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元素个性化 红色革命人性化

2012-11-22 04:04胡丹丹
电影评介 2012年21期
关键词:秋之建党革命

一、爱情献礼片突破传统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是被人们视为对爱情及其美好的一种肯定。不管是古往今来的诗词歌赋,还是在国内外的影视作品中,爱情及爱情元素向来是创作者与受众们最喜欢选择和最容易接受的人类情感之一,著名的电影大师巴赞说过,电影是一种特殊的爱的艺术。这也是对用影视的手段表现爱情的一种肯定,不仅一般的影视作品偏爱这一主题,如今的红色经典也为这一种爱锦上添花,而相应地这种爱能更生活化地诠释红色革命及革命情侣等诸多情怀,更为今年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增添一份惊喜。

2011年已上映和将要上映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影片的类型除了讲述重大的革命历史事件、歌颂革命历史人物和英雄人物、展现时代精神和军人风姿等较为常见的题材外,较为突出的是增加了阐释革命爱情的影片,如《湘江北去》、《秋之白华》和《情归陶然亭》等,突破传统红色经典中提倡的刻意淡化和避免爱情这一元素的使用,而上述几部红色影片作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将革命中的爱情元素作用放大到显主题上面,而不再是刻意淡化或隐晦地放置于主题表现手法之外,这在以往的献礼片以及红色主旋律电影中都十分少见。

总的来说,为建党九十周年而准备的这批献礼片不仅比以往的献礼片的取材更广泛,表现手法更多样化,对革命的认识和革命情怀的阐述也开明不少,下面本文将简要论述几部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是如何突破爱情这一元素的使用,为本次红色献礼片锦上添花。

二、爱情元素个性化

说到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最常见的题材莫过于重大历史事件的呈现和历史革命过程中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展现,而爱情在这类电影中,一直是作为陪衬革命的一个因子,为了进行革命、实现革命可以轻易地放弃谈论爱情或牺牲爱情,尤其在革命最动荡的那些时候,爱情对任何参与革命中的人来说是件奢侈品,或说是为了更好的完成革命使命的贡献品,毫无自己的地位或个性而言,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陪衬。但这种表现形式忽视的是,不管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还是伟大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亦或是革命巾帼们如宋庆龄、向警予等,都是平凡的人,都有着和普通大众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有着对爱情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而以往的革命题材电影中有意无意地为突出伟人们和革命先驱们的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而抑制了他们对于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淡化了爱情这一元素对于他们及其事业的影响,弱化了革命者们身上人性化特点的表现,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爱情这一词汇所具有的个性化表现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革命具有的人性化特点,还记得《建党伟业》中蔡锷对小凤仙说的话“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道出了多少革命烈士和勇士们的辛酸和无奈。

也许对于很多女性朋友来说,《建党伟业》中蔡锷与小凤仙的那段简单的对话,以及蔡锷对小凤仙说的那句“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虽然道出很多革命烈士和革命勇士们的无奈和辛酸,同时也让人们熟知的革命先驱者蔡锷身上多出些许的柔情和身处乱世的无奈,使得蔡锷这个革命先驱者的形象更具生活化气息,相比之前同类革命题材的电影中对爱情戏的处理来说已经是一种进步,至少让蔡锷与小凤仙的感情,尤其是蔡锷的形象在众多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描述中鲜活起来。之后不论是《秋之白华》、《情归陶然亭》,还是之前的《恰同学少年》、《湘江北去》,爱情元素被提上了显主题的表现桌上,并逐渐成了重要的、甚至突出的电影表现手法和人物情感营造的重要手段之一,爱情所具有的魅力,爱情所带来的美好,爱情元素在红色革命影视作品中的个性特色也凸显出来,爱情之于影片的主题也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如果按爱情这一元素在剧中所占的戏份和重要性来分,暂且可以这样归类:影片《建党伟业》虽仍然沿袭传统戏路为表现蔡锷的革命决心淡化处理他与小凤仙之间的情感,可给出的火车离别的一段却是对他们之间的感情做出正面的肯定,允许爱情元素正面出现在红色献礼片中,算是一种开始,一小步的进步;影片《湘江北去》和《通道转兵》很朴实地描绘出青年毛润之和杨开慧、张吉安和吴阿溪之间的爱情,这两段爱情发生地自然而质朴,过程自然而清新,爱情元素已经不是简单作为陪衬而出现,更不是只允许其“才露尖尖角”,而是作为影片中的一个叙事主体来进行叙述的,把爱情元素融入革命过程中,融入了革命日常生活中,让爱情可以光明正大地陪伴在革命的身边。属于革命爱情影片的《秋之白华》和《情归陶然亭》则更是将瞿秋白和杨之华、高君宇和石评梅之间至真至诚的感人爱情全面呈现在观众面前,影片在一定程度上是完全从爱情的角度来表现和展示革命先驱们的革命情怀,将爱情元素放置在于革命使命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从人类普遍情感层面而言更具革命感染力的元素上,革命不再是红色题材中最显眼的词汇,纯真的爱情,相扶相持的爱情,爱情地位的上升,革命中的爱情逐渐得到升华,与革命水乳相溶,是对红色爱情及其作用最好的阐释,因此在众多的革命献礼片片中,这些影片成为别具一格的类型。

