融合的主体是企业,相关政策的制定一定要落实到企业层面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首先,抓好“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创建工作,鼓励各类型企业加大信息化投资。其次,充分发挥“两型”标准对两化融合的引领作用。再次,积极推动产学研互动,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不同层次的信息化人才。最后,努力构建并完善两化融合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环境和激励机制。

注释:

①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

② F1、F2、F3分别表示对单门限、双门限以及三门限的检验。

③ 极大似然比函数LR(γ)的相关信息,由于篇幅所限在此略去,有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取。

④ 由于我们关注的是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因此对于表示企业个体效应的虚拟变量μi的估计系数以及时间效应t的估计系数我们没有在表中报告。

[1]乌家培.正确处理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J].经济研究,1993(12).

[2]吴敬琏.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J].管理世界,2006(8).

[3]周叔莲.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意义重大[N].人民日报2008年6月2日(理论版).

[4]李毅中.坚持扩大投资与调整结构并重[J].求是,2009(2).

[5]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工业化与信息化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1).

[6]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优先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1(5):21-28.

[7]谢康,肖静华,周先波,乌家培.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质量: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12(1)

[8]彭赓,赵天博,陈明洋.企业信息化水平与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7).

[9]邓崧,白庆华.企业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和内部机制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5).

[10]娄策群,刘春年.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发展研究[J].情报学报,2004(6).

[11]袁堂军.中国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研究[J].经济研究,2009(6).

[12]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投资环境对外资企业效益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4(9).

猜你喜欢
社会效益门限工业化
基于规则的HEV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地方债对经济增长的门限效应及地区差异研究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乌兰牧骑社会效益研究
随机失效门限下指数退化轨道模型的分析与应用
《新型工业化》征稿启事
好刊社会效益高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论股票价格准确性的社会效益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工业集聚的非线性效应——基于门限回归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