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

2012-12-15 03:01张小红郭博峰吕翠仙
地球物理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强震测站方向

张小红,郭 斐,郭博峰,吕翠仙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 430079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

张小红,郭 斐,郭博峰,吕翠仙

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武汉 430079

结合日本3.11大地震,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同震位移.在此基础上提出利用S变换对高频GPS地震波进行震相识别,有效拾取了P波初至,反演了P波传播速度并与地震仪数据、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为后续地震应急、地震预警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的决策依据.

高频GPS,同震位移,日本地震,震相识别,P波初至,S变换

1 引 言

地震发生后,对其做出快速、准确的评估,对于地震应急、震后减灾和救灾、震后趋势预测及强震引起的海啸预警等至关重要.基于短时速报的地表同震位移为研究震源参数、潜在的断层及地壳形变等事件提供了宝贵的信息.利用地震台网布设的地震仪能够在地震发生的数分钟内较为准确地确定震源及震级,然而对于一些破坏力极大的强震,地震仪容易产生振幅饱和、速度或加速度积分经常出错、噪声放大和扭曲真实信号等现象[1].此外,基于地震仪估计得到的震级较为保守,容易低估地震的大小及其破坏程度.例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海啸引发的苏门答腊地震,利用地震波短时速报的震级(M8.0~8.5)远小于其真实大小(M9.2~9.3),从而严重影响了快速、准确的地震预警,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2].近年来,随着GPS观测精度及处理方法的不断改进与提高,尤其是高频(1Hz)和超高频(20~50Hz)GPS技术的出现,GPS逐渐成为地震仪的重要补充,为地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位移监测及地震分析最早于1994年由日本Kyoto大学灾害预防研究所(DPRI)提出,其利用1Hz的GPS观测数据,采用事后相对定位方式获得了平面1~2cm的定位精度,并得出利用GPS能够有效监测近震、大幅的地表运动等结论[3].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UNSW)的Ge等将GPS天线及地震仪安置在震荡的卡车顶部,利用10~20Hz的GPS观测数据,采用RTK方式测试了高频GPS用于监测表面位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由GPS监测的位移与加速度计积分得到的位移两者吻合较好[4-5].此后,Larson等人基于高频GPS对2002年Denali M7.9级地震,2003年 Tokachi-oki M8.1级地震,2003年加州San Simeon M6.5 级地震,2004 年 Sumatra-Andaman M9.3级巨震,2008年汶川M8.0地震进行了研究,获取了地震近场和远场的地表运动时序[6-13].在地震/海啸预警方面,Blewitt等利用IGS跟踪站网15min左右、30s间隔的GPS观测数据,研究了2004年Sumatra地震的震级、机制及其空间破裂尺度,得出其灵敏度(准确度)受卫星轨道精度及采样率影响等结论[2].然而,基于高频和超高频的GPS地震波震相识别及地震(海啸)预警研究仍然较少.

因此,本文首先利用2011年3月11日日本仙台港大地震当天若干测站1Hz的GPS观测数据分析了各站的同震位移,并在此基础上利用测站速度信息,采用S变换提取地震波P波初至时刻(震相识别),为强震预警提供支持和依据.

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也正处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矛盾十分突出的时期,环境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些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还相当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水、空气、土壤等污染严重,固体废物、汽车尾气、持久性有机物等污染增加。发达国家上百年工业化过程中分阶段出现的环境问题在中国集中出现, 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逐渐成为中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 高频GPS地震波获取及同震位移监测

选取此次日本大地震近震及远震区的6个IGS跟 踪 站 (MIZU、USUD、DAEJ、SHAO、PETS、GUAM)1Hz的GPS观测数据,同时利用距东京15km左右的JA01站1Hz的GPS观测数据,采用武汉大学研制的TriP软件进行动态精密单点定位解算[14],卫星轨道及钟差采用COD中心提供的15min间隔的精密星历与5s间隔的精密卫星钟差,卫星截止高度角设置为5°.各站分布及震中位置(星形)如图1所示.MIZU站距震中最近,大约为140km;GUAM站距震中最远,达到2700余千米.

尽管远震区(>600km)的高频GPS能够监测到地震波信号,但其破坏力较小,同震位移容易被观测噪声所淹没,因此本文仅给出近震区测站的震时水平向运动轨迹(图3所示)及其震后位移变化如表1所示.在时域内,图2中已经详细反映了测站在N、E、U方向的运动过程,因此,图3侧重于从空间域(水平向)描述测站的点位运动过程.

