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生态人居

2012-10-15 04:25蒋海棠何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27期
关键词:传统民居土楼

蒋海棠 何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存在的环境、能源危机,住宅能耗日益加剧等问题,来提出对传统生态人居生活的向往,结合中国当代的基本国情,人口增多,土地资源匮乏等现实情况,结合土楼公社这一建筑实例,去分析当代需要的适合人居的建筑模式,最后总结出对传统建筑意境的追溯,并将其转译成符合当代的建筑语汇。

关键词:生态人居;土楼公社;传统民居;土楼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ontext, the existing environment, the energy crisis, residenti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ing and other issues, proposed ranking traditional ecological life yearning, combined with the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China's contemporary, the population increases and land resources lack of reality, combined with Earthen the commune this building instance, to analyze the contemporary need for Habitat building mode, and finally summed up the mood of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retroactive, and translated into line with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al vocabulary.Keywords: ecological Habitat; earthen commune; Traditional Houses, earth buildings

中圖分类号: 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背景

纵观历史,没有一个时期,没有一个城市,没有一个社会会像此刻一样面临如此巨大的环境压力,温室效应持续加剧,大自然的能源循环体系受到破坏,夏天更加炎热,而冬天更加寒冷,干旱、洪水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海平面不断升高,空气污染指数飙升,濒危物种灭绝,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壤衰竭,全球有限的自然资源日趋枯竭,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也将耗尽,此刻,我们不得不清晰的认识到,21世纪,人类和坏境的关系已经进入了一个危机四伏的阶段。

面临如此巨大的环境压力,人类需要的是思考。值得庆幸的是,人类已经感受到了这些威胁,并已经开始付出行动,积极努力地应对这一挑战。

20世纪初期,城市建设在功能基础之上,技术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使人们聚集到城市中,人类相信是经济主导社会发展,由于经济利益的趋势而导致大规模的建设,扩张土地,盲目开采,一定程度上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同时生态也遭遇到了破坏。越来越多的建筑树立在了我们这片土地上,而相对于其他所有的人工产品,建筑应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及环境的污染负有更多的责任。建设活动的过程中,消耗了最多的能源和自然的资源,因此当代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我们必然的选择,生态建筑,绿色建筑必然是未来建筑的主要发展方向。

当代面临的住宅问题

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膨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建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住宅的硬性需求也随之越来越突出,大规模的城市住宅建设,带来了大量的能源资源的消耗(表1.1表1.2),人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威胁,解决好住宅,人类,生态环境这三者的关系是我们必须深刻研究的课题。

另一方面,开发商的迅速圈地盖楼,城市用地日益紧张,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占据了城市的半壁江山,城市的自然空间在消失,人类生活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一个钢筋混凝土堆砌的大楼之上。当代大多数房产商开发住宅项目目的只有一个,作为商人,他们要的是利益最大化,他们需要的是高房价,多户数,最大限度的提升容积率,然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房价高不可攀,尤其对于中低收入家庭的人群来说,另一方面就是生活环境的恶化,只有冷冰冰的钢筋墙面,高高在上,没有了自然,没有了交往的空间。面对中低收入的群体住房困难的问题,面对与自然生态相背离的问题,面对着邻里关系缺失的问题,寻求一种适合当下的住宅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土楼公社的应运而生

在当前的环境背景下,解决城市低收入者的居住问题,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战略,在民生问题当中显得至关重要,因此经过时代的探索,一个新型的住宅体系诞生了,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良去创造一个适合当代中国国情,当代全球环境下的一种住宅体系,土楼公社应运而生。

土楼公社是由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万科集团进行开发的项目,该事务所是由刘晓都、孟岩和土辉主持的建筑创作团体,创建于1999年,URBANUS源于拉丁文的"城市",它表述了事务所的设计主旨在于从广阔的城市视角和特定的城市体验中解读建筑的内涵。都市实践努力继承现代主义先驱的理想,认为建筑是使生活变得更加美好的主动力,因此,建筑师应超越其传统的角色,站在社会进步的前列,力图为新世纪建筑和城市所面临的新问题提供新的解决办法。

该事务所设计项目范围覆盖甚广,从城市设计到居住建筑、文化建筑、改造工程和室内设计。今年来,其成功作品颇多,较为引入关注的诸如土楼公舍、大芬美术馆、蛇口半山公寓等,是我国实力强劲的建筑设计团队。

3.1 以传统民居——福建土楼为原型

土楼是我国传统的民居形式,典型类型为福建土楼,主要包括闽南土楼和客家土楼,主要分布于中国福建西南山区,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形式,是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土楼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住宅形式,以客家圆楼围屋形成住宅,由于各种原因客家人从北方迁徙进入福建山区定居而逐渐发展形成,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式住宅的特点,以家族为单位的居住组织,具有比较清晰的等级制度 以及公共和私密空间的分布。圆楼最具特色,以内向的空间形式,城堡式的实体外墙使其具备极强的防卫色彩,与军事要塞的类型接近。这种向心的布局在社会组织上具有比较有效的社会交往的优势,但也同时强化了中心和家族权力,与封闭、等级、强权的概念联系在一起,与自然环境是采取独立和对抗的姿态,而在城市环境中便具有反城市的倾向。

客家土楼民居是一种独有的建筑形式,它介于城市和乡村之间,以集合住宅的方式将居住、贮藏、商店、集市、祭祀、娱乐等功能集中于一个建筑体量,具有巨大的凝聚力。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承袭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

