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2-11-09 05:42马成国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设施社区

马成国,季 浏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体育人文社会学

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马成国,季 浏

(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 200241)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实地访谈法,对上海市共18个区县的市级、区县级、街道(镇)级、社区(村)级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进行了现状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全市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人口激增背景下公共体育各类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大,布局与设计需要完善;大型的市级体育场馆基本符合国际赛事需求;中型的区县级体育中心的三大件“馆、场、池”建设不均衡;小型的街道级百姓健身房数量较少需大力发展;微型的社区级健身苑点基本形成网络体系,但各区县配置不均衡。

公共体育;体育设施;上海市;建设现状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完善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体育等服务[1]。公共体育设施是硬件建设,是基本立足点,也是落实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完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指出:体育行政部门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研究制定体育行业政策和发展规划,依法加强行业管理和提供服务上来。建设一批公共体育设施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体育生活化的物质保障[2]。

上海在建设服务型政府时要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居民才能享受方便、快捷、优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但目前上海的公共体育服务还不能满足各种层次居民需要,特别是幼儿、老年、低收入群体、残疾人群对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公共体育设施的设计、布局、设施内容、便捷性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和制约因素。“十二五”期间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在全面构建小康社会和充分体现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的进程中,对公共体育设施的水平和质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研究新形势下上海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对于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公共体育设施为研究对象,按照大小和行政归属分成四级: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市级的体育场馆);中型体育设施(区县级的体育场馆);小型体育设施(街道或乡镇级的公共体育场或百姓健身房);微型体育设施(社区或村级的居民健身苑点)。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选择全市18个区(县)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 5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056份,有效回收率为82.24%。被调查对象的职业类型有:工人、农民、私营企业主、公务员、军人、自由职业者、科教文卫人员、下岗人员、其他,比例分别是 39.02、4.17、7.32、14.28、1.25、9.78、15.89、7.46、0.83;年龄层次分有:16 ~25 岁、26 ~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65岁以上,比例分别是2.15、16.23、31.41、21.61、20.31、8.29;文化程度有:博士(含博士后)、硕士、本科(含大专)、高中(含职高)、初中、小学、未受教育,比例分别是 1.27、6.71、30.56、29.45、26.63、4.10、1.28。对获取的回收问卷的信息与数据进行分类研究和分项统计,并运用SPSS18.0软件,进行了相关统计分析。

1.2.2 实地访谈法 实地走访了市体育局、虹口、卢湾、金山、青浦区主管群体工作的负责人,针对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现状、管理、经费来源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访谈。调查收集全市公共体育设施的最新数据资料。

2 结果与分析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由各级人民政府或者社会力量举办的,为满足社区居民的健身、锻炼与体育娱乐需要而提供的,向公众开放用于开展体育活动的公益性场所。公共体育设施的提供主体是政府部门,但不限于政府,其他组织提供的营利性体育设施是公共体育设施的必要的补充;市民最直接、最现实和最基本的公共体育设施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市民的体育需求在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基本标准也在发生相应变化。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基本体育权益的实现和体育发展成果的共享程度[3]。本文界定的公共体育设施仅限于以政府部门为主提供的、以满足市民基本体育需求,而不包括高层次、高成本、高消费的公共体育需求。

近十年上海市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建设加速推进,已逐步建立了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市级的体育场馆,城市标志性的场馆,可以承办国际国内的大型体育赛事的场馆,为满足市民对国际重大赛事的观赏需求;中型体育设施,区县级的体育场馆,有地方标志性的场馆,可以承办国内、市内的中型体育赛事的场馆,为满足市民对国内重要赛事的观赛需求;小型体育设施,街道(乡镇)级的公共体育场或百姓健身房,为满足市民中大强度锻炼需求;微型体育设施,社区(村)级居民健身苑点,满足市民经常性、小强度的锻炼需求。

2.1 全市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要不断加强内涵建设

据国家统计局调查:上海2011年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6 230元和15 644元,均比上年增长13.8%。随着上海经济实力和市民的收入持续增加,为体育公共设施的建设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上海2011—2015年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提出了群众体育重点任务是:1)增强市民健身素养: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率达到46%。市民体质继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增加健身场地设施:实施“百姓健身设施工程”,公共运动场实现社区全覆盖。新建健身步道300公里。建设“一村一场”、“一镇一池”、“一街一中心”。3)健全组织网络体系:体育健身俱乐部或协会实现社区全覆盖,社区健身团队达到15 000支。4)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做强做大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全市50%街道成为“体育生活化示范社区”。5)提升科学健身水平:建全市、区县、街镇三级科学健身指导网络,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本市常住人口的1.5%,市民健身技能培训基地实现区县全覆盖。

