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城市营销的中国城市大型体育赛事选择研究

2012-09-21 00:41柴王军
城市观察 2012年6期
关键词:体育赛事城市群赛事

◎ 柴王军 赵 岷

城市在全球化时代面临激烈的竞争,在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成为城市发展重点,城市营销时代应运而生。在城市营销的众多手段中,体育赛事受到各城市的青睐,体育赛事成为城市营销的战略工具,勒卡达内甚至将以奥运会、世博会等为代表的全球性大事件喻为“可与19世纪工业革命相比的发动机”。

虽然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营销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并非每个城市都适宜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举办与城市发展相契合,大型体育赛事必须要融入中国城市营销战略体系中。大型体育赛事融入中国城市营销路径中首要考虑的一个问题就是城市在城市营销中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问题。一个城市应该举办多大的大型体育赛事,也就是说城市发展水平和大型体育赛事规模相适应的问题,是研究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营销必须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在城市与大型体育赛事匹配上,影响因素既有城市因素,也有大型体育赛事因素。城市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城市公关等,大型体育赛事因素包括赛事规模、赛事品牌、赛事文化、赛事分布态势等。中国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既要考虑城市发展条件,也需要结合大型体育赛事发展因素,综合考虑,实现两者的合理匹配。在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体系中,并非所有赛事都适合中国举办,中国城市要梳理可供选择的大型体育赛事范围。本文首先分析中国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其次从城市群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大型体育赛事选择思路以及从各类城市角度对我国城市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进行初步探讨。

一、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经济学分析

大型体育赛事在城市营销中发挥重要作用,能为城市提供产品优化收益,但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也需要一定的成本。大型体育赛事的成本可以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赛事主办方为成功举办该项赛事而支付的成本,包括申办成本、大型体育赛事的组织成本、体育场馆设施的建设成本等。间接成本是指赛事举办城市的公共部门为举办赛事而建设各种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以及提供各项公共服务所支付的成本,同时还包括由于举办赛事而给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所带来的负外部性。因此,从城市营销收益角度看,似乎每个城市都可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但从成本角度分析,大型体育赛事举办需要付出的成本并非每个城市可以承受。城市只有举办适合自己发展的赛事规模、类型、数量,才能发挥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正外部性。一个城市是否应该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一个城市究竟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大型体育赛事?

图1 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最佳需求

图1说明了一个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最佳需求量,即在城市竞争力框架下,大型体育赛事为主办城市所带来的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如前所述,由于大型体育赛事给一个城市带来的收益很难计量,因此这里从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图1显示,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需求量取决于大型体育赛事给城市带来的总成本C和总收益B的对比,最佳需求量Q*就对应总成本等于总收益的那一点。从经济模型角度分析,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规模和数量要与城市发展相适应,其最佳规模与数量在总成本等于总收益的点,因此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要首先对城市与大型体育赛事规模和数量进行适应性研究。

二、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因素

笔者根据研究现有的文献,以及奥运会、世界杯和亚运会等大型体育赛事管理国际组织的有关规定和对城市申办能力的要求,以及历届城市成功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有五个主要城市因素: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和城市公关,其中城市经济要素包括经济基础、城市人口容量、产业结构以及辅助经济要素;城市政治要素是地缘政治、有关国际组织内部的斗争以及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等;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城市文化要素是指选择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公关包括城市的公共宣传及城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

(一)城市经济

在这四个要素中,经济因素是基础和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核心与原动力,是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前提条件。本文首先从城市经济学理论角度,结合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经验,来探讨城市申办大型体育赛事所必须举办的经济因素。在城市经济系统中,经济基础是城市发展的基石,决定着大型体育赛事这一上层建筑。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要求城市较高的经济基础,原因在于城市要消化举办大型体育赛事所带来的各种影响,这些影响表现在赛前城市基本建设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赛事期间零售业、旅店业等产业的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赛后遗产供给与城市需求的矛盾。而城市系统的消化能力是由城市系统承载力所决定,而城市系统的承载力又是由城市容量所决定的。城市的容量越大,其承载力也越大,城市能够为赛事提供的支持就越大,反之亦然。这就是为什么大型体育赛事往往青睐于大都市的原因。所以,城市经济因素中城市经济基础、城市容量、产业结构三个指标对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起着决定性作用。

