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德育回归生活”的内涵及其对探索体育院校德育新途径的启示

2012-12-06 13:27崔大勇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体育院校道德教育德育

崔大勇

(吉林体育学院体育人文社会学系,吉林长春 130033)

1 前言

当前,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级各类学校的德育工作都面临着种种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许多传统道德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与我国对外开放的日益深入相结合致使形态各异的现代价值观念在青年学生中交替风行。传统的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方式日益暴露出不能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一个问题是,传统的学校的道德教育在“知识中心主义”的支配下与现实生活发生了脱节。学校德育教育的主要方式是向学生进行讲授,而后再通过考试等了解学生是否已经“知道”了我们教授给他们的“道德”,对现实生活活生生的道德问题,传统的学校德育教育往往无能为力。

这些问题在高等体育院校的德育工作中同样存在。除了传统学校德育面临的共同问题外,体育院校的德育教育还有这自身一些特殊问题。体育院校学生由于文化学习与运动训练同时进行,其德育教育可以与运动训练实践相结合,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带有一定的实践性特点。但是这种运动训练中进行的德育教育受我国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影响,也带有运动队的封闭式训练、与现实社会生活脱节的情况,在德育教育内容上也仅仅单一强调为国争光或艰苦奋斗教育。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国家体育体制改革的深入,这种德育教育模式同样也曝露出种种问题。一但离开封闭的教学与训练环境,不仅体院学生,甚至一些国家高水平运动员也出现退役后不适应社会的情况。

针对这种现实,国内德育理论界已有学者提出“德育回归生活”、“人性化德育”的相关理论。本文力图借鉴这一理论为指导,探索当前体育院校德育教育改革的新途径。

2 “德育回归生活”理论的产生背景与主要内涵

“德育回归生活”是我国90年代末期以来兴起的“德育人性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人性化”被德育理论界认为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继“科学化德育”、“现代化德育”之后一个全新的德育理论。如我国著名德育研究者王啸、鲁洁所指出的:“总结改革开放20年来的德育工作,尤其是近10年来德育理论的发展,便会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那就是德育理论一方面继续在科学化轨道上前进,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人性化的倾向,而且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立足于人、立足于人的生活的道德教育正在走向科学化与人性化的统一。这也正是时代的要求。以上几点因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趋势而必将在21世纪的道德教育中仍然占有重要的位置。”[1]“德育人性化”理论在强调德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同时,提出了“德育回归生活”的重要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学校德育工作要面向现实生活,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入发展条件下的全新社会环境。“德育回归生活”理论作为“德育人性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针对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学校德育工作出现种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新问题,最主要的体现是德育教育脱离现实生活,如忽视市场经济环境下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事实,无法解释德育课本内容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等等。因而学校德育工作往往无法使青少年信服,也就无法起到传递时代精神、塑造时代品格,从而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作用。

“德育回归生活”理论强调道德教育与生活的内在联系,指出道德教育必须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以下几方面:“其一,道德教育本身就是现实生活,它是指既要赋予现实生活以道德教育的意义,又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生活的意义,……旨在对生命中善和幸福的追求,这种追求的过程,就是生命展现的过程,即是生活的过程。其二,道德教育服务于现实生活。……是强调现实生活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道德教育就是要引导青少年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这个过程是善的价值的发展与升华过程。所以,道德教育服务于生活,就是服务于人的生命的发展。第三,在现实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它强调道德教育要植根于生活之中,与生活中的现实道德问题进行对话,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隔离生活,在知识的“真空”中进行。”[2]

3 “德育回归生活”理论对探索高等体育院校德育新途径的启示

3.1 当前高等体育院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德育工作开始不断面临一些全新的因素带来的种种挑战。其中,既有所有教育单位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有体育院校自身特点带来的独特问题。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伴随着国家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深入,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情况日益明显,并且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日益加深。在这期间,传统上国家对社会价值观念严密控制的情况开始变化,国家政府对社会控制方式便开始逐渐出现一些开放、宽容的特征,社会对其成员的种种价值取向开始不再采取仅仅以主流价值取向为标准而一味予以否定、拒斥乃至批判的简单粗暴的做法,这就给传统上一切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准的的传统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新挑战。

其次,国家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也开始对体育院校德育工作产生影响。国家体育管理制度从以往的单一的“举国体制”开始向以国家为主导,社会、市场充分参与的新型体育管理模式转变,这种转变使原来运动队与体育院校那种封闭式是教育、训练模式发生了改变,体育院校自身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使得体育院校的青年学生与青年运动员与社会联系日益增多。这必然给建立在传统封闭式的教学、训练模式基础上的德育工作模式带来冲击。

