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探析

2012-12-07 07:04李自鹏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生产性机电基地

范 龙,李自鹏,盛 任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开封 河南 475004)

0 引言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本着建设主体多元化的原则,紧密联系行业企业,不断改善实训、实习基地条件,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1]。 但目前就河南省而言,这项工作的开展尚不普遍。 近年来,黄河水利职业技术院(以下简称“黄河水院”)机电系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及其在河南高职机电类专业开展的现状

1.1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院校利用自身的优势,在校内创办按市场规律运作、具有企业性质、与本专业技术相关的公司(或工厂),组织安排本专业学生参与的生产性实践教学活动[2,3]。 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开展有助于高职院校构建具有产学研结合特点、以校内生产性实习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4]。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教学的特点、产学研结合的特点、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实训工作情境化特点,拓宽高职学生就业渠道的特点,提供师资共建与共享平台的特点,能够解决教育教学经费过渡依赖政府投入问题的特点。

1.2 河南省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校内生产性实训开展现状

笔者通过对河南省20 所高职院校机电类专业开展生产性实训教学效果的调查研究发现,除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以外,目前尚无一所院校的机电类专业真正开展大规模校内生产性实训。 省内各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工作出现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性实训设施和机制不健全。适应机电类专业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实训基地应当包括技能性实训基地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两种。而目前,相当一部分机电类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设施不健全。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性实训基地缺少符合生产条件的设备、设施和企业注册登记等相关手续,以及没有建立符合企业运行条件的管理机制等。

(2)学校对生产性实训不够重视。由于学校对生产性实训重视不够,导致省内设备充足、有能力开展生产性实训的高职院校,大部分实训设备都闲置着,并没有充分开展生产性实训。

(3)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经费不足。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修建标准厂房,购置设备和其他辅助设施、工量具等。 实训基地投入正常使用后,还需要为采购耗材、支付人员工资等付出大量后续资金,从而造成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经费的短缺。

2 黄河水院机电系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实践

2.1 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

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是以培养、 训练学生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主的实践性训练场所。 目前国家大力提倡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教学改革形势,对高职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提出了许多新要求。 黄河水院机电系在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时,按照“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生产情境和工作氛围车间化、生产任务真实化、运行和管理模式企业化、成果评价市场化”的“四化”要求来建设。 通过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努力为学生进行校内岗位训练营造职场氛围,向学生传播企业文化,按企业生产流程和管理方式,组织实训教学;与合作企业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凸显实训教学功能,将实训教学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岗位训练。

从2006 年学校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开始,黄河水院机电系就紧紧围绕着“生产育人”[5]的理念来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工厂。 先后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项目拨款1000 余万元采购实训设备,从设备的选型到设备的安装调试,都按照生产性企业进行安排。 至2009 年,机电系建成了包括有普通车床、铣床、刨床、磨床、数控车床和数控加工中心等各种机床在内的综合性生产性实训基地。

2.2 校内生产性实训产品的选择

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成后,机电系根据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数控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在广泛进行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与开封某公司签订了校企合作项目。 利用机电系部分实训设备,结合学生专业实训的实际需要,在实训车间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训。 实训生产的机械产品是开封某公司开发的车辆差速器壳(其剖视如图1 所示)。

图1 车辆差速器壳剖视图Fig.1 Vehicle differential shell section

车辆差速器壳结构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在生产过程中,既有分析加工工艺、制订工艺路线、编制加工工艺卡等工序,又有车削加工、铣削加工、钻孔、攻丝等实际操作的内容。 通过车辆零部件的加工过程,可以有效地实施数控机械加工和普通机械加工等典型的实训教学项目。

2.3 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的实施

为了适应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满足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机电系以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为切入点,改革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高了实践教学的比例,建立了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生产育人”教育理念指导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开发学习了一些领域的课程,如:设备安装与维护、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车削加工零件制作,探索和实践“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设具有“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突出生产性的校内实训基地。

在生产过程中,机电系按照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使学生校内实习与企业产品生产结合起来。 实训场地按照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布置,进行真实化的生产性实习。 学生的实习岗位包括产品开发、生产管理、机床操作、设备维护、库房管理、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生产全过程,各岗位定期轮换,使学生掌握企业生产的全过程。

