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对策

2012-09-21 08:22韦振中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20期
关键词:工科毕业生办学

韦振中

广西工学院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提高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对策

韦振中

广西工学院理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本文对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的办学现状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质量

1 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的办学现状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调整之后,数学类专业设置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和数理基础科学三个理科专业,至2012年,开设数学类专业的院校大约475所。一方面,数学类专业招生规模有逐年扩大之势;另一方面在已开设数学类专业的地方工科院校中,普遍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我院办学时间较长的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为例,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低,生源质量差

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可度可从该专业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及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用人需求上来观察。为了解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可程度,我们专门组织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院数学类专业第一志愿的录取率仅为22%,高达35.7%的学生为调剂录取;将近50%的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原因是由于考试成绩不好,系被动选择。在每年毕业生招聘会上,几乎没有用人单位专门指定录用数学类专业的学生,可见社会对数学类专业的了解程度很低,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数学类专业并没有得到到社会的认可。

1.2 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质量差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从开办之初到现在,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在全院各专业的就业率排行当中一直处于靠后的位置,且呈逐年下降之势。毕业生初次就业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行业的人数占已就业人数的20.3%,而有79.7%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种为生产企业生产线上的工人、销售企业中的销售人员及证券公司中的客户代表,就业质量总体偏差。

表1 近五年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统计表

表2 近五年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初次就业所属行业分布表

1.3 学位率低,毕业生质量差

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到今年已有9届共765名毕业生,其中只有13名学生考上研究生,占毕业生总数的1.7%;通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该专业历届毕业生的学位率虽然逐年上升,但与全院各专业毕业生的学位率相比,仍处于较低的水平。从这两个方面看,该专业毕业生的质量不尽如人意。

表3 近五年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毕业生学位率统计表

由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现状可归结为 “三低”(社会认可度低、就业率低、学位率低),“三差”(生源质量差、就业质量差、毕业生质量差),从这些现象看,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的办学现状令人担忧。

2 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现状的成因分析

对于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三低”,“三差”的办学现状,可以从办学的软件、硬件条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硬件指的是办学条件,包括师资及实验设备;软件指的是人才培养方案与人才培养模式,包括办学定位,专业方向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的手段和方法等。通过分析,我们认为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专业在办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2.1 师资条件与专业的培养要求不匹配

在数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专业课程的体系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数学类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和专业方向类课程。地方工科院校中开办数学类专业的院系基本上是在公共数学教学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多数学校采取“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形式办学,教师既承担基础数学课的教学,又担任专业课的教学,这些教师所学的专业基本上是基础数学或者应用数学。而就我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来讲,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师资可以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缺少是的既有深厚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又熟悉信息科学技术的专业教师,引进的难度也比较大,因此多年来只能按计算数学方向进行培养。由于师资缺乏,造成培养方向单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专业的发展空间。

2.2 人才培养方案的办学定位与生源的实际情况脱节

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在不断上升,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生源的质量在下滑。另一方面,数学类专业的是理科专业,在课程体系中以理论课程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数学基础和数学思维能力。这就造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大纲时,由于没有考虑生源的实际情况,设置大量理论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理论深度,使多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会感到力不从心,渐渐地失去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势必会影响到专业的办学质量。

2.3 人才培养方案的专业方向设置单一,与学生实际需求不相适应

大学毕业生的走向有升学和就业两种途径,在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中,根据学校的层次不同,毕业生走向的情况也不同。在重点大学中,学生以继续深造为主,学生经过本科阶段的学生,掌握了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报考软件工程类、数学类、经济类或管理类研究生,是多数学生的选择.而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以就业为主,以我院数学类专业毕业生为例,通过对在校生的统计调查显示,只有11.3%的学生有考研的意向.如果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只重视了基础,而忽视了作为顶层的应用层设计,学生没有熟练掌握就业所需的技能,这与地方工科院校中数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以就业为主这一现实需要不符。而应用层的设计体现在专业方向设置及相关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而目前的情况是,大多数院校在专业方向设置上较为单一,专业设置与当地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学生在就业时面临的选择面较小,往往使学生在就业时处于不利的局面。

2.4 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设计存在缺陷,学生的实用技能差

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要通过课程体系来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要具有目的性。即课程的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来设置,有什么样的培养目标就有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在以断续升学为主和毕业后直接就业为主的学校中,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侧重点应该不同。地方工科院校的数学类专业应该考虑到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加强应用性及实践性课程。如果只强调以信息科学的数学基础为研究对象,则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以理论课程为主。根据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基础得到了加强,但学生实用技能差。学生学了大量的理论课程,不掌握就业所必须的专业技能,很难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显然这与地方工科院校学生基础差,毕业后以直接就业为主的现状不符。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培养的学生规格与就业市场需求的脱节,学生就业率低就不奇怪了。

