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2012-11-03 07:27谭劲松
观察与思考 2012年8期
关键词: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 谭劲松

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 谭劲松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且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应精心设计,注重实效,有重点,分层次推进,而不能一刀切,简单化。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系统思考

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国立党的指导思想已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国共产党党章》。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信仰马克思主义,努力践行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既是《宪法》和《党章》对公民和党员的要求,也是治国治党的需要。怎样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重要的是要从国情和党情的实际出发,有重点,分层次推进,而不能一刀切,简单化。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抓好“四个工程”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分层次,有重点推进。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职业身份的群体要求不一,侧重点不同。党内同党外比,重点在党内;领导干部同一般群众比,重点在领导干部;老中青不同年龄层次比重点在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按照分层次有重点的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整体推进、全面展开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四个工程”。

一是把提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工程”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领导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作为领导和社会管理者,处在领导决策地位,不仅参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实施与贯彻执行,负有领导责任;作为社会精英,他们的一言一行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示范效应和榜样作用,直接引领和影响社会风尚。因此,领导干部尤其是党的中高级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如何,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水平与效果,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水平与执行力;而且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决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影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任度和认同度,影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和进程。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卓有成效地抓好提高领导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这一“重点工程”。

二是把对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教育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工程”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规定的党员的基本义务;只有全体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自觉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发挥指导思想的作用,坚持马克思主义才能落到实处。如果党员不学习、不信仰、不践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就成了空中楼阁,坚持马克思主义也就无从谈起。我们党一旦弱化、偏离、动摇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地位,就会丧失先进性,改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最终丧失执政地位。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在党内的大众化。为此,必须高度重视对全体党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基本理论教育这一 “基础工程”,要求全体党员认真履行党章规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义务,在学习、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把帮助青年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世界观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希望工程”

青年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和希望,代表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同时也是西方垄断资产阶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争夺的主要对象。青年学生正处在成长和走向成熟的时期,他们思想活跃,可塑性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思想。这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建设者的需要,也是青年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要求。只有做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工作,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一代一代得到传承和坚持,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只有帮助青年学生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才有利于他们在步入成长成熟时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只有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思想,才能提高他们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识别力、免疫力和战斗力,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千秋万代不改变颜色。正因为如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高度重视用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的思想。

四是把对全体国民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教育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工程”

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它必须建立在全体国民拥护和信仰马克思主义这一群众基础上。如果广大国民不学习、不了解、不拥护、不信仰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就失去了群众基础,也就无法发挥国家指导思想的作用。要使广大国民信仰和拥护马克思主义,前提是要让他们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考虑到广大国民尤其是工农大众,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且参差不齐和身处基层的特点,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广大工农群众来讲,主要是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ABC)教育,使他们大致了解和熟悉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与基本观点,进而引导他们拥护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多元的时代背景下,人民群众的思想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封建残余思想、宗教思想、邪教和迷信就会去占领。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高度重视和做好对全体国民尤其是工农大众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教育和普及工作,帮助他们确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四个拓展”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质是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课堂、书斋走进现代化建设实践,从理论工作者和知识精英思想走向广大群众,从注重理论研究、知识学习到注重确立信仰、指导实践。为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做好“四个拓展”。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内容看,要从注重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理论性、学术性、前沿性、系统性研究,向注重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基本观点、基本常识、基础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拓展。

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形式看,要从注重科研攻关、理论研讨、著书立说、学术研究等向注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科学普及拓展。

第三,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授众对象看,要从注重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武装领导干部、知识精英、专家学者,向注重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特别是青年学生拓展。

第四,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看,要从注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理论水平的提高、科研成果的提升,向注重帮助人民大众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拓展。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克服“四大负面影响”

推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大环境、大气候存在诸多负面因素和不利影响,任务艰巨,形势不容乐观。

一是要克服西方思想文化渗透贬低和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负面影响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加紧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战略,企图通过思想文化渗透,削弱和动摇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思想地位,占领我国思想文化阵地。其手段主要是通过传播西方思想文化,兜售西方价值观,直接或间接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贬低、攻击和反对马克思主义。这是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大思想障碍和腐蚀剂。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必须旗帜鲜明的反对和抵御西方的思想文化渗透,清除西方散布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负面影响,提高人民群众对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识别力、免疫力和反击力,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度、信任度和接受度。只有这样人民群众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面前才不会受骗上当,才会自觉接受、拥护和信仰马克思主义。

