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肉牛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之我见

2012-10-12 05:37曹兵海苏华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中国畜牧业 2012年20期
关键词:肉牛牛肉饲料

文│曹兵海 苏华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草食畜产品,尤其是牛肉刚性需求量的快速增加,与肉用母牛的连年减栏和随之而来牛肉的连年减产,加剧了牛肉供求矛盾。

传统的五大牧区由于过度放牧造成草地退化和水资源不足,今后其发展的主要任务应该是偿还“恢复生态”这笔债,方向是细化肉牛品种、改善养殖模式、提高技术水平、达到减畜增收,他们要首先确保本地肉类的自给自足,因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应指望其对其他地区做出额外的肉源贡献。

而肉牛的中原(河北、山东、河南、安徽和山西一部分)产区,已由肉牛养殖产区转为依靠育肥其他产区的架子牛、宰牛卖肉。中原受养殖用土地和水资源短缺、土地流转速度缓慢以及人口密度大、养殖业比较效益低的影响,增加肉牛存栏量的动力不足,今后在全国肉牛存栏普遍下降的现状下将越来越难采购到架子牛用来育肥,从而会进一步减少对产区外牛肉的贡献。但经过低谷期的结构调整、企业淘汰和兼并等洗牌之后,将形成全新的高度组织化、集约化的全产业链肉牛产业模式,其特点是在土地大规模流转集中以及农民产业工人化已经形成的前提下,牛种性能与牛肉市场层次紧密衔接,母牛专业生产牧场(个人或合作社)支撑适宜规模的育肥企业和屠宰加工企业以及连带经营连锁餐饮的综合性屠宰加工企业。

同为中国粮仓的东北肉牛产区,目前向产区外提供着产区所产近35%的牛肉和超过20%的活牛,其肉牛产业水平本已较高。虽然该区有较为丰富的土地和林下草地资源以及草料资源,但由于粮食生产与养殖用地及林下草源利用政策缺乏协调统一,现有的较高水平的肉牛产业升级换代速度将滞后于更为灵活、多样的市场层次需求的变化。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东北产区将逐步细化为我国以低端为主的中低档牛肉市场的主要支撑,随牛肉供求矛盾的加剧和普通市民、城镇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能较为容易地做到肉牛存栏的止跌回升,并取得进一步的大基数发展,但不容易做到飞跃性发展。

南方(安徽一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重庆、海南、福建、江苏、浙江、江西、云南、上海)产区的肉牛产业,由于在肉牛养殖上比北方更为分散、品种体型小以及其他行业发展速度更快,相比之下肉牛产业一直以来被轻视甚至是忽视,造成了近年来肉牛存栏量的下降。但时过境迁,在牛肉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消费者难以承受北牛(肉)南运的高成本、其他行业开始减速、剩余资金开始大量流入畜牧业的情况之下,与北方(中原+东北)和西部相比,南方人口多、牛肉消费量大、经济发达、国家级经济圈多,草料资源和牛种资源更为丰富,并且肉牛存栏量更多。由此,笔者认为南方肉牛产业的后发优势十分明显,只要启动南方肉牛产业开发的政策按钮,我国的肉牛产业将会取得飞跃性发展,也将对我国牛肉产量整体的止跌回升起到重要作用。

一、南方肉牛产业与牛肉消费现状

据《中国统计年鉴(2010)》,我国南方地区总面积约占全国的25%,人口约占全国的58%,国民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57%。2009年南方地区肉牛存栏量为2414万头,占全国总量的41%,牛肉产量为164万吨,占全国总量的26%。南方地区人均牛肉占有量2.16千克,远低于北方地区的8.47千克和全国平均值4.83千克,而南方地区的牛肉消费量却占全国总消费量的53%。

南方地区牛多、牛肉产量少与消费需求量大之间的缺口,一直以来主要通过从北方和西部采购活牛和牛肉的方式来解决,这无形中增加了成本。增加的成本包括长途运输造成的失重(一般运距500千米,活牛体重减轻约40~50 千克)、运输应激造成的疾病治疗费甚至是死亡损失、运费及其相关人员费用以及到场后恢复应激期间的饲养管理费用等。无形中增加的成本约占活牛购入费的5%~10%,这是南方牛肉价格高于全国平均值的主要因素之一。

农业部2009年发布的《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新增了“西南地区”肉牛优势区域,其中包括5个省区市的67个县市,即四川省5个县、重庆市3个县、云南省的35个县市、贵州省的9个县市和广西的15个县市。这说明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南方肉牛产业的重要。南方相关各地政府也响应规划,开始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把发展肉牛产业放在了重要地位。近年来,重庆、云南、广西、湖北、四川等省区市的肉牛数量、质量和经济总量呈现增长态势,见图1,图2。

