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政治海啸”后马华公会的党争分析

2012-12-13 05:48原晶晶
东南亚研究 2012年4期
关键词:巫统党争马华

原晶晶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新乡453000)

“308政治海啸”后马华公会的党争分析

原晶晶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河南新乡453000)

“308政治海啸”;马华公会;党争

马华公会在2008年马来西亚大选中遭受的失利使其失去了华人族群的代表性。面对大选后的残局,马华公会本应积极自救,但却陷入了新一轮党争的困扰。本文以2008年大选马华公会遭遇的政治海啸为背景,论述海啸过后由前总会长引咎退出内阁引发的马华公会新一轮党争,分析党争对马华公会本身以及华人政治的诸多影响,认为党争的功利性是导致目前马华公会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前言

马来西亚华人公会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简称马华公会或马华)成立于1949年2月27日,原名为马来亚华人公会,后因1963年马来西亚的成立,遂改为马来西亚华人公会,是代表大马华人的单一族群政党,其成员纯粹由大马华人和具有华人血统的公民组成,现有党员954,617人①根据马华公会第57届常年代表大会总秘书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8月31日,马华共拥有支会4308个,区会191个,党员954,617人,其中马青254,934人,妇女组376,129人。。20世纪50年代开始,马华公会以华人社会合法政治代表的身份参与议会民主选举,通过议会政治的道路进行政治参与的尝试。从1952年吉隆坡地方议会选举到1955年联合邦立法议会选举,马华公会以与其他族群性政党组成联盟的方式为华人社会在马来西亚执政阵线中赢得一席之地。

但是由于大马社会内的族群意识是建构于华人与马来人互有不安全感上,华巫两族之间的竞争并不因为马华公会与巫统的政治合作而消弭。独立后,巫统利用政府权力及议会中多数地位,依靠宪法中马来人的特权建立起自身的优势地位。在东姑·拉赫曼执政时期,马华公会就已经开始不断受到抑制,但是凭借着自身重要的部长地位、东姑的绅士风度以及马华公会领袖与东姑亲密的私人关系,采用调和主义的政治手法,使得政府始终执行低调的马来人优先政策,在经济领域还能保证华人有充分发挥的自由。虽然其效果在华人社会不尽如人意,但至少还能保持协和民主的政治姿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巫统为主导的国民阵线的成立,推行新经济政策和马来西亚国家文化,使马来西亚国家机关和诸多权力决策都反映出马来人色彩,有关族裔间的政府大政策基本形成。面对骤然改变的政治格局,马华也曾积极自救,可惜半途而废,结果是马华既不能领导华人社会,又不能在国阵中代表华人发挥政治作用,只能在行政和官僚体制内作协调与修补的工作,在国阵的旗帜和庇护下获得选民一定程度的支持,形成了马华长期所面对的“权威危机”。90年代的小开放政策,大马同声一气“成为先进国”的口号成为治疗华社悲情的一剂良药,马华在这一阶段也注意内部政治能力的平衡与稳定,加强与华人社会的沟通,渡过了一段稳定发展的时期,并取得了1995年、1999年两次大选的胜利。借助巴达维2003年11月上台后的新风、民众对于新政府的期待和经济逐渐复苏,新人领军的马华在2004年的大选也取得相当不俗的战绩。但时隔四年,在2008年3月8日举行的第十二届大选中,国阵与马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挫败。政治学者把该届大选吹起的反风称为“政治海啸”。本文就以2008年大选马华公会遭遇的政治海啸为背景,论述海啸过后马华公会由于派系政治而引发的进一步分裂,分析领导层的分裂对马华公会本身以及华人政治带来的诸多影响,认为马华党争的功利性是导致目前马华发展举步维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308政治海啸”中马华公会的表现

