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氏鳇稚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

2012-09-25 01:46李文龙韩英石振广王云山刘建魁鲁宏申韩骥邱实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幼鱼特性养殖

李文龙,韩英,石振广,王云山,刘建魁,鲁宏申,韩骥,邱实

(1. 东北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2. 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2)

达氏鳇Husodauricus属鲟科Acipenseridae、鳇属Huso,为鳇属仅存两种鱼之一。鳇起源白垩纪,有水中“活化石”之称,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达氏鳇是珍稀名贵鱼类,其肌肉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其卵做成的“鱼子酱”更是美味中的极品,有黑色黄金的美誉,经济价值极高。达氏鳇是世界上个体最大的淡水鱼类,最大体质量在1 000 kg以上,自然界中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及其流域。近些年由于过度捕捞、工业废水污染、滥砍滥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兴建水利工程等因素影响,自然水域中的达氏鳇种群数量越来越少,个体也越来越小,自然资源量严重下降。为了保护和发展日益减少的达氏鳇自然资源,其人工养殖业在近几年相继发展起来,随之关于达氏鳇相关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目前,对鲟人工繁殖及其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已有一些报道[1-11],但关于达氏鳇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报道却很少。本试验中,作者对达氏鳇稚幼鱼早期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旨在指导生产实践。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达氏鳇仔鱼为43日龄,由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试验基地提供,共计2万尾。试验地点在黑龙江省特产鱼类研究所鲟鳇鱼养殖试验基地进行,试验时间从2010年7月10日至8月31日。

1.2 方法

1.2.1 苗种培育 苗种培育在玻璃钢水槽(直径为2 m,高为0.5 m)中进行,放养规格及密度见表1。养殖用水为100 m深的地下水,经过滤、曝气后使用,pH为7.8,溶氧为6.5 mg/L。采用静水养殖方式,水温随天气及昼夜变化而有一定变化。养殖期间,水温为16.5~21.0 ℃,溶氧为5.3~7.5 mg/L,pH为7.4~7.8。每天早晚各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水体总量的2/3。试验的前30 d,水槽水深为30 cm,试验的后20 d,水深加至40 cm,每个水槽里放5个散气石不间断增氧。试验设两个平行,每个水槽放300尾稚鱼,每10 d测定一次鱼的全长、体质量,每次随机测量50尾,共测量6次。

1.2.2 试验管理 每天早晚各测量水温一次,观察达氏鳇稚幼鱼的活动情况并做好记录。试验的前 30 d每天排污6次,以后每天早、中、晚各排污一次。试验前30 d,每天投喂6次,每3 h投喂一次,用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进行投喂,开口7 d后改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饲料是由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鲟鱼苗种培育专用膨化饲料,每天投喂量为鱼体质量的4%。饲料的营养成分(均为质量分数)为:粗蛋白48%,粗纤维3%,粗灰分16%,水分12%。

表1 不同规格达氏鳇的放养密度

1.3 数据处理

用Excel和SPSS软件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各项参数及其计算公式如下:

体质量与全长的关系式为W=aLb,

全长生长曲线方程为L=a+bt,

体质量生长曲线方程为W=aegt,

瞬时生长率IGR=lny2-lny1t2-t1×100%,

日均增重量Wz=(W2-W1)/(t2-t1),

日均增长量Lz=(L2-L1)/(t2-t1),

相对增长率RIR=(W2-W1)/W1×100%,

肥满度系数K=W/L3×100,

饵料系数FCR=FT/(W2-W1),

式中:W1、W2分别为时间t1、t2时的体质量(g);L1、L2分别为t1、t2时的全长(cm);W为体质量(g);L为全长(cm);FT为总投饵量(g);a、b为常数;Lz为日均增长量(cm/d);Wz为日均增重量(g/d)。

2 结果

2.1 达氏鳇稚幼鱼的早期生长特性

稚幼鱼的全长、体质量、瞬时生长率、相对增长率、肥满度系数、饵料系数等生长特征数据见表2。

表2 达氏鳇稚幼鱼的生长数据 (平均数±标准差)

