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物

2012-11-15 04:50
中国科技信息 2012年21期
关键词:人才

科技人物

吴硕贤院士:建筑声学专家的诗境人生

虽然是深耕于建筑与环境声学领域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但出生于诗书之家的吴硕贤自小熟读古诗词,至今仍保留着吟诗作词的雅兴。他业余创作的一首首诗词,成为其学习、工作、生活经历的见证,让我们从中还原出他丰富的人生经历。

“世事因缘虽靡定,酬勤天道信无殊”

走进吴硕贤办公室所在的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红楼,这座古朴的建筑让人感觉十分舒适。

“这种楼冬暖夏凉,楼高又有外廊,窗户也没有那么大,可以起到隔热的作用。岭南一带多雨,设计深房檐既可以遮阳又能避雨。”学以致用,在吴硕贤眼中,好的建筑必须充满对人的关怀。

“边缘领域拓荒始”,吴硕贤是我国建筑学界和声学界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因此他的研究侧重于关怀人们的听觉,“建筑环境不仅要美观,还要品质好。建筑设计也要以人为本,例如把噪音减少到最小,又如使音乐厅、剧院的设计达到最佳的音响效果。”

吴硕贤首先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噪声控制开始。他在20世纪90年代初,首次阐明声学虚边界原理(虚墙法),并推导出混响场车流噪声简洁公式,较好地解决了国际上20多年来未能解决的问题。

这一创见被英国《声与振动学报》匿名审稿人誉为“独创性的思想”;1992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大会评价“虚墙法”“以一种新的思想做出了非常有价值的贡献”。

在建筑声学领域,吴硕贤也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很多人喜欢中国民族音乐,但可能并不知道,由于对民族乐器的声功率缺乏系统科学的测定,长期以来我国对戏曲音乐演出场所的声学设计,沿用的是西洋音乐厅和歌剧院的标准。

为改变这一状况,吴硕贤再次“边缘领域拓荒始”,与团队对扬琴、二胡、笛子、葫芦丝等几十种民族乐器进行声学测定,使得民族乐器第一次有了准确翔实的乐器声功率的科学数据,为民族音乐厅的声学设计奠定了科学基础。

吴硕贤提出了厅堂响度评价新指标和计算公式,首创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软件与声学分析程序链接以分析室内音质,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广州歌剧院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和大型公共场所,为听众提供了高水准的声学环境。

2005年,吴硕贤当选全国建筑技术科学领域首位中国科学院院士。消息传来,吴硕贤却心情平静。“世事因缘虽靡定,酬勤天道信无殊。”从他的《偶得》中,我们也许可以发现他成功的秘密:勤奋、坚持与从容。

“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

2007年,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成为我国建筑领域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吴硕贤担任实验室主任和“亚热带建筑物理环境与建筑节能”团队的学术带头人,科研工作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正如他诗中所写:“自信才思犹未尽,再铺华卷写新诗。”对于学校提供的优越环境,吴硕贤深有感触。他说:“自从我来到华工,学校给我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从‘211工程’把我列入培育项目,到建筑声学实验室的建设,再到首先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都为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实现了我在建筑科学领域多作贡献的夙愿。”

“一个优秀的团队,需要善于研究、解决问题的帅才;需要年富力强的专精骨干;需要良好的学风,团结、不内耗的氛围。”吴硕贤表示,团队合作才能攻坚不懈,做出成果来。

“吴老师是一个严谨而随和的人。他对待科研有股执著劲,学习上他要求严格,生活里又关心大家。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我们都潜心科研心无旁骛”,学生们这样评价吴硕贤。

领军人物自身的人格魅力形成了榜样力量,凝聚力的作用清晰可感。“吴老师儒雅得体,文理兼通。虽然总觉得赶不上他,但我们心里总是以他为标准”,团队成员这样说。

2012年11月17日,即将迎来华南理工大学60岁的生日,爱写诗的吴硕贤院士又出新作:“华工六十庆,校宇焕然新。翡翠镶南粤,栋梁育茂林。传承循古训,创造越先人。弟子欣来贺,弦歌诵入云。”

信息化建设的领跑者——记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副站长单懿博士

科技群英谱

今年4月初,全军首个军用“软件园”落户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消息一传出,立即吸引了部队官兵的眼球,引发了军内外“军迷”热议。