图1 震中及高频GPS测站分布示意图Fig.1 Location of the HR-GPS stations and the epicenter of the M9.0 Tohoku earthquake

基于高频GPS可以直接获得地表的真实位移,捕获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为研究断裂扩展机理提供可视化帮助.图2自上而下依次为所有测站北、东、垂直方向的地表同震位移时间序列,横轴代表UTC时间,纵轴代表相应的位移量,为便于描述地震波的传播过程,将所有测站依震中距大小排列显示其震前、震时及震后的位移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后,距离震中最近的MIZU站最先感知,随后地震波传至其他各站.各站各分量在地震到时均有不同程度的震动,其震动大小主要取决于震中距及地震带的破裂方向.尤其以震中距较小的MIZU 站 (~140km)、JA01 站 (~390km)及USUD站(~450km)最为明显,对于数千千米之外的DAEJ站、SHAO站、PETS站和GUAM站利用高频GPS同样能够监测到其地震波信号.此外,由于破坏力极强的剪切波(S波)主要造成水平向的挤压和扭动,因此,水平向位移较竖向位移变化更加显著.

需要注意的是,本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评估专业人员签署虚假评估报告,构成犯罪的,终身不得从事评估业务。根据《刑法》第二百二十九条的规定,评估专业人员签署虚假评估报告,情节严重的,将构成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本法第四十五条的规定是针对此类犯罪的特别规定,也是对第十一条的例外规定。因为评估专业人员签署虚假评估报告,构成虚假证明文件罪的,是最严重的评估违法行为,应当给予最严厉的惩处,除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外,还应当接受终身禁业的惩罚,即终身不得从事评估业务。

图2 GPS同震位移时间序列(北/东/垂向)Fig.2 Time series of coseismic displacement using HR-GPS(North/East/Up)

学校对于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等场景的灵活迁移应用的示范性输入材料,则更多为中文纸制材料,主要为英语书虫等文学经典作品改编的中高阶英语阅读材料,生活常识、科普类的阅读和音像材料几乎没有。适用于入门级的英语绘本等阅读材料,也非常有限。

图3 近震测站震时水平向运动轨迹(UTC 05∶46∶00—05∶56∶00)Fig.3 Horizontal trajectory of near-field stations(during UTC 05∶46∶00—05∶56∶00)

图4 MIZU站震前速度波形S变换谱Fig.4 S-transform spectrum of station MIZU waveform before earthquake

表1 近震区高频GPS测站同震位移Table 1 Coseismic permanent displacements of near-field stations

连续时间序列函数h(t)的S变换公式如下:

3 地震波震相识别方法

地震预警的基本思想是利用地震P波传播速度快于S波与面波的特点,通过分析P波初到时刻、振幅及频率等信息,估算随后而至的破坏性震动的大小及范围,进而确定预警范围与级别.尽管预警时间非常短暂(数秒至数十秒),但却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效益.因此基于高频GPS的强震预警及震源参数反演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初至波的拾取,即P波的震相识别.常用的震相识别方法有:人工经验法、STA/LTA法、傅里叶变换法、小波分析法、AIC方法、瞬时频率法等.

S变换(S-Transform)是由美国地球物理学家Stock well等在1996年提出的一种无损可逆的线性时频分析方法,它综合了短时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的优点,具有较高的时频分辨率,在信号处理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由于地震波初至前一般表现为随机噪声(背景噪声),初至后则是地震信号与背景噪声的混合.因此,地震波初动时将形成振幅能量的突变.当信噪比较高时,在时域上很容易识别;当信噪比较低时,初至前后能量差异小,在时域难以识别,但在时频域内,由于地震波初至信号与背景噪声占用不同的时频区域,使得初至识别仍然可行.

图3中坐标原点为各站震前初始位置(Start),地震波(尤其是横向剪切波)到达时测站开始朝东南方向发生剧烈的抖动,其中MIZU站的最大位移达到东向3m、南向2m左右;随着地震波的衰减,测站位置发生回弹至最终点位(End).相对于 MIZU站,JA01、USUD站的位移量级较小,将其运动轨迹放大(Enlarge)进行图示,得到图3中左半部分.表1说明强震已经造成这些测站产生了永久性位移.其中MIZU站向南偏移1.133m,向东偏移2.130m,垂直方向也向下沉降0.1m左右.其他测站也呈向东漂移和向下沉降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强震造成日本所在的板块整体朝东运动,并略有沉降.

