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就业定位

2012-09-25 01:29张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2年9期
关键词:劳动力毕业生学生

张娟

(太原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山西太原 030024)

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谈大学生就业定位

张娟

(太原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山西太原 03002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我国劳动力市场也存在二元分割。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定位多数聚集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形成了职位的供不应求,造成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为此应从制度倾斜、学校指引和学生自身认识上扭转这一不良现象。

劳动力市场分割;大学生;就业定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与解决的重要问题。每年全国高校有数以百万的高校毕业生输入社会,随之产生了这数以百万的毕业生不能完全就业的现象。据中国科学院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至少有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这300万有可能加入到2011年600多万毕业生求职大军中[1];又据智联招聘调查,2011届毕业生中,截至2011年5月底,在求职学生中仍有47.5%的学生没有找到工作[2]。可见,毕业即“失业”的现象在高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为此笔者将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视角解读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

1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国情解读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是以马丁·卡诺依为代表的一些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不是统一的市场,而是二元或者多元的市场[3]。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划分分别把劳动力市场分割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工资高、工作条件好、就业稳定、安全性好、管理过程规范、升迁机会多;次要劳动力市场的特征为工资低、工作条件差、就业不稳定、管理粗暴、没有升迁机会;并且这两种类型的劳动力市场间的流动较少。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于大企业当中,相对封闭,其市场内劳动力的价格和分配由企业内的一系列管理规则支配;外部劳动力市场相对而言主要存在于小型企业当中,这些企业多数具有不稳定、条件差的特点,在其市场内的劳动力价格、分配及培训等直接由外部经济变量控制,不确定性明显;并且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的劳动力享有外部劳动力市场中人员所无法享受的权利。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强调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属性,强调制度和社会性因素对劳动报酬和就业的影响。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对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划分在我国有着一定的参照意义。我国目前秉行的是以国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战略思想,这样在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作为劳动力的供给一方,他们所面对的劳动力的需求方,则包括有国有企业、私营个体企业、合资企业及外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还有国家机关和各种非盈利的事业单位及组织等。而结合我国国情及目前的经济发展状态,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及效益良好的外资企业符合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这些用人单位多数拥有成熟的规章制度,合理、稳定、良好的薪酬制度及晋升路径,规范的管理模式及良好的工作环境等,在这些单位工作的劳动者的待遇相对优厚;相对而言以私营个体企业为主的还不成熟的新型成长经济体属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中的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薪酬水平、福利待遇等多项制度还不健全。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吴中宇在其论文《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比较研究》中就阐明了私营企业劳动关系现状存有劳动关系契约模糊或者无契约、无严格的分配制度、加班加点严重、劳动条件差、没有建立福利保险制度及任意侵犯雇工的人身权利六方面的问题[4]。可见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针对劳动力的切身利益还有着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空间。

2 大学生就业定位多数聚集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智联招聘针对2011届毕业生关于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调查显示,国有企业是毕业生的首选,其次为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对民营企业的期望度最低[2](图1)。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理论来看,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和国家机关在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多数属于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而民营企业恰恰属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可见毕业生对就业单位性质的期待多数停留在主要的、内部的劳动力市场,对管理不规范、薪资晋升都不明朗的次要的、外部劳动力市场缺少关注。

图1 2011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单位性质调查

在毕业生期望的就业城市中,“北上广”是首选,其次为国内其他一些省会或者沿海发达城市[2](图2),对我国中小城市及县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毕业生很少会作为选择的参考。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劳动力市场中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企业多数分布在我国大中型发达城市,因此从学生期望就业地点可以得出学生的就业期望还是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图2 2011届毕业生期望就业城市调查

调查显示,毕业生求职最看重的因素中,职业发展前景居于首位,其次为薪酬福利、就业地点等[2](图3),这说明毕业生就业选择更多地从与自身关联密切的因素出发,从切身的实际利益着眼考虑就业问题。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的行业发展前景、薪酬福利等都要优于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的用人单位,所以从毕业生求职关注因素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更受毕业生青睐。

图3 2011届毕业生就业最看重因素

在关于起薪标准的调查中,有45.4%的毕业生期望的起薪标准为2000~4000元,49.8%的毕业生期望的起薪标准为4000元以上,这两类人群就占到了整个毕业生调查总数的95.2%,而期待2000元以下的只占调查总数的4.8%(图4)[2],说明毕业生在就业的薪资期待上整体呈现就高不就低的趋势。对于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的发展水平而言,能够提供4000元以上薪资待遇的企业多数集中在发展态势良好的企事业单位,显然这些企业多数集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的私营企业在薪酬制度上缺少保障,据中国社会科学院陆学艺的研究结果,珠三角等地区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的工资,20多年仅增加60元[5]。并且,如此微薄的工资还不能及时、足额发放。

