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荆州市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

2012-11-10 00:35郭晓华曾峻峰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荆州434025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 2012年8期
关键词:垃圾焚烧发电厂绿地

郭晓华,曾峻峰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景观设计研究——以荆州市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为例

郭晓华,曾峻峰 (长江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5)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作为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合理处理以及新型能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方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又一课题。以湖北省荆州市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景观设计为例,通过研究该类企业建设和环境特点,针对性地提出了适宜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景观设计的原则和措施。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可持续发展;环境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可再生能源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生活垃圾也有了新的认识,逐渐把它当作资源来看待和利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同时,减轻了社会对一次性能源的依赖,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然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作为工业中的新兴重污染企业,其环境景观的营造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根据该类企业的建设和环境特点,针对性地营造环境景观,对改善区域环境、生态效益及树立企业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1-2]。

1 项目概况

湖北省荆州市集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是国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示范项目,也是该市“十一五”规划5个重点能源建设项目之一。项目于2007年5月30日奠基,经湖北省发改委以鄂发改能源“2006”948号文核准,由荆州市集美热电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和营运。该项目位于荆州区拍马工业园,占地3.6hm2,总投资2.426亿元,建设规模为2台处理量为400t/d的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锅炉,日焚烧处理城市生活垃圾800t,装机1.8万kW。该项目投产后,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可达26.7万t,发电1.3亿kW·h,供热56万t。该项目的目的是将生活垃圾焚烧,转变成电能和热能,变废为宝。

2 项目分析及景观定位

2.1 项目分析

2.1.1 工厂

工厂的核心就是生产,所以不能把目光简单地放在外环境的绿化美化上,而要使植物配置与工厂的整个生产流程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使植物渗透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减轻各生产环节产生的负面影响,为生产服务。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主要有粉尘(炉渣、飞灰)、废气(SO2、NOx、CO、HF、二恶英)、废水、噪音(焚烧炉、余热锅炉、汽轮发电机组、泵、风机动力机械噪音)、恶臭(H2S/NH3)等[3]。

2.1.2 循环经济

该企业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应用于园林,即为了打造生态园林,按照资源的合理与循环利用原则,在规划、设计、施工、养护等各个环节中,最大限度地节约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

2.1.3 植物

植物是有生命力的元素,在绿化、美化企业的同时,能提高生态效益。故该项目在品种上注意适地适树(乡土树种),选择抗性强、有滞尘能力、能吸收有害气体并能有效提高生态效益的树种;在植物配置上注意品种丰富,乔灌藤草复层种植,形成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

2.2 项目定位

将该项目定位为打造生态型花园式工厂(图1)。以植物造景为主,提高物种多样性(其中乔灌草、落叶与常绿、针叶与阔叶搭配,吸引鸟类、动物)、景观多样性(观花、观叶、四级景观交迭)、结构多样性(乔灌地被复层群落),选用乡土树种,不同的功能分区有针对性地配置植物,使植物既能健康生长,又可抵抗、吸收各种有害物质[4]。

图1 总体鸟瞰图

3 设计原则

3.1 生态优先

植物群落是园林绿地发挥其生态作用的基础,对于该企业绿地的建设,要将植物群落作为园林绿地的主体结构,始终保证绿地发挥良好的生态效益。

3.2 生产优先

明确绿地建设是为生产服务,设计者与建设方充分沟通,了解相关的安全需求,把保证安全、高效的生产放在第一位。

3.3 适境适树

充分分析垃圾发电厂的地域及地理情况,通过对其产生的负面环境因素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选用乡土树种及抗性树种,做到适境适树。

3.4 绿量控制

以叶面积为主要标志的“绿量”[5],是决定园林绿化生态效益大小最具实质性的因素。对于绿化用地有限的企业来说,以合理的复层绿地结构来增加单位面积的绿量,是一个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方法。

3.5 注重防护

针对各功能区环境质量及污染类型的不同,根据厂区内的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绿地,以满足不同的功能要求,以道路绿化、防护林带、观赏绿地串联起来,组成点、线、面结合的网络化绿地系统。

4 规划设计构思

4.1 规划布局

在对该项目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按照设计原则,贯彻“生态型花园式工厂”的设计思路,规划形成“两条轴线、五个节点、两个边界”的景观结构体系。

4.1.1 两条轴线

景观的主次轴,为重点绿化区域。主轴是以大门入口、厂前办公区、过渡区及生产仓储区为线;次轴是以次入口到景观瞭望塔为线。

4.1.2 五个节点

五个节点即1个入口景观节点、2个生态型节点、2个交通生态型节点。

(1)入口景观节点 在构图上体现循环经济,在设计上反映企业文化理念“生产、生态、生活”,该企业中生产起源于生活,又归结于生活,在生产与生活的循环中,无不渗透着生态的理念,亦是由于生态而起,又回归于生态的一种循环模式。