从2004年的狂胜到2008年的重挫,国民阵线(国阵)与马华公会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大逆转。2008年大选结果揭晓后,国阵失去国会三分之二多数议席,仅赢得了140个国会议席和307个州议席[1]。除了吉兰丹州政权外,国阵还失去了槟城、雪兰莪、霹雳及吉打四州政权。作为执政集团的华人主流政党之一的马华公会更是面临着严峻挑战。该党参加了40个国会议席和90个州议席的竞选,但仅赢得15个国会议席,31个州议席。华人和印度人选票的大量流失使得马华遭遇到类似于1969年大选时的挫折,这个号称代表华社的在朝力量似乎瞬间失去了其政治正当性,其存在价值也顿生问号。

从表1中可以看到同2004年相比,马华在各州所获国会议席和州议席数均有大幅度缩水。在马来西亚华人聚居的西海岸,马华候选人难逃败落的厄运:在槟城州全军覆没;在霹雳州只赢得一个州议席;在雪州角逐14个州议席只拿下2席;在森美兰州竞选10个州议席只有一人中选。

表1 马华公会2004年、2008年大选所获国会议席和州议席

而马华公会所获得的15个国会议席中,当选者的多数票同2004年相比也有明显递减现象。从表2中可以看到,2008年马华所有15个国会议员所获多数票同2004年相比均有大幅度下降,近一半当选者的多数票下降了一万票以上,包括马华现任总秘书江作汉和现任副总会长曹智雄,2004年两人分别以11,614和14,515的多数票高调当选,但在2008年却只能以298、184极少多数票当选。除了江、曹二人以外,还有五名国会议席是以少于五千张多数票胜出,其中包括马华前总会长翁诗杰、现任副总会长黄燕燕,高教部副部长何国忠,中央委员李志亮。而下届大选马华是否能够保住这危险的7个席位还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表2 马华公会2008年、2004年大选国会议席当选者之多数票比较

从选票的分布来看,虽然柔佛州是马华传统的堡垒区,也是马华的票仓所在,不过除柔佛外,霹雳、雪兰莪、彭亨、森美兰也一直是马华稳定的得票来源。但是从2008年的选举结果来看,马华堡垒区亦大幅度缩减,随着霹雳、雪兰莪等州的失守,马华在柔佛州所获议席数,几乎占据全部议席的一半,15个国会议席,柔佛占7席,31个州议席,柔佛占12席。这种选票集中的现象在马华党史中前所未有,即使在马华表现不佳的1978年、1986年、1990年大选中,马华在柔佛斩获的议席数量在全部议席总数中不会超过30%。这种现象是否说明,马华已经从全国性的政党开始蜕变成为地方性的政党,还有待于下届大选的验证。

表3 1978—2008年马华在柔佛议席与在全国所获议席的比例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马华公会常年代表大会总秘书报告整理而得。

二 “308政治海啸”过后马华公会内部的党争

对于2008年大选的结果,马华高层选前已经有过预期,认为将是一场吃力的战役,跟2004年大选不可同日而语。但最后整体成绩显示,国阵在华裔和印度裔的选票流失比预期严重许多,连基本的马来选票也被动摇,导致许多混合选区一一失守。大选的第二天,时任马华总会长的黄家定就在马华政治局会议上宣布,为表示对此次败绩承担责任,马华决定贯彻问责文化,放弃内阁职位。黄家定放弃内阁职位的决定并没有平息党内对败选的不满情绪。马华公会副总会长林祥才首先发难,在马华败选后48小时内公开要求黄家定“按比例原则”为败选负责。而包括马华怡保东区署理主席汤华昌和副主席叶逸堂、前任百乐镇州议员林春景、蒲种区马青团长汤木和加埔区会主席许炎才等多名区会领袖随即附和,要求黄家定与总秘书黄家泉辞职谢罪。3月13日,马华前副总会长蔡锐明也开始加入声讨领导层的阵容[2]。而雪州马华则公开表示全力支持黄家定的领导。 “挺黄派”与“倒黄派”之争拉开了2008年后马华分裂的序幕。