图1.南方地区各省区市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图2.南方地区各省区市牛肉消费情况(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未包括港澳台地区)

城镇是牛肉消费的主要力量,其中广东省的城镇牛肉消费量是南方其他各省区市的2~14倍。广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海南六省市的城镇牛肉消费量与其肉牛存栏量和牛肉产量极不相称,属于牛肉输入大省市,除了从北方和西部之外,还依靠价格优势从重庆、四川、广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西、贵州这八个牛肉消费快速增加的省区市采购活牛和牛肉来满足其强大的消费需求。

其实,上述六大牛肉输入省市强大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量得益于这些地区改革开放早和先设的珠三角、长三角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八个牛肉消费快速增加省区市得益于近年来划定的北部湾、滇中、成渝、长江中游和皖江城市带等六大经济区。最近,国家对北方和西部也划出了多处经济区和功能区,这些经济区或功能区的牛肉消费量将会逐渐增加。可以想象,随着这些经济区和功能区的成熟以及涵盖八个牛肉消费快速增加省区市的六大经济区的快速发展,牛肉供应与其刚性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越发突出。

二、南方肉牛产业的发展优势

1.自然条件和草地资源优越。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热充分,植被覆盖率高且恢复能力强,饲草资源丰富,具有发展肉牛养殖业的优越自然条件。南方草地约占全国草地面积的20%,可利用草地面积6700万公顷(10亿亩),分布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江苏、安徽、湖北、云南、贵州、四川、重庆等14个省区市(表1)。但目前南方草地资源利用率不到30%,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另外,南方草地单位面积生产力高,如果有效开发利用南方1300万公顷草地,再配以其他饲料进行营养搭配,其畜产品产量将相当于整个北方牧区的产量。可见,南方具有发展肉牛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草地资源优势。

表1 南方地区总土地面积、天然草地面积及可利用草地面积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我国的牛肉(以及羊肉等)消费能力还承受不了对现有草山草坡、草地等进行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开发(翻耕、种草、维护、收割、贮藏等)的高成本和极有可能出现的生态破坏的压力。因为,我国南方的草山草坡和草场有共同的特点:土层薄、土壤较为贫瘠、地势不平整。对于肉牛生产而言,这样的土地上产出的牧草当然不能满足肉牛生产的营养需要。在此提醒相关部门和企业,现阶段规模化开发草地,指望以开发的草地为主进行肉牛生产是不现实的,最为有效的办法是合理利用草山草坡和草场进行放牧加补饲形式下的母牛和架子牛生产。这是南方肉牛生产的优势,将大幅度降低母牛养殖成本,是奠定肉牛产业基础(母牛养殖)的有效途径之一。

2.丰富廉价的农产品副产物资源。我国每年秸秆和各类糟渣产量超过8亿吨,肉牛等反刍家畜对各种秸秆、糟渣等粗纤维的消化率高达50%~90%,对各种农副产品的利用度可达75%,如果采取青贮、氨化、微生物发酵、揉搓等技术科学处理还可进一步提高其营养价值。因此,通过草食家畜转换,既可避免资源浪费,又能净化环境,还能提高这些资源的附加值。

(1)稻草。稻草是中国第一大作物秸秆,其产量占全国农作物秸秆总产量的30%左右。2009年南方地区水稻播种面积为24616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83%。据此估算,南方地区稻草产量约为16028万吨,占全国稻草产量约82%(表2)。目前,我国稻草利用的主要方式是作为肥料还田和生活燃料等,用作饲料的仅占16.2%,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严重。

表2 南方地区水稻种植及其副产物产出情况

制约稻草在畜牧业中使用的主要因素是稻草的适口性较差,营养价值偏低,但近年来我国肉牛饲料技术的进步,已经具备改善稻草适口性和营养价值的科技条件。

(2)玉米秸秆。2009年南方地区玉米播种面积为6624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21%,玉米产量为3104万吨,据此估算,玉米秸秆产量约为5587万吨,占全国玉米秸秆产量约19%(表3)。玉米是粮、经、饲兼用作物,玉米秸秆也是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源。作为饲料原料,玉米秸秆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用于饲喂肉牛等草食动物,经青贮或黄贮等处理后,可提高利用率,更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表3 南方地区玉米种植及其副产物产出情况

(3)小麦秸。2009年南方地区小麦播种面积为7732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16%。据此估算,小麦秸秆产量约为3181万吨,占全国小麦秆产量的约28%(表4)。小麦秸秆质地较粗糙、纤维素含量高、蛋白质含量低、适口性差和消化利用率较低等因素限制了其作为肉牛饲料的使用,但经一定的物理化学(与玉米秸秆等混贮、氨化、碱化或微生物发酵)处理,可提高其营养价值和饲料转化率,因此,小麦秸秆仍是具有广阔开发利用前景的肉牛粗饲料资源。

