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沿淮湿地生态恢复及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2012-10-25 02:16
中国水利 2012年5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安徽景观

鲁 峰

(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233030,蚌埠)

一、沿淮湿地类型与湿地旅游资源分析

安徽沿淮地区属于淮河中游地区,是淮河流域河湖洼地集中分布区,地势平缓,河流、湖泊、洼地密布,湿地类型多样,湿地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沿淮地区分布有2个地级城市和12个县城,地理位置为跨淮河两岸幅宽50~80 km的地域范围。在沿淮河两侧有低洼地63万hm2,约占沿淮地区总面积的27.7%,是沿淮地区湿地的集中分布区。

1.湿地类型

沿淮低洼地又称湖洼地,是指沿淮河干流的湖泊、河洼地、采煤沉陷区、行蓄洪区及各圩堤保护的圩区及耕地。沿淮低洼地按水文条件可分为三类:永久积水区(河流湖泊等水体)、季节性积水区(水洼与滩地)、低平原(地下水水位较高的低地),前两种称为湿地;按地貌景观类型划分,则有低平原、坡谷地、碟形积水洼地、湖泊、河流等类型,后三种称为湿地;按土地利用方式,沿淮低洼地还可分成湖泊、洼地、圩区三大类,面积分别为湖泊16万 hm2, 洼地 31万 hm2, 圩区16万hm2,湖泊是最重要的湿地类型。

按照国际《湿地公约》和《中国湿地资源调查与监测技术规程》的湿地分类系统划分,安徽沿淮湿地主要包括河流、湖泊、水田、库塘4个类型,前两类属天然湿地,后两类属人工湿地。另外,还有采煤沉陷区和行蓄洪区两种特有的人工湿地类型。

河流湿地包括河槽、河漫滩和河洼,淮河干流中游段长490 km,仅河槽水面就有1.45万hm2,两侧支流众多,较长的有20多条,绝大部分在下游段或入淮口处扩展成宽阔的河洼。另外,还有濛河分洪道、淠河总干渠、茨淮新河、怀洪新河等人工河渠交织。分布在淮河干流两侧的湖泊湿地绝大部分为永久性淡水湖,面积较大的有17个,河流、湖泊是沿淮最重要的湿地类型。数量众多、面积大小不一的水田、库塘散布在沿淮市(县)境内,水田总面积可达53.56万hm2。

采煤沉陷区是因煤炭采空后地表自然下沉塌陷形成的,沉陷区下沉深浅不一,最深可达20 m。沿淮地区地下水水位高,沉陷超过1.5 m就容易积水,淮南矿区属多层采煤,沉陷深度大,积水面积可达32%~35%。采煤沉陷区面积是逐步扩大的,截至2010年年底沿淮地区采煤沉陷面积约1.78万hm2,到2020年沉陷区总面积将达到3.69万hm2,采煤沉陷积水区是湿地生态恢复、开展湿地旅游的重点。

淮河流域的行蓄洪区主要分布在安徽沿淮地区,原有4个蓄洪区和17个行洪区。2009年《淮河干流行蓄洪区调整规划》实施后,行蓄洪区调整为6个蓄洪区和7个有闸控制的行洪区,面积25.83万hm2,其中蓄洪区 18.93万 hm2,行洪区 6.90万 hm2。调整后的行蓄洪区增加了蓄洪区的面积比重,这有益于湿地生态的恢复和扩展。行蓄洪区内有大面积的湿地分布。

2.湿地旅游资源

虽然湿地类型多种多样,大都适合旅游开发利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湿地都可以纳入旅游资源的范围。湿地旅游资源是指具有一定可进入性和观赏性,具有现存或潜在的客源市场,并能为旅游业所利用的湿地。湿地利用是严格的保护性利用,即进行湿地生态恢复和湿地生态建设,目前安徽沿淮地区已经开发利用的湿地旅游资源主要有湿地保护区、湿地公园、水利风景区三大类。

设立湿地保护区是为了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区的核心区任何人不准进入,缓冲区可以进行科研观测,湿地旅游活动只能在缓冲区外围的保护性经营区进行。安徽沿淮有省级湿地保护区5处,保护面积达到5.72万hm2,保护对象是珍稀水禽及其生境(见表1)。