(2)2个生态型节点 强调设计的乡土性、多样性、生态性,以乡土树种为主,乔灌地被多样化组合,以自由的秩序,表现自然风光。

(3)2个交通生态型节点 注重设计的引导性、安全性、乡野性,在合理组织交通、保证安全视线的前提下,使景观具有多变的野趣。

4.1.3 两个边界

两个边界即外围防护边界和景观隔离边界。外围防护边界以抗性强的植物水杉+女桢的配置形式;景观隔离边界则以抗性较强且兼具观赏价值的植物广玉兰+夹竹桃+杜鹃(/栀子花)的配置形式。

4.2 详细设计

根据整个工厂功能分区和景观结构,总体设计将厂前办公区、露天仓储区、职工生活区、生产区联系成一个整体。

4.2.1 厂前办公区

厂前办公区由主要出入口、岗亭、综合办公楼等组成,是企业对外联系的枢纽,是人流集散的中心,这里的环境反映了一个企业的面貌,因此其景观风格应追求简洁大气,必须充分展示企业精神和企业品牌文化形象,并注意企业文化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与统一。

设计方案中,着重考虑出入口周围,将它与周围景观分别开来,选择毛竹进行丛植。竹具有很好的精神内涵及观赏效果,历来是中华民族喜欢的树种之一。同时,竹的线条柔和,在严肃规则有序的景观中获得一种安全认同感。

中心区由几个大型的组合花坛将空间进行分割和围合,形成主次干道。主干道植白玉兰做行道树,次干道以深山含笑,使空间具有识别性,引导组织交通。

花坛布置在主干道中心,周边用金边黄杨、红继木做循环装布置,寓意“循环经济”,中间用黄石、罗汉松、苏铁精心布置成小品,形成主景。此中心花坛位于主要出入口及办公建筑之间,既形成主景,成为视觉焦点,又增加了景深,扩充了空间感。周边花坛绿地内用银杏+桂花+紫薇(含笑/鸡爪槭)+杜鹃,形成复层植物群落。

办公区种植八角金盘、栀子花、山茶、樟树、红继木、金边黄杨、罗汉松。办公楼前以(山茶/红继木/金边黄杨)+罗汉松+香樟;周围用八角金盘/栀子进行围合,边上种植鸡爪槭+樟树。

4.2.2 储藏区

主要有灰库及干煤棚等设施,景观设计上考虑以粉尘隔离、防火为主。

该厂露天仓储区由于堆积的煤块属于可燃烧物质,一切工作必须首先保证该场地的消防安全,同时不能影响堆场的操作。仓储用地的绿化布置宜简洁,东向为保证消防通道的宽度和高度,选择干性高,冠大荫浓的樟树作为行道树。

对于场地西面的可绿化用地,主要建设了以防风滞尘为目的的多层复合绿地,选用高大乔木臭椿、枝叶繁茂的珊瑚树绿篱和地被植物麦冬这3种滞尘能力较强的植物。植物与其周围加以很好地隔离,对煤灰粉尘污染职工生活区以及生产区作以屏障防护处理。

4.2.3 生产区

生产区的绿地景观设计风格简约、规整,运用规则的几何线条来暗示生产过程中所必需的秩序与和谐。主要运用广玉兰+紫叶李间种作为行道树。在隔离地带采用夹竹桃,有绿化可能的地带,尽可能地增大“绿量”。

4.2.4 职工生活区

包括职工宿舍楼及食堂、浴室。环境景观应为职工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交流的场所,景观风格必须精致、实用,特别要重视和谐、清幽景观空间的打造,同时要注意避免食堂对宿舍区的噪声和卫生干扰。在进行设计时根据厂地规划的实际情况,在植物搭配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了长势茂密、对有害气体抗性强、吸附作用和隔音效果好的树种。下层:栀子、鸢尾、八角金盘、月季、龟甲冬青;中层:蚊母、紫薇、鸡爪槭、罗汉松;上层:桂花、合欢、国槐[6]。

5 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对生态和环境影响的复杂性,在进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环境景观设计时需要更多地针对企业建设的特点,对污染源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从生态、经济、科学和艺术的角度出发制定有针对性的、操作性强的景观实施方案,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景观绿地的美化和生态效益。

[1]周启星,魏树和,张倩茹.生态修复[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程先斌.火力发电厂厂区植物景观配置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2007,(10):45.

[3]苏 维.火电厂绿地建设研究——以义马锦江煤矸石电厂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4]徐 君,劲 松.环境污染的植物修复技术及其应用前景[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21(6):35-38.

[5]周坚华,孙天纵.三维绿色生物量的遥感模式研究与绿化环境效益估算[J].环境遥感,1995,10(3):162-174.

[6]严 俊.抗污染树种的功能与应用[J].江苏林业科技,2007,34(5):50-51.

10.3969/j.issn.1673-1409(S).2012.03.006

TU983

A

1673-1409(2012)03-S020-04

2012-02-22

郭晓华(1984-),女,河南焦作人,硕士,助教,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植物造景。

猜你喜欢
垃圾焚烧发电厂绿地
破坏发电厂
破坏发电厂
发电厂的类型(二)
垃圾焚烧锅炉长周期运行受热面设计优化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驻马店市绿地内草坪改造及养护管理
走进绿地
克拉玛依城市防护绿地树种的选择和配置的探讨
环境保护部将推动垃圾焚烧企业做好“三件事”
城市垃圾焚烧发电发展现状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