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乍现

2012-09-22 10:01周励
西部大开发 2012年3期
关键词:资源型资源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危机乍现

◎ 文/本刊记者 周励

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近年来,随着我国2/3的矿进入中老年期,1/4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危机。资源型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矛盾开始集中显现,有的甚至十分尖锐——

资源枯竭表现在哪里

记者据资料所查,我们国家自然资源的匮乏主要表现在:能源方面。比如石油开采,仅供国内使用的46%,多数靠进口,更何况世界的石油储量只能开采50年。煤炭资源也显得十分紧张,价格近几年曾一度飙升得令人难以置信,储存量亦不足百年开采。

土地方面。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以及随意的撂荒和破坏耕地,使得土地资源日渐稀缺。

森林方面。历史上的几次大砍伐,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经济过热时的乱砍乱伐等等,已使得原始的树木减少了2/3,大量的木质材料依赖进口。

物种方面。世界的物种每年正以上千种的数量在消失,我国物种的减少亦不容乐观,每年已不下上百种,尤其是农林牧副渔的规模生产,那些经济效益差的物种,日渐淘汰。以稻为例,百年前稻种具有上千种,如今只剩下区区几百种了。

什么是资源型城市?就是以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其一般发展规律是:建设-繁荣-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 。

资源枯竭型城市,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后期、晚期的衰退或枯竭阶段,其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到可采储量70%以上的城市。

当资源型城市随着矿业兴起时,它们被冠以“煤都”、“汞都”、“石油之城”、“铁都”、“铜都”、“瓷都”、“镍都”、“锡都”等美誉。在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开采后,它们濒临困境,呈现落后态势: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社会矛盾激化等。

资源型城市的生死劫

对于我们国家的资源型城市,因为没有权威统一的评定标准,目前尚无最确切的数量。有专家学者统计,中国大约有400多座资源型城市。

在此基础上,2002年,国家发改委《资源城市经济结构转型》课题组确定,全国共118座资源型城市。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人口1.54亿。

无需讳言,无论是对一座城市,还是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资源都掌控着它们的经济命脉。

实际上,在中国庞大的资源版图上,这118座城市都曾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仅以辽宁阜新为例。这个有“煤都”之称的城市,历史上曾创造过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阜新累计生产原煤6.5亿吨,“用60吨的火车车皮运输,可以绕地球赤道4圈半”。甚至在1960年版的5元人民币背面,是这样一幅露天煤矿作业图:高高扬起的电镐,正奋力挖煤。这个沸腾的工作场面,背景就取自阜新海州煤矿。

甘肃玉门,老君庙油井仍在产油,只不过难现往日辉煌。

我国究竟有多少资源型城市,面临着资源枯竭带给它们的生死劫呢?2007年12月,国务院出台《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业界称之为“38号文件”。

按照该文件指导宗旨,2008年3月、2009年3月、2011年12月,国家三批共确定了69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这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有着相似的成长轨迹:“矿业兴则城市兴,矿业竭则城市衰”。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赵守国,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指出,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资源枯竭型城市,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我国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加重了高消耗。”赵守国说,“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相当于美国的1/10,日本的1/8,德国的1/6,发达国家将生产转移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中国,资源消耗自然低不下来。”

目前,这些资源型城市大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部分矿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据不完全统计,每年85%的工业废弃物来自矿山开采,金属尾矿、煤矸石堆积已超过50亿吨和40亿吨,并且以每年4-5亿吨剧增。因采矿活动诱发的地面坍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时有发生,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由于长期过量采伐林木,东北地区伊春的红松林被砍伐98%,小兴安岭等地生态功能急剧下降,蓄水固土抗风沙能力明显减弱。大庆由于开采石油造成森林覆盖率大幅下降,草原退化、盐碱化和沙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84%。

并且大多数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大批本地人才外流,外地人才又不愿前来工作。伴随一些大型矿山破产,数以万计的职工面临失业。据国家人口计生委调研组2005年7月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当年辽宁省抚顺、本溪和阜新的失业率分别为31.12%、21.30%和24.68%。矿工收入已从过去的各行业之首,倒退为各行业之末,年人均收入仅为最高收入行业的1/9。