表4 南方地区小麦种植及其副产物生产情况

(4)油菜秸秆。2009年南方地区油菜种植面积为5980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82%。据此估算,油菜秸秆产量约为2233万吨,占全国秸秆产量的约82%(表5)。从化学成分看,油菜秸秆作为肉牛饲料利用应该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由于油菜秸秆化学成分、物理性状和适口性方面的局限性以及油菜秸秆各部分的性质差异很大,并非能够简单、全部、直接地利用,而氨化、发酵、膨化、揉搓等处理方法应能提高其利用率,但可行性和经济性还需要进行研究和验证。

表5 南方地区油菜种植及其副产物生产情况

国内最近有人提出了将油菜在生长的某些时期刈割,用于包括反刍动物在内的动物饲料的设想。但要注意,作为产业化饲料原料,其收割时期、加工贮藏方法、营养价值、与其他饲料原料的搭配、饲喂与饲养等技术及其经济性能,还需要进行系列化技术研发和验证。

(5)甘蔗副产品。除陕西有小面积栽培以外,甘蔗都种植在南方。2009年南方地区甘蔗种植面积为1693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99.7%。据此估算,甘蔗梢叶产量约为4942万吨,甘蔗渣产量约为3459万吨(表6)。甘蔗渣主要由纤维素(45%~55%)、半纤维素(20%~30%)、木质素(16%~22%)和果胶(1%~2%)组成,高温膨化的甘蔗渣在肉牛日粮中的使用量可达20%~50%。甘蔗梢叶中约含有75%的水分,风干甘蔗梢叶中约含7%粗蛋白,30%粗纤维,32%总糖分,7%的有机酸。

表6 南方地区甘蔗种植及其副产物生产情况

甘蔗梢叶、甘蔗渣和全株甘蔗用于养牛在全世界都相当普遍,从饲用角度考虑,其成熟后期的品质并不逊色于热带优良禾本科牧草,在利用季节上与常规牧草有极强的互补性。用于放牧系统中肉牛的旱季、秋冬季补饲,能兼顾肉牛产业和甘蔗种植业的效益,在我国南方有巨大的应用前景。

(6)香蕉茎叶。2009年南方地区香蕉产量为883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00%。据此估算,香蕉茎叶产量约为1692万吨(表7)。与其他农作物秸秆相比,香蕉茎叶中的无氮浸出物含量丰富,能量较高,是一种营养成分较为全面的饲料资源。其中:香蕉茎(干样)中含2.4%粗蛋白,20.5%粗纤维,60.5%无氮浸出物;香蕉叶(干样)中含6.4%粗蛋白,23.7%粗纤维,56.0%无氮浸出物,对肉牛的消化能为10.22兆焦耳/千克,代谢能为8.37兆焦耳千克。

据报道,反刍动物能较好地消化香蕉茎叶,叶的消化率为65%,茎的消化率为75%,将其切碎后青贮并补充易发酵的碳水化合物是喂养肉牛的最佳方式。在我国,目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正在云南省进行大规模饲喂肉牛的实际验证,能量饲料只用木薯渣,粗饲料使用青贮后的香蕉茎叶、稻草等农作物副产物,首批育肥牛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生长效果。

表7 南方地区香蕉及其茎叶生产情况

实践中也发现,香蕉茎叶青贮开封后会因其所含较高的单宁而氧化发黑,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青贮发酵,过量饲喂香蕉叶青贮会因高单宁发生稀便,这种稀便不是疾病,不影响生长,但会增加清理牛舍的劳动量。但如果在香蕉茎叶青贮中混合30%以上的稻草,则基本不会发生稀便。

从另一个角度推测,肉牛长期食用含有单宁的香蕉茎叶,如同人长期饮用一定量的葡萄酒,会利于健康,甚至某些单宁成分会沉积在牛肉中,这样的肉有可能对吃牛肉的人也有一定的健康促进作用。假如这种作用真实存在,用香蕉茎叶饲养出来的肉牛就会更具特色,不但肉牛与香蕉两个产业能够紧密互补,还能提高所产牛肉的附加值。对此需要进一步科学论证。

(7)麻类茎叶。2009年南方地区麻类种植面积为128.2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80%。据此估算,南方地区麻类茎叶产量约为384万吨(表8)。麻类主要包括苎麻、亚麻、黄麻、红麻、剑麻和大麻等,其中苎麻和红麻茎叶都是优良的肉牛饲料来源。有研究显示,苎麻嫩茎叶的营养价值与苜蓿相近,干竺麻叶中粗蛋白质含量高达20.5%,粗脂肪6.7%,磷0.39%,钙4.6%。饲用苎麻在热带地区一年可以收割14次,每公顷可产鲜茎叶300吨,相当于42吨干物质。因此,在南方地区可以使用苎麻茎叶作为肉牛饲料的蛋白原料来源,具有很大的开发前景。