1.城市经济基础与大型体育赛事

经济基础是指整个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包括城市人均GDP、城市人口数量、城市第三产业比重、城市GDP增加值等数据。经济基础不仅仅是指申办城市的,还要包括申办城市所在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城市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城市在大型体育赛事时所能投入或吸引的资金潜能。经济基础对于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意义在于,只有城市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城市才有资格和能力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如果城市违背这一规律,就会为举办城市带来沉重的负担,雅典就是个典型例子。表1是历届夏季奥运会经济基础数据,可以反映出城市经济基础与举办赛事的关系。

2.城市产业结构与大型体育赛事

城市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城市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必然呈现与该阶段相适应的本质特征和规律,城市产业结构对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历届经验,世界大型体育赛事一般都在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的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与城市产业关联性比较强,首先,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要求城市有比较发达的第三产业作为保证,其次,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第三产业发达,则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会得到硬件、软件等诸多方面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根据历年奥运会数据统计,历届举办过奥运会的城市其第三产业比重都超过了50%(表2)。根据这一特点,我国很多城市并不适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尚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甚至是工业化初始阶段。在这样的历史阶段,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如果没有一个稳定的第三产业群的发展,如果缺乏第三产业群的持续的集聚,大型体育赛事就很难产生集聚效益。纵观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城市大多都处于工业化成熟阶段,很少处于工业化加速和初始阶段。而我国长期以来,城市不分大小,经济发展水平不分高低都竞相攀比,盲目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结果使得我国大多数中心城市背负沉重的负担。

表1 历届夏季奥运会经济基础数据

3.城市人口容量与大型体育赛事

城市人口容量,指一个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能够支持多大人口规模得以生存的潜力。城市人口容量直接决定了城市对大型体育赛事的消化吸收能力,城市人口容量要和大型体育赛事相适应。我们通过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的人口规模和投资的比较可以看出,奥运会大多数的主办城市人口都超过了300万人。主办城市人口较少的雅典,平均每人用于奥运会的投资达到103672美元,给雅典造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雅典在2004年的财政赤字占希腊GDP的5%,其中绝大多数与奥运会的举办有关。我国江西宜春作为一个经济不够发达的内陆小城市为了承办第9届全国农民运动会,运动会结束之后城市经济萎靡不振。

4.城市经济辅助条件

经济基础是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它只能说明可能性,并不能说明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现实能力。因此,城市经济因素不仅包括经济基础、城市容量、产业结构等基本要素,还包括与大型体育赛事举办所需要的各种场馆条件、食宿条件、基础设施、交通、安全、预算等辅助指标。国际奥委会对奥运申请城市进行评估,共涉及11个因素,其中7个涉及经济指标,分别是基础设施、竞赛场馆、奥运村、住宿、交通、安全、财政预算,这些指标都是城市经济辅助指标。国际奥委会对申请城市评估中涉及指标体系如表4所示。

(二)城市政治

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政治因素是指地缘政治、有关国际组织内部的斗争以及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等。这里的地缘政治主要指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洲举办的关系。在国际奥委会中有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奥运会尽量要在各洲之间轮流举办。虽然现任国际奥委会并没有明确文件以及在公开场合表示这一规定,但理解奥运会在申办城市选择的时候是按照这一规定操作的,表5和图2反映了奥运会地理分布。例如,2010年冬奥会举办城市侯选中,第一轮投票结果是平仓郡(韩国)以51∶40∶16领先温哥华(加拿大)和萨尔兹堡(奥地利),但第二轮投票温哥华却以56∶53战胜了平仓郡。事后媒体认为多数欧洲的奥委会委员是为了让2012年的夏季奥运会能够留在欧洲。2010年世界杯在非洲南非举办,2014年世界杯在南美洲举办,也是举办世界杯足球赛轮流制的表现。因此,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要巧妙运用地缘政治因素,计算大型体育赛事在各大洲城市间轮换举办的周期,计算好有利于城市申办的时间和轮次,以提高城市申办的成功率。