“倒黄派”发起全国马华救党大会,矛头直指黄家定与其兄长黄家泉。而到了5月初,马华灵北前区会主席黄日龙更是指控前会长黄家定成立包括马青总团长廖中莱、黄家定前政治秘书黄日升、马华前基层领袖郑安泉在内的“3人秘密小组”,目的是要铲除蔡细历、蔡锐明、林祥才、林良实和其儿子林熙隆,以及他们所有支持者。马华成立以石清霖为首的独立调查委员会介入调查,6月10日,独委会发布报告认定黄日龙指控的“3人秘密小组”毫无根据并不存在[3]。但当时的局势已经迫使黄家定放弃总会长职位。6月28日,黄家定宣布放弃连任马华公会总会长职位,加上早前署理总会长陈广才也以健康原因决定不参选,马华2008年党选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一)2008年马华公会党选

马华2008年党选定于2008年10月19日召开,提名在10月13日下午五时截止。本次党选,打破马华传统的菜单政治文化,除了马青团魏家祥和妇女组主席周美芬不战而胜以外,马华公会三个最高党职竞争激烈。翁诗杰与蔡锐明一对一竞逐总会长,署理总会长竞选出现四角战,而副总会长竞选则上演八角战。在中委方面,25个中委职位的候选人多达65人。

翁诗杰,马华副总会长,率先声明要竞选总会长职位。蔡锐明,马华前卫生部长,副总会长,随即也宣布加入到竞选总会长的队伍中。蔡细历,马华另一位前卫生部长,2008年因为“性爱光碟事件”被迫辞去内阁部长和马华副总会长职位。蔡细历认为,如果他加入总会长之争的话,那么形势无疑有利于翁诗杰。因为,从领袖形象来看,翁诗杰具备华社心目中的领袖特质。2008年大选过后,马华需要一位敢于向巫统呛声的领袖,而翁诗杰一直以来在华社眼中是一名敢作敢为、敢怒敢言和充满正气的政治领袖,常被赞许为马华的一股清流。另外,从支持力量上看,除翁诗杰自1999年担任马青总团长以来积累的基层支持以外,还拥有前总会长黄家定的支持①在2005年马华党选中,蔡锐明曾经挑战过黄家定总会长的职位,但结果失败。。所以,蔡细历想拉拢蔡锐明组成联盟,由蔡细历一对一挑战翁诗杰,而蔡锐明则竞选署理会长职位[4]。但蔡锐明并不满意这样的安排,并坚持对外高调宣布自己要竞选总会长。蔡锐明的这种行为无疑把蔡细历挤入死角,为避开三角战,只能转而竞选署理会长。而在署理会长的竞选中,蔡细历与黄家泉无疑是最有分量的两个人物。其他的两名候选人,副总会长林祥才与马华丹绒区署理主席李学德沦为配角。

所有高职的候选人都以改革、重振马华辉煌、恢复在华社中的代表权作为竞选宣言,凸显马华急需转型的困境。大选结果跟预计的相似:翁诗杰以1429张高票当选总会长,他的对手、前副总会长蔡锐明仅得917张票。他们的得票比例是61%对39%。在署理总会长上,蔡细历得票1115张,黄家泉则得票1001张,林祥才209张,李学德10 张[5]。

表4 2008年马华党选主要候选人竞选宣言一览表

(二)2009年双十特大

对于党选的结果,翁诗杰表示他不能接受一个有道德污点的人成为马华的领导层,在随后拟定的党职名单中,蔡细历没有被委任为任何一个州联络委员会主席①早在2002年蔡细历已经成为柔佛州联委会主席。,只得到政府政策监督局主任一职。翁诗杰与蔡细历的关系随即陷入僵局,为马华第二次分裂埋下伏笔。

