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医生对医改认知状况调查

2012-10-21 09:00四成以上医生认为医疗系统不适合绩效考核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2年11期
关键词:看病难绩效考核医生

四成以上医生认为医疗系统不适合绩效考核

本刊实习记者◎赵一帆 陈广晶 王婷婷 聂 晨

2009 年3 月17 日,党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医改随即正式开始实施。早在2008 年12 月,随着当时最新医改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本刊就曾第一时间以“对即将实施的医改有何看法”为主题向京城各大中型医院的医务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并于当月发表了新闻调查文章——《医务人员看医改》。

现在,医改已正式展开三年了。与2008 年相比,京城的医务工作者对医改的进程和取得的成果的了解程度如何?当初对医改的种种顾虑和困惑是否依然存在?对医改又有了哪些新想法和观点?在医改中,医生对收入、待遇等问题有何期望?日前,本刊记者就此对卫生部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市垂杨柳医院、北京市普仁医院、北京市丰台区铁营医院等10 家三级及二级医院的50 名医生再次展开了问卷调查。与2008 年的调查问卷相比,本次发放的50 份调查问卷,内容除了医改进程的知晓程度、是否关心医改问题、医改能否取得成功、医改是否可缓解医患矛盾、“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还包括了新增加的关于是否了解医管局职能、医改后个人对于收入的期望值、对施行绩效考核制度的看法等共计10 项内容。问卷人群涵盖医院领导、科室主任医师、门(急)诊医生等不同岗位。

六成医生不清楚医改进程

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显示,有60%的医生对于“目前医改进行到什么环节”表示不清楚,36%则表示比较了解,另有4%表示仅仅知道一些相关信息。当被问及北京医管局的主要职能时,有62%的医生都表示不清楚。一些诸如“一个新成立的政府部门?”“解决医患矛盾,处理纠纷投诉?”“跟中医药管理局的性质一样?”“是不是检查卫生和罚钱的部门?”的回答也占到了10%。此外28%的医生也只是大概说出了医管局职能的一部分,勉强算是有所了解。在2008 年的74 份调查问卷中,其中关于“是否知道最新医改方案征求意见稿的内容”一题,在32 岁以下(22 人)的年轻医生中,只有不到两成人选择了“知道”;而年龄在45 岁以上(20 人)的医生中表示肯定的回答占到了八成以上。

但是,在本次调查中,当回答“是否关心医改,是否愿意参与到医改中”的问题时,表示肯定的比例则占到了80%和76%。其中64%的医生认为医改与个人的关系十分密切,且医改工作非常重要,势在必行。相比2008 年,其在关注度上有明显提高,但在知晓率上却变化不大,总体呈现出“关注有余,了解不足”的特点。

过半医生对医改能否成功担忧

在调查中,不少医生就医改能否成功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中有40%的医生对医改成功表示出信心,54%的医生对此表示担忧,认为医改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医务工作者共同的努力。与2008 年调查结果相对比,发现当年也有近八成医生对医改后医患关系的根本改善不抱希望,他们普遍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以药养医”体制,才有可能和谐融洽医患关系。

在本次调查中,垂杨柳医院的一位医生在谈到医改能否成功时,曾几次欲言又止,微笑里隐隐透出些许的无奈。他说:“国家为推行医改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就我看来很难成功。其中涉及到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比如医患矛盾,医改只能缓解很少的一部分,很多方面甚至无法起到缓解的作用,这关键是要靠医疗大环境的改变以及舆论导向,要通过树立废除旧体制的决心和媒体的正面宣传,去强迫甚至是逼迫一些固有的东西发生变化,这不是不可能,只是太难了。”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并不只这一位医生对医改信心不足,很多医生都对医改能否成功持怀疑态度,他们普遍认为,医改离他们“看似很近却又很远”。“天天说改,到现在也没发现改了什么。”也是医生们的心声。