肉牛对蛋白质的需要量比其他动物要低,从犊牛到育肥牛一般在16%到9%。如果用饲用麻类作饲料蛋白源,应注意要有足够的其他作物秸秆与之搭配构成廉价、平衡的粗饲料。麻类饲料有一个共同特点,即适宜收割期较短,错过收割期后,麻纤维强度会急速增加,在铡切、揉搓等饲料加工过程中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应在适宜收割期一并快速刈割回收、并迅速加工贮藏,这是产业化利用之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表8 南方地区麻类种植及其副产物生产情况

(8) 薯类副产物。2009年南方地区薯类种植面积为5228千公顷,占全国总量的61%,薯类总产量(干重,按五斤鲜薯折一斤粮食)为1889万吨(表9)。薯类主要包括:甘薯、马铃薯、木薯等,薯类的块根、茎叶及其加工后的副产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部分或全部替代玉米等能量饲料饲喂肉牛。其中:马铃薯渣(干物质)中含4%粗蛋白,37%淀粉,17%纤维素,14%半纤维素,17%果胶,4%灰分。木薯渣(风干样)中含2.2%粗蛋白,0.45%粗脂肪,7.0%粗纤维,75%无氮浸出物。甘薯渣(风干样)中含3.9%粗蛋白,50.7%淀粉,25.0%粗纤维,3.0%灰分。薯类茎叶营养价值很高,可晾晒成干草或青贮。肉牛是提高薯类及其淀粉渣以及茎叶附加值的强有力工具。

(9)柑橘皮渣。2009年南方地区柑橘产量为248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99%。据此估算,柑橘皮渣产量约为1243万吨(表10)。从肉牛产业与饲料工业的角度看,柑橘加工业中大量的柑橘皮渣等副产品完全可用作肉牛的优质饲料原料。柑橘皮渣的常规营养成分为,干物质90.1%、粗蛋白6.6%、粗纤维12.5%、粗灰分3.9%、脂肪2.2%、无氮浸出物64.8%、钙1.03%、磷0.10%。

表9 南方地区薯类种植和生产情况

表10 南方地区柑橘及其副产物生产情况

柑橘皮渣可以一次性大量获得,既可以单独贮藏也可以与其他作物秸秆混合贮藏,科学加入薯类糟渣等可配成廉价的全价饲料。

(10)桑叶。2010年全国桑园面积1210万亩,以长江中下游各地栽培最多,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四川、重庆、广东、山东等省市。桑叶被称为“天然的植物营养库”,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很好的适口性,干物质中含粗蛋白15%~30%、粗脂肪 4%~10%、粗纤维8%~12%、无氮浸出物 30%~35%,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族)、氨基酸(种类齐全)、矿物元素(主要有 8 种)以及天然活性物质,具有抗应激、提高机体抵抗力等功能,是一种开发前景广阔的新型饲料资源。

一般来说,专用桑园土地生产率高,单位面积土地上产桑叶量也高,大约每年每公顷在20~30吨。将桑叶与其他常见饲用原料作比较,可明显看出,单位面积桑树的产叶量和饲用率非常高(表11)。鉴于桑叶作为饲料资源的种种优点,其在畜牧业上的应用日趋广泛,我国南方地区利用桑叶作为肉牛的饲料很有潜力。

表11 桑叶与其他常见饲用原料主要指标的比较

3.消费市场发达。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发〔2010〕46号)文件,南方地区共有9个国家层面的主体功能区,其中包括“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优化开发经济区以及7个重点开发经济区(图3)。南方地区人口密度大,交通发达,国际、国内各种交流活动频繁,大型连锁餐饮企业多、餐饮业发达,成规格、上档次、成批次的牛肉消费量远大于北方和西部地区,再加上南方肉牛产业发展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其经济发展和牛肉需求量的增加速度,这是南方多从北方和西部采购活牛或牛肉,致使南方牛肉价格高于全国牛肉平均价格的主要因素(图4)。然而高价格却压制了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牛肉消费量(图5),以至于南方地区的人均牛肉占有量(2.16千克)远低于北方地区(8.47千克)和全国平均水平(4.83千克)。

图3 中国南方主要经济区

图4 全国各地2010年牛肉价格

图5 南方各省(市)人均牛肉消费情况

因此,南方的牛肉价格和庞大的市场、较低的城镇和农村居民的牛肉消费量,恰恰给南方肉牛产业的发展留下了极为广阔的空间。

4.牛种资源丰富、存栏量大。南方地区多样性的地理、生态和气候条件,众多的民族及其不同的生活习惯和生产活动需要,形成了各具种质特色的地方牛种。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制作的“中国牛种分布图”揭示,我国南方地区共有38个地方黄牛品种(不含水牛、牦牛和大额牛),其中分布于上海及其周边的荡脚牛已经灭绝。

长期以来,“体型小、生长慢、产肉量少”是人们对南方黄牛约定俗成的认识,甚至南方肉牛领域的相关人员还为此“感到害羞”,其实并不尽然。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对广西和云南两省区地方黄牛的初期饲养试验中,竟然吃惊地发现这些黄牛在育肥中后期的体重能达到500千克以上!