担纲“软件园”筹划、设计、组织和管理工作重任的,就是单懿。

单懿,南京军区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副站长兼高级工程师,军区引进的首位计算机网络博士。近年来,单懿在推进军区信息化建设中一路领跑:组建首支网络安全防护分队,攻克信息网络安全防护难题数十项;参加总部和军区重大演习十余次,成为军区指挥信息网络首席专家,军区“334工程”领军人才;2011年,参与研制的某信息化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促进了部队基于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大幅跃升。

双管齐下畅通“信息血脉”

对部队指挥员来说,军队信息化网络就是作战指挥的工具,可谓人人皆知。但鲜为人知的是,指挥网络的值勤系统源代码还是单懿在11年前刚出校门时写下的。

2001年6月,单懿来到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当时,军区的信息化网络就像拿着算盘统计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车辆,数据分析耗时费劲不说,误差还非常大。站里多次组织人员攻关突破,却屡试屡败。情急之下,站领导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单懿。

初来乍到不懂业务工作,单懿就一个节点一个节点进行网络分析;没有参考资料,他就向母校的老师请教、到网上搜索,很快完成了系统的设计。他把战区指挥网络每个角落都仔细摸了一遍,不仅实现了指定的功能,还根据一线人员需求进行了拓展。

1个月后,这套系统一经投入使用,就把战友们从繁杂的人工计算中解脱出来,检测速度和精度也实现了质的跨越。

初战告捷,单懿一战成名。赞美声中,他又做了一个大胆决定:要对指挥网络“动手术”。原来,单懿发现升级后的军队信息化网络,网上信息不经区分蜂拥而上,导致网络速度慢,核心信息经常被阻隔、堵塞。

在那些起早贪黑、废寝忘食的日子里,单懿查阅了上万份的资料,带着团队跑遍了所有系统部队,在摸清各类部队的信息需求后,大刀阔斧进行系统重构,终于将网络通信速率加快了好几个等级,通信质量也明显提高。

多重防护打造“信息神盾”

网络监控室里红灯闪烁,警报长鸣,一种新型木马病毒大肆入侵战区指挥网络,扫荡虚拟空间如入无人之境。情况万分危急之时,指挥员果断点将单懿。

奉命赶到现场后,单懿仔细分析了“敌我”态势,果断启动网络防护应急机制,设置专杀工具,对入侵病毒进行“分割围歼”,打了一场漂亮的“网络反击战”。

木马病毒全线溃败,单懿却仍高兴不起来,他深知“没有牢固的安全屏障,网络就永无宁日”。单懿决心为战区信息网络构筑一道安全防护的网上长城。

他从一张白纸起步,对战区信息网络进行全面扫描,综合分析各种因素,从技术手段、政策法规、值勤管理、工作机制等环节入手,搞好“顶层设计”,解决“疑难杂症”,成功构建了网络安全综合防护体系。

成果初现,单懿并不满足。他在各级安全中心安装节点系统,构设多层“防御堡垒”;研制出“战区指挥自动化网安全值勤管理系统”,成功解决了指挥网安全事件多级别危害评估和分布实时响应的难题,实现了对网络地址资源的控制和安全值勤管理的统一,大大提高了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单懿还和同事们一道,编写出20余万字的网络安全防护培训资料,整理汇编了《网络安全防护管理规定》,为指挥网络铸造了一道坚不可摧的“信息神盾”。

披坚执锐突破“信息烟囱”

本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较量,一支优势占尽的“红军”,却因为指挥所开设在“蓝军”伏击阵地上,遭受猛烈攻击,指挥瘫痪,全盘皆输。演习之后,一位军区领导忧心忡忡地说,长期以来,战区指挥网络传输必须依托有线信道,就如同武士的“软肋”,在未来战场上只会处处挨打。

首长的忧虑深深地激发了单懿军人骨子里的血性。回来没多久,单懿就把一份攻关计划送到了领导的案头,他决心突破这一军区久攻不下的“信息烟囱”。

单懿在总结以往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胆跳出传统的思维模式,提出了利用卫星接收装备实现无线传输的设想,随后就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试验中。直接组网行不通,他就多重转换迂回包抄;信号衰减严重,他就采用设备反复增强;传输速度缓慢,他就另辟蹊径搭建信息“网桥”。在经历成百上千次的失败后,终于实现了连续稳定的无线网络传输。