表2 历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第三产业比重

有关国际体育组织内部的斗争以及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也往往成为申办城市赢得举办权的重要因素。如2002年的世界杯足球赛由韩国和日本两国联合举行,就是当时的国际足联主席阿维兰热在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后而达成的一种妥协。中国北京在申办2000年奥运会的时候,美国的国会特别通过一项议案,借人权来反对北京申办奥运会,足见国际政治斗争对申办奥运会的影响。因此,国际组织的内部斗争以及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对于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在选择大型体育赛会之前一定要了解国际体育组织内部的情况,以做到有的放矢。

表3 1984年以来历届奥运会主办城市人口规模及投资的比较

表4 国际体育组织评价申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指标

(三)城市社会因素

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社会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社会形态、生活方式、社会心理等方面。第一,社会形态是城市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思想文化体系的总称。目前,举办过世界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基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以及其特有的市场经济体制,而社会主义国家则举办大型体育赛事较少。其次,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城市基本都是开放型的城市,城市开放度较高,城市与国际社会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2012年奥运会的候选城市都是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其开放度与国际性可想而知。第二,城市生活方式是指人们在物质消费、精神文化、家庭及日常生活、体育方式等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称。生活方式反映出了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对旅游、休闲、健身的需求越来越大,与大型体育赛事的互动越来越多,对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赛会的接纳能力也越来越强。例如,1982年、1986年、1990年、1994年、1998年、2002年、2006年世界杯足球赛分别在西班牙、墨西哥、意大利、美国、法国、

韩国、日本、德国举行,其中西班牙、意大利、法国、德国的足球职业联赛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最好的。而墨西哥、韩国、日本的足球联赛在北美洲和亚洲也是开展得最好的,这些国家的人们对赛事足球有一种天生的喜爱,足球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见市民的生活方式与体育越接近,市民的体育休闲、娱乐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大,城市与大型体育赛事要求越强烈,而国际大型体育赛事正是对这种需求的一种满足。

表5 不同大洲申办夏季奥运会城市数量、次数及成功率

图2 1896—2000年奥运举办城市地理分布

第三,社会心理是指群体社会心理,如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气氛等。社会凝聚力强,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更有竞争力。近年来,韩国频频举办大型体育赛事,1988年汉城奥运会、2002年赛事世界杯足球赛及釜山亚运会,韩国社会凝聚力巨大,观众对大型体育赛事热情高涨,这也是韩国近年能申办到大型体育赛事的原因。世界大型体育赛事对申办城市的选择也有社会心理标准,如国际奥委会工作评估组对城市政府和社会支持基于三个标准和权重:a)政府的支持和承诺,70%;b)对奥林匹克宪章法律方面的问题、反兴奋剂的措施,15%;c)公众意见,15%。其中,a和c就是城市社会心理状态的反映。大型体育赛事也是展现社会凝聚力的最好平台,城市充分利用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机会,展现市民、国民的社会凝聚力,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第四,地理是指城市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气候物象等。地理条件对某些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较大,有些时候是决定性的,如只有高纬度地区的国家和城市才有开展冬季体育项目的自然条件,才有可能举办冬季体育项目的赛事,才有可能申办和举办冬奥会。

(四)城市文化

在城市文化要素中城市历史和文化传统对大型体育赛事选择影响重大。城市历史既包括城市的发展历史,又指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城市厚重的历史对于城市来说是一笔财富,会增加城市申办大型体育赛事的魅力。北京正是借助中华五千年历史,成功申办奥运会。城市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历史对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也有较大的影响。举办过大型体育赛事说明城市有这个能力以及积累了丰富的组织此类大型体育赛事的经验。城市选择的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内涵要与城市文化相融合,才能发挥大型体育赛事营销城市效果。2012年奥运会的申办在伦敦、巴黎、马德里、莫斯科、纽约五个国际性大都市共同角逐,最后,英国伦敦凭借代表的陈述以及宣传片准确地反映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更突出以运动员为本的理念,更清晰、更全面地阐释了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而获得“举办权”。

