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舞蹈艺术

2012-09-22 09:13顾建平
闽南风 2012年9期
关键词:长袖乐舞舞蹈

顾建平

舞蹈在我国已经有了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从生产的劳动中,从部落的斗争中,从男女的恋爱生活和祭神祭祖等风俗中,就产生了这种艺术形式。古老的驱逐神疫的大傩舞和勇敢的角抵舞,一直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两种舞蹈。根据两千多年以前的《礼记?月令》的记载,大傩舞原来是表演一种人和兽争斗的舞蹈,后来发展成为驱逐瘟疫,赶走邪恶的舞蹈。它的表演情况,根据汉代的记载是这样的:由一个叫“方相”的率领着一支打鬼队伍,通过舞蹈的活动来驱逐瘟疫恶鬼。因为领舞的叫方相,所以大傩舞也叫方相舞。“方相”按照传统的装扮是戴着假面的,有四个金光闪闪的眼睛,非常威猛;穿着玄黑色的上衣,系着朱红色的围裙,手掌上蒙着熊皮,一手拿着长戈,一手抡起盾牌,带领十二个神将和一百二十个“侲子”前进。这十二个神将也是戴着假面,一百二十个侲子则是由十岁到十二岁的孩子扮演。当侲子呐喊着、唱着赶鬼的歌词的时候,方相就领着十二个神将跳起十二种兽舞来,他们用长弓向四方冲击,勇敢战斗,一直跳到象征着把鬼从阴暗中赶走,取得了完全胜利为止。这个舞蹈很像我国藏族人民的跳神赶鬼舞,它表明了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是勇敢的民族。我们的考古学家,曾经在殷代古墓里发掘出方相的假面具,上面四只金黄的眼睛还很完整。这种大傩舞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舞蹈动作已经吸收了不少戏曲成分在内,但是打鬼捉鬼的内容还是很突出的。直到现在,每逢春节在湖南、江西、安徽等省,有的地方仍然在表演这种舞蹈。

角抵舞是原始社会另外一种舞蹈,又叫蚩尤戏。这是人们为了纪念部落蚩尤而取名的。据传说,蚩尤战斗起来非常勇敢,死后成了神话当中的战神,是中国古代八神之一。跳角抵舞的时候,人们穿起战斗的服装,头上戴着尖锐的牛角,成群结队,在鼓声中互相抵触,做着战斗的表演,所以角抵舞也就是战神舞。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舞蹈艺术也不断的提高。从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中,就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舞蹈艺术的发展情况。在洛阳全村发掘的战国古墓里,曾经发现一件玉雕的配饰,在配饰上有一对长袖艺人对舞的形象,舞姿轻盈而优美,十分动人。长沙发掘的楚墓里有一具漆奁,上面也有长袖舞的形象。还有河南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上,也发现了有长袖舞女对月而舞的画像,这很可能是人们根据“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编成的舞蹈。中国有句古语说“长袖善舞”,可见长袖舞的由来已经是很久了。我们从现在京戏服装中的水袖,也可以想像出当时穿着长袖的衣服翩翩起舞的优美姿态。

折腰舞也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流行的一种舞蹈,因为舞蹈的人腰细,能增加舞姿的优美感,所以在古代有“楚王好细腰”的说法。在汉代石刻画像中,就有不少细腰的舞蹈女子在表演的场景。

