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

2012-10-26 05:53席银平
中国实用医药 2012年23期
关键词:出血性中风我院

席银平

活血化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的疗效评价

席银平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于出血性中风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88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药方为:黄芪 30 g、川芎 10 g、红花 9 g,酒军6 g,当归10 g,桃仁9 g,赤芍20 g,可岁正增减,水煎分两次温服,1剂/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4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2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约为95.5%。对照组44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出血性中风患者的治疗,活血化瘀法安全高效,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活血化瘀法;出血性中风;疗效;评价

中风主要包括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两类,发病率较高、病残率较高、致死率较高、复发率高,是一种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的常见疾病。对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上,活血化瘀法已经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是按照传统观点,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内,应避免应用活血化瘀疗法[1]。为了研究活血化瘀疗法对出血性中风进行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44例,在采用常规的基础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患者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出血性中风患者88例,患者的标准为:①患者年龄在65至81岁之间,平均年龄76.8岁;②均符合《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的诊断标准。③所有患者均经过脑CT与MRI检查,确诊为脑出血,并无明显的中线移位。④无药物依赖、过敏、滥用情况等。⑤患者均无合并未控制的感染性疾病、严重肝炎、肾疾病、肿瘤等。⑥其中男48例,女40例;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男22例,女22例,年龄66~81岁。对照组44例,男26例,女18例,年龄65~79岁。经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的基础治疗,具体如下:①取患者头部稍抬高位,确保绝对的卧床休息。②适当应用血压药物,对患者进行个性化的血压控制,控制水平约为140/90 mm Hg。③应用0.2 mg的止血敏与1.0 mg的氨甲环酸加于生理盐水中,给予患者滴注治疗进行止血。④给予20 mg尼莫地平口服进行继发性防治,3次/d;应用125 ml的20%甘露醇进行一周治疗,2次/d,以进行脱水降低颅内压治疗。⑥患者如出现其他症状,应及时进行对症控制与处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进行活血化瘀治疗,药方为:黄芪30 g、川芎10 g、红花9 g,酒军6 g,当归10 g,桃仁9 g,赤芍20 g,可岁正增减,水煎分两次温服,1剂/d。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定 依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在治疗前3 d与治疗后14 d分别对患者进行血肿量的计算与临床疗效的评价[2]。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 ~100%,病残程度为0级;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为1~3级;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以下或增加。

1.4 统计学方法 检验指标资料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44例患者中,痊愈18例,有效22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约为95.5%。对照组44例患者中,痊愈8例,显效25例,有效5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6.4%。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中风属于脑血管与血液循环障碍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疾病,是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危害的多发病与常见病,患者以突然昏厥、不语或言语蹇涩、口舌歪斜、偏身麻木及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症状[3]。中风发病迅速,变化极快,而且致死与致残率高,容易有消化道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脑疝、高血糖等并发症出现。即便在急性期内病情得到了一定控制,患者也常常遗留有失语与偏瘫等严重后遗症,生活质量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近几年来,通过动物试验与临床观察,很多学者发现了活血化瘀类药物在凝血机制方面具有活血与止血的双向调节作用。因而对于运用活血化瘀药对出血性中风进行治疗可能加重出血或引起再出血情况的担心是完全没必要的。

[1] 崔俊慧,陈宝贵.活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25):3238-3240.

[2] 徐美镇.出血性中风患者便秘的中医治疗及护理.中国中医急症,2011,20(8):1369-1370.

[3] 李智申.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期出血性中风56例临床观察.山西中医,2011,27(6):28-29.

467000河南省平顶山市中医院内一科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方能够有效地降低患者血液粘稠度,加速纤维蛋白的溶解,促进纤溶活性的增强,具有改善微循环与吞噬细胞的作用,有利于修复破裂血管与吸收血肿。其中红花能够对血小板的聚集与释放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对TXA2合成酶、双氧化酶的抑制对TXA2的合成产生抑制效果,进而达到维持TXA2-PGI2的平衡能力;赤芍对于内源、外源凝血系统与凝血酶能够产生明显的抑制,进而激活纤溶酶原。

综上所述,治疗出血性中风中活血化瘀法有明显的改善和促进作用,没有不良反应和副作用,具有良好的疗效,活血化瘀类中药对出血性中风治疗的重要性可见一斑,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猜你喜欢
出血性中风我院
我院师生参加“天津市2022新年音乐会”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我院隆重举行2020届毕业典礼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我院跻身全国高校就业50强
经血管介入治疗出血性疾病的临床研究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
我院田径运动会顺利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