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疗的角度关注民生——访全国政协委员、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迟宝荣教授

2012-10-17 06:19文图中国医药导报刘志学
中国医药导报 2012年8期
关键词:实名制教授医生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记者 刘志学

迟宝荣教授在政协委员驻地

2012年3月1日,第一批全国医药卫生界政协委员抵京,第一位走下火车的,便是当了15年全国政协委员,累计提出100多份涉及教育、医疗改革、人才培养等众多领域提案的吉林大学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内科教授迟宝荣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迟宝荣教授说,今年她带来的提案是 “呼吁看病就医实名制”。谈到许多提案被相关部门采纳,成为政策制定的参考,已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的迟宝荣教授说:“政协委员的职务是人民给的,为人民表达诉求和愿望,本来就是我的义务和责任。”

今年“两会”继续呼吁看病实名制

据记者了解,迟宝荣教授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读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毕业至今始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内科工作,研究方向为消化内科疾病。她曾多次赴日本北里大学、信州大学、日本病毒研究所、日本国际国立医疗研究中心、日本东芝病院研究部、日本大学医学部、日本横滨DDW-japen、日本东京日美医学协会从事客座研究或任高级访问学者,是吉林省第一位内科博士生导师。当了15年全国政协委员,迟宝荣教授最大的感悟是:“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看问题起点要高,覆盖面要广,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迟宝荣教授的多项提案被表彰,并被编入全国政协优秀提案选——《把握人民意愿》。一份提案虽然只有一千多字,但为了这一千多字,迟宝荣教授却会访查数千家医院,其中既包括拥有几千张病床的大型医院,也包括只有一个人的乡村卫生所。刚当选全国政协委员不久,迟宝荣教授到四川偏远地区搞调研,沿着崎岖的山路走进大山深处的一户农家,听病床上的老人说她做了手术刚拆线就被儿子背回家、听背着孩子在山坡上干农活的儿媳说丈夫接回婆婆就外出打工了、看着在妈妈背上背篓里不停哭闹的小孩子,迟宝荣教授掏出了身上所有的钱……多年过去,这些不断累积的经历给了她太多的触动,也越发坚定了她“关注问题要有针对性、代表性,建议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更要敢于讲真话、实话”的信心!

这一点,也是她今年从小处着眼,呼吁“看病就医实名制”的原因。迟宝荣教授告诉记者,早在2001年4月,北京协和医院就推出了看病实名制。所谓看病实名制,是指患者在挂号或就医时要向医院提供本人的身份证或其他有效证件。此后的2003年5月26日,北京市卫生局即发出了关于医院看病实行实名制的紧急通知。通知要求:“为了更好地防治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有效地抓住源头、控制传播,请各医院从即日起,在患者就诊挂号时,必须凭病人的有效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驾驶执照、单位介绍信)实行实名挂号,对所有就诊患者都须建立正规的门诊病案。负责挂号的人员必须在门诊首页上认真填写就诊者的身份证号和联系方式。医院的接诊医生,要认真填写门诊病案中的有关项目,诊疗之后由接诊医院按照病历管理的有关规定统一保存与管理。对于急诊、病情危重的患者,要按照首诊负责制的原则,先进行抢救治疗,待病情平稳后,再核实有效身份证明。”由此,过去那种随便写个名字(甚至故意使用假名)看病,用家人或朋友公费医疗开药、检查,书写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地址、需挂科室等不全或不够准确的患者,都在就医的后续过程中遇到重重困难——各类医技检查得重新做、疾病证明医生不能开、医保报销不能实现。6年后,卫生部下发《关于在公立医院施行预约诊疗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自2009年10月起,三级医院须开展实名预约挂号。为了推动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2010年,卫生部先后在广州和成都举办了两期预约诊疗管理培训班,对各省(区、市)卫生厅局和部分大型医院的主管人员进行了培训,并在一些全国的会议或其他会议中适时安排了工作情况介绍和经验交流。在建立预约平台、预约方式、预约途径和预约管理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实名制预约尚处于“继续推广”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冒用医保用户涉嫌骗保法律不允许外,国家并没有强制要求实名看病,直到去年年底、今年年初,我们还可以经常通过报纸和电视看到类似 ‘就医不用真名引起大麻烦,实名制就医有待普及 ’的新闻,”迟宝荣教授说,“正因为这个原因,我在今年的‘两会’上再次呼吁看病实名制!”