2.2 人口激增背景下各类设施建设的需求量大,布局设计需要完善

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下辖黄浦、静安、卢湾、浦东新区、虹口、闸北、杨浦、普陀、长宁、徐汇、闵行、宝山、嘉定、松江、金山、青浦、奉贤等17区及崇明1县,常住总人口2 301.9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1 404.22万人。由表1可知,上海从1953年至2010年,总户数增加了6.75倍,总人口增加了3.71倍。在2000—2010年的10年中,上海总户数激增325.09万户,增幅1.57倍,总人口激增661.15万,增幅1.4倍。特别是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有897.70万人,占总人口的38.99%和60岁及以上人口有346.97万,占总人口的15.07%,大量新进人口的流入和人口老龄化,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使用需求矛盾十分突出。调查显示,67.42%的居民认为中小型公共体育设施数量不足,24.68%的居民认为现有的设施种类不全,76.24%的居民对居住区的学校体育设施开放不满意,67.83%的居民认为公共体育设施与居住地距离较远,当前没有达到居民出门500米左右有基本健身设施,乘坐公共交通15分钟到达综合体育场馆的要求。以上原因制约了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方便性与积极性。

表1 上海市历次人口普查部分资料(单位:万人)

2.3 大型的市级体育场馆基本符合国际赛事需求

从表2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以承办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为契机,不断加快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并拥有先进完善的体育比赛设施,相继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上海标志性的、多功能的大型公共体育场馆。每年可承办一系列国际重大体育赛事,符合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与影响力。同时需要大力挖掘场馆资源,在平时非比赛日和时段对社区居民开放居民喜爱的运动项目的设施建设与器材配置。

2.4 中型区县级体育中心的三大件“馆、场、池”建设不均衡

2001—2011年来,上海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大幅增加,全市建成公共运动场316处764片。公共运动场基本实现社区全覆盖。以区县级体育中心(场馆)为主,以社区公共运动场、公园公共运动场、陆地公共运动场、街道公共运动场、镇公共运动场、工业区公共运动场、小区公共运动场等为辅的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格局。场地有室内也有室外,运动项目有网球、高尔夫、攀岩、射击、极限自行车、卡丁车、保龄球、棒垒球、壁球、跆拳道、空手道、滑雪等新兴与时尚休闲运动,也有门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场、游泳、台球、垂钓、溜冰、武术等传统的运动,适合不同年龄段、不同兴趣爱好人群的健身与锻炼需求。其中羽毛球场馆的需求量最大,很多场地价格也较高。上海市各区已建成并正常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达3 000余家(表3)。发现各区县级体育中心的“三大件”馆、场、池,配备不均衡现象,特别是中心城区外的宝山、嘉定、金山、奉贤和崇明区县需要重点建设。

表2 上海部分大型公共体育设施(市级体育场馆)统计表

表3 上海市中型公共体育设施(区县级)体育场馆设施统计表

2.5 小型的街道级百姓健身房的数量较少,需大力发展

上海第一家用于街道百姓的公益健身房:宜川百姓健身房目标人群锁定街道内中老年居民,健身房实施会员制管理和公益性开放,附近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体检,经申请成为健身房会员,可以免费进行健身锻炼。据2005年上海市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上海市民体质存在两大薄弱环节。第一是超重、肥胖比例较高,特别是中老年人超重、肥胖率高,腰围、腰臀比指数显着增加;第二是心肺耐力较差,身体机能状况不容乐观。为打造沪上街道百姓健身的“样板房”,宜川健身房共200平米,主要内容包含体质监测、有氧训练、力量训练和操房健身等。其中有氧训练主要通过专业健身器材的配置,有效增强市民心肺耐力,减少体脂率,达到减肥和控制体重的效果,改善市民体质薄弱环节,提高市民体质健康水平,这也是上海市街道百姓健身房建设的重点。2011年建设30家街道健身房。“十二五”期间建成100家街道健身房。也有部分街道采用政府采购,从商业健身房购买优惠健身卡,补充街道健身房没有的项目。

