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白光LED灯具散热优化方案

2012-12-04 03:24聂秋华吴礼刚戴世勋林万炯周伯友马湘君郑兆勇
照明工程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结温衬底大功率

白 坤 聂秋华 吴礼刚 戴世勋 林万炯 周伯友 马湘君 郑兆勇

(1.宁波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浙江宁波 315211;2.宁波赛尔富电子有限公司,浙江宁波 315103)

1 引言

相比白炽灯、日光灯和紧凑型荧光灯而言,功率型白光LED具有亮度高、功耗低、体积小、便于集成、抗力学损伤、污染小等一系列优点[1~3]。大功率白光LED灯与白炽灯、荧光灯相比,分别可节省80%~90%和50%的电能,且其寿命高达8~10万小时,是白炽灯的20~30倍,荧光灯的10倍。功率型LED与太阳能电池、电磁感应电池联合使用堪称极具竞争力的绿色光源。随着LED白光技术的深入发展,尤其是GaN系Ⅲ-V族化合物半导体的晶体生长工艺技术及纳米技术的进步[4],LED的光效和大功率集成技术得到大幅度提高。目前,单芯片LED功率已达5W甚至更高,而电光转换效率仅15%~20%,剩余80%以上转化为热能,且芯片尺寸仅为1mm×1mm~2.5mm×2.5mm,导致芯片功率密度较大,LED结温升高。最终造成波长红移,寿命减少,可靠性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LED的发光波长随温度变化为0.2nm/℃~0.3 nm/℃,这对于蓝光芯片涂覆YAG荧光粉得到的白光LED而言,波长漂移会引起发光波长与荧光粉激发波长失配,从而降低白光LED的整体光效,并导致白光色温的改变。室温下,LED结温每升高1℃,光通量则会相应地减少1%左右。当温度超过一定值时,器件的失效率将呈指数规律上升,元件温度每上升2.0℃,可靠性下降10%[5]。因此大功率白光LED产品散热问题亟待解决。

一般来说,解决此类问题从主动和被动方面出发:主动散热方面,2006年Sheng Liu、鲁祥友等人通过在散热器上安装一个微泵浦系统以驱动流体[6~7],试验证明这种方法能有效地通过工质循环带走热量。秦熠等介绍了半导体制冷技术,该技术利用半导体材料的帕尔帖效应。当直流电通过两种不同半导体材料串联成的电偶时,在电偶的两端分别吸收热量和放出热量[8]。被动散热方面,OSRAM推出了单芯片“Gokden Dragon”系列LED,将芯片用红外或回流焊焊接在铜合金热扩散层上[9],热扩散层再焊接在铝芯MCPCB上,热沉与MCPCB直接接触,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尽管主动散热效果显著,但是无论从可靠性还是成本方面考虑,被动散热一般为大功率LED散热首选方案,本文采用被动散热方式、重点对散热器进行设计和优化。

利用有限元软件[10],并结合热传导与热对流原理,模拟稳定工作时LED灯具的温度场分布。在模拟结果与实验测量计算结果较吻合的基础上,研究散热器底座厚度、散热器肋片高度、散热器肋片个数、散热器孔洞对散热效果的影响。

2 模型的建立与热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直接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几何模型模并划分网格。由于环氧树脂、透镜定位圈等的导热性能较差,此处做绝热处理,建模时不予考虑。模型主要由芯片、陶瓷衬底、铜箔、锡膏、覆铜铝基板、导热硅脂、铝散热器构成。

芯片尺寸1.2mm×1.2mm,单颗功率为2.5W。芯片电光转换效率为20%,则芯片的热流密度1.389W/mm2。一般情况下空气自然对流系数为1~10W/(m2·K),此处考虑室内工作环境,取灯具内表面加载对流系数为2.5W/(m2·K),外表面加载对流系数为5W/(m2·K),环境温度均为35.0℃。主要封装材料的物理属性见表1。

