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直播状态下电视新闻主播的职业素养和媒体责任探析

2012-11-22 05:57周满娇易广萍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张泉灵特种兵灾区

□周满娇 易广萍

特种兵是国家军队中担负重要的政治、经济、军事目标及其他特殊军事任务的特殊兵种,单兵作战能力极强,适合在各种恶劣条件下完成作战任务,往往是战争中决定着战局的重要因素。在新闻队伍里,要完成重大的宣传战役,在有充分的技术支撑的基础上,特别能战斗的新闻报道队伍是关键。这支特别能战斗的新闻报道队伍就是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我想这支特种兵团的组成应该也有电视新闻主播。他们全面驾驭和推动了电视新闻直播活动的顺利进行,并整体提升了新闻直播活动及新闻栏目的综合影响力和舆论公信力。

直播已逐步成为电视新闻传播常态,新闻主播应该成为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以中央电视台为代表的电视新闻直播蓬勃兴起。观众记忆中最深的应该数香港回归、澳门回归、三峡大坝截流、国庆50周年的国庆阅兵等重大历史事件。这些大型的电视新闻直播活动记载着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丰硕成果。进入新世纪以后,电视新闻直播活动无论是传播技术、传播手段还是新闻报道人员个体和整体素质,都有了更深层面的提高和突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自2003年5月1日开播到2008年,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后,新闻频道已经成功转型为新闻直播态全开放式平台,像全国“两会”报道、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以及神舟卫星飞天等大型电视直播活动,尤其是“汶川地震”直播的成功报道,在国际传媒领域都取得了良好的反响。2008年12月,我国50家电视机构负责人在北京签署协议,成立中国电视直播联盟。至此,由中央电视台牵头组织的国内最大电视新闻资源收集和播发平台正式投入运行。

伴随着电视新闻直播时代的到来,作为新闻队伍中的主力军,播音员和主持人也充分体现出了积极有为的媒体角色,成为了这个时代的见证和标志之一,具有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力,同时也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媒体责任,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从赵忠祥到敬一丹、白岩松,再到张泉灵等,这些政治责任、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准都非常优秀的新闻主播就是这一时代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他们决定着电视栏目的品牌和影响力,是栏目和新闻直播活动重要的成功因素。在我国电视事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媒体时代,在我国电视新闻传播方式逐步趋向即时传播的高科技信息时代,电视要保持它自身的品德和长久的魅力,新一代主播必须成为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这是由电视传播本质、媒体角色责任和职业素养要求所决定的。

新闻主播在新闻现场报道中所体现的媒体责任和职业素养

新闻主播在新闻现场报道中应具有怎样的媒体责任和职业素养?这里,我们以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播张泉灵在“汶川地震”中的报道为例。

强烈而坚定的媒体角色责任——“我得去现场!”

当新闻事件发生时,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与耳目的新闻记者在第一时间深入一线采访,是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天职。“5.12”大地震发生时,张泉灵甚至还没有从珠峰奥运火炬传递报道的喜悦中回过神来,更来不及休息,但她的第一反应是:灾情发生的时候是最需要记者的时候,我得去现场!她说:“这个时候去一线不是我个人的选择,而是一种职业的天性。”就这样,经过火线紧急报批,张泉灵搭上了拉萨飞往成都的飞机,深入最艰苦的灾区一线。这种强烈而坚定的媒体角色责任是一个优秀主播面对突发事件时作出的选择。这是新闻主播的首要媒体角色责任。

复合型全能新闻主播——“你现在是前方缺人还是后方缺人?”

“5.12”大地震发生时,在与央视相关部门领导取得联系之后,张泉灵问的第一个问题:“你现在是前方缺人还是后方缺人?”作为一位年轻的女新闻记者,张泉灵能够非常理智地问出这样的问题,除了其具有的大局意识外,和她一直以来扎实的采编播全能专业功底是分不开的。早在1997年,张泉灵就在央视国际频道新闻性专题报道栏目《中国报道》中尽显新闻主播多面手的潜质与干劲。几年下来,张泉灵练就了普通记者和主持人少有的专业素质,使她成为复合型新闻主播。坐在演播室,她能够以宏观的眼光,站在与记者不同的高度看待各种新闻事件的方方面面,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新闻事件的采访和与嘉宾的对话;作为记者,她能够走到一线,走到新闻现场。电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编线上需要无数的策划、编导、记者、编辑、主播等各色专业技术人员,熟悉并掌握采编线上的整套工作流程是优秀新闻主播的必备专业素质。平时以“特种兵”的要求积极训练,关键时刻才能够沉着应战,这也是优秀新闻主播必备的职业技能储备。

强烈的新闻敏锐性——“灾区的路到底怎么了?”

