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坚守下的暗战——以《隐蔽战线》为例看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的美学特征

2012-11-22 05:57兰景婷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谍战战线悬念

□兰景婷 郭 伟

2009年,一部谍战电视连续剧《潜伏》红遍大江南北,电视荧幕上刮起了一股谍战风。在建党90周年的2011年,谍战类的影视作品依然势头强劲,一些纪录片栏目如《见证》《重访》《人物》等也播出了一系列谍战题材的纪录片。CCTV-9纪录频道于2011年1月1日开播首日就播出一部谍战类的系列电视纪录片《隐蔽战线》,记录在隐蔽战线上从事情报工作的人们的故事,他们为了新中国成立和世界和平在隐蔽战线上和敌人斗智斗勇,不畏流血牺牲。我们在这些隐蔽战士们身上感受到的信仰的力量和他们对意义的坚守,正是这部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题。《隐蔽战线》在思想上是主旋律的,而它在主旋律的内核之外又有着丰富的表达方式,显现出当今谍战类电视纪录片特有的美学特征。

娱乐化的趋向

谍战这种脱离大众日常生活的事,对于今天的普通人来说具有极大的新奇性,严肃的革命政治性的内容在猎奇心理驱使的窥视之下,被披上了一层娱乐化的外衣。《隐蔽战线》里的人物,都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但是工作的特殊性又使他们在公众眼中具有厚重的神秘色彩。他们大多隐姓埋名,暗中活动。在当时极其艰难的处境之下他们是如何开展工作,又是如何传送关乎生死存亡的机密信息的,这部纪录片正好满足了人们这方面的好奇心。政治成为文化消费的一部分,情报、密电、各种情报手段使之具有了游离于政治、历史之外的娱乐性。

当今谍战类纪录片的娱乐化倾向还体现在人物的表达上更注重对人性和情感部分的挖掘。《隐蔽战线》里的主角是隐蔽战线上的战士,是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在《隐蔽战线2》第五集里,主角就是一位曾经战斗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一位美丽可爱的女性——张露萍。片中除了表现她与军统作斗争的过程,还再现了她的婚姻和情感经历,请到她的丈夫讲述他们的故事,用口述历史、情景再现等方式再现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为了革命理想离开新婚丈夫奔赴情报工作一线的画面。张露萍身着红衣服拉歌的场景、寄给丈夫的水果糖、表达思念之情的信,这些细节更真切地还原了历史,也更立体地再现了人物,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革命女青年形象,表现了一位青春活泼的女性对爱情的忠贞和对革命的忠诚。革命加爱情,成了谍战纪录片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显现的标志。这些对人情人性的表达在之前的纪录片里尤其是历史政治题材的纪录片里是比较欠缺的,它正在成为当代纪录片发展的一个趋向。

美国的探索频道声称他们的主旨是寓知识于娱乐,引发观众的好奇心,激发观众学习的兴趣,并予以满足。对此,探索频道亚洲有限公司中国副总裁罗百鸿说:“节目里娱乐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元素。尽管你是教育科技节目,你也必须做到教育娱乐并重,你才会有观众。”这就是探索频道成功的秘诀之一。今天的电视观众不再仅仅是作为被动接受者,更不是被教育的对象。对于科教节目如此,对于历史政治性题材的纪录片来说,更是需要将它的宣传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结合起来,使其政治性内容通过娱乐化方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被观众喜爱和更好地接受。在《隐蔽战线》里,我们看到了这种美学取向。

故事化的叙事

现在的纪录片越来越重视故事的讲述,强调通过情节的安排和叙事手段的设置,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同时因为纪录片的核心是真实,纪录片里的故事不像剧情片里的故事那样是虚构出来的。所以,对于纪录片来说,故事化的关键在于发现真实的戏剧性。

谍战题材具有天然的戏剧性,戏剧的核心是矛盾冲突。首先谍报人物的双重身份决定了内在的对立和矛盾,其次敌我之间的斗争又构成直接的戏剧二元对立。在隐蔽战线上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公开的身份,同时又有着更为重要的隐秘任务。在双重身份之下的人必然处于纠结状态,人格的分裂带来了戏剧的张力。同时,谍报人员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他与敌人的关系是不可调和的绝对的二元对立。他流血牺牲、无所畏惧,只为着心中的理想和信仰,而敌人却千方百计要破坏这个理想,阻止他任务的完成。身份的特殊性使得隐蔽战士随时处于危机之中,生与死的对决就是最大的危机和矛盾冲突,一个个真实而又惊险的情节加强了戏剧性。

