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的那些招儿

2012-10-18 06:14撰文laura
海洋世界 2012年9期
关键词:鱼叉鱼钩渔网

撰文/laura

捕鱼的那些招儿

撰文/laura

在人类漫长的捕鱼历史中,因地域与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地的人们对捕鱼的手法和工具不断改良,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衍生出了独具特色的捕鱼方式。

鱼叉的发展

作为最早的捕鱼工具,鱼叉在石器时代大行其道。最早期的鱼叉完全没有神话故事里波塞冬的武器那般威猛,多数“聪明”的原始人用削尖的木棍进行捕猎。旧石器时代之初,原始人开始逐渐掌握了石器制造技术,他们将石制和骨质刀具磨尖,然后用麻绳或是兽筋固定在光滑的木棍上,做成更锐利的鱼叉。在距今约1.7万年的马格德林文化遗迹中发现的早期鱼叉,部分已经装有倒刺,这样命中的鱼儿就不会逃脱了。

像兵器谱上讲的那样,“一寸长,一寸强”,这句话用在捕鱼上一点也不夸张。渐渐地,人们已经不满足鱼叉有限的长度了。在我国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了与小说中武林暗器“绳镖”相似的“鱼叉”。这些“鱼叉”尾端带有结节,便于系缚绳索,叉身固定有重物。使用时将叉掷出,然后抓着绳索将叉和命中的鱼儿一起收回。这一手法逐渐被世界各地的捕鱼者所掌握。无论东南亚的拉马里拉人,还是阿拉斯加的因纽特人,都热衷于驾着木船出海捕鲸,然后将系着绳索的飞叉刺入鲸的身体。

鱼叉就在这茫茫的历史长河中被人类投掷了几万年。直到工业革命以后,鱼叉炮的出现让投掷鱼叉这一人力劳动变为机械来完成。捕鲸船在鲸出没的海域游曳,若是望员看到了喷水的迹象,就会大声喊叫通知炮手。后者将鱼叉用大炮发射出去,射程往往在500米左右。鱼叉身后依然会拖着一条线,并伴有浮漂,便于回收。鱼叉尖端的炸药在击中的时候爆炸,但并不会让鲸立刻死去,一头成年鲸往往平均需要3枪才能致命,血液会染红很大一片海域。因此,鱼叉炮残忍性让动物保护主义者深恶痛绝,捕鲸在多数国家逐渐被禁止。

金属制作的鱼叉

因纽特人使用的鱼叉

古时人们捕鱼用的骨质的鱼钩

鱼钩、鱼线和鱼竿

用鱼叉捕鱼是一件辛苦的差事,在古时尤其如此。鱼儿不仅灵动迅捷难以捕捉,人类在涉水时,还容易滑倒受伤。相比之下,更多的人喜欢用头脑去解决问题。在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克鲁麦农人已经在与大自然的生存斗争中使用起了最原始的鱼钩。考古学家推断,那时候的鱼钩非常的不结实,很有可能是用木头制成的。7500年前,生活在加利福尼亚海岸地区的美洲土著也使用鱼钩和钓线进行捕鱼,他们使用的鱼钩就比克鲁麦农人的结实得多,是用骨头和贝壳制成的。而同一时期的古埃及人显然更具智慧,他们已经可以驾驶着构造简单的里德船层,用新开发的金属鱼钩垂钓了。他们使用鱼钩长度在8毫米到18厘米之间,往往带有倒刺,这样就基本避免了鱼儿咬钩以后再跑掉的问题。

早期的鱼竿多用竹竿,钓线则由兽筋或动物肠子做成,此后随着纺丝工业的普及,使得丝质鱼线广为流行,配上羽毛或荻梗做鱼漂。唐代时期,我国的古代劳动人民又发明出了“钓鱼车”。名为车,实际是引入了抛线“车轮”这一道具,实和现在钓鱼用的海竿如出一辙,演变成为现在钓竿上的绕线轮。这一先进钓具一直大为流行,《古今图画集成》收集有明代《钓车图》版画一幅,画面是一个钓翁,左手持轮竿,右手收线,一只鼋鱼正被拉出水面,足见其普及程度。宋代《渔樵问答》中曾记载,“钓者六物:竿也,线也,浮也,况也,钩也,饵也。一不具,则鱼不可得。”其实已经完整地罗列出了垂钓的内容。