2009年7月29日,沉寂近一年的“救党委员会”重新启动,把矛头转向翁诗杰,开始了蔡派倒翁行动的第一步。在呈交给马华纪律委员会的信函中,罗列翁诗杰犯下4大罪状,足以破坏党的形象,要求纪律委员会采取行动[6]。而翁诗杰立刻予以反击,依靠总会长在党内高层的支持,8月27日马华会长理事会接纳纪律委员会的建议,以蔡细历涉及“性爱光碟事件”损害党的形象为由开除其党籍②这个开除令被2009年9月19日召开的马华中委会会议推翻,蔡细历被改判冻结党籍4年。。马华在2008大选后的第二轮党争拉开序幕。蔡派人马立即启动党员特别代表大会 (特大)签署运动,并十天之内收集到超过1100名中央代表的签名支持[7],以召开特大的方式来推翻对蔡的开除。同时,蔡细历还获得在霹雳拥有巨大势力的黄家泉的支持[8]。从表5可以看出,雪兰莪州是马华全国第一大票仓,两派若要取得支持,雪州代表至关重要。虽然翁诗杰委任亲信王弗明出任雪州联委会主席,以掌控雪州政局,但雪州内部还是暗流涌动,超出了王的掌控范围。因而,整体上翁蔡势力相对均衡,而各方对特大信心充沛,翁诗杰甚至放言,如果他失去一半中央代表的信任,他将辞去马华总会长职务。

表5 截至到2009年9月7日,马华各州响应召开特大中央代表

在双方的协商下,马华中央代表特别大会于10月10日召开,会议表决三个议案,第一,对翁诗杰投不信任票;第二,恢复蔡细历党籍;第三,恢复蔡细历署理总会长身份。而投票结果却形成了“两败俱伤”的局面。中央代表一方面以1155票对1141票通过不信任总会长翁诗杰的提案,同时以1204票对1095票恢复了蔡细历的党籍;但另一面却以1184票对1110票否决了恢复蔡细历署理总会长的提案[9]。“翁蔡齐走”,而遗留的4名副总会长中又没有一个能够整合各派势力,因而马华领导层出现权力真空,进一步加剧了马华的分裂。

表6 双十特大投票结果

(三)2010年“3·28”重选

双十特大造成“翁蔡齐走”的局面除了显示出无论是翁诗杰还是蔡细历都没有能力整合党内混乱局面以外,也表明马华基层对于领导层的不满,同时也凸显了马华第三股势力的出现。关于第三股势力的涌现早在特大召开前已经出现端倪。在特大召开前十天,柔佛州马华挺翁派中间分子就曾披露,柔佛80%基层早已对翁蔡之争感到厌倦不已,他们打算凝聚成第三股势力,引导同志走不挺翁也不挺蔡的第三条道路[10]。 《光华日报》10月7日的一篇报道也指出,早在会长理事会通过开除蔡细历的决定后,第三势力就已经积极开始促成翁蔡齐走局面。这股势力主要由元老级人物组成,包括马华前总会长林良实、黄家定,前署理总会长陈广才,前总财政刘衍明[11]。而特大的结果也证明,马华第三股势力确实存在,并拥有大约100张选票,在这场对决中发挥关键影响,迫使翁蔡二人隐退。

特大结果揭晓后,翁诗杰并没有兑现自己“输一票也要走”的诺言,反而声明将自己的去留交给中委会及会长理事会来决定[12]。蔡细历也寻求社团注册局证明“恢复党藉就是自动恢复党职”,继续跟翁诗杰抗战到底。但是在22日,翁与蔡突然提出和解,提出大团结方案,同意排除歧见,以一个团队方式合作,解决当前的领导危机,并强调大团结方案已经获得首相的支持[13]。蔡细历被委任为柔佛州联委会主席,以表示大团结的诚意。但翁蔡二人拟定的大团结方案却遭到了以原副总会长廖中莱、马青总团长魏家祥博士、妇女组主席周美芬的强烈反对,认为团结方案并没有经过马华最高领导机构的中委会讨论和接纳,不具备合法性。16名马华中委已援引党章30.2条文 (通过三分之一中委,要求召开特大),要求召开特大①特大发起人包括王乃志、黄日升、廖润强。,以重选马华中委会。马华党争进入第三个阶段,廖翁对决。