二是要克服和消除苏东和平演变带来的对社会主义信念危机的影响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使社会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苏东演变后世界整体上处于“西强东弱”、“资强社弱”的态势,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不少人对社会主义悲观失望,对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表示怀疑,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却心生向往。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定要高度重视克服和消除苏东和平演变带来的对社会主义信念危机的影响。从理论和实践地结合上引导人民群众认清楚苏东和平演变并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的终结,而是苏东模式的失败和执政党的失误。使人民群众认识到虽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欣欣向荣,一支独秀,展示出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强大活力。因此,帮助人民群众克服苏东和平演变带来的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危机和心理障碍,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重振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是推进和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思想前提。

三是要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宣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与经济体制的更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但是在重视经济工作和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被程度不同的淡化和忽视了。市场经济在激发人们逐利、竞争的同时,使相当一部分人走到了“告别革命”、“远离崇高”、“不谈主义”、“少讲政治”的极端。受此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党内还是党外,也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氛围淡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模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高还存在较大差距。

首先,领导干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论素养堪忧。改革开放30多年来,各级领导干部的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硕士博士比比皆是,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论素养却没有相应提高。不少领导干部社交、娱乐的兴趣浓厚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下降了;对关系个人升迁的政绩关注度高了,对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放松了。有的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停留在应付检查考核和做报告上,说一套,做一套,口是心非;有的身处领导岗位,却不为本单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创造相应条件,而是采取冷淡、歧视态度,甚至将其边缘化;有的长期不学马列、不懂马列、不信马列,个别的甚至怀疑马列、贬低马列、反对马列。

其次,党员群众学习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状况堪忧。目前的状况是相当一部分党员不学、不知、不懂、不信马列;相当一部分党的基层组织对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无人问、无人抓、无人管、无人会;相当一部分党员群众不信科学信迷信,不信马列信宗教,有的对马列冷淡、冷漠、无知,压根没有概念。

第三,对青年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效果堪忧。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的影响,相当一部分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学习不热心,无兴趣,不信任,无激情,存在逆反心理和厌学情绪。相当一部分高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重视不够、投入不足、处境艰难、效果不佳。青年大学生中程度不同地存在信仰淡薄,信仰缺失、信仰错位、信仰危机现象。

推进和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各级党委要正确处理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马克思主义、重视经济工作同重视理论武装工作的关系。克服和消除市场经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与宣传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在全社会营造重视理论学习的氛围,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四是要克服和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影响

党内腐败现象的存在,一方面,严重腐蚀党的肌体,损害党的形象和威信,削弱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另一方面,动摇和腐蚀党员的信念信仰,使一部分人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权钱交易者一夜暴富,跑官要官者青云直上,势必诱使一些人把精力花在权钱交易、跑官要官上,而不是学习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上。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高度重视克服和消除党内腐败现象带来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的影响。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和反对腐败的力度,大力推进廉政建设,塑造廉政勤政的领导干部形象,尽可能地减少和消除党内腐败给党员群众造成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要认真做好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引导教育工作,使大家明确腐败分子只是极少数,它们同党的性质是格格不入的,相信我们党能经受住考验,战胜腐败,进而坚定对党的信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扫清党内腐败现象所造成的思想障碍和消极影响。

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决于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而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需求则需要执政党去引导、教育、灌输和培养。

一是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

能否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能在多大程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不能把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首先必须在党内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学马列、懂马列、信马列、践行马列。

首先,要认真做好党员马克思主义终身教育工作。吸收新党员必须具备马列常识和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懂马列、不信马列的人不能吸收入党,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和信仰上从严把好党员入口关。

要建立健全党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终身教育和学习制度。要对基层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分别提出不同要求。在学习内容上,给基层党员编印《马克思主义常识读本》,对党的中高级领导干部编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必读书目》。在学习时间上,基层党员组织生活每月要安排一次专题学习,每年到基层党校集中学习3-5天。对党的中高级干部每月要组织一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每年要集中到相应党校进行15天左右的专门轮训。