悬挂起来晒干的鱼篓

渔网

钓鱼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变成为一项休闲运动,不过即便是古时候也很难撑起养家糊口的大任。不仅效率偏低,而且收获也没有稳定的保证。真正以捕鱼为生的人们,还是离不开撒网这一重要手段。说起渔网的发明者,早已无从考证,写故事的人常常把功劳归因于伏羲之类的半神,实际上渔网的应用远早于此,在石器时代就已经问世。在北美地区,土著的渔民曾使用雪松制作的独木舟以及天然纤维制作的渔网,例如使用荨麻或者雪松的内层树皮。此后,麻纤维开始广为流行编制而成,但这种物质吸水易膨胀,而且容易腐烂,所以人们在使用后常常要在太阳下晒干,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由来。后来随着棉线的发展,亚麻慢慢地开始从主演变成了配角,和粗布混卷在一起制成渔网,直到近两个世纪才逐渐被尼龙纤维取代。

渔网捕捞的造型大同小异,原理却各自不同。常见的有拖网,围网、建网、流网等。其中流网最为简易,却也最为人深恶痛绝。这种网常用细尼龙绳制成,被成百片地放置在水中,像一面墙一样。底部缀有重物,随水流摆动。海中的流网一度可以长达几十千米,深十几米,是名符其实的“水下长城”。过往的鱼类往往看不见如此细的网线,就被统统拦下。但这也意味着有些大型的哺乳动物如海龟、海豚等也会误入其中。调查显示,摩洛哥渔民在直布罗陀海峡撒下的流网,除了捕获剑鱼,每年还会出现15000~19000只海豚,82000~107000头鲨鱼以及相当数量的海龟。这些和捕捞目的无关的动物同样被渔网缠住并饿死。高达40%的抛弃率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物种的濒危和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于是,在1989年12月22日的联合国大会上通过了禁止使用流网捕鱼的决议。

拖网则作为渔民最常用的网具沿用至今。它由翼网、背网、腹网、侧网、三角网、囊网6个部分组成,形成一个口袋型。使用拖网往往需要两条船的共同努力。即两只船相隔一定距离,向同一方向拖拉。带网船称头船,拉绠船称跟船。下网时,两船靠近,各拉住“口袋”的一角,然后两船分开,在水中拖曳而行,把沿途的大小水产裹进网中。这种办法在今天的捕鱼业上还一直延续着应用。起初,渔船本身不具备绞索或仓库。生活在在提庇里亚海沿岸的犹太人干脆不把鱼打上船来,而是在网装满时,一直拖着渔网,把船开回岸边。然后在沙滩上逐一检视收获。我国古人则是把鱼放置在船底的仓库里,随船一起返回岸边。说是仓库,其实更像是个大鱼篓。在生产力发展有限的阶段,这种相对省力的办法大行其道。

同样被人们普遍使用的方法还有投网。通常需要几人合力,将渔网边缘缀上石头或金属之类的重物,抛入水中。因为边缘重下沉快,中间的鱼来不及游出去,就被盖在网下。收紧绳索,这样渔网的边缘就会收紧成一个口袋,把网住的鱼都捞上来。或是待渔网沉入水底时,想方设法将鱼吸引至此,然后放掉重物,收网捕捞。至于引诱鱼的办法,那就不一而足了。汉代王充的《论衡·乱龙篇》中就记载过:“钓者以木为鱼,丹漆其身,近水流而击之起水动作,鱼以为真,并来聚会”。不知这算不算是仿生捕鱼的始祖。在东南沿海地区,渔民多在涨潮时分牵引鱼篓入海,篓中均盛有一条牝墨鱼,后者发出叫声使得墨鱼闻声而至。更有趣的是,清代嘉庆年间《古今秘苑》中记载:“夏日,取羊脉胞一,柔软如纸,吹胀,入萤火虫百余枚,乃缚胞口,系于曹之网底,群鱼不拘大小,各奔其光,聚而不动,捕之必多。”此外植物毒素等化学物质也曾被应用在捕鱼领域,用以降低鱼类的反应速度。凡此种种,只怕再机警的鱼儿也很难逃脱了。