职工养老、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问题也比较突出。随着主业关闭破产和关联产业陷于萧条,下岗职工和提前退休人员激增,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明显下降,欠费增多,各项社会保险基金严重入不敷出。较大规模的职工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社会治安也趋于恶化。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成阻碍

资源型城市陷入发展困境,究其原因,除了资源枯竭还有哪些阻碍因素呢?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陕西省统计局原总统计师杨永善认为,“我国资源型城市出现这么多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除了有资源开采的客观规律作用外,还存在诸多体制、机制成因。”

杨永善向记者分析解释,资源枯竭城市在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和体制机制下,因资源开采留下很多欠账,自身又尚未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内生能力,当地的经济发展频频受阻;而资源开采仍处于稳产和增产期的城市由于缺乏有效制度机制保障,近年来,在政绩攀比的作用下,地方政府拼资源、拼环境,加上不少民营企业在资源廉价条件下,盲目追逐超额利润,加速了对资源和环境的破坏。“计划经济下的直接调配与转轨时期的价格失衡等问题,使资源型城市一直处于不利地位,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走的是一条畸形轨道。”

计划经济时代,全国一盘棋,资源被国家无偿调拨,经济转轨以来资源产品价格被压低,从资源型城市低价输出,而制成品高价输入,造成资源型城市“双重失血”。不少资源型城市是先有矿,后建城,企业级别高,规模大,政企不分,企业办社会等问题突出。

大多数资源型企业拖欠银行贷款数额巨大、时间较长,相当一部分已形成呆坏账,企业信用低。比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企业属于“低增长高风险”企业,银行不愿贷款。这使得资源型企业发展或退出所需资金严重匮乏。

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长期缺乏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水快流,竭泽而渔”的做法,导致不少资源型城市的建设缺乏科学论证,长期“先生产后生活”、“重开发轻建设”的思想,使当地基础设施和城市建设存在大量欠账。

杨永善还指出,现有的价格、财税政策难以保障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资源品价格扭曲,矿业企业成本不完全,未能涵盖矿业权有偿取得成本、环境治理成本和衰退期转产成本等。许多矿上的开采严重破坏环境,污染大气和水源,但企业并未付费或未完全付治理费,这部分成本没有规定在开采成本中逐年摊消,而是推给政府、留给社会,是企业内部成本外化,私人成本社会化。

而现有的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央财政支出中用于解决因资源开采形成的历史遗留问题份额不足,而地方财政又捉襟见肘,对遗留问题有心无力。现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补偿资源型城市历史欠账的稳定渠道保证,造成资源型城市长期缺乏合理补偿。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命运,最终将走向哪里?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国土资源学院教授汤中立介绍,无论国内国外,依据各地现实情况一般是三条“方向”:一是就地消亡。比如美国底特律曾经是世界汽车工业中心,如今被称为“美国鬼城”,持续40多年人口减少,规模不及巅峰时期的1/3。类似的还有美国的布法罗、德国的莱比锡、英国的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以及俄罗斯的伊凡诺夫等城市,都经历着自行淘汰的境遇。我们国家盛产石棉的青海芒崖镇,在资源枯竭之后整体搬迁到了敦煌,是一种弃城式发展。

二是整体迁移。有着“中国石油工业摇篮”美誉的甘肃省玉门市,由于石油储量减少等原因,上世纪末作出迁城决定,2003年4月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同年,玉门油田生活基地搬迁得到中国石油的批复。

三是转型。成功的例子如河南省焦作市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以云台山为代表的“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中国旅游的知名品牌;其铝、化工、汽车及零部件等六大产业持续提升,代替了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了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

链接

目前我国69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

猜你喜欢
资源型资源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强依赖资源型城市识别及转型升级对策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环球资源
我给资源分分类
浅谈资源型城市规划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