其次,要把各级党组织尤其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学习型党组织。各级党组织要有健全的学习和考核制度,要把组织党员学习作为党组织的重要工作任务列入议事日程,卓有成效地在党员中间开展学马列、讲马列、信马列、用马列活动,把学习的氛围搞得浓浓的,把党组织真正建设成学习型组织。

再次,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要以党内崇尚理论学习带动全社会理论学习,以党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动全社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全体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在学马列、懂马列、信马列、践行马列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给群众做出表率。

二是要引导公民热爱学习,崇尚读书,信仰马列,建设学习型社会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要的是引导公民热爱学习,崇尚理论,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华民族历来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崇尚读书传统,和“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学习精神。但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放松和忽视了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在改善生活享受生活的同时滋生了热衷玩乐,迷恋赌博,不爱学习的不良社会风气。客观地说,当下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公民理论学习氛围最不浓厚,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普及效果最不理想的时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难度之大,任务之艰巨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要的是要引导公民热爱学习,崇尚读书,营造理论氛围,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此,各级党委要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工作中心,一手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程的推进;一手抓群众物质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一手抓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普及。党委宣传部门,一方面,要抓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普及读物的编写、出版和发行;另一方面,要抓好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讲学习、学理论、信马列的浓厚舆论与社会风尚,全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三是改革和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法与艺术

这些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效果之所以不理想,除了上面讲到的国际国内消极负面因素的影响外,不可否认我们开展宣传教育的方法并不理想。以往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往往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讲大话套话空话多,讲实话真话贴心话少;宣传方针政策多,理论联系实际少。宣传教育中程度不同的存在手段单一、形式落后、观念陈旧等问题。导致老百姓不愿听、不要听、不爱听,听不进、用不上、不信任。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同西方思想文化渗透、同宗教势力、同封建迷信争夺群众的思想阵地。因此,在传播马列的方法与艺术上,不仅不能落后于它们,而且要大大超越它们,才能更具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才能使我们所宣传的马列入耳、入脑、入心,真正成为群众的信仰。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要求,改革创新方法,提高宣传教育艺术。在宣传内容的编写上,要力求做到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深入浅出、朗朗爽口、易于传播、便于记忆。在宣传的形式上,要力求做到喜闻乐见、生动活泼、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宣传教育手段上,要多管齐下、全方位渗透,除了搞好自学、读书会、报告会,和开展知识竞赛等读书活动和理论学习外,还可通过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进行传播,如制作图文并茂的电视政论片、免费发送红色短信或马列常识短信,通过文艺作品如电影、电视、戏剧、动漫、连环画等形式潜移默化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

四是要高度重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关键在人、在队伍建设。作为执政党要培养建设一支专门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的队伍。这支队伍是党的喉舌,是捍卫党的思想理论阵地的坚强战士,各级党组织要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让他们有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

这支队伍第一位的是要信仰坚定,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对马克思主义真信、真学、真懂、真干,有毕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的奉献精神和坚强毅力,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崇高事业,而不仅仅只是谋生职业。

这支队伍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上要有科学方法和高超艺术。能说会写,能言善辨。懂得宣传教育规律,能把握听众心理,有口才、会演说,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无论是讲课还是作报告都充满说服力、吸引力、感染力、震憾力、战斗力,具有针对性、现实性、趣味性。

谭劲松教授简介

谭劲松,男,1951年12月出生,湖南省益阳市人。曾任浙江理工大学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现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理事,全国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理事,浙江省科学社会主义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资本论》与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事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学科组专家,浙江省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会会长,浙江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省级教学团队负责人,浙江省委讲师团特聘宣讲员,浙江理工大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

谭劲松教授长期在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研究。他坚持以教学带科研,用科研促教学,在教学和科研上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教学上,多次获省部级高校优秀教学成果奖,先后在教育部主办的《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发表多篇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论文,并多次获奖,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功勋教师。在科研上,先后在《求是》杂志、《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经济学动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浙江社会科学》、《浙江学刊》等报刊杂志发表了《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研究》等近百篇论文,出版《现代领导方法与领导艺术》等著作、教材近十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一项、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四项,获浙江省政府社科奖一项,获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省教育厅各类奖二十余项。

作者谭劲松,男,浙江理工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浙江理工大学社科联副主席,教授、硕士生导师(杭州 310018)。

责任编辑:凌 雁

猜你喜欢
大众化信仰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客体关系的特点与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