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蓄能支护防冲技术应用研究

2012-12-04 09:08任志新上官峰杨岁寒
中国煤炭 2012年3期
关键词:矿压底板柔性

任志新 上官峰 杨岁寒

(1.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跃进煤矿,河南省义马市,472300;2.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义马市,472300)

柔性蓄能支护防冲技术应用研究

任志新1上官峰1杨岁寒2

(1.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跃进煤矿,河南省义马市,472300;2.河南大有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省义马市,472300)

跃进矿冲击矿压属于典型的底板冲击矿压,针对底板冲击严重巷道单独采用锚网索支护防冲效果不好的现象,提出“O”型棚+锚网索联合支护方式。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锚网索支护和锚网索+“O”型棚支护两种不同支护方式的底板变形、应力分布等进行模拟和矿井巷道变形实时监测数据分析,监测结果表明,锚网索+“O”型棚联合支护结构具有抑制冲击矿压的作用,适合在具有冲击矿压危险的巷道推广使用。

冲击矿压 “O”型棚+锚网索联合支护 数值模拟 变形监测

跃进矿冲击矿压事故属于典型的底板冲击矿压,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开采深度、顶板岩层结构和煤岩体的冲击倾向性等。目前,锚网索支护一般适合在顶板和两帮采用,巷道底板采用锚网索支护的技术还不成熟,对于底板冲击严重的巷道单独采用锚网索支护结构防冲效果不理想。根据实际情况,在跃进矿冲击矿压严重的23130工作面进风巷决定采用36U型钢“O”型棚+锚网索联合支护。

1 柔性蓄能支护体系原理

柔性蓄能支护防冲结构体系是在冲击震动巷道围岩“强-弱-强”结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具体措施是巷道开挖后采用锚网索支护形成围岩的强结构,提高抗冲击的能力,充填结构和“O”型棚支护形成双重可缩的柔性结构,并对巷道两帮、底板的高应力集中区域采用爆破、煤层注水和大直径钻孔卸压等设置弱结构。这样不但减弱了巷道围岩的冲击危险,而且当在外界应力波扰动(包括爆破、顶板断裂等)下发生冲击矿压时,弱结构能够吸收部分应变能。双重可缩性柔性结构也可以发生变形释放部分能量,增强巷道的抗冲和防冲能力。柔性蓄能支护结构防冲原理见图1。

图1 围岩柔性蓄能支护体系

2 柔性蓄能支护数值模拟分析

2.1 模型的建立

对采用锚网索支护和锚网索+“O”型棚支护两种方案进行对比。锚网索支护巷道采用梯形断面,宽4.5m,巷道中心高4.5m,“O”型棚支护采用圆形断面,直径4.5m。模型宽90m,高110m,煤层厚度取11m,其它参数以跃进煤矿实际地质条件为基础。锚网索支护体与“O”型棚之间的充填物采用降低材料强度参数的方法解决。具体模型见图2。巷道开挖后,针对两种支护结构应力分布进行对比,为选择正确的支护结构提供依据。

图2 两种巷道支护模型

2.2 应力分布规律

两种支护方案巷道底板水平应力和垂直应力分布见图3。

从模拟数据结果看出,锚网索+“O”型棚联合支护时底板水平应力最大值27.50MPa,最小垂直应力9.42MPa,应力差18.09MPa;锚网索支护底板水平应力最大值32.09MPa,最小垂直应力11.07MPa,应力差21.02MPa。由于锚网索+“O”型棚联合支护结构的煤壁与“O”型棚之间充填密实,巷道近似为圆型断面,使围岩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底板水平应力集中程度小于梯形棚支护的底板水平应力,锚网索+“O”型棚联合支护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抑制冲击矿压的作用,适合底板冲击矿压严重的巷道。

图3 两种支护方案巷道底板应力分布

3 工程实例

3.1 巷道变形量监测

23130工作面是跃进煤矿23采区下山采区部分的第三个工作面,工作面进风巷沿顶板布置,采用梯形断面,工作面支护采用了36U型钢“O”型棚+锚网索联合支护方式,巷道设计宽度5000mm,巷道中心线高度5050mm,顶板布置7根ø18mm×1900mm钢筋树脂锚杆、3根ø17.8 mm×8000mm钢绞线锚索,上帮布置8根ø18 mm×1900mm钢筋树脂锚杆,下帮布置7根ø18 mm×1900mm钢筋树脂锚杆。“O”型棚直径5000 mm,厚度150mm,由6节组成。“O”型棚与煤壁之间充填圆木、袋装粉煤灰等。为了研究“O”型棚受到冲击后的抗冲能力,在23130工作面下巷施工期间设置12个测点,对顶底板、两帮位移量进行监测,实时掌握巷道的变形量及变形速度。根据锚网索段1#~3#测点和“O”型棚段4#~12#测点监测数据,各测点顶底板、两帮平均每日位移量见表1。