从表2可见,肥满度系数、瞬时生长率和相对增长率均呈现由高到低的变化趋势,而饵料系数则呈现由低到高再降低的趋势。试验期间,在水温为16.5~21.0 ℃下,平均体长为7.60 cm、平均体质量为2.42 g的达氏鳇鱼经过50 d的养殖,平均体长达到22.16 cm,平均体质量达到38.85 g。肥满度系数相对稳定。

2.2 生长式型

如图1、2、3所示,达氏鳇的体质量生长呈指数生长,其生长方程为W=0.2808e0.0554t,R2=0.964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与时间呈显著的指数关系(F=108.478,P<0.05);在回归分析中,t检验中的回归系数t=10.415(P<0.05),表明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鱼全长与日龄之间呈直线关系,方程为L=0.289t-4.775,R2= 0.9984,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全长与生长时间呈显著的直线关系(F=2563.563,P<0.05);在回归分析中,t检验中的回归系数t=50.632(P<0.05),表明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鱼体质量与全长之间呈幂函数关系,方程为W=0.0111L2.6495,R2=0.9978,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体质量与全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F=1820.315,P<0.05);在回归分析中,t检验中的回归系数t=42.665(P<0.05),表明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

图1 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Fig.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total body length in juvenile Siberian huso sturgeon Huso dauricus

图2 达氏鳇稚幼鱼全长与日龄的关系Fig.2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ody weight and age in days in juvenile Siberian huso sturgeon Huso dauricus

图3 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与全长的关系Fig.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tal body length and body weigh in juvenile Siberian huso sturgeon Huso dauricus

3 讨论

3.1 达氏鳇的生长方程

达氏鳇个体硕大,生长迅速,其幼鱼阶段的生长对以后的生长有很大影响。达氏鳇的生活史长,寿命在50年以上,幼鱼的生长期也长,自然界中幼鱼生长期在8年以上。其它鱼类生长期相对较短,如太湖新银鱼的生长期只有一年。肖学铮等[12]研究了太湖新银鱼的生长特性,可以简单的拟合出生长方程。本研究中,生长试验进行了50 d,只能反映达氏鳇稚幼鱼阶段的生长情况,故采用华元渝等[13]的研究方法对达氏鳇稚幼鱼的体质量与体长进行回归分析,生长方程为W=0.0111L2.6495,R2=0.9978,其中b值小于3。这表明达氏鳇稚幼鱼体质量的生长慢于全长的生长,属于异速生长类型。说明在试验过程中,体质量与全长逐渐上升,这一阶段是体质量生长速度的递增阶段。在养殖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该鱼的最佳生长期,采用科学的方法促进稚幼鱼的生长。这与庄平等[14]对史氏鲟幼鱼生长的研究、刘建魁等[5]对达氏鳇与西伯利亚鲟杂交种生长的研究、石振广等[15]对达氏鳇杂交种生长特性的研究、谢从新等[16]对网湖3种鱼类的生长研究以及宋学宏等[17]对黄颡鱼当年幼鱼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都不同,其原因可能是研究对象不同所致,也可能与人工养殖条件下投喂配合饲料、水温环境因素等不同有关。

3.2 达氏鳇幼鱼的生长特性

达氏鳇生长速度快,尤其在稚幼鱼阶段,是达氏鳇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养殖试验结果表明,达氏鳇的生长速度快于其它鲟科鱼类。鱼类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常数往往不同,生长指标不仅可以用来划分其生长阶段,也可以用来比较鱼类的生长速率。本试验中,从生长速度看,达氏鳇的体长和体质量的瞬时生长率随着时间的延长不断下降,体质量在第一个10 d的瞬时生长率变化最大,表明达氏鳇稚幼鱼阶段在环境适宜、饵料充足的情况下,迅速生长以规避外来因素对自身生命的威胁。而体质量等生长指标变化不大,说明试验的这段时间达氏鳇稚幼鱼处于一个快速生长阶段。