南方习惯于农闲季节放牧,因土地贫瘠,放牧杂草营养含量较低,放牧牛能吃饱(草包肚),但实际营养不足,只在分娩后对母牛、农忙期对役用牛补充饲料。由此推测,除了长期营养环境缺乏因环境遗传导致南方黄牛体型小、生长慢之外,出生后长期的营养缺乏还阻碍了其个体骨骼和肌肉系统的发育,限制了骨架的形成,从而影响了载肉量和生长速度。也就是说,即便是不导入个体大的其他牛种进行改良,仅在妊娠中后期对母牛(胎儿),出生后对犊牛和架子牛给予足够的营养,很有可能显著提高南方地方黄牛的生长速度、体尺以及载肉量。目前正在对此进行生产性验证。

同时进行的另一项生产性研究初步证明,南方黄牛由于体成熟和性成熟早,不但能缩短育肥时间,还能产出高品质的大理石纹肉和雪花牛肉,并且这两种高档肉的出成率要高于纯种和牛,而单位高档肉重的饲料成本却低于纯种和牛。理由是对于档次和价格较低的臀部和后腿肉的产量,南方黄牛要低于日本和牛,这些部位的生长同样要消耗饲料,这从经济角度看也是南方地方黄牛的一个优势。受这项初步研究的启发,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目前正在使用皖南黄牛进行具体、详细的研究,同时还在广东、广西、湖南、云南、福建、江西、湖北等省区对本地黄牛的生产性能和肉质进行着生产性研究。

2009年,南方地区的肉牛存栏量占全国存栏量的41%,母牛存栏量占全国的37%,比其他三个产区都多,理由是南方地区农业生产因为地势原因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役力、长期以来其他产区的肉牛产业发展掩盖了南方地区的肉牛资源开发、国家的肉牛产业政策没有覆盖南方地区等。这也是南方地区肉牛产业实现飞跃性发展实实在在的产业基础。

三、启动南方肉牛产业能增产多少牛肉?

将此前所述饲料原料归纳起来,其实只有两大项,即:草山草坡所产的牧草或野杂草和作物副产物(表12)。这些饲料资源由于传统习惯和技术支撑、普及程度的不同,其利用率也有所不同。可以肯定的是,这些饲料资源目前作为肉牛饲料,在加工、贮藏、饲喂技术等方面都不存在问题,需要解决的配套问题主要集中在收获、收集、捆包、运输等方面。

如表12所示,根据总产量和未利用量,这些作物副产物理论上每年能提供肉牛用的蛋白质约5804万吨,代谢能约166.4亿兆焦,能增产牛肉208万吨。现在的10亿亩可利用草山草坡的草类可提供肉牛蛋白质780万吨,代谢能222.6亿兆焦,能增产牛肉278万吨。两者合计增产牛肉486万吨,这实际上几乎相当于当前全国全年的牛肉产量。

据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测算,我国每年的牛肉缺口大约在150万~170万吨,据此可以推算,南方肉牛产业只要利用掉现在尚未利用的作物副产物的72%~82%,或利用掉尚未利用的草山草坡的54%~61%,就能戏剧性地满足国人的牛肉需求。

在此需要提醒注意的有三点。第一点是总体上讲,草山草坡的开发利用在现阶段只适用于自然放牧或采集自然野杂草,不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人工草地的开发。理由很简单,就是在具有一定坡度的山坡上种草养牛的效益不足以抵消人工开垦草地以及草地维护等支出,不具备产业化草地肉牛业模式的形成条件。同时,南方地区的土层相对较薄,一旦人工开发不当,有可能因为水土流失而引发生态问题。第二点是,根据表12中产肉需要的蛋白质和代谢能的量来计算,增产表12中所记的牛肉量时,代谢能已经耗尽,而蛋白质仅利用了现产量的8%,还有大量剩余,说明整体上我国南方蛋白质严重过剩,能量相对严重不足,只要增产能量饲料,牛肉产量仍有巨大的增产空间。因此,在南方肉牛饲料的人工栽培种植生产上,生产方向不是豆科牧草,而是种植能量饲料,例如禾本科牧草、薯类等。第三点是,以上两点说明是对南方整体的方向性测算,具体到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需要根据当地的资源状况具体决策。

表12 南方15省 作物副产物产量利用状况及对肉牛养分贡献量(干物质基础)