水利风景区以水域(水体)或水利工程为依托,具有一定规模和质量的风景资源与环境条件,可以开展观光、娱乐、休闲、度假或科学、文化、教育活动。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沿淮有国家水利风景区7处(包括焦岗湖),景区面积为8459hm2。

湿地公园建设是湿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模式,在保持湿地近自然特征,维护湿地生态平衡,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建设一些辅助设施,将湿地生态保护、湿地生态旅游、湿地生态教育和湿地观测研究的功能有机结合。截至2010年年底,安徽沿淮有国家湿地公园4个,总面积达到7 880 hm2,若包括淮南大通湿地,总面积可达到1.01万hm2(见表2)。

二、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基于安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特征及开发现状,可采取以下三种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1.湿地景观分类开发模式

湿地景观主要有水体景观、植物景观、水禽景观、水产景观。安徽沿淮地区是洪涝旱污的易发地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必须注重水体景观的修复或重建,保持湿地水面的规模,注重水质和水量。可以通过水面泛舟、亲水平台、湖心岛、生态化滨岸,为游客提供观赏平台。

植物景观是多彩的景观,具有季节的变化,是装点湿地的重要元素。蚌埠三汊河国家湿地公园以植物景观为特色,有一片原生态的万亩芦苇荡和藨草滩,夏绿秋黄,魅力独具;潘集后湖生态园利用采煤沉陷积水洼地种植千亩荷花,形成规模效应,吸引了大批游客观花、采莲;五河沱湖引进伊乐藻、睡浮莲、雪花飘藕等水生植物,配合本地芦苇,沿沱湖南岸栽植,恢复沱湖水生观光植被,并设立芦荡迷宫、浪漫荷香园等项目,活跃了湿地生态旅游市场。

水禽景观和水产景观是多姿的景观,具有动态的美。安徽沿淮湿地的珍稀水禽以鹳类、鹤类、雁类为主,是国家一、二级保护对象,在八里河、瓦埠湖、沱湖、焦岗湖等湖泊湿地,每年有数千珍稀水禽来此越冬,成群的白鹤、黑鹳、灰鹤、鸳鸯、鸿雁在湖泊湿地的上空翱翔,景色十分壮观。安徽沿淮渔业发达,可以组织养殖、捕捞等渔业生产活动,还可品尝到新鲜的沱湖螃蟹、大青虾、鳜鱼的美味。

2.湿地经济合作开发模式

淮河两岸湖洼众多,湿地面积广大,但由于受各种自然、人为因素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湿地经济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沿淮地区经济发展要转变观念,协调人与湿地的关系,进行湿地经济教育,认真做好湿地经济发展规划,特别要融入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内容。湿地经济开发模式要求从开展湿地旅游活动的经济收入中拿出较大比例用于湿地生态保护,要求旅游经济活动不破坏其所依托的湿地生态环境。淮南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以 6万亩(0.4万hm2)焦岗湖水面为凭借,展示特色水产品繁育、养殖的生产过程,沿湖各村的优质畜禽养殖也为湿地公园增光添色。颍上八里河在成功发展渔业的基础上,改造河洼湿地环境,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南湖公园”,形成融水产、园林、景观为一体的旅游农业,有“天下第一农民公园”之美称。它既是多种鸟类和水禽栖息地、皖北珍稀鱼品生产基地,也是重要水资源保护区、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

表1 安徽沿淮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统计表

表2 安徽沿淮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统计表

湿地经济合作开发模式是全方位的,还可以与湿地农业合作,组织湿地“农家乐”生态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学习种植莲藕、菱角、茭白、水芹;在濛洼、城东西湖、姜唐湖、寿西湖等行蓄洪区,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柳编、草编等特色手工业,组织生态旅游体验产品,游客自行购买原料,免费学习编织;与工业合作,组织参观污水处理厂,了解污水处理的过程;在采煤沉陷区旅游可以与煤矿企业、当地社区合作,建立湿地生态工业园,美化沉陷区生态环境,组织湿地旅游活动;与水利部门合作,依托大型水利工程和水利风景区,开展湿地生态旅游活动;与其他旅游景区合作,组织不同特色的湿地旅游线路,丰富湿地生态旅游产品内容。