3.3 影响达氏鳇幼鱼生长的其它因素

鱼类生长除了受本身生长因子作用外,也受其它外界因素的影响,如食物、放养密度、水温和溶氧等环境因子,而温度和食物获取量是决定鱼类生长的关键因子。黄宁宇等[18]研究发现,西伯利亚鲟的最佳生长温度为20.6 ℃;庄平等[3]研究发现,史氏鲟的最佳生长温度为19.8 ℃;李大鹏等[19]研究发现,施氏鲟幼鱼在17~26 ℃下可摄食生长,最佳摄食水温为22.33 ℃。本试验中水温为16.5~21.0 ℃,达氏鳇在该温度下生长迅速,说明此温度为达氏鳇稚幼鱼摄食生长较适宜的水温。由于养殖条件的限制,养殖期间的水温没有进一步提高。从图1可见,生长曲线继续向上,说明达氏鳇的生长速度还可以加快,其最佳生长水温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放养密度上,冷希照等[20]认为,鱼类放养密度过大,容易造成鱼体摩擦损伤,密度过小又不利于抢食,所以合适的放养密度有利于鲟的生长。本试验中对不同规格的达氏鳇稚幼鱼实行了不同的放养密度,从生长结果看,在该放养密度下达氏鳇稚幼鱼能正常生长。

参考文献:

[1] 王云山,石振广,李文龙,等.达氏鳇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002(2):18-20.

[2] 李文龙,石振广,王云山,等.养殖达氏鳇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增刊):157-159.

[3] 庄平,章龙珍,张涛,等.施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Ⅰ.1龄鱼的生长特性[J].淡水渔业,1998,28(4):6-9.

[4] 肖慧,王京树,文志豪,等.不同饵料饲养中华鲟幼鱼试验[J].水利渔业, 1998, 99(5):51- 52.

[5] 刘建魁,李文龙,石振广,等. 达氏鳇(♀)×西伯利亚鲟(♂)杂交幼鱼生长特性初步研究[J].淡水渔业,2008(6):64-67.

[6] 毛翠凤,庄平,刘健,等.长江口中华鲟幼鱼的生长特性[J].海洋渔业, 2005,27(3):177-181.

[7] 林星.西伯利亚鲟稚幼鱼生长特征的初步研究[J].莆田学院学报,2003,10(3):30-33.

[8] 赵道全,陈杰,周晓林,等.俄罗斯鲟稚幼鱼生长发育研究[J].水利渔业,2002,32:12-13.

[9] Gisbert E,Doroshov S I.Allometric growth in green sturgeon larvae[J].Appl Ichthyol,2006,22(suppl.1):202-207.

[10] 王常安,周长海,徐奇友,等.用膨化大豆代替豆粕对杂交鲟生长和免疫的影响[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9,25(1):57-65.

[11] 王丙乾, 曲秋芝, 邱岭泉, 等.人工培育与野生施氏鲟精、卵生物学及胚胎发育的比较分析[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03,18(4):246-251.

[12] 肖学铮,卢迈新,吴锐全,等.新丰江水库太湖新银鱼生长特性的研究[J].水产科技,2002,6:21-23.

[13] 华元渝,胡传林.鱼种重量与体长相关公式(W=aLb)的生物学意义及其应用[C]//鱼类学论文集.第一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125-131.

[14] 庄平,李大鹏,王立金. 施氏鲟的人工养殖技术[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5-67.

[15] 石振广,董双林,鲁宏申,等.人工养殖条件下达氏鳇杂交种幼鱼生长特性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8,38(1):33-38.

[16] 谢从新,程文平.网湖三种鱼类的生长[J].水利渔业,1995(4):13-15.

[17] 宋学宏,陈祖培,王志林,等.黄颡鱼当年幼鱼的生长特性[J].水利渔业,2003(4):3-5.

[18] 黄宁宇,程起群,高露娇,等.流速、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J].水产学报,2007,31(1):31-37.

[19] 李大鹏,庄平,严安生,等.施氏鲟幼鱼摄食和生长的最适水温[J].中国水产科学,2005,12(3):294-299.

[20] 冷希照,曹德福,田希文,等.网箱养殖俄罗斯鲟商品鱼试验[J].淡水渔业, 1999,29(4):44-45.

猜你喜欢
幼鱼特性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色彩特性
进一步凸显定制安装特性的优势 Integra DRX-5.2
Quick Charge 4:什么是新的?
猪市虐我千百遍 我视养殖如初恋
黄颡鱼幼鱼的赖氨酸需要量
黄颡鱼幼鱼对饲料中维生素C的需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