2.5 人才培养的方法和手段落后,缺乏与社会的联系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了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实施的蓝图,有了好的方案,还要有好的实施方法和手段。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都是在公共数学教学部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老师承担公共数学课的教学任务,缺乏跟社会的联系渠道。一方面,学校不清楚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具有什么样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另一方面,社会对数学类专业人才的了解仅局限于从事教师这一职业,不了解数学类专业人才在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中可有什么样的作为;再一方面,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社会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学校无法跟上就业市场变化的脉搏,毕业生就业率下滑也就在情理之中。

3 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提高办学质量的方法和对策

在地方工科院校中,数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上直接就业,所以要办好数学类专业,必须解决上面提到的影响和制约学生就业的问题,出口顺畅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办学质量自然而然提高。要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主要的对策有:

3.1 在办学理念上坚持“厚基础、宽口径”

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要胜任本职工作,必须在所从事的领域不断深造,学习会伴随他的整个职业生涯。厚实的基础,可以保证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和适应社会人才需求市场多变的能力。另一方面,数学类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比较分散,专业口径宽,即使在某些方面所学不多,但有了在校期间打下的基础,也利于触类旁通、综合运用,在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过程中省去许多力气。从就业角度来讲,这种类型的学生适应面广,就业渠道多。因此,数学类专业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理念。

3.2 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坚持“强能力、高素质”

学生能否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顺利实现就业,归根结底还是看学生的能力及其综合素质。能力强,素质高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体现为专业能力强,适应能力广,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因此数学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应坚持“强能力、高素质”。强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侧重学生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高素质要求学生具有很高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而且要有很强的专业素质—数学素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开发以及信息处理等多方面的素质。

3.3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教学中坚持“重应用、强实践”

数学类专业是理科专业,专业的性质决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更注重专业理论基础,而地方工科院校学生毕业后以直接就业为主,需要学生掌握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强调理论基础的同时不应忽略学生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培养,坚持“重应用、强实践”理念。重应用是指在课程体系的构成上提高应用性课程的比例,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应用的教学。强实践则要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3.4 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分层次、多方向”

数学类专业学生就业岗位的特点是职业岗位分散。从近几年我院就业统计数据来看,就业方向五花八门,没有集中的就业岗位,相对集中的就业方向为IT业,仅占10%左右。因此在办学模式上坚持“多方向”的理念。即开设多个专业方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就业意向选择其中的某一专业方向,目的在于加强学生专业知识的深度,避免学生学无所长,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同时为了兼顾一部分有志断续升学的学生,开拓毕业生出口的另一个途径,在人才培养上采取分层培养的模式,坚持“分层次”的理念。根据学生毕业后的走向进行分层培养,对于毕业后继续深造的学生作为较高要求层,以加强基础为主要目标;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的学生作为一般要求层,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5 在就业培训体系的构建上坚持“个性化、多渠道”

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须构建“个性化、多渠道”的就业培训体系。个性化是指在低年级阶段,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名导师,每名导师负责对一定数量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就业指导。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指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就业前的知识储备及就业能力培训。多渠道是指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如与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式办学”;让学生到企业中去进行模拟实习、专业实习;与社会培训机构合作,进行就业前的培训等。通过这些渠道,一方面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实际工作,提前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增强就业竞争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了解社会的需求,也让用人单位对学生有个了解的过程。

3.6 在学生自我提高上要求“有特长、获认证”

目前大学教育属于大众化的教育,强调宽口径,即要求毕业生适应面广,这从某种程度了降低了对专业知识从深度上的要求,因此学生要提高自己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在确定自己的就业方向后,必须走“有特长、获认证”的自我提高模式。有特长是指在专业的某一方向上有专长,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度,具备在某一领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获认证是指要求学生参加各种专业认证考试获得资格认证,参加从业资格考试获得某一职业的从业资格,这是学生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另一种途径。

4 结语

影响地方工科院校数学类专业办学质量的因素很多,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因素在于专业的就业前景。因此在人才培养体系的各个环节上要考虑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就业。就业问题解决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办学质量也会提高,也增加了社会对专业的认可度,生源从数量和质量上都会提高,出口畅,则进口旺。

[1]叶明凤,姜成志.新世纪信息与计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2008, 24(2):3-6

[2]郭英等.从就业前景看农林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10(6):691-693

[3]李林,曹晓东,吴春霞.一般工科院校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理工高教研究,2003-8,22(4):127-128

G648.4

A

10.3969/j.issn.1001-8972.2012.20.127

2012年度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项目编号:2012JGB187

韦振中(1965一),男,广西田东人,副教授,从事智能信息处理研究。

猜你喜欢
工科毕业生办学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