在《隐蔽战线》故事的讲述中,频繁运用了“最后一分钟营救”的戏剧化手段。最后一分钟营救是类型片尤其是惊险片、犯罪片中常用的手段,随着危机的层层推进,力量双方进行着角力,直到最惊险的最后一刻才破除危机、解决矛盾。在第一集里,由于核心人员的叛变,中共上海组织面临灭顶之灾,敌我双方两条线索交错。中共方面积极地想办法传递情报、进行营救,军统方面也在快速调动力量进行搜捕行动。情节随着时间的一秒秒流逝越来越惊险,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心,直至最后一刻才破除危机、化险为夷。戏剧化手段的使用使得谍战类纪录片情节跌宕起伏、惊险刺激。

在纪录片的情节化叙事中,要使故事充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悬念的营造也是一种极富表现力的手法。悬念的营造实质上就是激发观众的期待心理,用通俗的话来讲,悬念就是“卖关子”。在《隐蔽战线》里就充分设置悬念,吊足了观众胃口。它的每一集都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由一个引子引出人物和事件,再由一个接一个的悬念铺陈整个故事。这个人是谁,他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尤其是每一集里面总有一个情节爆炸点——改写历史的瞬间,围绕这一点展开的重重悬疑,调动了观众的紧张和期待情绪。在《隐蔽战线》第一集里,纪录了上世纪30年代上海中共组织因核心情报人员叛变而差点被彻底摧毁的事。在情节安排上,不是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而是将时间线打乱。先是交代黎明被捕,设置了第一个悬念,黎明是谁?再由白鑫案补充介绍中央特科的情况。然后抛出第二个悬念,黎明将作何抉择。紧接着告知观众中共面临着一个关乎存亡的巨大危机。整个故事悬念迭起,险象环生,直至最后才破除悬念、化解危机。这种设置悬念的叙事策略极大地增强了纪录片的观看性。

视听化的表达

传统纪录片重视真实的力量,大多采取画面配解说词的方式呈现各种资料和观点,而比较轻视视听语言的作用,对影视语言的综合运用比较欠缺。随着影视技术和艺术的飞速发展,现在的电视纪录片也有了一些突破,表现手法越来越多样化,更加重视纪录片作为影视艺术的特性,更加强调纪录片的视听特性。

在纪录片中,再现真实的手段从传统的运用照片、文献、资料到搬演、情景再现,影像化的表现方式为纪录片的艺术化表达拓展了新的表现途径。在现在的很多纪录片里,情景再现不再仅仅是再现现实的手段,它侧重的可能是写意而不是写实,更重视意境的营造而不是细节的真实,重在借助于光影、色调、景别、构图、镜头运动等影视手段,营造一种历史的氛围和情境。《隐蔽战线》里的大量情景再现片段,都运用了人物身体局部特写和虚焦处理,观者无需看清由演员搬演的历史情境里的人物面容和环境细节,但是又完全可以领会其意义表达。这样的视听呈现在再现历史的同时又营造了一股强烈的神秘感,正好契合了谍战纪录片的精神气质。

《隐蔽战线》里还有一些极富画面感的镜头,通过视听元素的综合运用传达思想和表现情感,而不是像一些纪录片主要依赖文字的解说传情达意。第一集的片头,黄色调的画面营造了深深的历史怀旧感,逆光中一个剪影似的人缓慢而又坚定地前行,他的衣角和着沉郁舒缓的音乐在风中飘动。无需言语,影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颇具悲壮情怀的世界里。这就是视听语言独到的魅力。现在的纪录片越来越重视用视听手段的综合应用强化其形式美感和艺术感。

这部系列纪录片还非常重视音乐对叙事的强化作用,通过节奏变化,音调的高低去渲染情绪、营造意境、烘托主题,以唤起人们的共鸣。在每一个危急的关头,用极具紧张感的音响效果和画面一起充分发挥了视听震撼力。第二集里,中共安排在军统内部的情报人员钱壮飞紧急破译密电,时时都面临着危险,这是一个与时间赛跑的行动。画面是人物面部特写,以时钟的滴滴答答声作为环境音,加强了紧迫感,同时配上快节奏的音乐强化紧张情绪。正是通过这些视听化手段,用影视的特殊语言讲述故事,记录历史,才使得《隐蔽战线》深受观众喜爱。

猜你喜欢
谍战战线悬念
隐蔽战线上的华兴人
AI谍变
国庆中秋保安全 应急战线不放假
新年战线
巧在开篇设悬念
普京记者会留下最大悬念
扶贫战线上的“老黄牛”
沈安娜:按住蒋介石脉搏的谍战玫瑰
DECODING A SPY SAVANT
DECODING A SPY SAV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