(五)城市公关

城市公关也称城市推介,主要包括城市的公共宣传及城市与国际体育组织的沟通。城市公共宣传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种是城市的一般性宣传,这种宣传的目的主要是让人们增进对该城市的了解,欢迎到该城市进行旅游和投资。城市公共宣传的力度越大,影响范围越广,对申办大型体育赛事就越有利。其次,城市要加强同国际体育组织的联系,尤其是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组织。一般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组织都要派考察小组对申办城市进行专项考察,此时申办城市要与考察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此外城市还通过在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组织召开的竞申会议上的陈述及答辩进行沟通。良好的沟通是大型体育赛事了解城市的渠道,也是城市推介自身的机会。

三、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赛事因素

(一)赛事规模

不同级别的大型体育赛事是按赛事规模来界定的,一般赛事规模分为国际性赛事、洲级性赛事、地区性赛事、国家级赛事等,不同赛事规模具有不同的影响力,从影响的空间范围来讲,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是世界性的,而洲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影响力限于洲际,国家性大型体育赛事仅限于国家这个范围。一般而言,大型体育赛事的影响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从事该项体育项目的运动员、爱好者、观众的人数、国际大型媒体的关注度等。

(二)大型体育赛事品牌

近年来,国际大型体育赛事之所以成为众多的国家和城市角逐竞争的对象,其原因在于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事具有品牌价值,会为主办城市和国家带来巨大的无形收益。今天的大型体育赛事已肩负起了品牌传播载体的重任,其传播的不仅仅是企业品牌,还包括城市品牌。然而大型体育赛事对企业和城市品牌的传播不是单向度的,而是大型体育赛事品牌、企业品牌和城市品牌的联合互助行动,三者相互配合并一起受益。我国城市在大型体育赛事选择上,既要考虑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营销力度上,还要考虑大型体育赛事品牌和城市品牌的是否契合,只有两者契合,才会为城市留下永久的财富。

(三)大型体育赛事文化

纵观世界大型体育赛事的发展历程,可知大型体育赛事发展遵循大型体育赛事——大型体育赛事文化活动的发展模式,大型体育赛事本身只是简单的体育活动,其社会意义在于其带有的文化内涵。不同类型的大型体育赛事代表不同的文化,奥运会起源于古希腊,具有希腊文化的特色,其特有的体育公平精神和世界和平意义值得保留;世界杯代表的是足球文化,帆船赛代表海洋文化等。举办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要结合城市文化特色和大型体育赛事文化内涵,实现两种融合,才能达到最大的营销效果。

(四)大型体育赛事分布

国际大型体育赛事的分布态势主要指该赛事在全球、地区或国内的分布广度、密度,以及时间上的比赛频率。如今,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可供中国城市选择的空间和比赛时间很少。

四、中国城市可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范围

目前,城市分类标准众多,美国学者马克·杰弗逊研究认为,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就有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性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动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形成城市等级规模金字塔。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我国城市的划分多按照人口规模来进行,如《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报告(2010):中国中小城市绿色发展之路》将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其分类如表6所示。

在众多世界大型综合体育赛事中,不是所有赛事都可供中国城市选择。笔者做了一个统计,中国城市可选择的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范围如图3所示。

五、中国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基本思路

由于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依存度非常大,如果一个城市不具备一定的人口规模、一定的集聚与辐射能力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体育赛事就难以对城市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些特征和规律必然影响我国城市体育赛事的选择和布局。依据我国城市体育赛事战略来确定我国城市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布局战略。我国大型体育赛事战略在赛事构成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形成以全运会、城运会为核心、以农民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大学生运动会为补充的大型综合性运动会的竞赛体系。在未来相当长的历史时期,这一竞赛体系仍将进一步发展和延续;2.在奥运会结束以后,2020年以前我国城市将不可能承办夏季奥运会,但申办和承办特殊奥运会、世界运动会、青少年奥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亚运会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的重要的选择目标。虽然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0年和2011年在我国相继举办,但其他城市仍可以继续申办。