到了秦汉时期,特别是汉代,舞蹈藝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历史书上就有秦二世在甘泉宫聚集艺人作“角抵”表演的记载。汉代的封建皇朝还专门设立了“乐府”,作为管理音乐歌舞的总机构。乐府收集和整理了许多民间舞蹈,其中常见的有长袖舞、折腰舞、盘舞、鞞舞等。这几种舞蹈不仅有文字记载,而且有石刻画像。比如“盘舞”,是在地上布置的七个盘鼓上跳的舞,有的艺人还能倒立在盘鼓上,他们的舞技是相当高的。这种舞蹈从汉代到六朝一直很流行。“鞞舞”到南朝改名叫“鞞扇舞”,舞蹈的人拿着扇子和手绢跳舞,使舞蹈动作更加活跃轻快。现在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民间舞蹈,很多都是用扇子和手绢作道具的,这可能就是受了“鞞扇舞”的影响。角抵舞在汉代就更加丰富了,它包括了很多节目,总名叫“百戏”。据记载,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108年)的春天。他为了夸耀国家的强大富庶,曾经集合了许多外国来宾,举行盛大的宴会,宴会上表演了“百戏”。三百里内的群众也都跑过去观看。从此角抵戏就成了每年元旦经常演出的节目。在山东沂南出土的汉代石刻画里,有一大幅角抵百戏图,从艺术上反映了当时角抵百戏的盛况。隋唐以后,角抵舞改名叫“散乐”,这就是我国杂技艺术的前身。除了这些以外,汉代还收集了一些国内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时输入了西域许多民族的歌舞,从而大大的丰富了“乐府”的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各民族经过长期斗争,逐渐融合,各民族的文化艺术,由于互相学习也更加丰富多彩。到了隋唐时期,中原人民又吸取了各民族的很多新东西,在舞蹈艺术上产生了不少新的节目和新的风格。

隋朝聚集了南北朝的乐舞,分为“雅”“俗”两部,同时还收集了当时西域诸国的乐舞,连同原有的乐舞总共有了九部。到唐太宗增加到十部。后来唐玄宗又把它分成坐部和立部两个部门。唐代的十部乐舞,多半来自西域,其中以龟兹的乐舞最盛。这些乐舞都经过了重新加工整理,不但更加丰富了它的内容,也更加美化了它的形式,加上中原人们的智慧,创造加工而成为自己的艺术。

当时最盛行的龟兹乐舞,是吸收了北印度和波斯两地的技艺的,有较高的发展,因此在隋唐的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当时著名的“胡旋舞”、“胡腾武”、“柘枝舞”都是属于这一系统的舞蹈,和现在新疆舞蹈很接近。这种舞蹈的艺术特色是管弦急促,舞步迅快。根据《南部新书》的记载,胡旋舞是从西域的康国传来的,白居易在《新乐府》里写过一首诗叫《胡旋女》,诗里有这样的句子:“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迥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把当时胡旋女的美妙的舞姿,非常形象而生动地描述出来了。唐代另外一个诗人元稹也写过关于“胡旋舞”的诗。诗里讲到胡旋女迥旋急舞的情况时说:“四座安能分背面!”观众连跳舞人的背面和面部都分不出来,可见旋律的速度是多么快。胡旋舞也是唐朝非常盛行的一种舞蹈,跳舞的人头上戴着闪闪发光的珠帽,身上穿着前后上卷的舞衣,系着一端下垂、有葡萄花纹的长带,起舞的时候,格外飘扬生姿。胡旋舞的动作节奏非常急促,大多是圆转的舞步,这也是今天新疆舞蹈中所常见的。

总之,在隋唐时代,由于西域乐舞进入内地,和原来的舞蹈艺术紧密结合,这样就奠定了东方舞蹈的基础。隋唐时代的舞蹈艺术达到了我国封建时代的一个高峰。以后的各个朝代,舞蹈艺术也有所发展,但是大多数被吸收在戏曲中,成为戏曲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单独的舞蹈在边疆地区和民间虽然保存着,在都市里却被戏曲所代替了。

猜你喜欢
长袖乐舞舞蹈
攀援而上
韩邦奇《苑洛志乐》的思想来源与乐学诉求
舞蹈课
唐代丝绸之路乐舞文化的当代传承考释
也论戏剧中水袖的艺术魅力
First Look
沅水流域傩仪式活动中的乐舞研究
学前教育音乐学科融合的教学改革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