为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及有效性,结合USGS网站提供的P波初到时刻作为参考值,对比分析各站的拾取精度,结果如表2所示.比较表2中各站S变换拾取的P波初到时刻与USGS提供的参考值发现,几乎所有测站拾取的结果均比USGS提供的结果晚5~8s左右,对于高频GPS测站(MIZU、JA01),其水平向拾取精度明显优于高程方向.比较 MIZU(高频GPS)与IWT011(地震仪)这两个相邻的测站,发现其地震波平均到时也相差2~3s.究其原因,这是因为:其一,受GPS本身观测精度的限制,基于GPS技术获取的地震波信噪比不及地震仪数据,导致使用S变换不容易区分背景噪声与微弱的地震信号(尤其是垂直方向);而作为区分背景噪声与地震信号的能量阈值选取极其关键,较小的阈值差异可能引起较大的拾取误差(达到数秒);且不同方向对地震波初至的敏感程度不同,对其简单的求取平均到时也会引起拾取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差.其二,尽管已将MIZU与IWT011的时间归化至UTC时,但时钟本身的误差导致两者并非严格同步,因此基于GPS和地震仪的拾取结果也会有所差异.此外,由于USGS提供的参考值是基于IASP91地球模型计算得到的理论值,它并未考虑椭球改正及严密的介质传播速度等信息,可能会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16].因此,本文采用S变换拾取的地震波初至与USGS提供的参考结果也并非完全一致.但总体而言,基于GPS与地震仪数据在震相识别时具有较好的吻合性.

本文首先利用MIZU和JA01两个GPS测站的速度信息,采用S变换提取P波初至时刻,并结合邻近地震仪的数据(K-NET网,IWT011站,距MIZU站约2km)、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提供的参考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利用拾取的地震波初至时刻与震中距反演出P波的传播速度.

4 震相识别结果及分析

4.1 背景噪声时频分析

图7中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N、E、U三个方向对应的时频谱图和加速度时序图.双向竖线表示P波初到时刻(具体时刻如表2所示,精确到0.01s),且P波的归一化频率在各方向上具有较好的一致性(0.02~0.03Hz).

图4显示,震前速度波形表现为高频噪声,其频率主要分布在0.2~0.5Hz之间,且竖向背景噪声的能量较水平向明显偏大,这也与GPS测量垂直方向较水平方向的观测噪声较大相符.北、东、垂直方向基底噪声的平均能量分别为0.001、0.0015和0.002左右,这些数值将作为后续地震波P波初至拾取的能量阈值.

4.2 GPS地震波P波初至拾取

为了验证GPS地震波P波拾取的准确性,采用日本K-NET网络中与MIZU站相近的IWT011站100Hz的地震仪数据对初到时间进行P波拾取.类似地,采用S变换获得了该站的震前、震时频谱图,如图7所示.

由图5、6所知,地震波初至时,N、E、U三个方向在时频域内均发生了较大的能量突变,且随着后续S波、面波的相继到达,能量逐渐增强至最大,并随着地震波的衰弱逐渐消退.基于S变换的P波拾取结果如表2所示,受GPS采样率(1Hz)的限制,P波拾取精度仅能精确到秒级.由N、E、U三个方向拾取的P波初至时刻不尽相同,差异达到数秒,且水平向较垂直方向的拾取时刻偏早.

图5 MIZU站震时频谱图Fig.5 S-transform spectrum of station MIZU

图6 JA01站震时频谱图Fig.6 S-transform spectrum of station JA01

表2 各测站不同拾取类别对应的P波初到时刻Table 2 Arrival time of P-wave of station MIZU,JA01 and IWT011using S-transform and the IASP91earth model(USGS method)

4.3 地震仪P波初至拾取

基于S变换去噪后的MIZU、JA01测站速度时频谱如图5、6所示,图中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代表北、东、垂直三个方向对应的频谱图和速度时序图,横轴为UTC时,纵轴为归一化频率f或速度V值.