那些特殊的捕鱼方法

相比起河边和沿海渔民常用的撒网这样的“大手笔”,居住在湖区的人们则有自己的小智慧。

车水捕鱼

我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周围的渔民,就因地制宜,发明出了“车水捕鱼”的好办法。湖中生长着一种名贵的小鱼,叫抗浪鱼。这种鱼本来生活在水深几米以下,很难捕捉,但却偏偏和大马哈鱼一样,有着类似“洄游” 的兴趣。每年三月, 抗浪鱼都会来到水位较高的湖边岩洞中享受泉水,并交配产卵。当地的渔人利用抗浪鱼的这一特性,在湖岸边挖出一条条深沟,让泉水沿着挖好的沟渠流入湖中,在出水口处则安放一个两米多高用竹篾编的大笼子,叫“倒须笼”,鱼只能进不能出,在大鱼笼旁的水口处,用一木水车引湖水进沟与泉水混合,以加大、加快沟水的流量和流速,或者用木水车抽泉水以达这一目的。这时,抗浪鱼就会逆着水流游进沟中。这种"请君入瓮"的方法,碰上好运气,一笼就可拿几十千克甚至一二百千克。

一只鸬鹚正带着猎物返回岸上

鱼鹰捕鱼

洞庭湖上的渔民则世世代代借助动物的力量——驯养鱼鹰。鱼鹰学名鸬鹚,以鱼为生,一日不可无鱼。渔民便利用它的习性,在脖子上套上绳索,一面它们将捕来鱼一口吞下。一只鱼鹰从孵化出来到可以为人所用,常常需要渔民长达8个月的驯化,以及不断地交流适应。时节好的时候,一只鱼鹰一天能捕上几十斤鱼,因而这种高效的方式一度风靡江南的江河之间。连杜甫都写下过 “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的诗句。

竹篓捕鱼

缅甸茵莱湖的渔民就没有这么好的自然优势了,不过他们也有自己的独门绝学。当地居民用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式驾驶着单脚划船,空出双手进行捕鱼。他们的工具是一种喇叭形的竹篓,捕鱼时将喇叭口朝下放入水中,再用手中的鱼叉从竹篓的细口一端插进去反复戳刺,水草中的鱼儿若是不警觉,就会被罩在竹篓中不断碰壁,等待着被叉中的命运。

高科技的捕鱼方法

如今,科技发达至斯,很多传统的捕鱼方法也得到了改良,呈现出新的面貌。在1931年,第一只“电动鼓”发明成功。这种鼓是一个设置于渔船一侧圆形的设备,作用是用来收网。电动鼓使得渔网可以收的更快。通过使用内燃机渔船以及这种鼓,渔夫们可以在他们之前无法涉足的地区捕鱼,因此在捕鱼业中掀起了一场革命。

在第二次世纪大战中,导航和通讯设备,以及其他许多海军设备(如深度声呐及雷达)被改进并小型化。这些设备对于一般的渔民也更易获得了。基于此,声波捕鱼也不再是“奇技淫巧”,而变成了专业的捕鱼模式。其中一类声波捕鱼,是利用超声波遇到物体会反射强度的不同,区分出鱼跟其他物体,辨别鱼类等,并根据超声波从声呐换能器的发射到接受的时间差可以推算出鱼群距离声呐的距离。另一种则是利用超声波干扰水中各种鱼类等冷血动物的大脑, 刺激它们的神经、心脏和呼吸系统,使其在水中严重缺氧而浮出水面,达到最佳捕捉效果。同样,灯光捕鱼也不在借助点点萤火,大功率的灯泡将漆黑的海绵照的如白昼相似,鱼群往来汇集,大大地提高了产量。

日本的科研机构近些年开发出了多种捕鱼机器人,有的负责定位,有的可以分拣鱼类,有的能指挥撒网收网,还有的能在海底释放诱饵。其实,释放鱼饵这种事古已有之。唐代《朝野佥载》记载,”郴州刺史王琚刻木为獭,沉于水中,取鱼引首而出。盖獭口中安饵,为转关,以石缒之则沉。鱼取其饵,关即发,口合则衔鱼,石发则浮出矣。”后即名此种捕鱼具为木獭。但如今的鱼儿可并非是食物,而是科技产物。有的机器人在水底释放出针对某几种鱼的脉冲,吸引鱼儿汇聚而来。也有的释放出大量气泡,鱼儿受到气泡的惊吓,聚拢在人们希望的地方。

灯光捕鱼用的灯泡

缅甸茵莱湖上游的渔民

缅甸茵莱湖上独一无二的驾船方法——单脚划船

猜你喜欢
鱼叉鱼钩渔网
金色的鱼钩
鱼叉
鱼叉
爸爸的渔网
小鱼和网
透视渔网
基于六西格玛设计的直升机鱼叉液压系统改进优化设计
看不到鱼钩的鱼
鱼叉配配对
鱼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