表1 LED灯具物理系数

2.2 热分析

图1 温度场分布

图2 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为了节省计算机资源,提高运算速度,根据灯具的周期对称性特征,取其1/6结构进行稳态热分析。其热分析包括热传导,热对流及热辐射三种传递方法[11~13]。由于1W 单颗 LED热辐射仅能带走1.63‰的热量,功率达到2W时辐射热量也仅占6.33‰[14],故仅考虑热传导与对流对散热的影响。设置好各项参数后进行有限元仿真,得到的温度场分布如图1所示。稳态分析结果显示,大功率白光LED芯片最高温度为110.5℃。散热器温度为71.6℃~75.9℃。图2所示为大功率LED六芯筒灯瞬态温度变化曲线,可以看出“CERAMIC SUBSRATE”这条曲线在前54分钟一直处于升温阶段,“HEAT SINK”这条曲线显示48分钟后便达到稳定状态,与“MCPCB”、“THERMALPAD”、“SOLDER PASTE”曲线类似。 “THERMAL GREASE”曲线在54分钟后处于稳定阶段。整个系统在大约1小时后趋于热稳定状态。

3 实验测试与结温估算

在热特性计算中主要用到下列基本热学公式[15]:

RθJ-Ref为从二极管 pn节点到某个参照点热阻(℃/W); ΔTJ-Ref为结温 TJ与参照点温度 TRef之差(℃);PD为功率耗散 (W)是LED正向电流 (If)与LED正向电压 (Vf)之积。

将公式 (1)也可表述为:

在环境温度Ta=35.0℃下,将灯具通电2小时以上,以达到热稳定状态,通过热电偶温度测量,获知引脚温度TRef=75.0℃。已知Vf=3.4V,If=700mA。并计算出 PD=2.38W,RθJ-Ref=16℃/W。根据公式 (2)可得结果TJ≈113.1℃。这与模拟结果较吻合。

4 结构设计与优化

对于系统内部有热源的三维直角坐标系下的导热问题,物体单位面积上的热流速率可以用傅立叶导热定律来表征。则可以得到如公式所示的导热微分方程。

其中q表示在单位时间内单位体积所发生的热量,简称为热源发热率,其单位为J/(m3·s)。

不管层流或者湍流条件下的传热,紧贴壁面处一定为层流,对于不可压缩流体或者导热系数k为实常数的层流导热过程,若为二维传热过程,其层流边界层热量方程可以表示为:

涉及对流换热的温度场分布必满足上述方程,其中ux和uy表明流动情况会影响温度场的分布。

结合稳态工作时的温度场分布优化LED灯具结构及散热器结构,以便达到有效热排放。研究衬底材料、功率对LED热性能的影响。并根据模拟结果和热传导、热对流原理对该模型进行散热封装结构优化,在尽量节省成本的情况下,降低LED器件的结温和散热器温度。

采用导热性能较好的Si和SiC衬底材料,其导热率分别为150W/m·℃、490W/m·℃。采用 Si衬底的LED灯具温度场分布表明LED芯片结温为87.1℃,相比原来采用陶瓷衬底下降了23.4℃。散热器最低温度无明显变化,均为71.6℃。灯具整体温差由原来的 28.9℃下降至 15.5℃,下降了13.4℃。由图2可以看出,Si衬底的温度场分布比较均匀,整体温差为7.2℃。

采用SiC衬底的LED灯具温度场分布表明LED芯片结温为83.6℃,相比原来采用陶瓷衬底下降了26.9℃。散热器最低温度无明显变化。灯具整体温差由原来的28.9℃下降至12.0℃,下降了16.9℃。灯具中的SiC衬底层的温度场分布比较均匀,整体温差为2.7℃。

综上所述,本文提出一种散热封装优化结构。如图3所示,将铜箔所对正下方打通,通过铜柱直接与散热器连接 (铜柱为立方体,体积为2mm×3mm×1.3mm),接触面所形成的热通道即能将热量快速有效地输出又保证了MCPCB的电气连接。

图3 新型封装结构图

图4所示为新型散热封装结构的温度场分布,可以看出结温为103.4℃,相比初始设计方案降低了7.1℃。散热器温度反而上升了2.8℃,可以解释为芯片释放的热量快速有效地传递到散热器。陶瓷衬底的整体温差由原来的32.1℃下降至26.6℃,热阻相比原来下降了20%左右。MCPCB温差由原来的13.8℃下降至3.5℃,热阻相比原来下降了75%左右。整个灯具热阻下降了25%左右。