大团结方案公布后,尽管遭到不少质疑,但翁蔡二人仍然积极行动,整合党内力量。在11月3日马华中委会召开前3个小时,传出4名支持廖派联署要求召开特大的受委中委被终止党职的消息②4名被撤职的中委是马华组织秘书姚伟豪、副组织秘书颜丰守、马青总秘书蔡金星和内政部副部长拿督曹智雄。,随后又传来蔡细历获社团注册“正名”,确认他为合法的署理总会长[14]。蔡的行动加剧了廖派的不满,他们组织“还党诚信行动委员会”,以“尊重代表,重选救党”为口号,要求在11月28日再次召开特大,落实双十特大决议③廖派特大两项提案包括:通过并核准马华公会中委之重选,并在此项提案被通过后,30天内举行重选事宜;总会长翁诗杰在2009年10月10日特别代表大会后所做的所有委任、停职或者相关承诺,一律被撤销。。然而第二次特大的呼吁并没有引起基层共鸣,马华各州、区部显得颇为平静,基层领袖普遍认为第二次特大并不能解决党争。在槟城,就有多位区部主席表示,绝不出席第二次特大[15]。尽管如此,廖派还是加紧召集11·28特大的步伐,在各地召开11·28汇报会以获取社会支持。党内持续的纷争使得各派无法抽身,也给予国阵干涉马华党争的机会。首相纳吉在11月20日发表声明表示,“鉴于马华所做的事情已经无法赢得马华以外人士,包括国阵成员党的信心,因此他将在近期内个别召见重量级马华领袖,以听取各派意见,协助解决马华危机。”[16]在首相纳吉和副首相慕尤丁的斡旋下,终于在11月27日特大达成协议,取消11·28特大,尽快进行中委会重选。

按照党章要求,要进行中委会重选,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委辞职。在11·28特大汇报会上,已经有13名中委签下没有日期的辞职信,一旦择定重选日期,辞职立即生效。而2010年3月4日,蔡细历也宣布率领旗下7名票选中委宣布辞职,以解决长达一年的党争①马华中委会共有25名票选中委,另加1名总会长、1名署理总会长及4名票选副总会长,总共31人。若要促成重选,就必须要有三分之二,或21名票选中委辞职。。

2010年特大于3月28日召开,3月22日为提名截止日。此次重选竞选激烈,多达101人角逐31个党职,包括总会长、署理总会长、副总会长和25个中委。在总会长的竞争中,一共有三个候选人:除了翁蔡之外,马华前总会长黄家定也加入竞选行列;署理总会长由原副总会长江作汉与廖中莱对决;副总会长出现了十人对决;至于中委则有多达86人参选[17]。在选前形势分析中,黄蔡势力均衡,而翁则明显落后。而随后的结果也印证了之前的预测。蔡细历以901票中选为马华总会长,前总会长黄家定获得833票,而翁诗杰取得578 票[18]。

至此,随着蔡细历成为马华新一届总会长,困扰马华长达两年的党争终于尘埃落定。但是否意味着马华党争的落幕,现在所言还为时过早。从3·28重选结果来看,虽然蔡细历能够以多数票中选,但是他所获得的支持率不足40%,而在其竞选署理总会长和在双十特大表决时,他还能获得近一半中央代表的支持。时隔一年,蔡细历基层势力的下滑使得人们对于其整合党内力量的能力产生怀疑。从领导层结构来看,以署理总会长廖中来为代表的马华元老派在党内仍然有相当势力,未来两派之间会有什么大的动作现在还不得而知。

三 马华公会党争的影响

由2008年大选失利,前总会长黄家定引咎退出内阁而引发的马华公会新一轮党争无疑降低了马华本身的权威性,分散了其凝聚力,凸显了大马华人政治边缘化的窘境,亦对国家决策产生一定影响。