图4 2011届毕业生期望起薪

从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的期望、就业地点的选择、就业看重因素和就业薪酬期望四个维度分析得出,毕业生在就业求职时,更多关注点停留在薪酬福利良好、管理规范、职业前景良好的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对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的中小企业缺乏客观认识,这就导致了毕业生对就业目标的“一窝蜂”式聚集。但是主要劳动力市场和内部劳动力市场中能给毕业生提供的职位毕竟有限,在毕业生求职需求大于劳动力市场中用人单位职位供给的情况下,注定要形成需求剩余,也就形成了一部分毕业生毕业后“无业可就”,进而造成毕业即“失业”的不良现象。这种“失业”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失业,更多的是一种结构形态上的人才错位,是大学生就业定位失误导致。因此,笔者认为应从政府制度倾斜、学校就业引导和学生自我认识等方面作出调整,扭转毕业生中这种不良现象。

3 提升大学生就业定位准确度的措施

3.1 政府进行制度倾斜,弥补次要的、外部的劳动力市场中企业的竞争劣势

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划分,体现了我国经济制度下各种经济实体的存在格局,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将是劳动力市场中长期存在的一种状态。为此,应从制度层面更多地给予次要劳动力市场和外部劳动力市场中的中小企业扶持,在不违背市场经济总体运行的环境下,通过税收调节、政府宏观调控来提携次要的、外部的劳动力市场的成长;通过法律保障来健全私营企业劳动者的权益;通过制度倾斜形成与主要的、内部的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缩小两种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特别是对毕业生用人待遇的差距。同时对就业于次要的、外部的劳动力市场的毕业生,也从制度上给予待遇等优惠,从经济利益及个人综合发展上产生对毕业生的吸引力。

3.2 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审时度势,帮组学生认识劳动力市场

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学校作为毕业生就业的直接输出者,要从源头上给予毕业生就业的适当引导,首先从思想观念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就业观念,及时扭转毕业生中存在的不恰当就业思想,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科学就业观。

协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现状,全面理解就业市场的各类型企业的大致特征。针对日趋复杂的就业市场,学校有关部门应审时度势,及时收集就业市场的最新状况,收集各类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及时发布于学生,让身在校园的学生不因象牙塔的学习而封闭、落后于社会形势发展。同时学校就业部门要在能力允许下,尽可能地开展关于学生就业体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毕业前实行预就业,使学生了解各行各业各类型企业的运作特征,避免实际就业时盲目扎堆。

3.3 学生个人须正确认识自身特征,合理定位求职目标

作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求职主体,毕业生在求职定位时,应更多地结合自身与环境,从职业生涯规划的全局出发,对自己就业作出合理定位。特别要警惕人云亦云的从众就业观念,要客观分析就业环境,长远分析主要劳动力市场与次要劳动力市场中不同企业、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要做到有实力竞争优势岗位,有理性选择合适职位。

[1]中科院报告:大学生就业难在缺乏职业能力[R/OL].(2011-03-25)[2012-01-09].http://www.51labour.com.

[2]智联招聘2011届毕业生求职力及求职偏好调查[R/OL].(2011-06-23)[2012-01-09].http://www.zhaopin.com.

[3]张学敏,叶忠.教育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

[4]吴中宇.我国当前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劳动关系比较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17-21.

[5]邸敏学.关于现阶段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劳动者地位的若干思考[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33-38.

Talking About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Orientation Based on the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ZHANG Juan

(Department of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Taiy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aiyuan 030024, China)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ory emphasizes on the segmentation property of labor market,and our country’s labor market also has the dual-division phenomenon.Most of university graduates’employment orientation gathers in the main labor market and the internal labor market,which resulting in the situation of demand exceeding supply in position and the phenomenon of unemployed graduates.Therefore,we should reverse the adverse phenomenon from theperspectivesofpreferentialpolicy,school’sguidanceand students' understanding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 orientation

F241.2;G64

A

1008-178X(2012)09-0119-04

2012-04-02

张 娟(1983-),女,山西太原人,太原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助教,从事学生就业工作与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劳动力毕业生学生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最“叛逆”的毕业生
独联体各国的劳动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