精确饲喂是本设备的核心功能。饲喂站包括精确下料系统和食槽。精确下料系统可以依据个体猪的体重和孕期确定对其供食量。该系统主要由料仓、螺旋下料装置、电机及传动系统和落料口等部分组成。

经过80余年的学科建设,该校体育教育专业已形成明确的人才培养理念:学生能在健康和体育教育以及第二个专业化教学领域担任中小学教师,还可以从事社区卫生、娱乐等方面的工作,就业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教练员、科研人员、体育管理人员、体育新闻报道人员、社区娱乐及体育健身指导人员等。具体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合格的健康和体育教育工作者,掌握应对K-12年级以下教学任务的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成为健康促进的领导者和他人增进健康的榜样;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掌握团队合作等日常人际交往技能;涉猎多学科内容,能够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应用科学及社会科学等知识。

图7 IWT011站震时频谱图(A为加速度)Fig.7 S-transform Spectrum of Seismograph IWT011

以MIZU站为例,选取其震前900个历元(15min)的位移序列进行一阶差分消除长周期低频噪声,得到测站速度波形,采用S变换将其速度波形转换至时频域进行频谱分析,估计背景噪声的频率范围及其能量大小,得到该站速度背景噪声的S变换谱,如图4所示,其中横轴为历元数,纵轴为归一化频率.

4.4 拾取结果验证及误差分析

其中,t表示时间,f表示频率,τ为高斯窗函数的平滑因子.对于1维的函数h(t),变量τ和其中一个频率fi可确定一个S(τ,fi),我们称S(τ,fi)所确定的值为一道噪声.因此,当频率取不同值时,S变换可以获得若干道噪声向量.

综上所述,三伏灸辨证分型联合西药治疗支气管哮喘患者,不仅提高了患者治疗效果,还改善了FEV1、FVC,值得推广。

基于上述拾取的P波,根据各站的震中距反演得到MIZU、JA01两站的P波传播速度分别为5.06km/s和5.82km/s.根据P波在不同的介质对应的传播速度一般为5~8km/s,因此,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本文基于S变换拾取的震相为P波.

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就是对世界充满了很强地好奇心还有求知欲,并且,孩子们带着活泼好动的天性、注意力难以集中等一些性格特征。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授课的过程当中,假若老师选择先进规范的教学措施,便可以调动起孩子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相反,课堂授课死板乏味,孩子们便会难以集中注意力听讲。所以,在进行生活化授课过程当中,老师应该主动创设活泼、和谐的数学课堂气氛,指引孩子们保持良好的心态走进课堂学习里面去。

5 结 论

本文以日本仙台大地震为例,首先利用近震区和远震区若干测站的高频GPS观测数据采用动态精密单点定位技术获取了高频GPS地震波,分析了强震时复杂的地表运动时序,获得了地表的同震位移,结果表明:地震到时各站均有不同程度的震动,其震动大小主要取决于震中距及地震带的破裂方向,即使对于数千千米之外的DAEJ站、SHAO站、PETS站和GUAM站利用高频GPS同样能够监测到其地震波信号;由于破坏力极强的剪切波(S波)主要造成水平向的挤压和扭动,导致水平向位移较垂直向位移变化更加剧烈;强震造成近震区内的部分测站已产生永久性变形,日本所在的板块整体朝东运动,并略有下沉.

提出利用S变换进行高频GPS地震波的震相识别,基于MIZU和JA01两个GPS测站的速度信息,采用S变换提取了P波初至时刻,并与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选择距 MIZU 2km左右的IWT011站的地震仪数据进行S变换,将其P波拾取结果与USGS提供的参考值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受GPS测量精度及采样率的限制,同一测站N、E、U三个方向拾取的P波初至时刻差异达到数秒,且水平向较垂直方向的拾取时刻早;不同测站基于S变换拾取得到的结果与USGS提供的参考值差异达到5~8s,相邻GPS测站与地震仪台站的地震波初至时刻吻合较好,但仍有2~3s的差异.由地震波初到时刻及震中距反演得到的P波传播速度为5~6km/s,与实际较为符合.

今后,随着高频和超高频GPS技术的发展,尤其是高程方向定位精度的提高对于改善高频GPS地震波信噪比、提高震相识别精度,进而为地震应急、预警提供更加科学的决策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今后急需解决的问题.

致 谢 衷心感谢IGS、USGS、K-NET网络以及DLR的Thomas Dautermann为本文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及产品服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References)

[1] Boore D M,Stephens C D,Joyner W B.Comments on baseline correction of digital strong-motion data:examples from the 1999Hector Mine,California,earthquake.Bull.Seismol.Soc.Am.,2002,92(4):1543-1560,doi:10.17850120000926.

[2] Blewitt G,Kreemer C,Hammond W C,et al.Rapid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magnitude using GPS for tsunami warning systems.Geophys.Res.Lett.,2006,33:L11309,doi:10.1029/2006GL026145.