三、红色革命人性化

如果说在《建党伟业》这部全景式再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段时期内的多个重要历史事件中蔡锷和小凤仙的段落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它完全可以隐匿于其他更重要、更具叙事价值的事件中,但在一部120分钟讲述这么多历史事件的影片中却还是留给他们这样的一段表现时间,也许是有着商业化的考虑,但确是一种电影表现手法上的突破,本部影片也因为他们的这一段惜别多生出一些人情味,减少些许枯燥感。

而在影片《湘江北去》和《通道转兵》中,两段年轻人的爱情戏份成为影片多条叙事主线中的一条,也是影片重点表现的内容之一,为影片增色不少。

影片《通道转兵》讲述的是1924年红军如何在受到重大损失后转战湘南边城通道,并在危机四伏、军情急迫的情况下及时改变行军策略,顺利进行通道转兵并摆脱了困境的故事。影片在侧重表现伟大领袖毛泽东处于政治低潮、疾病缠身却仍尽心尽力、呕心沥血地忧党忧民,肯定其杰出的军事才能,同时插入了张吉安和吴阿溪的爱情,且和前一条主线是并列前行的,使得本是一部政治色彩浓厚的电影的说教性和宣传性弱化不少,率直坦诚的吴阿溪可爱、执着,尽忠职守的张吉安诚实、憨厚,两人上演的女追男版的爱情虽然以张吉安的英勇就义结束而让人惋惜不已,但在情感层面上,这一段爱情元素的加入却拉近影片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即使不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也会因他们之间的这段清新自然的爱情故事而动容。而如果说《通道转兵》中张吉安与吴阿溪的爱情还算是老套,还是一种常见的传统革命题材的表现手法(之前的一些影片和革命小说中也出现过类似的相爱的一方死于战场,激励另一方顽强的将革命进行到底的片段),那影片《湘江北去》中毛润之与杨开慧的爱情则一定要属这一类中的一枝独秀。

影片《湘江北去》讲述的是以毛泽东、蔡和森等为代表的一批热血爱国青年就祖国的未来进行思考和斗争的故事,是一部洋溢着浓厚的青春革命气息的影片。影片除了侧重对他们一批年轻人的爱国热情进行渲染外,另一个侧重点就是青年毛泽东与杨开慧青涩而平实的恋情,影片在表现着两个人的感情时有意淡化处理了毛润之与陶斯咏之间的感情。电影中有几次这样的重复镜头:短发的杨开慧静静地站在自家门前,一脸平静而略感期待的看着前方,不一会儿毛润之的身影就越来越大直到两人对视;每次在火车站时,不管是青年毛泽东离开,还是杨开慧母女离开,杨开慧都会扔给青年毛泽东一张写着几句诗的纸……这似乎就是两个人全部的交流——羞涩而纯洁、平实而至诚。话不用多说,情不必溢表,他们的感情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基础之上,两人用爱情表明对革命的热情和追随,亦用革命见证彼此之间的爱情,将一种融入平常生活的爱情过程表现在观众面前,以一种肯定和鼓励的态度肯定“爱情”元素对红色革命的促进作用,这个小巧而精致的子主题元素让年轻的革命者的形象鲜活起来,让人印象深刻,使得影片的青春气息更浓烈,尤其是对年轻一代,情感更容易得到共鸣。