四、发展南方肉牛业需要把握的方向性问题

1.理念需要转变!牛肉是智慧的载体,市场才是真裁判。不可否认,从政府部门、专家技术人员到企业家、养牛个人,所有政策的研制、实施和监督,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资金的投入与运作,劳力的付出与努力等,都可以用“智慧”来概括凝练,最终凝聚在一块牛肉上,目的是要使这块牛肉 “能赚钱”!这里所说的“能赚钱”是指产业链上的各个点都有具体可持续的经济效益,从而形成可持续的产业生态和形态。

不论这块牛肉的生产过程投入了怎样的政策、怎样的技术,经历了怎样的辛苦,要形成可持续的产业,必须兼备“三个一”:一套产业模式、一套经营(经济)模式、一个品牌。

产业模式中包括了政策、技术等,再细分,包括形成政策与措施前的调研、制定、试行、施行、监督,导入牛种前的反复论证,养殖和屠宰加工上各种技术的研发与推广等。

2)完善尾水生态处理资源化工程及回用工程。为满足调水干线导出区的水体功能要求,因地制宜地建设尾水生态化处理工程,建设尾水回用等水利配套工程(如扬水站、提升泵站等),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回用。一方面经过尾水排入区的生态治理,提高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减少入河、入湖排污量,减轻水体污染,达到化害为利的目的。

经营(经济)模式包括“人、财、物”的交流出纳及其运行机制、产业链上投入与产出的分配与产业链长度的伸缩掌控等。

品牌如“品”字所示,代表对方(消费方或者是看客),一张口评价没有意义,只有多张口动口(连吃带说)叠加在一起给予肯定,才能获得承认。“牌”是招牌,属于推销方,代表己方,自己必须去展示,说服社会、消费者,可以是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推销。

因此,品与牌合二为一才是品牌,实实在在的一块“能赚钱的牛肉”是品牌的根本,因为消费者不吃政策、不吃技术,也不直接吃活牛,只吃凝聚了“智慧”的牛肉,也就是说消费者乐意承受高额的金钱代价去换取智慧的载体,并从中获得了物有所值的满足感,即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否则说明政策、技术、经营三者中的某些地方存在问题。

我国建国后总共引进了二十多个国外牛种,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现在支撑产业的品种已经不到五个;一些地区为发展肉牛产业花费了大量的政策、财力、人力资源,有的尚未结果就已经干枯;有的勉强维持、拼死挣扎;有的说得大做得少、形式大于实际,如同舞台小丑;有的却欣欣向荣、巷子虽深却牛肉行遍天下。谁有这么大的权威和能量给出如此具体且公平的结果?是市场!不合乎市场需求和需求趋势的政策、技术、产业模式或企业模式,市场就会无情地予以淘汰,最弱势的群体就通过放弃母牛养殖、不干、不买进行无声的抵抗。因此,政策研制、机制制定、技术研发、经营管理等,应以市场为中心,反推应该做怎样的决定或行动,而不是不管市场需求如何,各管一段。

2.我国的肉牛产业正从数量型规模经济转向数量和质量并举的规模经济。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里,我国肉牛产业一直在大规模、异地、短期育肥与大批屠宰场蜂拥上马且生死交替的无序状态中蹒跚运行。进入新世纪后,特别是2005年之后,这种状态越来越难维持,牛源的极度短缺已经让这个产业用“竭泽而渔”,即“弑母杀青”方式来维持。牛肉产量的主要内涵,已经从以前的短育多宰(大量屠宰短期育肥的肉牛),转向长育少宰(已经没有足够的育肥牛用来屠宰,必须延长育肥时间多产肉),育肥时间由当初的3个月延长到了现在的10个月,甚至是12个月以上。

进入新世纪后,消费水平的提高,也迅速提高了人们对牛肉品质的鉴别能力,消费者肯对高品质的牛肉按照档次给予价值上的评价,这就是优质优价。也就是说,牛肉的等级越来越多、越来越细,不同的消费阶层催生了不同牛肉需求等级,形成了相应层次的市场,消费市场开始对牛肉品质进行细分。不论牛源短缺还是充足,不论养殖还是屠宰加工,与以前“先上量再提质,主要依靠量的规模赢得经济规模”不同,现在乃至今后肉牛产业发展的方向将是“既增量,更提质,由二者的相乘效果赢得经济规模”。

这种质、量、经济规模三者的关系及其内涵的变迁,完全可以通过最基本的公式“量×单价=金额”来理解。“量”指饲养规模或屠宰加工规模,总的可以说是产肉量,单价由市场按照牛肉档次(品质)来形成,二者的相乘效果是经济规模(金额)。以前主要依靠“量”来盈利,把牛肉价格看成了“一成不变”。现在则不然,提高品质(价格)的盈利能力更强,更容易达到提高经济规模这个最终目的。进一步说,较之以前,现在乃至今后必须依靠投入技术,通过赋予牛肉更多的科技、人文等特异的内涵提高其价值,才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这种情况更适合南方地区细腻、精细的人文生态和肯给予价值评价的消费能力。