表6 中国城市级别划分

图3 我国城市可选择大型体育赛事范围

(一)中国城市群与大型体育赛事选择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八大城市群: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辽中南、山东半岛、成渝、关中、台海城市群。根据我国城市经济发展态势,我国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布局要依托我国城市群的分布,以及不同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其主要思路可以表述为:以北京、上海、广州为核心城市,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为先导地区,以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台海城市群为主导地区,以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持、主次相递、整体统一的区域梯次性城市大型体育赛事发展格局。

北京、上海、广州是我国最具经济实力城市群的核心城市,也是我国具有全国影响力并具备成为国际性大都市潜力的三个城市。北京由于举办2008年奥运会,所拥有的竞技体育场馆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高于其他城市,这为举办其他类型大型体育赛事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广州由于举办第9届全运会和第19届亚运会,也留下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天河体育中心以及广州大学城体育中心等大型体育场馆区,这两个城市必将具备承担国内外大型综合性大型体育赛事的能力,成为我国未来筹备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的基地。上海为我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城市,在我国城市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发展“体育中心城市”的上海,应在战略定位于举办世界最高等级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基础上把举办单项最高等级大型体育赛事作为近期重点目标,尤其是将申办世界杯作为大型体育赛事选择重点;其次,上海应把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综合运动会作为上海的未来主要战略目标。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京津唐城市群是目前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和社会影响力的城市群,它们不仅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迈向国际化的先导性城市地区。2020年以前,这三个地区成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基地。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推动如果抓住了这三大城市群,也就找到了加速发展的引擎,使得这三大城市群成为推动我国大型体育赛事发展的先导地区。

辽中南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台海城市群是我国目前正在形成的城市群。这些城市群尽管在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上落后于前三个城市群,但其经济发展的总体势头良好,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缘优势,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潜力巨大。同时由于这些城市群的加入使得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更加平衡,地区代表性进一步扩大。这些城市群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我国大型体育赛事资源的配置是一致的,也必将成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配置的主导地区(见图4)。

(二)中国城市级别与大型体育赛事选择

前面我们分析中国城市群的大型体育赛事选择思路,那么具体到各个城市我们又如何取舍呢?

第一,国家级大都市大型体育赛事选择的思考。首先,国家级大都市是城市群甚至是国家走向世界的先导,其城市营销的目标是在洲际性区域扩大自己的影响,形成有吸引力的形象,在我国目前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具备这样的条件。国际上此类城市都将申办国际综合体育赛事和高级单项体育赛事作为选择重点,而且国际综合体育赛事和高级单项体育赛事也只能在此类城市举办,因为只有这类城市才有能力消化此类赛事。只有这类城市才需要奥运会、亚运会等这样的国际性和洲际性的大型体育赛事来营销自己,也只有这样的城市才可能拥有承载这样大型体育赛事的容积力。因此应当把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大型赛事作为重要选择对象,并制定选择战略。

图4 2020年以前我国重大体育赛事的分布格局

第二,区域性大都市体育赛事选择的思考。区域性大都市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已经形成的十大都市圈中处于中心位置的城市;另一类是不处于城市群中的省会城市。首先,一类区域性大都市周围能形成较为密集的城市圈,其城市一般在城市群中处于核心城市,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与国家级大都市有密切的联系,同时补充和延伸国家级大都市的经济与社会功能。这样的城市其影响范围主要在城市群之中,同时也努力在全国的范围内营销和宣传自己。在体育赛事选择上:首先,此类城市不具备举办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能力。根据历届奥运会举办经验,举办此类赛事的城市人口必须大于1000万,且城市第三产业必须大于60%,而且城市人均GDP要达到10000美元,根据此标准,我国能准确达到这一标准的屈指可数。因此,一类区域性大都市不适合举办奥运会、亚运会、世界杯等国际大型体育赛事。其次,国家级的大型赛事如全运会、青奥会、残奥会、世界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能够基本满足区域性大都市营销城市和推广城市的需要。第二,二类区域性大都市不适合承办全运会、青奥会等大型体育赛事,因为尽管是省会城市,在城市人口、经济、第三产业比重等方面与一类区域性大都市差距较大,不可同日而语。此类城市适合举办城运会、农民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综合性运动会以及世界单项锦标赛、世界单项世界杯、标志性赛事、商业性赛事、区域综合运动会,并十分适合固定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因此应当创造或选择适合城市情况的体育赛事并形成战略。

