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初探

2012-10-24 01:20康祖伟
文山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封山育林文山石漠化

康祖伟

(文山市林业技术推广站,云南 文山 663000)

1 文山市基本情况

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文山市地处云南省东南部、位于文山州西部,地处东经103°43′~104°27′,北纬23°06′~23°44′,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其东部和北部连接砚山县,东南部临西畴县,南部与马关县毗邻,西部与红河州的蒙自市、屏边县接壤。全市东西横跨63 km,南北纵跨66 km。国土面积为2977 km2。最高海拔2991.2 m,最低海拔618 m。全市辖7乡7镇三街道137个行政村(社区),居住着汉、壮、苗、彝、回、傣等10余种民族,全市总人口46.31万人。

1.2 石漠化状况

根据2005年《云南省岩溶地区文山市石漠化监测报告》,全市15个乡镇137个行政村(社区)中,有103个行政村(社区)具有岩溶分布,占行政村总数的75.18%。其中:柳井、追栗街、东山、秉烈4个乡镇的土地面积基本全部处于岩溶分布地段。全市岩溶面积2327.85 km2,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8.19%;石漠化面积1244.4 km2,占全市岩溶面积的53.46%。

在石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258.27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0.75%;中度石漠化面积557.09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44.77%;重度石漠化面积258.67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20.79%;极重度石漠化面积170.37 km2,占石漠化面积的13.69%。

2 石漠化成因分析

在喀斯特石漠化形成原因方面,脆弱的自然、生态和地质环境为发生背景,强烈的人类活动为主导驱动力的石漠化驱动机制已为大家普遍接受。[1-3]文山市地属滇东南岩溶山区,属云岭山脉分支的六诏山脉,是云贵高原的组成部分,整体地形自西北向东南呈阶梯状倾斜,境内峰谷相间,局部为陡岩石;东南部山峦起伏,岩溶发育;南部多为喀斯特地形,溶洞较多;北部多为丘陵,地势平缓。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主要是自然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的结果。[4]

2.1 自然因素

碳酸盐岩极易淋溶分化,不溶性的残留物少,成土条件极差,岩层渗漏强,蓄水能力差。地质构造运动形成了高山低地,崎岖不平,地形陡峭,切割深的基本轮廓,通过岩体破裂和变形,塑造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貌景观。陡峻而破碎的喀斯特地表结构不但使降水极易流失,而且加大了降水对土壤的侵蚀能力。岩溶地区雨热同季,降雨量大,促进了岩溶土壤的侵蚀和化学侵蚀。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降水时间相对集中、强度大,为石漠化形成提供了强大的动能,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是自然原因。

2.2 人为因素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形成和加剧,除了自然形成的基础以外,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自然界的干扰是其主要原因。[5]

过度采伐与樵采、毁林开垦导致石漠化形成、加剧。原有植被较好的岩溶地区,由于历史的原因,遭到严重破坏;落后的能源需求方式致使樵采过度导致林草植被不断被破坏;人多耕地少,生活压力迫使当地群众为了增加耕地,毁林开荒,顺坡耕作,增加了大量坡度在15°以上的陡坡耕地。许多地方由于林草植被破坏,植被覆盖度不断降低,积累形成的石山薄土,在久雨或暴雨冲刷下,斜坡陡坡土地或表层松散土体大量流失,致使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漠化。

工矿工程建设以及不适当的经营方式导致石漠化形成、加剧。一些地方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往往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重建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了土地石漠化程度。随着人类对木材、矿产等自然资源需求的日益增加,岩溶地区原本不多的森林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基岩裸露,水土流失,久而久之使石漠化形成以致加剧。[6]

3 石漠化治理原则

3.1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生态修复为主

在治理前必须做到统筹规划,合理配套农业、牧业、水利、农村生活能源等项目,明确以生态修复为重点,以提高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盖度为核心,同时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治理目标不仅要体现在生态修复、农民增收上,更要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3.2 突出重点集中连片逐步推进

由于全市石漠化分布广、成因比较复杂,治理工作不宜全面铺开,在实施治理过程中,以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石漠化危害较严重、当地乡(镇)人民政府和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积极性较高的地区为综合治理示范区域,优先实施综合治理,同时对非石漠化土地上的治理要进行尽量控制,对潜在石漠化土地上的治理要引导、鼓励、采取预防措施,通过以点带面,防治结合的方式从而使石漠化治理成果能有效巩固。