在前往汶川的途中,中断的通讯、坍塌堵塞的道路已经是摆在救援人员面前的难题,而从哪里着手报道灾情,从哪个切入点展开报道需要记者的沉着冷静。在这种千头万绪的状态下,张泉灵敏锐地选择了“从脚下的路说起”。于是,大雨泥泞中,张泉灵和同事们发回了他们在灾区的第一条报道。当镜头对着这条打通抗震救灾的生命线,焦急的观众看到了几乎半座山坍塌下来,掩盖了原本只有7、8米宽的道路,临着岷江的悬崖边上,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的救援部队冒着生命危险开挖生命救援线时,人们心中的焦虑和疑惑也开始释然。张泉灵给予观众的正是观众所想要的。5月14号,都江堰的幸福小区发现幸存者,救援者开始与死神搏斗。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把前方的救援和后方的民众紧紧联系在一起,张泉灵毅然提出直播建议,直播整个救援过程。同样,在赶往震中汶川的路上,张泉灵用她那敏锐的新闻眼光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在别人看来非常正常的小事,而她又用宏观的视角把这一件件小事报道成了感动的闪光点:漩口镇党委、政府在灾区临时搭建的救灾指挥部门前的三块牌子、耿达乡灾民想要的种子……

自我牺牲与团队合作精神——“我的报道已经接近尾声,导播却希望我坚持3分钟。”

电视是一个系统工程。在日常的报道中,新闻主播需要记者的积极配合,在遭遇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特殊时候更是需要从全局的高度来完成系统的正常高效运转。从张泉灵的汶川地震报道中,观众看到了一个顾全大局、坚定执着、顽强勇敢、机智敏锐、激情而又理性的新闻记者的形象。当然,从她在现场发回的报道中,观众也看到了表现平平甚至有些小差错出现的尴尬的报道场面。张泉灵说:“有时候,我准备了一大段精彩的内容,导播却突然告诉我赶紧收掉;有时候,我的报道已经接近尾声,导播却希望我坚持3分钟。”在这种情况下,张泉灵并不会因为自己准备的内容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出去而影响整个播出安排,也不会因为自己彼时的一线报道已经完成而不关注整体播出时段的内容安排,而是顾全大局,选择服从。

国际化的视野——“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可以帮助灾区度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可以汇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

国际化的眼光并不是以航拍的视角报道灾情,相反是以人性的眼光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在这场大地震中,外电普遍对中国大国形象表示好评,而张泉灵的报道从进入灾区的第一条报道就体现了细节的处理,在她的整个报道中始终都发挥着这种人性化的报道优势,对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堪称精彩的一笔。

而在这之后的《抗震救灾英模事迹报告会》上,张泉灵作为媒体唯一的先进代表参会。报告会上她把中华民族精神进一步做了延伸和提升,再一次表现出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新闻主播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她的报告《汶川,向世界报道》语言精练、感情真挚、视野开阔,最后的结语是:“一份帮助乘以13亿就可以帮助灾区度过难关,一份关爱乘以13亿就可以汇成爱的海洋,一份信心乘以13亿就是中国人的脊梁!”向全世界传递着她对祖国的信心、对人民的信心。

美国著名新闻顾问艾里·普里莫认为,如果把一档新闻节目获得成功的所有构成因素考虑进去,10个构成因素的话,主持人会占据其中8个因素,其他诸种因素的总和只占2个。像张泉灵这样站在新闻一线的新闻“特种兵”比较少,因而培养像张泉灵一样的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应是各级广电媒体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目标之一,成为新闻队伍里的“特种兵”也是各媒体新闻主播的实践意义之所在。

猜你喜欢
张泉灵特种兵灾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信任是最珍贵的资产
少年特种兵
少年特种兵
少年特种兵
张泉灵:做投资这几年
张泉灵:做投资这几年
特种兵
灾区笑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