2.6 微型的社区级健身苑点基本形成网络体系,但各区县配置不均衡

2011年,上海市各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在市体育局的指导和各区县体育局的高度重视下,按照“政府主导,依法管理,属地管理,注重长效”的思路,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种类、多设施的网络体系,注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硬软件建设,不断改善社区健身设施的环境面貌、增强体育社会服务功能、提升市民科学健身意识、满足市民体育健身需求,保证了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正常开放。健身苑点性质为上海市体育彩票公益金投资建设。全市社区健身苑点7 74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 033个,健身步道859条469公里;全市建有社区健身俱乐部108个,社区健身团队1万余支,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3 000余人;健身活动形成品牌,创办了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世界著名在华企业健身大赛等综合性市民体育健身活动;全市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0%,上海市市民体质综合指数位列全国前列。从表4中可见,2008—2010年上海市群众体育健身设施数与健身点变化建设几乎没有变化,但是在2011年群众体育健身苑点的设施数与健身点有了显著增加。

表4 上海市群众体育健身活动场所情况(2008—2011)

从表5中可见,浦东新区健身苑点器件数量与健身苑点总量,两个指标都遥遥领先其他区县。健身苑点器件数量和健身苑点总量,前三名分别是浦东新区、奉贤区、崇明县。后三名分别是黄浦区、卢湾区、静安区。原因是老中心城区,空闲地面很紧缺,新建设的区县,地域有发展空间,成本较小。各区县健身苑点平均器件数前三位:青浦、崇明、松江。万人拥有件均数前三位:崇明、静安、奉贤与金山。静安区比较特别,因房价高,迁出人口多,人口较少,因而万人拥有件数较高,健身拥挤现象较好。上海市各区县健身苑点的建设不均衡现象比较严重,崇明县与闵行相差6.7倍。闵行区虽然也是新兴城区,但是万人拥有件均数最低,因而首先急需加强健身苑点的建设与规划。另外,松江、青浦也需要重点建设。中心城区中,普陀、徐汇、闸北、虹口区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力争万人拥有数要超过平均数26.6件。

表5 2011年上海市健身苑点统计结果

3 研究对策

3.1 四种类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布局设计要科学性与实用性

上海大型体育设施需全面规划远、近期建设项目,一次规划、逐步实施,并为可能的改建和发展留有余地;中型体育设施建筑布局要合理,功能分区明确,交通组织顺畅,管理维修方便,并满足当地规划部门的相关规定和指标;满足各运动项目的朝向、光线、风向、风速、安全、防护等要求;注重环境设计,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地形和天然资源(如水面、林木等),考虑地形和地质情况,减少建设投资。另外,微型公共体育设施(社区百姓健身苑点)要考虑幼儿体育、残疾人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的需求器材。

3.2 学校体育设施课余、节假日有偿开放

大中型公共体育场馆应当全年向市民开放,每周累计开放时间不得少于56个小时,及每天累计8小时开放,特别是利用早晨6:00~8:00和傍晚4:00~10:00的非工作时间的开放。法定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当延长开放时间。公共体育场馆应当对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市民实行优惠,在全民健身日等规定时间向市民免费开放。特别是学校体育设施在居民附近,具有很大的方便性,学校应当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学生开放体育健身设施。在不影响教育教学的情况下,公立学校的体育健身设施应当向市民开放。学校体育场所开放后,会涉及到管理成本提高、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可以委托专业体育公司管理,有偿开放,适当收费,但不能按照商业型体育收费。

3.3 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参与验收新建住宅区配套健身设施

针对居民住宅区体育健身设施配套建设责任不落实的问题,新建、改建、扩建居民住宅区,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设相应的微小型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当通知所在地的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参与验收。建设单位按照规定配套建设的业主共用的体育健身设施,由业委会或者其委托的物业管理单位负责维修保养,维修保养经费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在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或者通过其他途径予以保障。

3.4 加强中型体育场地规划建设力度

我国曾在城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方面颁布过许多法规和规章,如“城市在规划企业、学校、街道和居住区时,应当将体育设施纳入建设规划”、“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等[4]。但长期以来,上海市在执行体育规划、保护体育用地方面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体育执法的效果仍不太理想。在旧城改造过程中,体育设施被占用后,国家有关“体育场地应先行择地新建偿还”的规定难以落实;新建、改建居民小区也没有按国家规定预留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或建设体育设施,造成体育设施欠账越来越多。

