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猪流产的原因分析及防控策略

2012-11-23 05:02高文刚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4期
关键词:死胎母体养猪

高文刚

(云南省麻栗坡县麻栗镇畜牧兽医站,麻栗坡 663600)

养猪已成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门路,然而养好母猪是农户增加经济收入的有效途径。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迅猛发展,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母猪发生流产趋势上升,有的仔猪成活率下降,养猪成本加大,严重影响了养猪的经济效益。通过作者多年的基层畜牧兽医实践工作经验,对引起母猪流产的原因、发病机理及防治措施进行透彻分析和归纳总结,为预防和治疗母猪流产提供了依据,提高养猪户对引发母猪流产疾病的系统认识,增加对母猪流产疾病的防治投入,才有利于提高生猪产量,增加养猪效益,促进养猪业健康快速发展。

1 流产原因

母猪流产是指母猪怀孕期间,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胚胎或胎儿与母体之间的生理关系发生紊乱,或它们之间的正常关系受到破坏而导致妊娠中断或胎儿排出体外,其危害性甚大,不仅使胎儿夭折或发育不良,而且损害母体健康,甚至导致不育,严重时能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必须特别重视对流产的防治。

1.1 环境、管理因素

1.1.1 猪舍面积小 猪舍是猪的生活场所,饲养密度过大,猪多拥挤,易发生互相咬架、冲撞、滑倒引起流产或死胎。合理的猪舍不仅能保证猪的健康,提高生产性能,而且节省人力、物力,降低养猪成本,增加养猪效益。合理猪舍要求为冬暖夏凉,通风透光,空气干燥,一般断奶仔猪占用面积为0.4 m2/头,每栏养15头左右,成年母猪为3 m2/头,每栏养5头左右。

1.1.2 争食饲料 母猪在饲养时常因采食不足而争斗,激烈争斗会使怀孕母猪体内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强,而影响正常妊娠。争斗过程中的撕咬与撞击,也常造成母猪流产。多见于母猪怀孕初期,未被及时隔离进带格栅分栏或没有定位栏饲养所致。

1.1.3 捕捉或应激 多见于免疫及治疗时不正确的捕捉或不适当的保定方法,使母猪猛烈挣扎、跳窜,腹中胎儿受不良影响而流产。此外持续高温、阴雨连绵、天气突然变化或长途运输、追赶、惊吓等也可引发母猪出现应激流产。

1.2 营养性因素

一些养殖户不掌握母猪的科学饲养技术,特别是对后备母猪、哺乳母猪、空怀母猪的饲养阶段所用的饲料质量达不到规定的标准,所用精、粗饲料比例不当,造成母猪体质严重下降,使妊娠母猪表现钙磷缺乏癖,食盐和微量元素缺乏癖等症状,从而导致母猪流产

一般说来,母猪配种后经1个发情周期(18~21 d)未表现发情或至6周后再观察1次仍无发情表现即说明已经妊娠,此时用一些优质骨粉和各种青饲料十分重要的。

表1 妊娠母猪日粮表

1.3 中毒

怀孕母猪对霉败饲料、含毒饲料、有毒植物及有毒药物十分敏感,一旦食入,母猪就有可能出现流产,引发呼吸、神经、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病变。

1.4 疾病

引发母猪流产的疾病常有猪瘟、猪蓝耳病、口蹄疫、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布氏杆菌病、结核、乙型脑炎、弓形体感染等,其中猪蓝耳病、伪狂犬病、猪瘟和圆环细小病毒病、乙型脑炎更易引起母猪流产。此外,一些怀孕母猪感染了慢性疾病,往往不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猪只健康状况不佳,生长缓慢,严重影响母猪的正常生产,如临床症状不明显的猪痢疾。当然生殖器官炎症没有得到及时治疗,造成胎儿发育的内环境受阻也容易引起流产。

2 临床症状

本病多发生在母猪怀孕后80~105 d,个别怀孕母猪70 d左右也有发生。发生时母猪体温略偏高,精神正常,食欲下降,继而1 d后,外阴红肿,2 d后,阴门松弛,从阴门流出一些污秽不洁的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气味腥臭,若在出现征兆前不及时处理,往往引发流产。

2.1 隐性流产

常发生于母猪怀孕初期,此时胚胎尚未形成胎儿,骨骼还未形成,死亡后其组织液化而被母体吸收或于母猪发情时随分泌物排出,一般很难被发现。

2.2 早产

多发生于怀孕后期,其临产预兆和产程与正常分娩相似,胎儿是活的,但未足月即提早产出,因怀孕时间短,胎儿生命力较弱,若能及时做好保温、协助吮乳或人工喂乳尚可存活。

2.3 死胎

当流产发生后,母猪数天之内排出完整的死亡胎儿。胎儿死亡后,来自胎儿本身对母体的机械刺激和神经反射减弱,胎儿自身分泌的激素途径截断,胎儿在母体内停留数日,直至胎盘屏障受到破坏,胎儿和母体的联系完全中断,它对母体好似“异物”一样,引起子宫收缩反应,于数天之内被排出体外。