对马华公会本身而言,大选的失利意味着马华需要对原有政策进行调整,并尝试路线调整,以便从失利中总结教训而重振旗鼓。虽然马华也喊出了转型的口号,但还没有来得及付诸行动便被湮没于党争的烟雾之中。2008年4月25日,马华中央委员会会议宣布马华要突破种族藩篱,实现以“民声、民心、民权、民怨”为核心价值的“全民共治、各族分享”跨种族政治路线的转型纲领,希望在“未来6个月内看到清楚的转型轮廓,并希望这些实际行动,能在未来三年或者更快的时间内让人民感受到马华的改变”[19]。但事实上,转型尚未实施,马华自身却无奈地陷入由派系政治而引发的组织分裂的困境之中。而党内选举、派系竞争这种原本正常的权力交替、组织新陈代谢的渠道竟然成为分裂马华的直接诱因,表现出马华内部秩序失调,自我操作的重大缺陷。当马华党员还在为职位而争吵不休时,国内各方政治力量由于国际和国内形势的变化而进行着一系列大动作。2008—2009年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与国际原产品价格的巨幅波动,延缓了大马经济发展的步伐,国阵大选失利迫使前首相巴达维下台,2009年大马经济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新首相纳吉在巫统强硬派的干扰下吃力地推进着经济与社会政策改革。巫统纵容下的马来至上的极端分子以“寄居论”和“牛头”频频向华裔、印裔民众示威,国内族群矛盾激化。反对力量方面,2008年大选后三个反对党 (回教党、民主行动党、人民公正党)组成人民联盟阵线迅速壮大,在四个州组成联合州政府 (在霹雳州,因三位民联州议员退出民联,使得霹雳州政权又重新回到国阵手中),形成一股实力雄厚的反国阵力量。面对国家大格局的变迁,马华众领袖不思为华裔民众争得一杯羹,反而还在为个人利益而斤斤计较,不禁让华人社会对马华作为一个政党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再次产生质疑和失望。从2009年4月纳吉出任新首相以来,对华人政策做出诸多调整。从“一个马来西亚”(One Malaysia)的治国理念,到调整新经济政策以废除卫生与社会、交通运输、旅游、商业等27个领域内让土著拥有30%股权之规定,再到终止“英语教数理”、检讨《内部安全法》,无不显示出新政府正在以更开放的姿态欲赢得华族的支持。但后者对此好像并不十分领情。从2008年大选到2009年底,华人选民对国阵政府的支持率始终徘徊在35% -40%低水平上[20]。在2010年4月雪兰莪国会议席补选期间,也正是马华党争刚刚平息之际,华人对国阵的支持率更跌至28%,比“308大选”时的37%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21]。其中原因除了政府新政策的不确定性,华人社会心存疑虑外,对马华党争的厌恶也是另一个重要原因。

对华人政治而言,马华在政治上自我放逐的同时,又频频陷入党争的内耗之中,其拙劣的表现促使大马华人政治愈加陷入边缘化境地。马华作为大马联合政府中最大的华人政党,是大马华人政治参与的最直接方式,更是大马华人政治力量的标杆。然而长期以来,马华在国阵中的影响力日益缩小。“五一三事件”以后,马华失去了与巫统协商的平等地位,而后国阵成立,马华更是从华人代表性政党沦落为成员性政党,在国阵中的地位与联盟时代不能同日而语。面对巫统的政治霸权,马华无法动摇国家基本的政策格局,政治上的失意迫使它逃离政治转而投入服务路线之中,其功能也逐渐蜕化为成立之初的社团服务功能 (这点通过马华前几任总会长政绩中表现出来:林良实主要致力于拉曼学院发展与浮罗交怡计划实施,黄家定主要致力于新村发展及终身学习运动)。马华的政治失势意味着在马来霸权的族群格局中,华人政治被排除在主流政治之外,无法直接在政治体系内部参与国家政策的制订与输出,成为马来政治霸权的附庸者。而周期性党争的上演也为巫统插手华人政治提供了机会。从巫统插手林苍佑与陈修信党争开始,马华每次党争都有巫统势力的介入。此次党争蔡细历能够胜出,巫统领袖的作用更是不可忽视。据Monash大学教授James Chin所言,纳吉一直在国阵内部支持蔡细历[22]。而庄迪澎在新加坡《联合早报》上的一篇文章中也认同这种说法[23],在2008年10月马华党选以后,时任总会长翁诗杰与署理总会长蔡细历的关系陷入僵局,首相纳吉力挺蔡细历,不但在公开场合多次称赞蔡为民选的领袖,是国阵忠实的支持者,还委任蔡为新增设的国阵协调主任,负责协调民联州属的国阵事务。双十特大后,纳吉仍然从中斡旋,促使翁诗杰、廖中莱与蔡细历达成“和平协议”[24]。外部力量的介入剥夺了华人按照自我族群利益来争取社会价值分配的自主性,也使华人政治丧失了自我治理的独立性。