再次,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高校扩招浪潮导致的体育院校学生特点也开始发生变化,不再是以往的单一体育生和运动员学生。许多文化课分数无法达到普通院校要求的学生也开始大量进入体育院校学习,这类学生一方面文化素质偏低,另一方面缺乏运动员学生从小在运动队训练养成的纪律观念,比较难以管理。他们完全不同于80年代中期以前的“顺从的学生”,大多生长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接触到各种形态各异的现代价值观念较多,对传统的价值观念大多持轻视态度。加之文化水平偏低、多数又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的同时缺少又纪律观念。

当前,传统的德育模式在体育院校的道德教育中还占据很大的比例,面对上述新情况已开始曝露出很多问题。传统教育模式把道德教育的过程仅仅看作是对学生进行外部道德影响的过程,道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既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的是学生符合规范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灌输与说教的形式仍然占有很大比重。尽管相当多的体育院校已经开始开展道德教育的“第二课堂”、“隐性课堂”,开始注意利用各种形式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指导来进行德育教育,但由于缺少适合的理论指导以及对体育院校学生特点与环境特点的深入把握,往往呈现形式大于内容的情况。

3.2 在深入把握体育院校学生生活特点的基础上进行道德教育

现代德育理论认为:“人的教养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教养还不完全是道德。生活中的遭遇和意外对日常生活中形成的教养起着检验作用。正是在日常的积累和意外的触动这种双重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人的品德才得以发展和完善。”[3]。这就提示我们不仅学校课堂,而且包括课堂之外的大量校园日常生活实际上都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深入把握当前体育院校学生生活的特点,否则所谓在生活中进行道德教育必然无的放矢。

当代生活世界理论认为,人类生活可以基本划分为两大类:即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日常生活世界可以划分为三个类别:日常消费活动、日常交往活动和日常观念活动;非日常生活世界有两个类别:非日常的社会活动领域和非日常的精神生产领域。按这种划分,学校生活可以划入非日常生活领域。但是实际上,学校学生(尤其是高校学生)的活动是渗透到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之中的。高校学生的课堂学习、社会实践属于非日常生活领域,而课外的日常生活活动、娱乐、交往则属于日常生活世界领域。要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目的,就要全面把握高校学生生活的这一特点,把德育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领域与非日常生活领域之中。

从表面上看,体育院校学生生活特点与其他普通院校学生没有什么区别,实际上,体育运动在体育院校学生的生活中扮演着其重要角色。体育院校学生与其他高等院校学生不同,体育课程学习、专项运动训练在其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活动中(非日常生活领域)占据很大比例,在其课后娱乐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日常交往活动(日常生活领域)中也扮演重要角色,体育院校学生本身也都是各种体育活动的爱好者,所以体育运动是沟通体育院校学生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的重要切入点,是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入手之处。由于体育运动在当代世界的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入手进行德育教育,既可以避免简单枯燥的说教,也可以把德育教育与鲜活的当前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德育回归生活的目的。

3.3 全面挖掘体育运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实现德育教育回归生活

全面挖掘体育运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在体育院校的德育教育中实现德育回归生活,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3.1 积极利用传统的思想教育资源

爱国主义教育、艰苦奋斗教育是我国传统上对运动员思想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实际上在今天依旧有着生命力。通过艰苦的竞技运动训练磨练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运动竞赛为国家为集体挣得荣誉,这些在今天仍然是对体育院校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很好手段。虽然高校扩招之后,体育院校学生来源发生变化,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属于运动员学生。但是,在体育院校的大环境中,喜爱参与和观看各种运动竞赛是学生的普遍娱乐活动,德育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在有国家参与的重大国际竞赛期间对学生进行为国争光教育,以及学习国家优秀运动员艰苦拼搏精神等传统形式的道德教育。

3.3.2 在各种运动实践活动中充分挖掘竞技运动自身德育价值

竞技运动是现代社会最为常见的社会现象,而且其有着非常巨大的社会影响力,这一点我们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竞技运动之所以在当今社会有着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是由于竞技运动许多内在文化特征是与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的本质特征紧密相连的,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对与德育教育必然有着莫大帮助。