3.3 因地制宜科学分区分类指导

采取“防”、“治”、“保”、“养”多重并举的办法,因害设防,宜封则封,宜林则林,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对轻度石漠化和潜在危险很大的土地采取预防措施;对重度石漠化的土地采取封山禁牧育林、植树造林措施;对中度石漠化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对已经治理好的石漠化土地采取保护措施。

依据全市石漠化分布状况、地貌、植被、社会经济情况、治理方向,保持以乡镇为单元的行政区划完整性,将文山市分为五个治理区,详见表1。

表1 文山市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分区划分

4 石漠化治理措施

文山市在多年来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摸索及2008年来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深入开展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石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文山市石漠化综合治理过程中先后采取了以下六种治理措施。

4.1 封山育林

封山育林育草是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投资少、见效快的重要手段。封山育林育草的技术措施包括设立封山育林的标志、标牌和宣传碑,建立管护机构和落实管护人员,制定并实施封山育林的封育措施和管护措施,将封禁措施列入。严禁人畜在封山育林区内的一切破坏行为,禁止放牧,加强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的防治力度。坚持“以封为主,封育结合”的原则,利用林木资源本身的自然繁殖能力,通过人为管理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林木生长发育,或在封禁区林中空地、石块间、石缝中进行人工补植补播以迅速恢复植被,从而不断提高植被盖度、提升林分质量。主要适用于Ⅰ、Ⅱ、Ⅲ、Ⅳ、Ⅴ5个治理区。

4.2 人工造林

4.2.1 生态防护林造林

在基岩裸露率较高、水土流失严重的荒山荒坡选择防护性能好、适生能力强,耐干旱瘠薄、抗逆性强、生长稳定的造林树种进行造林,不断提高植被盖度,巩固森林生态功能,遏制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主要采取模式为首先对地块进行车桑子点播,通过车桑子的生长提高地块保持水土能力,然后在生长有车桑子的地块定植墨西哥柏,使之能与造林地块中现有的车桑子形成乔灌混交林,以提高营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主要适用于Ⅰ、Ⅲ、Ⅳ、Ⅴ4个治理区。

4.2.2 经济林造林

在人均耕地面积极少的治理区域,选择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坡耕地种植核桃、甜柿等特色经济林,通过在林下种植牧草或矮杆农作物,从而形成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农林复合经营模式。可使治理区林业产业发展成效显著,群众林业收入倍增,有效带动发展林产业积极性,使治理成果得以不断巩固,对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适用于Ⅰ、Ⅲ、Ⅴ3个治理区。

4.3 坡改梯

针对人均基本农田较少的治理区,对坡度在15°~25°间、立地条件较差、集中连片的坡耕地采取综合配套整治,将坡耕地通过坡改平、垒石砌埂、客土、布置机耕道路等工程措施改变其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坡地导致的产量低,水土流失十分严重的特点,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提高单位产出。主要适用于Ⅰ、Ⅴ两个治理区。

4.4 水利水保配套措施

一是结合农田改造综合配套建设排灌水渠、小水窖。排灌水渠在出现暴雨时能保护梯田区的安全,迅速排出并收集多余地表水,防止暴雨冲刷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收集多余的地表水蓄入水窖用于农田灌溉,从而达到防涝抗旱的水资源合理利用。主要适用于Ⅰ、Ⅳ、Ⅴ3个治理区。

二是根据治理区气候条件和地理地形特点,合理规划布置拦砂坝、谷防坝。在沟谷治理中拦砂坝与谷坊坝工程互相配合,联合运用,因害设防,最大限度地发挥综合应用功能,坝址选择坝轴线短、库容大、拦砂效果显著,坝址附近地质条件好,利于布设建筑物,应避开较大弯道、跌水、断层、洞穴等不利因素,工程主要布设于沟道中上游“口小肚大”、河道比降小、同时应选在支沟分岔的下方和沟底陡坡、跌水的上方,以求修坝工程量小,库容大,利于蓄积泥沙,减少流失。通过沟谷治理,实现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沟,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生活条件,有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7]。主要适用于Ⅱ、Ⅴ两个治理区。