因此,南方肉牛产业应根据南方的特点创新发展模式,不能简单模仿北方和西部。北方和西部的肉牛产业正在由“拼量”向“提质、增效”的方向转变,而南方应直接发展“质量并举”、“差异化、精细化、批量化、规格化”的精品肉牛产业模式。

3.最高效的“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模式是必然的发展方向。活牛南运,或者说跨省“异地育肥”是我国肉牛产业一直以来的主要生产模式,这个模式成立的基本条件有三个:活牛输出地有大量、相对集中的母牛存栏、当地育肥用的饲料资源不能满足育肥需要、当地屠宰加工条件不足以消纳掉育肥牛。在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约15年间,这三个条件支撑了我国的“异地育肥”模式。

在母牛存栏不足、当地(本省)的饲料资源足以满足育肥需要、各省屠宰加工厂的产能过剩以及企业有资金新设屠宰加工厂的现在,跨省区、长距离运输进行的异地育肥几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无法消除的成本负担。成本内容已如前述,包括长途运输造成的体重失重、运输应激造成的疾病治疗费甚至是死亡损失、运费及其相关人员费用以及到场后恢复应激期间的饲养管理费用,还有长途运输可能散播疾病造成途经地各种疫病的次生损失等。所以,北牛南运、异地育肥模式在今后的我国是不经济、安全性低下、效率低下的产业模式,必然走向“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的高效模式,这种模式将逐步替代异地育肥模式,成为肉牛产业的主流模式。

因此,不但我国肉牛产业欠发达的省区应从现在开始培育独自的肉牛产业,就是发达省也应抓住机遇,调整现在的肉牛产业结构,尽快步入“活牛不出省、牛肉天下行”的高效模式。

4.需要向中等体型方向改良,更需要提纯本地牛种、开发其特异价值。南方虽然也有雷琼牛、枣北牛等体型较大的牛种,但大部分牛种体型小,生长速度慢。南方牛种的这些特点需要一分为二看待。

从满足大众的牛肉消费和本地生产、消费最经济的角度讲,在饲料资源相对充足、地势较为平坦的局部地区,建议对本地黄牛向中等体型、而不是北方那样的大体型方向改良。因为南方保障饲料原料的连续供应所需要的辐射范围和地势以及场舍的立地条件(饲料贮存设施、放牧场、养殖场舍及粪尿处理设施等)承受不了大体型牛的需要。根据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研究经验,如果生产大众牛肉,中等体型牛总体上来说在南方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大体型牛高。但需要汲取单纯追求生长速度(量)而忽视肉质(单价)的北方的经验教训,应当选择肉质和肉量兼备的牛种进行改良,以创造调整产品品质的基础。

但我国南方有更多区域的地理、地势和饲料条件等更适合饲养本地黄牛。经过多年的自然选择,这些体型较小、生长较慢的黄牛在抗病、适应性、牛肉的风味特点上都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性能,(部分)失去役用性能后,向偏中型体型方向的选育空间相应扩大。如果按照当前大众需求的牛肉类型(快大型、北方牛肉类型)来改良,这些黄牛不占经济优势,长此以往,这些牛种会被大众牛肉市场淘汰,从而难免绝种的境地。因此,需要扬长避短,进行特色(特异性、差异性、排他性)开发,例如改进养殖技术,向大理石纹肉、雪花牛肉、腊用型肉、烤全牛型(体型小的优势)方向生产,由此提高经济效益,带动本品种的选育提高,形成具有南方黄牛特色的肉牛产业。这里所说的“长”,包括南方黄牛适应性强、体型小、饲养成本低、成熟早、肉质好(容易生产大理石和雪花牛肉)、高档肉率高(降低非高档肉部分的加工、销售等成本)、容易形成特色产品、场舍等设施占地较少、牛群周转较快等。

5.需培育适合本地特点的母牛规模化饲养模式,更需要培育产业模式。母牛是形成特色肉牛产业的基础。南方特殊的地理地势、居住环境以及饲料来源环境,注定母牛养殖生产必须采取专业化、规模化、相对分散的养殖方式,这不同于现在自然分布下的分散养殖。现在的分散养殖虽然有一定的头数规模,但多属于兼业养殖,具有太多的不稳定性,这种模式适合农耕(役用),不适宜肉用生产。肉用母牛养殖成立的经济条件建立在犊牛的产量、质量和品种特性之上,因而讲究单位养殖场户母牛的存栏头数、品种、质量、生产效率和稳定性。只有母牛养殖户或合作组织把母牛养殖作为专业来生产,并且能获得多于外出务工的收益(经济收入、生活满足度等)的时候,母牛养殖生产才能得到巩固和发展,这是形成肉牛产业的基础。

