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分析

2012-10-09 07:05江西工程职业学院祝维亮
财经界(学术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长三角区域发展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祝维亮

一、区域产业转移的特点及长三角域内产业发展现状

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指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以及浙江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在内的占地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的16个城市区域。2009年长三角地区实现生产总值逼近6万亿元,达59,711亿元,区域经济总量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7.8%。在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中,GDP超过千亿元的城市已达15个,平均增速达11%,高于全国经济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11个城市的经济增速为两位数。整个长三角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世界。

二、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长三角地区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洗礼,取得了显著成就,在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然而产业转移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也同样不容小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复建设与过度竞争

一方面具有丰厚资源开发优势的地区,受地方经济利益的驱动,盲目追求发展加工业,从而出现基础产业效益下滑的局面;另一方面资源相对贫乏而加工工业发达的地区却因得不到充足有效的原材料,而形成生产能力闲置与技术利用不足的现象。为了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资源地区与加工地区不可避免的将那些投资少、效益高的同类项目列为地方的主导产业,导致了重复建设的发生。而重复建设使得一些行业的生产能力大大超过了市场有效需求,导致过度竞争的局面,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和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加剧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二)产业升级过分依赖外资

在长三角域内产业升级过程中,存在着对技术进步的外资依赖状况,尤其江浙两省企业技术进步迟缓、自主研发缺乏的问题已经凸显。浙江有制造业集群近千个,然而这些产业集群中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的科学研究与实验发展(R&D)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仅为0.45%,低于0.61%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长三角发达地区,大量本土企业试图通过“嵌入”全球价值链获取技术升级、产业升级的机会。但事实证明,这种“外资依赖路径”并不成功,外资的大量涌入,在占领本土市场的同时,先进的核心技术却并没有留给本土企业。

(三)“离制造业”倾向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以及一些媒体的过分渲染,很多地方政府部门认为原材料工业、冶金工业以及制造业中的大部分产业是夕阳产业,发展制造业成为不思进取、保守和落后的代名词。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上忽视要素禀赋情况,不能处理好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间的关系,不顾及产业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发展规划中把三个产业比重排序由“二三一”变为“三二一”,竞相发展摆摊设点、餐饮娱乐等传统的第三产业。

三、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

在分析了长三角域内产业转移面临的困难后,如何建立完善产业转移的实现机制成了本文的重中之重。

(一)科学发挥市场调节作用与政府指导作用

其一,发挥市场这双“看不见的手”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作用,实现产业组织结构的优化组合,使产业转移向合理化方向发展。其二,以“互相尊重、平等协商、自愿和渐进”为原则逐步建立完善区域合作的协调机制,对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战略进行统一部署,为创造和谐高效、保障合作顺利进行提供宏观体制背景。其三,发挥政府这双“看得见的手”指导、规范和协调市场的作用,调整“市场失灵”带来的产业发展弊端,加快要素空间流动,建立经济活力充沛与交易成本低下的区域统一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全面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在新一轮的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要不断解决推动技术创新的主体和创新的定位等问题。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依托市场以企业为主体的,政策环境、中介服务和资金支持为支撑的开放型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科研、开发、生产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开发机制,以加速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长三角域内,应当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展精加工和高端产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积极承接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转移,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注重产业的地区优化布局,着力引导发展产业集群

一方面,要确立合理的地区产业布局,建立市场导向型分工体系,培育地区特色产业。各地区投资推进产业升级时,要以市场为主导,避免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在有效竞争的基础上加强区域间合作,实现整个长三角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另一方面,要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的梯度转移。在政府的引导下,采用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集聚并举的方式,有利于促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工业行业结构水平相协调,形成“高、精、深”一体的区域产业长链条,以使相互依存的产业在空间集聚前提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推进区域城市化、工业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相结合,通过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促进长三角域内经济发展。

(四)走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合作之路

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的发展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产业发展是建立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基础之上的,如果一个地区的各种生产要素都已经被过度开发和利用,就意味着该地区缺乏进一步的产业转换空间。因此,长三角各地区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使企业在改变传统的基础上,追求企业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的经营性决策,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企业效益的综合评价体系中,统筹协调企业的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保证经济的发展与区域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1]戴宏伟.国际产业转移与中国制造业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

[3]毛艳华.《泛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分工与协调机制研究》.《中山大学学报》,2005

猜你喜欢
长三角区域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分割区域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