2011年,单懿领衔的某项目再次荣获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事关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工程,是信息系统向武器平台和作战分队延伸的重要环节,是多年来迫切需要解决却始终未能解决的难题。

又是一场异常艰苦的攻坚战。他带领课题组对数百个子系统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攻克了数十个技术瓶颈,终于在技术鉴定前,高标准达到了总部提出的要求。后来,该系统成为全军相关领域的“国家军用标准”,定型后被总部列装全军。

潜心帮带培育“信息卫士”

“你的成绩已经很突出了,什么样的高度才是你的终极目标呢?”在驻地某高校作报告时,一位大学生向单懿问道。他的回答是:“要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凭哪一个人的力量都是渺小的。所以,打造信息化建设的‘人才方阵’,是我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我的终极目标。”

站里的同志都知道,只要有年轻人请教,即使再忙,单懿也会放下手中的工作,耐心细致地释疑解惑,直到他们弄懂为止。

2007年,年轻干部高建平参加某军事理论课题评选,写完初稿后请单懿指导。单懿不仅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还亲自动手做了大量修改,甚至连标点符号和错别字都一一更正。课题评奖时,为了感谢单懿,高建平悄悄把他的名字加了上去,单懿看到后一笔划去,淡然说道:“你们的进步,就是对我最好的奖励。”

在某指挥自动化工作站,至今还流传着单懿给部属当工作“备份”的故事。单懿任室主任期间,4名部属中有3人提出要报考研究生。

当时网络安全室刚刚组建,正是需要人手的时候。但单懿不仅极力支持他们报考,还建议站里适当安排时间让他们复习。单懿的理由很充分,他说:“如今的信息化领域,今天是人才,不代表他明天还是人才,积蓄人才发展后劲就是积蓄单位发展后劲,不能做用得顺手就拽住不放的傻事。”后来,这3名同志不负众望,均考取了研究生,而且学成归来后都成了站里的骨干。

几年来,经单懿帮带的同志,10余人成为科研技术骨干,62人成为军区网络安全防护人才,18人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奖,30余人次在军区重大军事演习中担纲挑梁。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揭晓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0月19日公布了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获奖者名单,来自尼日利亚、英国、日本、巴西和美国的5位女科学家获奖。

此次获奖的5位女科学家分别是尼日利亚大学教授弗朗西丝卡·妮卡·奥克克、英国约克大学教授普拉蒂巴·盖、日本东京理科大学教授黑田玲子、巴西南里奥格兰德联邦大学教授马西娅·巴尔博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所和科罗拉多大学教授德博拉·金。

她们因在气候变化、电子显微镜、神经组织退化疾病、水的特性和冷却分子等研究方面作出突出贡献而被授予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公报中说,这5位杰出女科学家让世界能更好地了解自然,她们开创性的研究与发现改变了人们对物理科学许多领域的思考方式,为科学与技术作出了开拓性贡献。

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法国欧莱雅集团联合于1998年设立,每年评选出5位来自全球不同地区的杰出女科学家。

该奖最初只针对生命科学领域,奖金为每位获奖者2万美元。

从2003年开始,评选领域扩展到其他科学领域,奖金也增加到每位获奖者10万美元。

2013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奖颁奖仪式将于2013年3月28日在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举行。

国家将选拔百名特支计划领军人才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今年我国将选拔100名左右“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为加快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造就宏大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今年中央启动了“国家特支计划”。

这一计划将百千万人才工程纳入统筹实施,设立“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评选平台。

据介绍,按照“国家特支计划”的总体部署和目标要求,“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围绕国家基础学科、基础研究领域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工作需要,重点选拔引导基础理论原始创新、推动基础学科创新发展的领军人才。

根据“国家特支计划”选拔方案,2012年“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共选拔100名左右。按照“国家特支计划”遴选要求和标准条件,将坚持能力、实绩和品行等选拔条件相结合,严格遴选,确保人选质量。

据了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在今年首次遴选工作基础上,研究制定“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选拔实施细则,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创新选拔机制,保证“国家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平台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保证百千万人才工程的顺利实施。

另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站消息,各相关单位的推荐工作,须在2012年11月5日前完成推荐材料报送工作。