市场经济在今天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全世界都是对于每个人都在产生巨大影响的大社会环境。也正是它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多元化给传统德育带来了全面挑战。然而,它同时也正是现代竞技运动得以繁荣发展的社会基础,市场经济所倡导的在共同约定规则基础上自由竞争的方式正是现代竞技运动的存在方式,公平、公正、公开也是市场经济与竞技运动共同遵循的原则。而这一切正是通过竞技运动的参与来进行当前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赛场如人生”这句话在今天体现了它的真正含义。以往我们往往忽略了竞技运动与今天社会大环境的内在联系,因而教育效果不理想。

体育院校学生无论是教学、训练、比赛这些非日常生活领域中,还是在日常娱乐、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日常生活领域中,都广泛地与竞技运动发生着联系。我们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日要密切关注青年学生在参与竞技运动过程中的种种心态与情绪变化,如兴奋与沮丧、欢乐与痛苦、激动与愤怒,并适时地引导学生把这种体验与社会、人生的竞争与奋斗相联系,让学生了解无论是在赛场还是在人生,拼搏的精神、竞争的意识、尊重对手的态度,在激烈竞争中尊重规则的观念都是我们必备的素质。这是因为,“在学生的现实遭遇中,在学生内心世界的价值冲突中,才真正蕴藏着宝贵的教育时机,才能够真正开掘学生道德人格生成与确立的源头活水。”[4]能够做到这一点,不仅使体育院校的的道德教育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而且也使道德教育能够直接面对市场经济大环境所带来的许多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道德问题,使道德教育有的放矢。

3.3.3 借鉴奥林匹克思想等世界优秀文化,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当前,以“人学”为基础的许多现代西方思想已经越来越多的引起了国内德育理论界的关注。“从‘物化’走向‘人化一、“从本质论走向存在论”、“从适应论走向超越论”、“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强调人的生活世界”[5],成为了当前德育研究的主题。体育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实际上同样有着自己这方面可以借鉴的的资源,如现代奥林匹克思想。

现代奥林匹克思想宣布自己是一种“人生哲学”,要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为一体”、“将身、心和精神各方面的品质均衡的结合起来”,它推崇“一般的伦理基本原则”、一种“在奋斗中体验乐趣”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的精神和宗旨提倡“和平、友谊、公平竞争”的思想境界,追求通过运动竞赛来团结和教育青年以实现世界和平[6]。由此可以看出,奥林匹克思想追求人的均衡与和谐发展,不仅体现出了现代市场经济要求的必须素质,尤为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来追求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并将这种追求与现实的生活奋斗紧密结合。

所以,奥林匹克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当前体育院校道德教育可以借鉴的重要资源,它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符合当前德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尤其是它与体育院校学生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可以弥补传统道德教育资源的这方面不足。另外,奥林匹克运动由于其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影响力,提示我们奥林匹克思想与现代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现实联系,对于我们当前的德育教育工作深入现代社会生活,应对全球化带来的德育教育工作的挑战,改变传统体育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都有着积极意义。在体育院校的实际德育教育工作中,我们不仅可以通过课堂来加深学生奥林匹克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尤其是在各种运动竞赛活动中来传播奥林匹克思想,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4 结语

综上所述,“德育回归生活”是当前体育院校德育工作值得借鉴的新理论,而从体育运动的道德教育价值入手来促进“德育回归生活”理论在体育院校实施是一条非常有效的途径。当然,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在体育院校的实施不应该仅仅局限在是体育运动领域,限于篇幅我们本文仅就这一方面进行探讨。而且真正落实这一点,不仅依靠体育院校的德育工作者的努力,另外需要涉及到学生生活方方面面的学科与术科教师、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全面协调配合才能完成。这是由于“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人格的、生命的、完整生活质量的教育,这种教育是不可能离开智育、美育及其他各育的。它必须依托其他各育而存在,以诸育为载体,而诸育中也应该渗透着道德教育。”[7]做到这一点“德育回归生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1]王啸,鲁洁.德育理论:走向科学化和人性化的整合[J].中国教育学刊,1999(3):16-20.

[2]冯建军.主体道德教育与生活[J].教育研究,2002(5):36-40.

[3]高德胜.日常生活、遭遇和意外与道德学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4):13-15.

[4]肖川.道德教育必须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9-12,17.

[5]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97-198.

[6]体育学院通用教材.奥林匹克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18-127.

[7]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87.

猜你喜欢
体育院校道德教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体育院校体育经济与管理专业课程模式构建与探索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微格教学法在体育院校速度滑冰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冬奥会视域下体育院校加强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