“308大选”中马华受挫,证明其政治路线及现有政策已经不被大多数华人选民所接受。而其巫统“跟班”的形象亦引起华人社会强烈反感。党争过后,马华领导层试图改变之前过于软弱和习惯妥协的形象。2008年大选刚刚落幕,蔡细历就曾公开批评巫统的马来人议程[25]。而他当选为总会长后更是以“回归政治”,“高调问政”作为马华的政治路线。为表现马华“敢怒敢言”的形象,他当众与巫统呛声,在国阵大会上发表激烈言论,敦促国阵内部不应再有大哥和小弟之分,要求巫统停止发表马来主权言论。甚至不惜挑动巫统敏感神经,发出文告促请内政部撤销禁止非回教徒使用“阿拉”字眼的禁令[26]。对下届大选,蔡细历也拿出破釜沉舟的勇气,宣布“若如果我们无法取得好成绩,马华将不会接受任何官职的委任”[27],效仿1969年大选马华惨败后,以退出内阁向华人社会施加压力。但现在看来蔡细历的政治改革也并未出现实质成效。除了马华不时抛出一些激烈言论外,并未见到巫统在族群关键问题上有所松动。就连纳吉政府对华社所作的政策调整,也是配套推出维护马来人利益的相应措施。倒是从2009年副首相兼教育部长慕尤丁绕过马华单独与七大华团商谈华教课题开始,近来巫统领袖主导的部门倾向于直接与华团接触,聆听华社民意。马华长期自诩为华社的传声筒但如今却备受冷落,未尝不显示出在党争的内耗下,传递华人选民偏好这一执政党最为基本的职能也开始蜕化。巫统开始调整决策方式,不再依靠马华穿针引线来了解华社,这也是需要马华警醒的信号。

结论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此句古训对马华公会而言未尝不是真言。此次党争让马华付出相当代价:第一,诚信的价值观被吞噬;第二,党章失去了规范和引领党运作的功能,沦为各派别诠释的工具;第三,党的组织和决策无法有效运作和执行。同时也凸显出组织内部高度功利主义的气氛,党员只有追求个人功利才能看到参加该党的好处,而党的各级领袖也因官位和权力而乐于内斗。正如潘永强博士所言,马华的派系政治,显然并非出于意识形态、政策偏好或者路线分歧,反而是为了追求政治集会的上升和流动而展开的权力竞争[28]。这种私性斗争令马华派系政治的格局流于狭窄并充满局限。而长期以来马华的表现也印证了何国忠博士的说法,马华陷入了“为了目的之无目的性”的境地。整个政党最大的愿望无非是多获得一些议席,领袖的最大愿望是借助政党力量获得政府职位,而缺乏全盘性计划和鲜明的改革诉求,这也许就是马华公会在政治道路上走得如此艰难的一个原因。

【注 释】

[1]《大选遭受空前重挫,国阵3成员党党选受冲击》,〈马〉《星洲日报》2008年3月10日。

[2]《马华大选惨败党内掀千重浪地方领袖促黄氏兄弟辞职负责》,〈马〉《光明日报》2008年3月11日。

[3]《独委会指控无根据家定没涉秘密小组》, 〈马〉《光明日报》2008年6月10日。

[4]Jams chin,“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 politics a year later:crisis of political legitimacy”,The round table,A-pril,2010,pp.153 -162.