今年9月份,经中央批准,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11个部委最近联合推出《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国家特支计划”,也称“万人计划”),准备用10年时间,面向国内分批次遴选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给予特殊支持,加快培养造就一批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坚强支撑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饶毅:比起创新,我们更缺认真执着

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年代,非科学界不一定认识到我们的科学界与世界的距离还很大,不仅与世界的距离大,就是在亚洲,也与日本有相当的距离,比如北大、清华的科学研究水平仍相当落后于日本的京都大学和东京大学。1949年迄今,19位日本人获诺贝尔奖,其中16位基于日本本土的工作,绝大多数是自然科学。而我国本土的自然科学尚未突破零。

我国传统对于科学不利的影响,大家都清楚:对创造性不够鼓励,儿童背书,成人注经,生怕离经叛道;而西方科学的发展,与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有很大关系。现在我们国家也很清楚,创造性对于科学发展很重要,国家高度发展也需要创新。

而我们忽略的一个简单问题是:在目前我国科学界,可能全社会,很缺乏认真执着。这不是我国的传统的缺点,即使在我国近代也不是这样。比如,1950到1970年代,我国的物质条件不好、社会也走了很长的弯路,但并不缺乏认真和执着。当然,在错误的方向认真和执着可以带来灾难。

在我国的物质条件比较差的时代,主要依赖认真和执着,在生命科学方面出现了杰出成果,有袁隆平1964年到1974年研制杂交水稻、张亭栋1973年发现砒霜治疗白血病、屠呦呦和523计划的合作者发现青蒿素、1987年王振义发现全反型维甲酸治疗白血病等。

在物质条件显著提高后的今天,为什么我国科学界缺乏认真执着,猜想也许与社会相关。

另外,认真执着有多大的用处?也许一般社会上会有人担心:认真执着对于杰出的科学成就、对于社会的高度发展,用处也许不大。

这里,我们可以用科学方面的事实来说明,只靠、或主要靠认真执着,也可以做出重大科学成就,也可以领先世界。

我自己专长在生命科学。国际生命科学界都知道,我们的邻国日本在生命科学上有出色的成就。而我自己用多方面判断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的生命科学之所以出色,创造性并非其强项,主要因素是认真执着。

这不是我的个人偏见,而是分析日本最优秀的生命科学研究,比较世界上同类研究而得出的结论。当然,世界上认真的不只日本一个国家,德国也很认真,不过德国还有深刻的优点,这也非日本的特长。

一百年多前的1897年,日本的志贺洁((1871-1957)就发现导致痢疾的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对人类有贡献。多年来,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日本在生命科学方面,已经做出多个有资格获诺贝尔奖的工作,包括已故的蛋白激酶C(PKC)发现者西塚泰美(1932-2004)和分子神经生物学先驱绍正作(1929-1992),以及健在的竹市雅俊(1943-)。另外,在结构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细胞自吞噬)等学科,日本还有堪当诺贝尔奖的研究工作,这些迄今并未获奖。

在这样的工作基础上,今年,日本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对多能干细胞的研究,其成功的原因支持我以上的分析:不是以创造性为主,而是以认真执着为主。山中的思路、途径、方法,比如细胞命运可以通过基因改变(如美国Weintraub发现的MyoD)、存在对多能干细胞重要的特异基因(如德国人发现的Oct4)、干细胞与分化细胞基因差异,等等,都有人建立、创造,或者当时也有其他人在做,但山中伸弥以及他领导的实验室以认真执着取胜。需要指出的是,山中的工作很重要,不过最后是否应用他的方法来做有治疗作用的干细胞,其实结论未定。干细胞与再生医学,都还有路要走。

知道同行业日本情况的人多半会同意一点:日本在很多方面都依靠认真执着勤奋而做出优秀的工作。认真执着对日本的国富民强也可能是很重要的因素。甲午战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赴日留学;而我们今天更应有学习日本和日本人长处的气度。

在自然科学、也在各个行业,我们当然要继续鼓励、培养、支持创造性,但我们也应该强调、而且应该比较快做到认真和执着。

高度的创造性,可能只是少数人能做好,我们应该有环境发挥他们的作用;而认真执着,是大多数人都不难努力就可以做到的。所以,也许我们国家目前情况下首先和普遍要追求的应该是认真执着。

(作者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人才
人才云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毛遂自荐
“三高人才”风采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