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例药疹病例回顾性分析

2012-11-06 10:35李春雷李志浩朱雪松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442008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2年2期
关键词:药疹过敏史过敏

李春雷,刘 菁,李志浩,郑 芳,李 鹏,朱雪松(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药学部,湖北十堰 442008)

药疹是药物经注射、口服、吸入或其他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的皮肤或黏膜反应,是过敏反应的常见类型,也是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之一,严重者可危及患者生命。随着生活环境的恶化、新药的不断上市和药物的广泛应用,药疹的发病率逐年增多,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社会医疗成本。因此,为提高对药疹发生的一般规律和临床特点的认识,从而更好地预防或治疗药疹,本文对我院近5年发生药疹的不良反应及住院病例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通过病案管理系统和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收集近5年在我院住院的药疹病例和发生药疹的不良反应报告(不良反应被诊断为皮疹或药疹者),共129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既往药物过敏史、致敏药物、皮疹类型、临床表现、并发症、原发病、给药途径、药疹的治疗及转归等资料。

1.2 药疹诊断、分型标准

在排除内科、皮肤科或传染性等疑似疾病基础上,参照《临床皮肤病学》和临床表现、发疹时的用药史、药疹特征性表现之外的症状(药疹是否对称分布、瘙痒程度、皮肤黏膜是否损害以及是否发热等症状)、药疹的治疗、缓解或消退等确定药疹类型[1]。

1.3 致敏药物和给药途径的确定

致敏药物的确定根据既往用药史(特别是既往药物过敏史)和发疹时的用药史诊断,用药种类单一的病例,其致病药物和给药途径较易确定,而对联合用药者则根据皮疹的发生、症状与用药关联程度加以分析确定,当难以确定时所有使用的药物均划为致敏药物,联合用药的给药方式也均纳入统计分析中[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在129例药疹患者中,男性62例,女性67例,比例为1∶1.12。年龄3~82岁,平均年龄(39.58±25.91)岁,其中0~19岁者17例,占12.84%;20~39岁者49例,占37.98%;40~60岁者36例,占28.13;>60岁者27例,占20.93%。129例均有明确的原患疾病,内科疾病69例(占53.35%),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血管疾病分别有27和16例;外科疾病包括外伤、手术等30例,占23.25%;妇产科疾病17例,占13.18%;其他疾病13例,占14.20%。既往有过敏史者42例(占32.85%),不详的有13例(10.07%)。

2.2 致病药物分类

129例药疹患者中,有13例的致敏药物不详,12例的可疑致敏药物为2种以上(均为联合用药),其他病例致敏药物明确或者为单独用药;致敏药物排序依次为抗菌药物、解热镇痛药和中药等,分别为77例(占59.69%)、16例(占12.40%)和18例(占13.95%);致敏药物中使用具有致敏作用的同类药理功效的药物有28例,包括非医师或药师指导用药的病例以及使用具有相似功效或相同成分的中药注射剂,如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类药,见表1。

表1 发生药疹的药物种类Tab1 Types of drugs causing drug eruption

2.3 药疹类型

129例患者发生的药疹确定类型后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序,依次为发疹型、荨麻疹型、固定药疹型、多形红斑型、湿疹型和紫癜型等。在致病药物中抗菌药物、中药主要引起多性红斑型、发疹型、荨麻疹型药疹,而解热镇痛药除引起上述3种皮疹较多外,还可引起其他药疹,见表2。

表2 致敏药物与药疹类型(例)Tab2 Drugs which caused drug eruption and the types of drug eruption(cases)

2.4 用药情况与药疹的关系

所收集的129例药疹患者中自行用药(包括社区用药)42例,医生处方给药87例,口服用药30例,静脉给药91例,其他给药方式8例,口服和静脉给药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药疹患者中联合用药者25例,其中11例为化学药之间的联合应用,14例为中药与化学药联合应用,其他为发生药疹时可以明确致病药物。

2.5 药疹的治疗及转归

患者发生药疹后立即停药并查体或做相关检查,视病情轻重、有无系统损害等情况,分别对症处理。首先,大量饮水或静脉输液促进药物的排泄,特殊人群如老人、儿童等卧床休息,视病情吸氧。其次,药物治疗包括应用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或依巴斯汀等、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非特异性抗过敏药如维生素C和葡萄糖酸钙等、外用药物如炉甘石洗剂和糖皮质激素类乳膏等。最后,加强受损皮肤黏膜的护理和营养支持治疗,预防并积极治疗各种并发症,如抗感染、保肝降酶、护肾、补钾、降血压、控制血糖等。129例药疹患者中,71例停药或者停药后再给予糖皮质激素后快速痊愈,22例经抗过敏药治疗后痊愈,有7例经抗过敏药处理好转后需要继续治疗,29例住院综合治疗后痊愈出院。