机电系校内生产性实训的组织、管理完全按照开封某公司的标准实施。 校内实训基地制订了相应的车间管理制度、班组管理制度、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实训人员考核标准等各项管理制度,从而形成了完整的实训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在实训过程中,实习学生的考核参考开封某公司的考核标准,从操作技能、生产效率、劳动纪律等方面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考核制度。

3 经验总结

在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建设的实践探索过程中,黄河水院机电系遇到并解决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困难和问题,取得了一定成效,也积累了一些经验。

3.1 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的建设要定位明确,坚持走“生产育人”的道路

黄河水院机电系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明确的建设思路,并将校内生产性实训中心的功能定位为:能够形成实施“产学研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的主体构架,连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关键技能和职业能力提供基地和支撑条件[6]。 同时,提出围绕“生产育人”的理念来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生产育人”的内涵就是指以校内生产性实训为载体,实现在生产实践中育人、在生产环境中育人和在校内实训中育人的目标,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的真实环境、企业管理的规范环境、企业文化的人文环境、人际交往的社会环境中进行锻炼,使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职业素质得到提高。 因而,生产性实训达到了预期效果,经过培养,学生的能力得到了企业的认可。

3.2 要选择合适的实训产品,保证产品订单的稳定性和实训教学知识的先进性、全面性

生产性实训中心投入正常使用后,需要采购耗材、支付人员工资等,因而需要大量资金,以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转。 为解决经费问题,生产性实训中心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通过对外开展生产或服务,获取生产利润。 其收入除维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外,还可以反哺学校,为实训基地的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进一步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使其逐渐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经济实体。 因此,订单稳定的实训产品是维持生产性实训中心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另外,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实训产品的加工工艺必须满足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需要,同时,实训内容的设置要适应行业现状, 符合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需要。 这样,先进的生产性实训中心才能吸引企业把产品放在学校生产,为学生将来适应职业岗位对其工作能力的要求、融入企业并承担起相应的工作任务,提供知识和技能的保障。

3.3 重视生产性实训过程中的教材建设

开展生产性实训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发展,这需要有科学和系统的学习内容,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教材建设。 传统课程和教材主要是传授显性知识,由于缺乏与工作的直接联系,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十分有限。而生产性实训的教材是根据生产性实训项目设计的,它是校内生产性实训区别于工厂生产的物质化表现。 因此,教师参与教材建设工作的重点是根据生产性实训项目开发校本教材,编写以“工作页”、“引导文”和“工艺卡片”为代表的文本,包括项目描述、学习目标、内容说明、时间要求和评价标准等,为进行生产项目引领式学习提供必要的学习资源。

3.4 重视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

实训师资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是高职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训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目标,是提高办学效益的重要保证。 在开展生产性实训的过程中,实训指导教师应结合生产性实训对学生进行指导,到合作企业挂职顶岗,参与合作企业的技术研发工作,学习企业管理理念、先进文化、前沿技术、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 这样,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技能就会逐渐提高,其传统教学观念就会逐渐改变。 同时,实训指导教师应争取在企业获得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加强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等能力的培训,提高专业技能和业务水平。

4 结语

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是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亟待深入探索、强力推进。 黄河水院机电系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探索和实践,有效地提高了实训教学的质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学院机电类专业实现了教学与生产的深度融合,使“校门对准厂门,课堂衔接车间”,实现了“递进式”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为企业提供“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1] 教育部高教司. 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M].中国教育年鉴,2008: 949-952.

[2] 刘家枢,徐涵.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内涵与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8(17):19-21.

[3] 李翠青,柴换成.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研究及案例分析[J].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院刊,2010(4):2-6.

[4] 金卫东. 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5] 刘紫婷.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生产育人[J]. 职业技术教育,2009(36):56-57.

[6] 周劲松.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及实现途径[J]. 中国电力教育,2009(24):107-109.

猜你喜欢
生产性机电基地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简述机电自动化在工程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高速公路站级机电维护管理模式创新探讨
机械制造过程中机电自动化的应用
少数民族传统医药知识生产性保护研究
我的基地我的连
煤矿工人生产性粉尘对身体健康影响的研究
基于生态的京津冀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探讨
新媒体时代的生产性受众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