[5]《马华党选成绩》,〈马〉《南洋商报》2008年10月20日。

[6]《2中央代表联署倒翁拟今呈函纪委会》, 〈马〉《光明日报》2009年7月29日。

[7]《签名破1200人,蔡派放眼2/3倒翁》,〈马〉《南洋商报》2009年9月7日。

[8]《蔡派拉拢成功,细历家泉联手倒翁》,〈马〉《南洋商报》2009年8月30日。

[9]《被投不信任票,翁倒了;保党籍失署理,蔡也输》,〈马〉《南洋商报》2009年10月11日。

[10]《厌倦内耗保党尊严,第三派酝酿炒翁蔡》,〈马〉《光明日报》2009年8月30日。

[11]《包括4丹斯里,元老要翁蔡齐走》,〈马〉《光华日报》2009年10月7日。

[12]《翁诗杰:尊重党决定,去留交中委会讨论》,〈马〉《光华日报》2009年10月11日。

[13]《马华党争:翁诗杰蔡细历宣布和解》, 〈马〉《星洲日报》2009年10月23日。

[14]《蔡细历证实获注册局函件,我是合法署理总会长》,〈马〉《星洲日报》2009年11月3日。

[15]《马华再开特大,各州领袖看着办》,〈马〉《东方日报》2009年11月7日。

[16]《纳吉出手了,特大或取消12月底重选》,〈马〉《星洲日报》2009年11月20日。

[17]《328重选创多项纪录》,〈马〉《星洲日报》2010年3月28日。

[18]《站江边看328重选成绩》, 〈马〉 《光明日报》2010年3月29日。

[19]《专访黄家定:马华盼 内转型,摆脱巫统“跟班”印象》,〈马〉《星洲日报》2008年4月24日。

[20]《马国民调:现在若大选国阵可夺三分二议席》,〈新〉《联合早报》2009年11月17日。

[21]廖小健:《马来西亚纳吉政府华人政策调整述评》,《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0年第4期。

[22]同注[4]。

[23]《马华巨头的恩怨清算》, 〈新〉 《联合早报》2010年3月24日。

[24]同[18]。

[25]《蔡细历批评巫统马来人议程称年轻一代要马华敢怒敢言》,当今大马,http://www.malaysiakini.com/news/80954,2008年4月6日。

[26]《蔡细历力不从心》,〈马〉《光明日报》2010年8月15日。

[27]《马华63周年党庆之总会长拿督斯里蔡细历演词》,马华公会网站,http://www.mca.org.my/,2012年2月26日。

[28]潘永强: 《马华公会派系政治初探 (2000—2003)》,〈马〉《新纪元学报》2006年第3期。

Analysis on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s Faction Competition after 308 Political Tsunami

Yuan Jingj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Henan Normal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0,China)

308 Political Tsunami;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Faction Competition

The failure in 2008 general election made Malaysian Chinese Association(MCA)lose its representation in the ethnic Chinese group.Faced with the mess after election,MCA should have actively self-helped,but it fell into a new round of faction competition trouble.Taking 308 political tsunami as background,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MCA faction competition initiated by its former president resigning from the cabinet,and analyses its influences on MCA and ethnic Chinese politics.At last,this paper sums up that the utilitarian of MCA's faction competi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leading its development difficulty.

D634.333.8

A

1008-6099(2012)04-0097-09

2012-02-17

原晶晶,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石沧金】

猜你喜欢
巫统党争马华
马来西亚政党起诉跳槽议员
防不胜防
马哈蒂尔宣布退出巫统
唐宋时代的科举与党争——内藤湖南“宋代近世说”中的史实问题
马来西亚“巫统”风云
看徐光启如何周旋于党争
谣言·党争·浮华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