3 讨论

药疹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途径的复杂过程,其机理也比较复杂,可由免疫反应或非免疫反应引起,其中大多数药疹可由免疫反应导致。免疫反应中的各类型的变态反应均可导致药疹发生,个体差异大,表现为潜伏期各异、已致敏者发生药疹的时间也长短不一、药疹形态各异、特异性差,其中交叉过敏和多价过敏导致的药疹难以预防而且危害大。非免疫反应包括药物的药理效应途径,如组胺的释放、药物过量导致中毒、药物蓄积,以及机体的生理特殊性、药理遗传性差异或机体酶的缺乏。

本研究中由免疫反应导致的药疹占大多数,其中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为最常见的致敏原,占59.69%。同时,所调查的药疹患者中既往有过敏史者42例(占32.85%),不详的有13例(10.07%),说明药疹患者中存在很大比例的交叉过敏或者多价过敏,也提醒医生、患者在用药前详细了解药物过敏史和家族药物过敏史,注意患者是否存在交叉过敏或者多价过敏,特别留意高敏体质的儿童少年以及老年患者是否存在对多种不同药物过敏现象,对疑似患者要加强用药前的皮试,减缓药疹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中非免疫反应机理导致的药疹主要包括机体的生理特殊性、药物过量和蓄积、药物相互作用而影响某种药物的排泄或降解等。首先,儿童和老年患者肝肾功能、蛋白结合率等生理指标不同于成年人,常规用药易发生药疹,使得这2个年龄段患者发生药疹比例占本组病例的33.77%。其次,药物滥用和长期不合理用药导致药物过量或蓄积而发生药疹,如解热镇痛药目前主要以复方制剂、缓控释制剂和非处方药销售于市场,患者自行用药时缺乏对药物成分通用名的了解和缓释制剂的不合理使用,从而导致滥用或重复、超量用药,使得该类药品所导致的药疹占本组病例的12.40%。

药疹发生的机制虽然复杂,但是提高药品质量、减少药疹的致敏原是预防药疹的有效措施之一,其中高含量、低杂质和适宜的剂型都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疹的发生。本研究中,中药所致药疹占13.95%,呈上升趋势,与中药的质量有密切关系。中药特别是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广泛应用心脑血管疾病和需清热解毒的疾病,但其自身理化性质的特殊性,受炮制、制剂过程等多因素影响更易产生杂质,诱发药疹的几率增加[3]。

本资料药疹患者中静脉给药所占比例较大,与国内其他有关不良反应的报道一致[4],且静脉给药与口服给药的药疹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静脉给药导致药疹比例高于龚春燕等[5]的报道。在收集资料过程中发现医生和患者对静脉给药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爱,认为静脉给药可以很快改善病症、解除病患,有“好得快”的特点,结果是静脉给药诱发的不良反应高于其他给药途径诱发的不良反应。本资料中所有静脉给药中抗菌药物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中药注射剂,提示在严格按《抗生素分级管理规定》使用抗菌药物的基础上,还应该重视对抗菌药物给药途径的管理,同时还要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用药管理,在使用过程中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中药过敏患者提高警惕,注意过敏药物的成分,选择合理的药物配伍或联合用药。

综上所述,药疹的发生、发展依赖众多因素复杂的相互作用,通过对发病因素的逐步了解,可为药疹的预防提供思路。医生用药前应详细询问药物过敏史,注意交叉过敏,用药时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合理用药,选择适宜给药途径,减少用药品种,杜绝滥用药品。同时,患者应加强安全用药、合理用药意识,熟悉药品特性特别是缓释制剂的特点,牢记药物过敏史,了解药疹等不良反应的特点和应对之策,出现药疹立即停药并及时就医,防止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1]赵 辨.临床皮肤病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0-626.

[2]史美甫,郭 涛,李 明,等.精编临床用药必备[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目录2-23.

[3]叶冬桂,张 为,林兰英,等.老年人药疹172例临床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1):703.

[4]张相彩,徐颖颖,吕小琴,等.药物不良反应122例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7(1):60.

[5]龚春燕,申国庆,江 丽,等.138例药疹住院病例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8,41(9):585.

猜你喜欢
药疹过敏史过敏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药疹虽小,可不要大意
过敏8问
沉默
远离季节性过敏
人为什么会过敏?
花粉过敏
重症药疹预后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分析
职业性三氯乙烯药疹样皮炎
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二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