由《通道转兵》中朴实的爱情到《湘江北去》里纯真而青涩的恋爱,爱情元素的身影在红色革命中逐渐清晰,形象也逐步丰富,个性化的爱情元素的作用对红色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得到正视。

如果觉得《湘江北去》中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还不足以说明近来革命题材作品对爱情的偏爱,那么《秋之白华》绝对会让你改观的。向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的红色电影《秋之白华》在某一界定上可以说是一部纯粹的爱情影片,影片讲述1924年到1935年中国革命风起云涌的大时代中,共产党小组最早的一批组员中的两个知识青年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的相识、相知、相爱和相守的故事。影片以一种诗化的镜头语言向人们娓娓叙说着知识青年瞿秋白与新独立女性杨之华的浪漫情史,“他们因觉悟而革命,因革命而相爱,因相爱而勇敢,因勇敢而从容。作为革命者,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作为青年,他们为纯真爱情和美好生活投入全部热情”。[1]

“秋白之华,秋之白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两句不仅很好的阐释出瞿秋白与杨之华之间感情的契合度,更是将革命情怀融入到他们的爱情中,将爱情之力化为革命的动力,在感受爱情浪漫的同时,将革命的直接性与残酷性较好地融化于其中,让人既感受到他们彼此之间感情的细腻,更感受到中国动荡时代对于他们的考验和责任,进一步生活化革命这一个本来残酷的主题,较好地实现以个性化的爱情升华革命的主题,爱情元素在本片中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革命因素。可以说影片《湘江北去》侧重的是年轻一代对革命的热情带动纯真的爱情,而影片《秋之白华》则是一部用唯美浪漫的爱情书写一段艰难且必要的革命旅程,用爱情经历着革命,因革命享受着爱情,最后爱情与革命相依相持,自然地融为一体……这使得本部电影成为众多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中具独辟蹊径的一部爱情红色颂歌。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点评此片时表示,“这部影片既是一部献礼片,同时又是对献礼片模式的颠覆。把人性还给革命,可能是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2]

由上述的几部影片的分析可知,爱情元素在红色革命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地位,其在剧情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有目共睹。总的来说,革命题材中的爱情模式及其表现形式的颠覆和创新从《建党伟业》中开始,经过《湘江北去》和《通道转兵》,到现在的《秋之白华》,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爱情元素在革命题材作品中的运用由晦涩到自然,再到成熟,上述的几部献礼片给革命中的爱情元素进行了一场由浅入深的洗礼,表现出广大电影工作者对革命爱情的尊重和礼敬。几部影片从不用角度和侧面全新审视了爱情元素在革命进程中的作用,重新定位爱情与革命的关系,不是爱情陪衬革命,也不是革命促进爱情,二者的关系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更符合人物性格和情感的发展,也是此次建党九十周年献礼片中最具特色、最有开拓价值的地方所在,也是值得广大电影工作者借鉴和超越的参考:与其堵塞压制一些人本来的情感,不如疏导和引导它们,只要方法正确得当,即使是最自私、最个人化的爱情,可以成为一柄好剑,一方良药。

注释

[1]张悦:《秋之白华:关于革命爱情的独特解读》,中国艺术报,2011.2.25,第004版.

[2]《建党90周年影视剧盘点·主旋律题材突破商业瓶颈》,中国文化报,2011.07.08.

[1]张悦:《秋之白华:关于革命爱情的独特解读》,中国艺术报,2011.2.25,第004版;

[2]《2011献礼影剧:电影初步统计献礼片约50部》,综艺报,2011.03.08;

[3]《建党90周年影视剧盘点·主旋律题材突破商业瓶颈》,中国文化报,2011.07.08;

[4]汪景然:《专家研讨《湘江北去》青春励志气息 人物立体真实》,中国电影报,2011.06.23,第009版。

猜你喜欢
秋之建党革命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秋之萧瑟
特别推荐
秋之落叶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