图4 温度场分布

综上所述,我们将得出一个最优化方案。也就是在上述新型封装结构的基础上,采用SiC衬底。此方式得到的温度场分布显示出大功率LED芯片结温仅为79.0℃,散热器最低温度为74.4℃。优化前后结果对比如表2所示,原始灯具标记为1号,对原始灯具仅改用SiC衬底灯具标记为2号,仅采用新型封装结构标记为3号,采用SiC衬底和新型封装结构标记为4号。可以看出,2号结温仅为83.6℃,相比原始灯具下降了24%。并且2号灯具各个部件的温差较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3号为新型散热封装结构灯具,在没有改变材料参数的情况下,使得结温下降了到7.1℃。并且MCPCB温差仅为3.5℃,相比原始值下降了75%。4号灯具为采用 SiC衬底的新型散热封装结构,其结温为79.0℃,相比原始值下降了28%左右。但是散热器温度反而上升了几度,可以解释为由于材料和结构设计较为合理,使得芯片产生的热量能够快速有效地传至外部散热器,然后与空气进行对流换热。

表2 结果对比

5 结论

本文基于热传导与热对流的有限元仿真,并根据灯具的周期对称性,计算仿真其1/6结构得到温度场分布。仿真结果与实测实验吻合较好。研究了三种芯片衬底材料和两种散热结构对大功率LED灯具散热效果的影响。通过分析比较四种不同散热组合方式,最终得到一种最优化方案,采用SiC衬底的新型散热封装结构,其结温仅为79.0℃,相比原始值下降了28%左右。

[1]苏达,王德苗.大功率LED散热封装技术研究 [J].照明工程学报,2007,18(2):1~4.

[2]Jian Zheng-hu,Lian Qiao-yang,Woong Joon Hwang,et al.Thermal and mechanical analysis of delamination in GaN-based light-emitting diode packages[J].Journal of Crystal Growth,2006,1(288):157~161.

[3]Steigerwald D A,Bhat J C,Collins D.Illumination with solid state lighting technology[J].IEEE Journal Selected Topics in Quantum Electron,2002,8(2):310~320.

[4]Hung I Hsiang,Lan You R,Wu Tsung Han,et al.Nanoscale InGaN/GaN on ZnO substrate forLED applications[A],Proceedings of SPIE-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Optical Engineering [C],2009,7422,art.no.74220K.

[5]钱可元,郑代顺,罗毅.GaN基功率型LED芯片散热性能测试与分析 [J].半导体光电,2006,27(3):236~239.

[6]Sheng Liu,Tim Lin,Xiao Bing-luo,et al.A Microjet Array Cooling System For Thermal Management of Active Radersand High-BrightnessLEDs[A].Electronic Components and Technology Conference[C],2006,1634~1638.

[7]鲁祥友,华泽钊,刘美静,等.基于热管散热的大功率LED热特性测量与分析 [J].光电子·激光,2009,20(1):5~8.

[8]秦熠,胡旭晓,顾志桦,等.基于半导体致冷器的热阻控制及其研究 [J].机床与液压,2005,3:8~10.

[9]Harrison M R,Vincent J H,Steen Hector A H.Lead-free reflow soldering for electronics assembly[J].Soldering and Surface Mount Technolog,2001,13(3):21~38.

[10]刘春玲.大功率LD封装技术的研究.光电子·激光,2006,17(7):902~904.

[11]SigelR.Transientthermalanalysis for heating a translucent wall with opaque radiation barriers[J].Journal of thermophysics and heat transfer,1999,13(3):277~284.

[12]Siegel Robert,Howell John R.Thermal radiation heat transfer[M].Washington: Hemisphere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92,1~50.

[13]J M Kay,R M Nedderman.An introduction to fluid mechanics and heat transfer[M].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4,1~57.

[14]王静,吴福根.改善大功率 LED散热的关键问题[J].电子设计工程,2009,17(4):123~125.

[15]费翔,钱可元,罗毅.大功率LED结温测量及发光特性研究 [J].光电子·激光,2008,19(3):289~292.

猜你喜欢
结温衬底大功率
衬底层对Fe65Co35 合金薄膜结构与磁性的影响*
基于钽酸锂薄膜衬底的声表面波谐振器
基于Vth和Vce的IGBT结温测量方法对比研究
高温处理对Si图形衬底上SiO2掩膜层的影响
衬底材料对热蒸发法制备TiO2薄膜的影响*
采用驱动IC PT4115的大功率LED电路应用
采用RBF神经网络与光谱参数的LED结温预测
大功率电子管特点及使用维护
一种新型大功率升降压变换器及控制方法
IGBT模块结温的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