工资、待遇、社会尊重同样重要

“在医改中,医生对收入问题有何期望,收入较现在应提高多少?”这一问题是此次增加的新的调查内容,对此很多医生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希望收入增长20%、30%、50%的医生分别占到12%、10%、14%,有20%的医生认为收入应当翻倍增长。总体上讲,目前认为收入偏低的医生占到了86%。还有32% 的医生认为“应冷静、客观地看待收入增加问题”。宣武医院内科一位医生的一席话,给记者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她说:“作为医生,现在连最基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了,还谈什么收入问题。想当初SARS 肆虐时,汶川地震时,所有人都说医生是天使,是英雄,如今再看看医生的境遇,一些社会舆论甚至认为医生被杀害在工作岗位上是多么大快人心的事情。我承认医疗队伍里有一些为了利益而丧失医德的个例,但是这种不负责任的言论影响的是整体医疗卫生队伍。不公正的舆论导向,对医疗事业的社会诚信是非常有害的。”说到这,这位医生有些激动,“我敢说我对得起每一位病人,医生也是人,也要养家糊口,多挣钱谁不愿意?但只有认可医生,尊重医生,同时作为医生不断提高医疗水平,且严格自律,才能真正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中。我希望收入金钱的同时,能收入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在调查医生对收入期望时,还有医生提出了应适当提高年轻一代(副主任级以下)医生的工资,收入应当与国际水平接轨,应与物价上涨速度相对应等观点。

四成以上医生认为医疗系统不适合绩效考核

“多劳多得、优劳优得”通常被认为是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原则。但在调查中,有44%的医生对其持怀疑态度:“把工作表现、工作效率与实际收入挂钩,以此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的绩效考核制度确实是好事,但用于医疗系统就很难落实,很难以做到全面客观。”北京中医医院的一位医生向记者说起了他的看法:“看一个病人,按绩效考核标准,体现在收入上可能就是一元钱左右,我不会因为这一元钱,就赶时间似的每天尽量多看病人;更不会因为这一元钱,就消极怠工。每一位患者,我都会根据具体病情来决定诊疗时间,在这件事情上,绩效考核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每天能看几位病人是谁也无法确定的,我要对每一位患者负责,激励我的是作为医生的职业道德。现在有些医院把接诊量、手术量纳入绩效考核范畴,是逼着医生在医德与金钱之间作出选择,也是对患者的不负责任。”当记者问到如果不按“数量”而按“质量”实施绩效评估是否可行时,这位医生更是十分不屑地说:“每一位患者都是特殊而且独立的,由于病情不同,所采取的诊疗方法就不同,导致在接受治疗以及控制病情或痊愈恢复的时间上亦不相同,因此不能用相同的标准搞‘一刀切’,所谓以‘效率’来进行绩效考核更是不现实的。我觉得如果把绩效考核用在管理考勤及仪容仪表等方面似乎更合适。”

“看病难,看病贵”根源众说纷纭

2008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在认为百姓“看病难”的医生中,有七成以上认为是医疗资源分布严重不平衡所致。也有部分医生认为是某些具体制度的缺陷造成了看病难的问题,他们认为一些完全没必要去大医院看的常见病、多发病应尽量在社区医院解决,针对急难危重患者,也可以通过逐级转诊的方法进行有效救治。

在此次调查中,“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源所在问题,再次引起了参与调查的医生们的广泛热议。由于意见观点较多,记者将它们大体归纳为“人、物、环境”三方面。

在“人”的因素中,认为“病人过多导致资源紧张,造成看病难”的医生占到了36%。社会人口趋于老龄化,慢病病人增多导致住院床位日趋紧张;外埠来京求医人员大量挤占现有资源;人们对医疗知识的缺乏,不管大病小病,都找专家看病,而专家往往都集中在某几个大医院,人为造成看病难;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过分地关注健康问题,身体稍有不适就如临大敌,盲目就医。“现在国家正在全力培养基层的全科医生,这是很好的一种尝试。有些小病,真的没有必要非到三甲医院来。”一位宣武医院的医生向记者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物”的因素中,认为“药品从药厂到医院过程中的环节太多,导致药价虚高”的医生占到了12%。还有6%的医生提出了“医疗硬件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衡导致了‘看病贵’”的观点。此外,还有诸如大医院有更先进设备,小医院药品种类少,在诊疗费用基本相同甚至没有差异的前提下,大多数患者会首选三甲医院等观点也在问卷中有所体现。

在“环境”因素中,认为问题出在“现有医疗体制”上的医生占到了28%。其中有14%的医生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医改的逐步推进,不断探索新方法,要么就完全承担其人民健康服务的责任,通过医保资金和政府拨款来解决问题;要么干脆放手管理,让公立医院连同药品定价等一系列问题都参与到市场竞争之中,同时鼓励扶持民营医疗机构,通过市场来自行调节,优胜劣汰。另有4%的医生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人们的收入水平太低,物价相对较高,与医药本身无关。

猜你喜欢
看病难绩效考核医生
最美医生
医院成本控制与绩效考核的实践
医生
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实施探讨
望着路,不想走
绩效考核“指挥”医院未来发展
看病难?它来帮你找专家
切莫因“规培”加重看病难
缓解看病难区别四种情况
绩效考核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