基层卫生面临人才窘境

说起她的多项提案被表彰,我们的话题很自然地就谈到了迟宝荣教授在去年“两会”上的提案。

“去年‘两会’,我带来的是关于培养农村卫生人才、确保新农村建设的提案。”关于这份提案,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建国60年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明显改善。但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仍面临很多问题,一是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尚不完善,二是卫生事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尚需加强,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亟待提高,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亟待改善。截至2009年年底,全国有县级医院6111所,乡镇卫生院3.85万所,村卫生室63.28万个。有县级卫生技术人员172.9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77.18万人。有乡镇卫生院人员113.11万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95万人,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41.89万人,占卫生技术人员44.09%。卫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特别是城乡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农村每千人口乡村医生1.18人。农村卫生人才匮乏、业务水平低、专业结构不合理,尤其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才中高级职称只占0.8%,本科及以上学历占2.2%,大学专科学历占20.3%,中专学历占58.7%。乡村医生104.23万人,执业(助理)医师仅有15.92万人,大专以上学历占3.99%,中专学历和中专水平占68.95%。农村卫生技术队伍不断弱化,队伍结构失衡,专业知识落后,助理及初级职称多,中高级职称极少,专科及医技人才紧缺。100多万的乡村医生亦农亦医,其中一部分是过去的“赤脚医生”和“老春苗”。

“他们大部分年过半百、体弱多病,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一部分是子承父业的传统中医,还有部分是家住农村的、最近几年毕业于中等医学专科学校的医生。乡村医生从事的工作岗位是全科医学专业,担负着基础医疗、健康教育、疾病预防、康复指导、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报告和处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计划生育指导。而且,目前我们还没有针对乡村医师的职称考核评定标准,各省自定的考核标准仅限于本省使用。乡村医生工作量大、生活条件艰苦,缺少培训学习的机会,专业水平难以提高。”迟宝荣教授说。

卫生部回复:多举措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

“人才兴医,人才强医,为了多层次、多渠道培养适宜的卫生人才,建立一支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我建议制定基层乡村医生培训计划,规范考核评定标准,从体制层面制定优惠政策,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提高他们对患病群众的救治能力。”迟宝荣教授介绍说,“这个提案交上去之后,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很快就收到了卫生部的回复。”

迟宝荣教授介绍说,关于提高乡村医生专业素质水平的问题,卫生部的回复是:村卫生室是我国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网底,承担着为农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为提高乡村医生的专业素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岗位培训。2004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4.89亿元,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面向乡村医生免费开展了传染病、急诊急救、合理用药、中医中药、内儿科、公共卫生、妇产科基本知识技能等培训,累计培训人次达302.18万。通过培训,提高了乡村医生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治的能力,规范了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行为。“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继续投入资金,面向乡村医生开展实用岗位技能培训。201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乡村医生的培训,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合理制定乡村医生培养培训规划,采取临床进修、集中培训、城乡对口支援等多种方式,选派乡村医生到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院校接受培训。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每年免费培训不少于两次,累计培训时间不少于两周。通过培训学习,乡村医生的服务水平得到提高。二是支持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2004年至2009年,中央财政安排2.4亿元实施了乡村医生中医中专学历教育规划,提高了乡村医生的学历层次。三是规范培训工作。为规范乡村医生培训工作,2009年,卫生部印发了《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农村卫生人员培训项目管理办法》,对培训的组织实施和管理、经费管理、监督考核等作了明确规定。四是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2003年8月,国务院曾经颁布了《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由此把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纳入了规范化、法制化建设的轨道。2011年7月国务院发出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健全对乡村医生的多渠道补偿政策。对乡村医生承担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合理补助。对乡村医生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主要由个人和新农合基金进行支付。将村卫生室纳入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政府对实行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综合考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补偿情况,采取专项补助的方式对在村卫生室执业的乡村医生给予定额补偿。补助水平与对当地村干部的补助水平相衔接。此外各地在推进新农保时,要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参加新农保,对符合新农保待遇领取条件的乡村医生发放养老金。各地政府可以采取补助等多种形式,妥善解决好老年乡村医生的保障和生活困难问题。

卫生部还在答复迟宝荣的提案时说,目前,北京、上海、江苏、福建、陕西等省(市)已经结合本地实际,出台了乡村医生养老政策,解决了乡村医生的后顾之忧。此外,为表彰乡村医生爱岗敬业的精神,卫生部连续6年组织开展了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评选表彰活动,共有1199名优秀乡村医生受到表彰,每人给予5000元人民币奖励。

关于建立一支留得住的卫生人才队伍的问题,卫生部的回复是:近年来,卫生部与相关部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工作。2007年至2010年,为中西部贫困地区没有执业医师的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7亿元,计划用5年时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至少有一名执业医师。二是开展定向培养试点。2004年起在西部地区试办初中起点5年制大专医学教育,为农村定向培养人才。三是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从2009年起对中央部门所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自愿到中西部地区和艰苦偏远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工作、服务三年及以上者,实施相应的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四是开展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培养当地人才。从2005年起卫生部、财政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开展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其中包括二级以上医疗卫生机构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项目。支援队员通过临床带教、业务培训、加强内部管理等方式培养了一批受援卫生院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方便了农民群众就医,并降低了其就医成本。五是为农村地区免费培养医学生。

采访结束时,迟宝荣教授对记者说:“作为医生和高校的教师,我的任务就是看书、看病,看书、教书,看好病、教好书。作为政协委员,我则会尽职尽责地做好参政议政工作。”

猜你喜欢
实名制教授医生
最美医生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刘排教授简介
医生
实名制验证快速闸机通道及其发展趋势分析
望着路,不想走
快递实名制怎样才可行?
实名制
换医生
A RECKONING FOR WEIBO? 实名制之后,微博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