第三,地区性中心城市体育赛事的思考。首先,地区性中心城市一般是指位于城市群中的地级城市。这类城市一般在城市带中起中心城市的作用,并对周边城市和乡镇产生辐射性的影响。这类城市一般不具备承办全运会、城运会、农民运动会、工人运动会等大型赛事能力,如果勉强承办则可能给城市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我国四川绵阳曾经承办过全国青少年运动会,江西宜春曾经承办过农民运动会,但运动会给这两个城市带来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其次,经济发达、人口规模较大的地区性中心城市适合举办有限的固定赛事和职业体育赛事。第三,一般的地区性中心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由于人口规模有限,城市的集聚和辐射能力较弱一般不适合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因此,笔者认为此类城市体育赛事的选择则可根据我国地区性中心城市发展现状,选择国内单项锦标赛、区域综合赛事、标志性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商业性赛事较为合理,原因在于此类赛事建设规模要求较小,而且此类赛事文化往往比较适合城市文化,国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具有区域特色的群众体育赛事由于具有丰富的区域文化特色在城市营销方面效果明显,而且国外城市较倾向于发展职业体育赛事来营销城市。如美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其鲜明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城市也因为职业体育俱乐部而闻名于世界。中国城市选择体育赛事基本思路和范围如表7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国家级大都市、区域性大都市和地区中心城市在赛事选择上除了具有表所示的层次性之外,还具有覆盖性,也就是说适合国家级大都市举办的赛事基本上所有的赛事都可以举办,区域性大都市除了不能举办国家级大都市举办的奥运会、亚运会之外,其余赛事也具有举办能力。

表7 中国城市体育赛事选择思路

综上所述,本文对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布局做如下安排:首先,我国国际大都市如北京、上海、广州适合所有级别赛事,尤其是奥运会和亚运会,今后一段时间应将这三个赛事作为申办重点,并适当举办其他级别赛事作为补充;第二,全运会、青奥会、残奥会、世界运动会、世界青年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特殊奥运会等应当主要在我国一类国际大都市举行,因为这类城市是我国十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其城市具有足够的集聚能力、辐射能力、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承担此类赛事,我国的全运会也应当主要在这些城市轮流举行;第三,城运会、农民运动会、工人运动会、少数民族运动会应当主要在二类区域性大都市举行。此类城市也适合举办世界单项锦标赛、世界单项世界杯、标志性赛事、商业性赛事、区域综合运动会;第四,地区性中心城市占我国城市的相当比例,此类城市不可盲目举办国际和国内综合性体育赛事,应结合城市发展和平和城市文化,选择国内单项锦标赛、区域综合赛事、标志性赛事、群众性体育赛事、商业性赛事来营销城市;第五,世界杯足球赛应当主要在足球基础较为扎实,足球场馆设施较为完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潜力巨大的城市举行,如北京、上海、大连、沈阳、成都、广州等城市;第六,职业体育俱乐部以及职业体育赛事主要应当依托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次级中心城市以及若干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其中人口较多的城市应当成为职业体育赛事的主要基地。这是发达国家100多年职业体育发展历史的经验。

六、小结

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因素包括城市经济、城市政治、城市文化、城市社会和城市公关五个方面,影响城市选择大型体育赛事的赛事因素包括赛事规模、赛事品牌、赛事文化和赛事分布等。中国城市大型体育赛事的选择要采取非均衡发展战略布局,这是由区域经济发展规律、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体育发展水平决定的。中国城市未来大型体育赛事的举办要以国内七大综合赛事为主体,以国外可申办的综合体育赛事为补充体系;要依托城市群制定大型体育赛事举办申办战略;不同规模城市要举办符合自身发展要求的大型体育赛事。