传统土楼将房间沿周边均匀布局,和现代宿舍建筑类似,但较现代板式宿舍更具亲和力,有助于社区中的邻里感。都市实践秉承了这一传统优点,并在内部空间布局上添增了新内容:每户室内面积不大但带有独立厨房和浴室, 每层楼都有公共活动空间。社区的食堂、商店、旅店、图书室和篮球场为民众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借鉴这种有血缘关系的大家族聚居的建筑,开发适合群体居住的大型住宅,是这次吸取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旨所在。

3.2 以现代集合住宅为基础

土楼这种传统的居住建筑形式,不能不说它是我国古典的集合住宅,在土楼中,不光有各个居住功能的居室,在其中心部分,通常配有祠堂等公共建筑,其建筑功能往往涵盖居住、宗教、军事防卫、储藏和商业文化活动等多种范畴,这种居住形态似乎正好也与当下的现代集合住宅异曲同工。

集合住宅源起于20世紀初期的欧洲新建筑运动,在住宅设计、建造和使用维护的过程中符合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在城市用地高度紧张、生态资源极端匮乏的前提下,将住宅建筑“集合”起来设计和建造。从世界范围来看,集合住宅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工业技术发展壮大、城市人口突发性增长,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为适应上述时代巨变,而适时产生的一种解决当时各项社会问题的新建筑类型,其发展积极适应了现代社会在经济、人口、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

集合住宅虽是西方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产物,与中国传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对峙的建筑体系,但当集合住宅传入中华大地之后,经过时间的洗礼,在与中国当代国情同化融合之后,现在已经成为了中国最为民众所接受的居住建筑形式。尤其是在当下城市贫富差距加大,土地资源困乏,中低收入阶层面临住房困难的问题的时候,集合住宅的出现及推广使用是符合当代国情的。

土楼公社正是运用集合住宅这一蓝本,使居住建筑形态沿其周边均匀布置,而其中的公共建筑,则转换成为今天的公共活动的场所,此举对于促进当下集合住宅当中的邻里交往和社区亲和力也有着一定的刺激作用。土楼公社采取外圆内方的建筑设计形式,使其可以在中央腾出大量空间布置商业街.会所.休闲场地等公共设施。

3.3 以生态人居为核心

传统建筑客家土楼是北人南迁后,考虑到气候的因素及地理位置的因素,而因地制宜创造出来的,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古人在建筑设计时考虑到自然生态与建筑的关系。首先,因为地处南方,注意防晒,在内墙.天井.走廊.窗口处及屋顶部分,将檐口伸出,利用建筑物的阴影,减少太阳辐射热。其次,在建筑物内部,采用活动式屏门.隔扇,空间开敞.通透,有利空气流通。第三,外环楼层开箭窗,呈梯形,外小内大,既利防卫,又宜人用。第四,选址注重风水,并保留北方住宅坐北朝南的习惯,宅基“负阴抱阳”。

土楼公社在吸取了上述古建筑精华的同时,又加入现代化的元素,更好的将这传统与现代结合在了一起。首先,传统客家土楼多为内外三层,而同样外圆内方的土楼公社采用的是两层模式,它包括大约300间房,容纳1000人左右入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住户最大化的需求。同时,它是六层的建筑,不需要安装电梯,最大限度的去控制建筑的能耗。再者,土楼公社内部跟连廊式公寓相似,每层都会有一些室外平台,以方便住户交流,促进邻里关系的和谐,提供给住户一个开敞的空间,这个空间不仅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更深层次的促进了人和自然的对话。为了满足住户的基本生活需求,在管理模式方面,这个项目实行集中管理,一部分公共设施则是共存管理,居住者本身可能就是管理者或监控者。针对主要是为中低收入住户服务的特点,该项目会有一些自有的商业生活配套设施,如洗衣房.快餐店等,还有基本的娱乐设施及文体活动场所,如有集中看电视的地方,以及可分时出租的聚会场所,以及车库等等,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大家使用公用的设施,能源消耗较为集中,避免过多的单独使用时的能源消耗。使用公共能源,利用建筑向心性,创造活动开敞空间,接近自然的空间,让更多的太阳能更多的空气流通,通过中心的内庭空间去完成。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将土楼公社设置在当代城市的典型地段,通过土楼与城市、绿地拼贴,与城市立交桥拼贴,与高速公路拼贴,利用土楼这种建筑类型,去消化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不便使用的闲置土地,将其进行充分的利用,从而降低土地成本,住宅开发的成本也将大大降低。土楼外部的封闭性可将周边恶劣的环境予以屏蔽,内部的向心性同时又创造出温馨的小环境,将这一环境问题更好的解决,同时又将城市闲置的土地充分利用。

4.结语

面对当代全球环境危机,面对当代社会发展问题,面对居住生活水平的问题,当代建筑师开始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及回应,在探索的道路上,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本着生态人居的宗旨,在借鉴传统建筑的精髓上,让现代居住建筑去完美的诠释,土楼公社的成功并不代表着完全的胜利,还有待时间的考证,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们希望,告诉我们,这只是一个开始,但是却是一个有希望的过程,去营造生态人居,回归传统的建筑模式,开创适应当代国情的居住环境,

回归传统的生态人居,我们在努力。

参考文献:

1、吕忠正. 《集合住宅地域性与生态性整合设计策略研究》.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2. 王文俊.《当代“中式住宅”设计对传统民居空间的转译》 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 雷小军.《中国传统民居的演变与现代生态居住环境设计》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李锋,王如松等.《居住区绿色空间的生态规划与设计》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2003年10月第16卷5期.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猜你喜欢
传统民居土楼
“美味”的土楼
“红美人”的故事
游览永定土楼
畅游土楼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艺设计中的应用
分析关中传统民居屋顶装饰艺术
城镇化背景下“微山岛”传统民居保护研究探析
传统民居装饰在现代环境艺术中的应用研究
客家土楼:坚不可摧的神奇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