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新闻如何应对收视观众群的变化

2012-11-22 05:57陈永平
声屏世界 2012年1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台风

□陈永平

电视观众是由社会各阶层的人构成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社会阶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社会已由原来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结构转变为由国家与社会管理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十个社会阶层构成的新的社会结构。

电视新闻观众收视意愿的基本分析

我国社会阶层构成的变化使电视观众群的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各阶层在社会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必然形成不同的自下而上环境、关注焦点。在信息消费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心理需求和消费特点。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以及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处于社会的上层,他们对新闻的消费需求是要从中了解政策变化、市场信息、本行业动态,有时他们也作为新闻人物出现在荧屏上。他们常常需要利用电视提高自己的社会影响力,为自身的资本增值,提高集团的经济效益。因此,他们最为关注时政新闻和突发性新闻。

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处于社会的中层,他们关心社会的公共信息,关心社会对本行业的评价,注重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他们以合理的身份参与电视中有关社会问题的讨论,利用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专业知识示范社会,是电视受众中综合素质较高的人群。他们侧重关注调查类新闻、突发性新闻以及民生新闻。

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以及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和下层。电视新闻是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一个主要途径。对电视他们抱有一种虔敬心理,当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通过电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需求。电视是他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内容。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和突发性新闻是他们常常收看的新闻类型。

电视新闻如何应对观众结构的变化

时政新闻资讯化。时政新闻的目标观众主要是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等社会阶层,其他阶层是潜在观众。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要运用电视媒体,通过新闻的方式大力宣传其拟定的政策,向上展示政绩,对内树立清明能干的形象,向下为政策的顺利执行做好舆论准备和动员。经理人员阶层主要关注党政部门的经济政策走向,为企业管理做政策指导。私营企业阶层也关注经济政策,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关注经济法规的修订、完善和变化,以便及时调整企业经营方向。

要抓住目标观众的眼球,就要改变当前时政新闻的制作模式,特别是会议和领导人的新闻制作模式。在报道会议和领导人活动时,要从目标观众的收视意愿出发,从领导讲话和会议议程中提炼新的信息,捕捉观众关注的,并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并且要删除与新闻主题无关,可能喧宾夺主的资讯。要选择会议和领导人新闻中的重点制作单条或多条新闻,为观众提供简洁明了的资讯。

社会新闻故事化。社会新闻是以报道当前社会生活中的社会现象、社会风气和新闻趣事为题材,以反映社会伦理道德为主旨,具有教育和娱乐功能的新闻。因为娱乐功能,把社会新闻以跌宕起伏的故事来讲述,使新闻报道充满趣味性,可以较大增强新闻报道的可看性和贴近性。社会新闻采用故事化的手法来制作,不仅让观众更乐于、更容易接受记者所见所闻所感所悟,而且可以让观众从故事化的讲述中获得愉悦,获得乐趣。美联社特写新闻部主任布鲁斯·得席尔瓦认为:“以说故事的方式向人提供的信息更容易被理解和记忆。以这种方式整合过的新闻素材更加有效地吸引读者。因为读者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事实罗列,而是真实的生活。”正因为如此,西方许多媒体要求记者“像说故事一样说新闻”,当然,这种新闻主要是社会新闻。

突发新闻直播化。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关注,是各级媒体关注的新闻类型之一。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通常做法是进行追踪报道,直到事件得到圆满的解决。如何进行追踪报道才能有效地从竞争激烈的媒体战中胜出?应用电视直播对突发性事件进行新闻报道是当下最有效的方式。它可以从事件发生的开始就介入事件的发展中,并实时报道事件的进展和解决过程,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及所追踪的事态进行及时而持续的报道,而不同于以往等待事件有了结果,弄清楚了原因,有了处理意见,统一了报道口径后,再进行报道的传统模式。滚动直播最大的优势是以事件的发展、变化为新闻依据,分段分次地将事件发展中有价值的新动态及时传递给民众,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突发事件中受众对信息的渴求。同时,牢牢把握住舆论导向,有效遏制了谣言、小道消息的传播。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对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如台风的报道就是一个显例。福建是台风多发省份,每年受7-8个台风影响,正面登陆的台风为3-4个。福建省广电集团经过多年的实践,积累了行之有效的新闻报道经验,在福建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第一次台风预警指令时,就启动宣传预案,通过主要频道和电视新闻频道反复报道预警,以使百姓有心理准备;当台风到达台湾海峡,直赴福建时,就启动宣传二级预案,在福建广播电视台新闻频道开始不间断的大时段直播报道,实时报道台风动态、可能影响、政府举措,报道台风经过台湾时的破坏力,请专家介绍必要的防御常识、应对措施;台风登陆后,启动三级宣传预案,将东南卫视和新闻频道并机直播,在更宽广的传播平台上,实时反映台风的影响、防御战斗、灾民安置等。因为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突发事件中受众对信息的渴求,就有力地配合了党委政府防御措施的执行,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散布传播,把握了舆论导向。在台风来临时,新闻频道往往成为福建各阶层人民了解台风资讯的首选频道。

民生新闻情感化。民生新闻指的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这里所说的群众应是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属于通常意义上的弱势群体。

他们关注民生新闻,更多地会关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新闻。因此,如何增加民生新闻对目标受众的吸引力就成为新闻竞争的发力点。接受美学提出了“期待视野”概念,即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期待,包括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作家在创作文学作品时必须考虑目标受众的期待视野。反观民生新闻,它也必须考虑目标观众的期待视野。而情感是人类共通的“语言”,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社会阶层的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一个释放情感的平台。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伤害时,最渴望从电视新闻报道中获得共鸣,利用电视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愿望、需求。

焦点新闻调查化。焦点新闻指的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新闻,如民工的性压抑,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等等,这些社会问题比较复杂,非简讯、消息等新闻类型可以报道清楚,它需要通过记者的调查,深入挖掘问题的成因、现状,才能引起社会关注,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各类信息繁多庞杂,出现了众多打着“短、平、快”旗号的新闻栏目,过于追求新闻的时效性。随着改革开放和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和发展,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观众或许不再满足于了解事情的表象,这就需要有人深入地对事件进行调查和剖析,挖掘那些藏匿于表象背后深层的本质内容。

中央电视台 《新闻调查》栏目的成功是有力的印证。《新闻调查》在创办之初,提出了“新闻背后的新闻,正在发生的历史”,意在探寻事物背后更深层的内容。1998年,它又提出了“重大新闻事件背景全面深入,国计民生改革话题难点疑点解惑,大时代背景下的新闻故事一波三折”,更加突出它关注社会大命题的宏观视野。2001年,它正式宣布了自己“探寻事实真相”的调查理念,开始“以做真正的调查性报道为追求目标”。不难看出,《新闻调查》理念的演变是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发展的深入而变化的,随着国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变化的,随着群众对社会问题思索的深入而变化的,是观众不再满足于了解事件的表象,渴望获知藏匿于表象背后深层的本质内容决定了它的演变和成熟。

总而言之,社会阶层还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电视新闻也会随着社会阶层的变化和观众的需求而改变,电视媒体必须不断地研究掌握观众的需求变化,调整新闻的制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异军突起,做大做强,成为有影响力的媒体。

栏目责编:黎 莉

①《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台风
新联会聚合新阶层新能量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台风过韩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台风来了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台风爱捣乱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