因此,各地需要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饲料供给量、土地承受能力、农户的经济收入水平等)制定专业化养殖母牛的头数规模基线,在牛种改良、养殖设施设备、技术提高、活牛流通及其机制等方面给予长期不懈的政策支持和诱导。

肉牛产业链条上的关键点由上到下依次是母牛、育肥、屠宰加工和市场营销。我国正处于耕牛减少肉牛增加、肉牛产业形成的初始阶段,产业链各点上的经济效益由上到下依次增加,利益分配很不平衡,屠宰加工以后各点上的经济利益本应该从后端获得,而现在收益的一大部分却来自产业链前端,打击了母牛养殖的积极性,这是不正常的,也是产业形成,或者是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将随着牛肉供求矛盾的突出和优质、高端牛肉需求量的增加以及市场对牛肉品质要求的进一步提高而逐步颠倒过来。

南方肉牛产业模式需要创新,其创新之一就是利用经济和政策杠杆创造农户或合作组织专业化母牛养殖模式,使之与龙头企业(育肥、屠宰加工)形成封闭的全产业链化生产(从母牛牧场到餐桌),从而形成产业模式。如同葡萄的果穗,每个葡萄果粒就是一个专业化母牛养殖场(户、合作社),分散的果粒由果茎连接带动,这些果茎是育肥和屠宰加工企业。总而言之,利用廉价、丰富多样的饲料资源和丰富的牛种特点,组织化、精细化、特异化地提升牛的附加值,就是南方肉牛产业的模式创新。

6.要善于利用国家政策,更需要量体裁衣出台本地的政策与措施。改革开放之后到2008年之前的畜牧业政策中,我国没有针对肉牛产业的具体政策,而在与肉牛产业相关的政策中,基本都是基于广义的北方(含中原、西部以及牧区)的政策,可以说是北方肉牛产业政策,这些政策或措施所要求的存栏规模、技术门槛不完全适合南方肉牛产业的客观情况。在现在牛肉供求矛盾和饲料原料价格攀升的压力之下,发展南方肉牛产业已是势在必行,因此,农业部和财政部联合于2008年年末启动了涵盖全国的国家肉牛产业技术体系,并在2012年又对该体系追加了牦牛这一大块;2009年发布的《全国肉牛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新增了“西南地区”肉牛优势区域;2010年开始对用于肉牛改良的精液实施补贴;2011年开始的“标准化养殖”工程也开始在南方设立肉牛标准化养殖示范场;2012年开始了“肉牛遗传改良计划”等。

这些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十分重要和必要,但对于具体的肉牛产业而言,政策数量、类别以及力度又十分不足。肉牛产业在我国南方地区属于新兴产业,要扎实发展一方肉牛产业,就需要各地在充分利用这些国家政策和相关的畜牧业政策的同时,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量体裁衣式地研制适合本地的相关系列政策和措施,注重各类、各项政策措施的相乘效果,加大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具体推动产业进步。

7.要鼓励投入技术,更需要培育南方本地的肉牛科技与经营人才。受各项政策不足的影响,我国南方在大专院所的课程设置、研究课题、技术推广等一系列领域几乎没有专门的肉牛科技及其内容,因此南方成为了肉牛科教、技术研发、推广、应用上的人才空白区,严重制约着南方肉牛产业的发展,以至于目前南方的肉牛养殖企业盲目模仿北方的技术模式,反而遭遇了北方技术和模式在南方的水土不服,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如上所述,南方在牛肉消费市场、肉牛品种、饲料原料、气候类型、人文生态等方面有诸多特色,必然会产出特色产品,形成南方特色肉牛产业,这条特色产业链需要熟知南方特色的本地技术人才来支撑。可以肯定,不论现在还是将来,我国与国外的肉牛与牛肉行业之间、行业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就是人才的竞争。

五、结束语

鉴于经济转型期和产业结构调整期我国肉牛产业和牛肉市场需求的现状,本文在简要分析了几个产区今后发展趋势的同时,列举并分析数项客观因素,提出了启动我国南方肉牛产业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其发展模式及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文中观点未必准确和正确,谨抛砖引玉作为宏观决策、业务主管、技术研发部门以及肉牛界同仁进一步论证研究的参考。

猜你喜欢
肉牛牛肉饲料
冬季肉牛咋喂精料
四种青贮法 饲料新鲜又适口
原来饲料还可以这样玩!许愿斌用短短1年时间,开辟了饲料创业新赛道
冬春如何提高肉牛采食量
粤海饲料
肉牛口炎咋防治
酸汤牛肉里的爱
寻味牛肉
青贮饲料在肉牛养殖中的使用
牛肉怎么做,好吃又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