2.4 死胎停滞

2.4.1 胎儿干尸化,又称“木乃伊” 胎儿死后,因子宫颈口闭锁,加之子宫收缩很微弱,死胎仍存在于与空气隔绝、又无细菌、无病毒、无其他微生物的子宫腔内,胎儿与胞衣的水分被子宫吸收,体积缩小而干硬,胞衣又紧裹胎儿体表,呈“纸质样”,致干硬缩小的死胎成为黑色,到分娩时,随同正常胎儿一起产出。

2.4.2 胎儿浸溶 胎儿死于子宫内,由于子宫颈口已张开,非腐败性微生物进入子宫内,侵入死胎体内,死胎软组织液化分解被排出母体外,余下的骨骼仍残存于子宫内,引起母猪体温升高,厌食、腹泻、阴道流出恶臭的脓性液体及小骨片。

2.4.3 胎儿腐败气肿 胎儿死于子宫内,子宫颈口已张开,腐败菌侵入,使胎儿发生腐败性分解。

2.5 习惯性流产

母猪连续发生数次流产叫做习惯性流产,其特征是每次流产几乎都在怀孕的相同阶段。

3 治疗

治疗原则:在可能的情况下,制止流产的发生;当不能制止时,应促进死胎排出,以保证母畜及其生殖道的健康不受损害;然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治疗措施。

3.1 出现流产征兆

如出现胎动不安、腹痛起卧、呼吸、脉搏增数等,而胎儿未被排出及习惯性流产,应全力保胎,以防流产。

3.1.1 肌注孕酮 1次/d,连用5 d,30mg/次。

3.1.2 肌肉注射维生素E 5 mg/kg体重,1次/d,连用5 d。

3.1.3 饲料投喂中药 方剂:白术、当归、川芎、荆芥、羌活、黄芪、 厚朴、菟丝子、枳壳、贝母、艾叶各30 g,甘草20 g,将此剂中药打碎成粉末状,1剂分2次拌料饲喂,连喂2剂。

3.2 治疗

对保胎无效,流产胎儿排出受阻时,按难产进行救治,并注意产后治疗,预防不孕症。对延期流产者,应设法排出胎儿。确诊胎儿浸润和中毒时,必须全身应用抗生素,可肌肉注射前列腺素10 mg,待子宫颈松软后再灌注宫炎净100 ml。

3.3 传染性流产

要特别注意隔离和消毒,针对不同病症实施不同治疗方案。

4 预防措施

4.1 强化免疫

对引发母猪流产的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应根据该病的发生流行情况制定合理的防疫程序,加强免疫。特别是在母猪配种前,一定要根据母猪疫情状况,做好春、秋“两防”的防疫,搞好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猪蓝耳病、伪狂犬、布氏杆菌、猪链球菌等病的免疫接种,提高母猪免疫水平。

4.2 加强饲养管理

杜绝因营养、饲料、应激、损伤而造成的流产。

4.2.1 坚持使用全价平衡饲料 掌握好母猪发育和怀孕的各个阶段饲料的用量,合理使用维生素、钙、磷等微量元素。严格饲料安全制度,把好饲料的进货、运输、储存及饲喂关,坚决杜绝使用霉变、含毒的饲料饲喂母猪。

4.2.2 猪舍建设 建立布局合理、设施先进、全封闭的猪舍,为母猪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

4.2.3 日常管理 做好夏季防暑、冬季保温工作,严禁追赶、暴打怀孕母猪,尽量减少因天气变化、人为因素对母猪造成的应激。

4.3 做好驱虫及消毒

4.3.1 药物驱虫 空怀、后备母猪:在配种前在饲料中添加阿维菌素2 ppm连用7 d;怀孕母猪:于产前2~6周在饲料中添加阿维菌素2 ppm连用7 d,间隔15 d后再喂7 d。

4.3.2 消毒 加强消毒工作,严格执行防疫卫生制度,防患于未然。凡进入猪场的人员,一律先经过猪场大门口进入脚踏池或垫,用消毒液洗手及紫外线照射5 min方可进入。平时认真开展灭鼠和消灭吸血昆虫工作,对杀鼠药应加强管理,一般采用诱杀的方法灭鼠,避免中毒后的鼠类窜入猪舍中,对于死鼠要及时深埋。

4.4 谨慎用药

在怀孕母猪疾病治疗过程中,要谨慎用药不当,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引起母猪的流产或是造成胎儿先天畸形。一是直接兴奋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如麦角制剂、脑垂体后叶素、催产素、喹宁等。二是间接兴奋母猪子宫平滑肌的药物,如硫酸美、硫酸钠等。三是影响胎儿生长或致畸形的药物,如水杨酸、烟酰胺等。四是活血化瘀和理气的中草药,如桃仁、三棱、莪术、大黄、麝香等。

在养猪过程中,控制和预防母猪流产是决定养猪成败的关键。需要指出的是,必须根据养殖场自身的情况,加强免疫、消毒,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坚持自繁自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和综合防疫的原则,从多方面综合考虑,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止妊娠母猪流产,确保胎儿正常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死胎母体养猪
冬季养猪防病四注意
蒲公英
养猪
养猪谨防六大误区
故乡
中国减少死胎速度仅次于荷兰
死胎的国际研究进展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
孕妇肥胖会使死胎风险增加
修辞是翻译思想的观念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