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不值——给航天事业算一算经济账

2012-11-08 08:42邵宗杰
科学24小时 2012年5期
关键词:八号航天事业交会

□邵宗杰

值不值
——给航天事业算一算经济账

□邵宗杰

“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空间交会对接,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探索太空的征程上又迈出了一大步,这是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说明我国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但是,和其他事物一样,光荣与梦想同在,因此质疑与不解的议论也与之相随,诸如“巨大花费是否值得”、“载人航天对百姓生活有什么意义”、“是否有点追逐政绩的‘面子工程’之味”等。本文就此做些议论。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一直遵循着“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可要把这个重8吨,总长10.4米的“天宫一号”太空舱送上太空,并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当然得花相当可观的经费。

那么,究竟花了多少钱呢?从成本效益比较的角度分析其经济效益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呢?

1992年我国正式启动载人航天工程,到2005年完成“神舟六号”飞船发射,即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整个工程共花费约200亿元人民币;从2005年载人航天第二步开始实施到目前为止,工程总花费150亿元人民币,合计约350亿元人民币。这当然是一大笔钱,但和美国比较一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预算约在170亿到180亿美元。我国载人航天花的钱,20年尚不及美国的一年。

中国航天事业能做到“少花钱、多办事”,其重要原因是坚持走“跨越式、低成本”的发展路子。以“神舟”飞船为例,我们的“神舟”飞船研发起点高,一步到位,所以总体成本低。美苏当年载人航天经历了无人飞船、单人载人飞船,最后才是多人载人飞船。我们虽然起步较晚,但走的是几步并一步的跨越式发展路子。而且一船多用,飞船的轨道舱兼具了生活和留轨试验舱的功能。同国外废弃轨道舱的做法不同,“神舟”飞船返回舱着落后,轨道舱仍可留在轨道继续进行空间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美国、俄罗斯每次均需发射两艘飞船进行一次对接,而我们“天宫一号”的一次发射,将分别与三艘飞船进行对接,减少了两次发射,自然显著地降低了成本。而且“天宫一号”本身还可以作为空间实验室,探索空间站建设的其他相关技术,开展空间科学实验,所以具有“少花钱、多办事、高效率”的中国特色。

根据美国、欧洲多家研究机构采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评估,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7~12元的回报。上世纪60年代,美国通过“阿波罗”登月计划共获得了3000多项专利,并使美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收益匪浅。有3万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其人工智能、遥感作业等技术的转移又带动了整个工农业的繁荣。

迄今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也创造了不可忽视的经济效益。其成果今天已被广泛用于电视、广播、长途电话、电视教育、金融、电力等部门,我们每个中国人,几乎都在不同程度地享受着航天事业带来的文明和便捷。1987年以来,有800多个品种的植物种子乘坐我国发射的返回式卫星进行了太空育种试验,一大批高产、优质的农作物已经走上了千家万户的餐桌。从新药品到新材料,我国的新型材料中有80%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已有近2000项空间技术成果被运用于通信、纺织、石油、交通运输、医疗等行业,改变着人们的生活。还有气象预报、防灾减灾、卫星定位导航……如果没有航天事业的诸多重大科学工程的带动和牵引,就不会有今天的运载火箭商业发射服务,不会有核电站、航天遥感等产业的兴起,也不会有我国的计算机及其应用、微电子、玻璃钢、特种冶金等行业的蓬勃发展。可以预计,“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在空间交会对接等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必将推动更多领域的科学研究,带动和促进大批相关产业的更大发展。

我国的航天事业建设脚踏实地、为民造福、拉动经济、承载希望……是实打实的伟大事业,而且业已打破了现有全球太空力量的格局,其深层意义不容小觑,绝非什么“面子工程”!

猜你喜欢
八号航天事业交会
一百一十八号时间屋
长征八号首飞(摄影)
长征八号,入列!
一雄科技携新品“车匠C60”亮相汽交会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孙家栋
中国航天事业创新发展的推动者
——孙家栋
让我们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奋斗
立方体星交会对接和空间飞行演示
辉煌六十载业绩耀千秋--纪念中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
高分八号卫星放飞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