根据数据分析,巷道顶底板变形量一般大于两帮位移量,说明底板水平应力较大。由于锚网索段距巷道开始位置较近,巷道基本稳定,巷道变形量较小,“O”型棚段测点距离巷道工作面较远,变形量除个别测点变形量较大,其它测点变形不大。

表1 各测点顶底板、两帮平均每日位移量

23130工作面下巷施工期间中部区段爆破诱发了5次冲击矿压,对冲击后的冲击发生区域长100m的巷道变形进行测量,设置10个测点,巷道位移见表2,巷道位移变化见图4。根据统计,发生5次冲击区域的“O”型棚发生明显的收缩变形,宽度平均变形0.81m,高度平均变形0.83m,总的变形趋势是顶底板位移量大于两帮位移量,总的位移量较大。

表2 冲击区域位移变化

图4 冲击矿压区域“O”型棚位移变化

根据巷道位移监测研究说明,发生冲击时,锚网索+“O”型棚支护结构发生较大的收缩变形,但能保持整体结构完好,说明此支护结构适合在冲击矿压危险巷道使用。

3.2 支护防冲效果

23130进风巷在掘进期间曾发生7次由于爆破诱发的冲击,尤其是在中部区域300m的范围发生了5次冲击后,又在此范围发生一次能量为2.17×107J的冲击。冲击矿压事故发生后,巷道变形比较大,“O”型棚节间搭接部分发生明显收缩滑动,最大滑移量达到1m,除个别区域的O型棚由于背板不实发生折断,大部分“O”型棚整体基本能保持完好,掘进期间的冲击没有影响施工,冲击后两天即恢复生产。

4 结论

锚网索+“O”型棚联合支护结构中的充填体和“O”型棚支护可形成双重可缩的柔性结构,当在外界应力波扰动(包括爆破、顶板断裂等)下发生冲击矿压时,双重可缩性柔性结构发生变形释放部分能量,增强了巷道的抗冲和防冲能力。经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践说明,锚网索+“O”型棚复合支护结构值得在具有底板冲击地压危险的矿井中推广应用。

[1] 史焕发,王守海.软岩深部联合支护方式研究[J].中国煤炭,2010(7)

[2] 曲效成,姜福兴,于正兴等.基于当量钻屑法的冲击地压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及应用[J].煤炭学报,2011(11)

[3] 姚精明,闫永业,李生舟等.煤层冲击倾向性评价损伤指标[J].煤炭学报,2011(2)

[4] 高明仕.冲击矿压巷道围岩的强弱强结构控制机理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6

[5] 贺虎,窦林名,巩思园等.巷道防冲机理及支护控制研究[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0(1)

Application of flexible support with energy storage to prevent rock-burst

Ren Zhixin1,Shangguan Feng1,Yang Suihan2
(1.Yuejin Coal Mine of Henan Dayou Energy Company Ltd.,Yima,Henan 472300,China;2.Henan Dayou Energy Company Ltd.,Yima,Henan 472300,China)

The rock-burst of Yuejin Coal Mine belongs to typical rock-burst in floor strata.Aimed at a bad effect of bolt-wire mesh support for the roadways with serious floor outburst,the combined support by“O-shape shed and bolting-wire mesh”was put forward.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was used to study floor deformation,stress distribution and so on under two different supporting systems,and the real-time monitoring was carried out on the roadway de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bined support could inhibit the rock-burst and be widely applied to the roadways with rock-burst risk.

rock-burst,combined support by O-shape shed and bolting-wire mesh,numerical simulation,deformation monitoring

TD353.6

B

任志新(1986-),男,河南义马人,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现任跃进煤矿防冲监测科技术员。

(责任编辑 张毅玲)

猜你喜欢
矿压底板柔性
一种柔性抛光打磨头设计
天然地基下底板外挑对矩形有盖水池内力影响的研究
采煤工作面矿压观测技术现状及改进研究
灌注式半柔性路面研究进展(1)——半柔性混合料组成设计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板上叠球
采煤工作面矿压显现规律影响因素分析
膏体充填工作面矿压观测方案及结果分析
铝蜂窝复合材料客车底板性能研究及应用
浅谈冲击矿压防治技术及形成机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