[1]刘彦平.中国城市营销发展报告(2009—2010).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刘彦平.城市营销战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

[3]周文辉.城市营销.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余守文.体育赛事产业与城市竞争力:产业关联.影响机制.实证模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5]程晓多.城市申办国际性大型体育赛会竞争力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6]王璐.重大节事影响下的城市形态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7]李南筑,袁刚.体育赛事经济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8]美.马斯特曼.G.体育赛事的组织管理和营销.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

[9] 斯特德曼等著.体育营销指南.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7.

[10]王守恒.北京体育赛事管理与营销报告.同心出版社,2005:10.

[11]杨铁黎.转型期我国体育赛事市场化运作特征与对策研究.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8:17.

[12] [德]里奥.艾瑞克.亚历山大.体育与城市影响:欧洲经验.上海:东方出版社,2006.

[13]谢文蕙.城市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22.

[14] G.Ahlert.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soccer world cup 2006 in Germany with regard to different financing.Economic Systems Research, 13:110-118, 2001.

[15] Arthur Andersen.Economic impact study of the Syney 2000 Olympic Games.Working Paper, Centre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Tasmania,1999.

[16] Andersen, A.(1999).Economic impact study of the Sydney 2000 Olympic Games.Centre for Regional Economic Analysis Tasmania, Working Paper.

[17] Ashton, J.K., Gerrard, B., & Hudson, R.(2003).Economic impact of national sporting success: The London Stock Exchange.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 , 10, 783785.

[18] Baade, R.A., & Matheson, V.A.(2002).Bidding for the Olympics: Fool’s Gold? In C.P.Barros,M.Ibrah?′mo, & S.Szymanski (Eds.), Transatlantic Sport: The Comparative Economics of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Sports (pp.127151).Cheltenham, UK, and Northampton/MA: Edward Elgar.

[19] Baade, R.A., & Matheson, V.A.(2004a).The quest for the cup: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the World Cup.Regional Studies , 38(4), 343354.

[129] Baade, R.A.(1996) ‘Professional sports as catalyst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Journal of UrbanAffairs 18 (1): 1-17.

[20] Chalip, L.(2005).Marketing, media and place promotion.In J.Higham (Ed.), Sport tourism destinations:Issues, opportunities and analysis (pp.162-176).Amsterdam,Netherlands: Elsevier.

[21] Chalip, L., Green, B.C., & Hill, B.(2003).Effects of sport event media on destination image and intention to visit.Journal of Sport Management, 17,214-234.

[22] Dodds, W.B., Monroe, K.B., & Grewal, D.(1991).The effects of price, brand, and store information on buyers’ product evalu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 28,307-319.

[23] Economics Research Associates.Community Economic Impact off the 1984 Olympic Games in Los Angeles and Southern California.Los Angeles Olympic Organizing Committee, Los Angeles, 1984.

[24] E.Sterken.Growth impact of major sporting events.European Sport Management Quarterly, 6:375-389, 2006.

[25] E.Barget.Economics Evaluation of Sporting Events.PhD thesis, Limoges,2001.

[26] E.Barget and J-J.Gouguet.The total economic value added of sporting events: theory and practice.The 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 8:165-182, 2007.

[27] F.Brunet.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he Barcelona 1992 Olympic Games:resources, financing, and impact.In M.Miquel and M.Botella, editors,The Keys to Success.Universita Autonoma, Barcelona, 1994.

[28] Goodman, R.& Stern, R.(1994).Chicago hosts opening game of the World Cup.Illinois Parks and Recreation, 25, 3.

[29] Gratton and I.Henry (eds) Sport in the City: The Role of Sport in Economic and Social Regeneration.London: Routledge, 15-34.

猜你喜欢
体育赛事城市群赛事
本月赛事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2022年冬奥会对中国体育赛事转播的影响
巧用“体育赛事”解释相遇与追及的两类典型问题
河南省体育馆近年承办的主要赛事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区县电视台如何做好重大赛事报道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