4.5 草食畜牧业发展

通过人工种草、棚圈建设改造、饲草机械配套、科学养殖培训等措施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不仅能节约大量粮食,还能带动治理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即从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向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转变。不断加大牧草、秸秆和其它非粮饲料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降低了饲养成本,增强群众科学养殖技术水平,有助于养殖效益显著提高。主要适用于Ⅰ、Ⅱ、Ⅳ、Ⅴ4个治理区。

4.6 沼气建设

为缓解治理区农村能源紧缺,樵采过度的问题,通过沼气建设,替代薪柴使用,有效解决了群众的燃料问题,减少森林砍伐,有利于保护林草资源,促进林草植被恢复,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巩固石漠化治理成果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主要适用于Ⅱ、Ⅲ、Ⅳ3个治理区。

5 治理对策

根据导致石漠化形成、演变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及在空间分部上存的差异,为做好石漠化防治工作,尽快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文山市喀斯特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提出以下对策。

5.1 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要将石漠化防治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纳入各级地方政府政务内容。石漠化防治要实行地方政府负总责,建立健全各级行政领导任期目标责任制,签订责任状,并作为各级地方行政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督促施工单位严格按照初步设计规定的技术标准和质量要求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进度。

5.2 提高认识,健全机制

石漠化治理工程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部门应提高石漠化防治意识,建立长效机制,防止在经济开发和项目建设中,出现只从部门、地方的短期行为和经济利益出发,对区域植被的恢复和生态保护认识不够,对土地进行掠夺性开发、索取,加剧土地石漠化的现象发生。

5.3 合理规划,综合治理

在石漠化治理工作中,必须以恢复林草植被为核心,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目的,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合理规划设计的可操作性,提高各种治理措施的针对性和各种治理措施之间的关联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治理目标,提高治理成效。

5.4 强化科技支撑,科学防治

石漠化防治一靠政策、二靠资金、三靠科技。必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提高科技贡献率。要结合防治工作需要,大力开展科研工作,组织开展技术攻关,努力提高示范项目的科技含量。尤其要大力推广应用现有的成熟技术和模式,积极推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工艺的应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建立健全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确保服务到位。特别是加强基层科技人员及农民的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防治石漠化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治理者的整体素质。

6 治理概况及展望

文山市2005年以来采取了各种措施进行治理,如沼气池建设、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易地搬迁、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义务植树、幼林抚育等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土流失,保护了生态环境,但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瘠薄,水源缺乏,自然条件差,荒山放牧严重,致使造林成效不高,再者是前期缺少专项治理经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石漠化治理进程。

2008年,文山市被列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市),通过三年的项目实施,全市石漠化综合治理共完成专项投资2730.59万元,治理石漠化面积124.56 km2。实施封山育林10947.53 hm2,人工造林1783.33 hm2,人工种草46.83 hm2,棚圈建设1826 m2,完成配套饲草机械设备16台,坡改梯地199.64 hm2,水利引水渠1761 m、拦砂坝37座、谷坊坝62座、小水窖136个。

下一步工作中,文山市要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兼顾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需求等方面解决好石漠化治理与地方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治理成果得以不断巩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协调发展。

[1]王世杰,李阳兵,李瑞玲.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演化与治理[J]第四纪研究,2003(6):657-666.

[2]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中国西南最严重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报,2003(2):120-126.

[3]张殿发,王世杰,周德全.土地石漠化的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及其驱动机制——以贵州省喀斯特山区为例[J].农村生态环境,2002(1):6-10.

[4]夏有香.宣威市石漠化治理模式探讨[J].林业调查规划,2011(4):83-85.

[5]窦红英.论陆良县石漠化治理[J].环境科学导刊,2011(5):21-23.

[6]李映青.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有成效[Z].2011:5-6.

[7]杨永利,李广平.陇县沟壑治理的实践与思考[J].陕西水利,2009(s1):163-164.

猜你喜欢
封山育林文山石漠化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研究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coupled waves between fast magnetosonic wave and slow Alfvén wave in the laser-plasma interaction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文山肉丁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封山育林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
文天祥与文山肉丁
山歌唱文山
封山育林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