3.5 要颁布专项的法律法规

依据国家及上海有关法律、法规,并参照借鉴其他城市及国外的成功经验,对新建、改建、扩建公共体育场地及设施、资金保障、侵占体育场地的处罚等做出规定[5]。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保障予以明确;现有体育场地、新建体育设施用地、居民住宅区体育设施的建设将纳入规划管理[6];人均体育设施面积将逐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提供有偿服务时的收费项目和标准需经政府批准;对侵占、破坏体育场地设施,改变其性质用途的行为将加大管理和处罚力度。不仅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体育场地设施规划、建设和保护中的责任,也为全市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各个方面的政策支持。

4 建议

4.1 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需求偏好方面研究

城市与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不同,关系到公共设施的供给效率。上海不同区县的人口结构差异很大,不同区域差异很大,需求也各不相同,部分地区的特殊性也强。因此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研究应当从需求入手。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民需求的调查,更重要的是如何构建一种新的体制,对这些需求进行反应,并在决策中得到反映。

4.2 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具体方式和投融资机制研究

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存在着各种制度变迁的可能。目前,上海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是政府主导,很少量私人参与。由于不同的具体情况,往往会导致各种诱致性制度变迁的出现。因此,应该重视在实践上已经出现的各种变革,并积极总结经验,实现新的制度创新。

4.3 建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长效机制是公共体育设施有效建设与治理的关键。今后,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归根结底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建设、运营,如何保证建设效率,如何加强管理等。

4.4 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监督机制研究

目前的研究更多着眼于如何发挥政府、媒体、社区组织等主体的监督作用,而对监督机制的阻碍因素以及如何建立一个符合市民利益和上海特色的可行的监督机制的研究不足。

4.5 加强微型公共体育设施的安全与风险和科学人文研究

健身苑点的器材是开放式的,老人与小孩是常客,器材的适用性与安全性,是否有专家组设计与认证。健身苑点千点一色与外地没有差异,更没有上海特点,是否适合国际大都市各类人群的需求。社区居民在锻炼中,人身意外伤害事故的规避问题,锻炼保险是否可以统一购买。露天设施没有防雨、防晒、防风、防寒设施,健身设施老化严重。保养、维修、看护人员的工作职责的指导。公示牌缺少联系人紧急电话。器材的科学与正确使用,设计不同设施与器械的科学锻炼流程与排序,使锻炼者有顺序。加强人文引导,每年可举办健身心得体会征文比赛和各项群体健身达人比赛。

[1]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2-33.

[2]郑家鲲,沈建华,张晓龙.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9,16(8):35 -39.

[3]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7-101.

[4]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执法检查情况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2):4-10.

[5]政协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制定《全民健身条例》的调研报告[J].体育工作情况,2006(7):2-9.

[6]齐立斌.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理论体系的架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1,25(2):4 -7.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Construction in Shanghai

MA Chengguo,JI Liu
(Key Lab of Education Ministry“Evaluating and Sports Intervening to Adolescent’s Health”,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This essay uses questionnaire research and on-the-spot interview,aims to survey and analyse the public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 situation of Shanghai which contains municipal、district、street(town)and community(village),sum to 18 districts.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ublic sports facility construct in all the districts need to improve the connotation;With the background of population boom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y is in high demand,and layout and design need to be perfect;Large-scale municipal stadiums basically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international standard;Middle-sized district level sport centers need to make balance between”gymnasium ,stadium,swimming pool”;The quantity of small size street level fitness center is low and the developmen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The miniature level community sport spot like JianShenYuan has set up a network system basically,and county area construction is not balanced.

public sports;sports facilities;Shanghai;current situation

G80-05

A

1004-0560(2012)03-0029-05

2012-02-11;

2012-03-14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0ZD&052);2011年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TYSKYJ2011019)。

马成国(1970-),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

季 浏(1961-),男,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健康促进。

责任编辑:乔艳春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设施社区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轻简小农机解决设施蔬菜大问题
民生设施非“摆设”
太原市61个村要建污水处理设施严禁直排入河
比亚迪集团扶贫
社区大作战
我国公共体育设施供需矛盾与解决路径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影像社区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