3.湿地文化生态开发模式

安徽沿淮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如蚌埠双墩文化、涂山大禹文化、安丰塘水利文化、沿淮道家文化、治淮文化以及沿淮民俗文化、现代文化等。深挖活化湿地文化,可以推进湿地生态旅游的发展。如蚌埠天河湿地与禹墟发掘结合,淮河湿地与大禹文化园“九鼎公园”结合,再现大禹时期的生活景象,使湿地环境面貌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濛洼湿地庄台柳编文化与王家坝水利工程结合,组织一系列湿地文化生态产品,如柳编学艺旅游、庄台生活体验、水利工程参观、淮河滩涂放歌等,丰富了湿地旅游内容;沱湖湿地打造螃蟹文化节,品蟹,画蟹,吟蟹,演蟹,产生了很强的吸引效果。

延伸湿地旅游产品链,还可开展湿地文化休闲、湿地摄影竞赛、湿地文化演艺活动、湿地文化学术论坛,以提高湿地旅游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湿地文化休闲旅游是档次较高的旅游项目,要远离湿地核心保护区,并坚持与环境和谐,低密度、低强度开发,还要加强生活污水、废弃物的处理,维护湿地生态平衡。湿地文化休闲包括:游憩类活动,如芦荡迷宫、泛舟垂钓、水面滑翔;康体类活动,即利用湿地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面和茂密的植物,为游客提供康体疗养的环境;度假类活动,即在湿地外围或附近村镇建设度假设施,组织会议度假、蜜月度假、家庭度假产品。颍上迪沟国家湿地公园利用采煤沉陷湿地环境和多样的湿地动植物资源,集湿地文化、城镇园林文化、佛教文化于一体,建设成为皖北重要的观光、度假、休闲、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基地;淮南大通湿地生态区采用仿生态手段,结合园区地理特点、城市发展实际和煤文化精粹,把采煤沉陷形成的水面改造成为水上娱乐世界,形成独特的“大通煤文化”景区和煤文化教育旅游基地。

三、沿淮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保证措施

1.成立湿地旅游开发领导机构,加大湿地生态恢复力度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机构,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是一个综合性工作,需要协调调度多个部门的力量,要有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湿地生态旅游依托的对象是湿地,必须做好退耕还湿工作,加快湿地生态恢复步伐,保证湿地的规模和质量,做好湿地旅游宣传,彰显湿地魅力。

2.加强湿地生态教育,提高湿地旅游意识

由于认识不足,湿地往往被人们作为荒地、荒水、荒草看待,不重视湿地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开发。政府需要加强湿地生态教育,通过各种形式,增强人们湿地旅游意识,使人们养成爱湿地、护湿地、用湿地的好风气。

3.做好湿地生态旅游规划,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

开发湿地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建设湿地生态公园和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要规划先行,科学合理,要根据湿地的特点进行规划,规划要吸收当地专家、政府管理人员、社区居民参加,进行公示,广泛征求意见。

4.多渠道筹集资金,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

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湿地生态恢复,这需要充足的资金保证。资金的来源要多元化,政府、企业、社区、个人都可以成为投资者,都应当为湿地生态旅游开发贡献力量。旅游部门要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遵守旅游市场规则,不断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正确处理湿地生态与企业、社区的利益,体现人与湿地和谐的思想。

5.培养湿地旅游管理人才,强化湿地旅游营销

湿地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方式,需要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不但要为游客提供良好的服务,还要负责对游客的湿地教育。湿地生态旅游要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展示湿地的生态风貌,介绍湿地旅游产品的独特性,以此来塑造本地的开发形象,提高知名度。

[1]郝朝德.安徽省沿淮湖洼地区综合治理的思考[J].中国水利,2003(15).

[2]李扬帆,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3.

[3]鲁峰.论安徽沿淮低洼地的景观型生态开发[J].技术经济,2006(11).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安徽景观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生态旅游管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分析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