[3] Hirahara K,Nakano T,Hoso Y,et al.An experiment for GPS strain seismometer.∥ Proc.Japanese Symposium on GPS.Tokyo,Japan,1994:67-75.

[4] Ge L.GPS seismometer and its signal extraction.∥ Proc.12th Int.Tech.Meeting of the Satellite Division of the U.S.Inst.of Navigation(ION GPS'99).Nashville,Tennessee,1999.

[5] Ge L L,Han S W,Rizos C,et al.GPS seismometers with up to 20Hz sampling rate.Earth.Planets and Space,2000,52(10):881-884.

[6] Larson K M,Bodin P,Gomberg J.Using 1-Hz GPS data to measure deformations caused by the Denali fault earthquake.Science,2003,300(5624):1421-1424.

[7] Bock Y,Prawirodirdjo L,Melbourne T I.Detection of arbitrarily large dynamic ground motions with a dense highrate GPS network.Geophys.Res.Lett.,2004,31:L06604.doi:10.1029/2003GL019150.

[8] Irwan M,Kimata F,Hirahara K,et al.Measuring ground deformations with 1-Hz GPS data:the 2003Tokachi-oki earthquake(preliminary report).Earth,Planets and Space,2004,56(3):389-393.

[9] Miyazaki S,Larson K M,Choi K,et al.Modeling the rupture process of the 2003September 25Tokachi-Oki(Hokkaido)earthquake using 1-Hz GPS data.Geophys.Res.Lett.,2004,31:L21603,doi:10.1029/2004GL021457.

[10] Ji C,Larson K M,Tan Y,et al.Slip history of the 2003San Simeon earthquake constrained by combining 1-Hz GPS,strong motion,and teleseismic data.Geophys.Res.Lett.,2004,31:L17608,doi:10.1029/2004GL020448.

[11] Ohta Y,Meilano I,Sagiya T,et al.Large surface wave of the 2004Sumatra-Andaman earthquake captured by the very long baseline kinematic analysis of 1-Hz GPS data.Earth,Planets and Space,2006,58(2):153-157.

[12] Shi C,Lou Y,Zhang H,et al.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Mw8.0Wenchuan earthquake from high-rate GPS observations.Adv.Space Res.,2010,46(2):228-235,doi:10.1016/j.asr.2010.03.006.

[13] 殷海涛,甘卫军,肖根如等.利用高频GPS技术进行强震地面运动监测的研究进展.地球物理学进展,2009,24(6):2012-2019.Yin H T,Gan W J,Xiao G R,et al.Progress on monitoring strong earthquake ground motions using high-rate GPS.Progress in Geophysics (in Chinese),2009,24(6):2012-2019.

[14] 张小红,刘经南,Forsberg R.基于精密单点定位技术的航空测量应用实践.武汉大学学报 (信息科学版),2006,31(1):19-22,46.Zhang X H,Liu J N,Forsberg R.Application of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 in airborne survey.Geo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of Wuhan University (in Chinese),2006,31(1):19-22,46.

[15] Stockwell R G,Mansinha L,Lowe R P.Localization of the complex spectrum:The S transform.IEEE Transactions on Signal Processing,1996,44(4):998-1001.

[16] Kennett B L N,Engdahl E R.Travel times for global earthquake location and phase identification.Geophys.J.Int.,1991,105(2):429-465.

Coseismic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and wave picking with high-frequency GPS

ZHANG Xiao-Hong,GUO Fei,GUO Bo-Feng,LÜCui-Xian
School of Geodesy and Geomatics,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High-rate kinematic analysis coupled with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has become one of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observe the dynamic crustal deformations caused by earthquake.In this article,kinematic precise point positioning(PPP)technology was used for monitoring the complex surface vibration behavior and coseismic displacements with high-frequency GPS data from stations in near-field and teleseismic areas during the 11March 2011moment magnitude 9.0 Tohoku Earthquake.Furthermore,we proposed the S-transform algorithm for the primary wave(P-wave)arrival picking from high-rate GPS (HR-GPS)seismic waves.And its performances were compared with nearby seismograph records and the theoretical value provided by U.S.Geological Survey(USGS).

High-rate GPS data,Coseismic displacement,Tohoku earthquake,Wave picking,Arrival time,S-transform

10.6038/j.issn.0001-5733.2012.06.012

P228

2011-09-09,2012-03-05收修定稿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4024)、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1021061)联合资助.

张小红,男,1975年生,教授,主要从事GNSS精密定位及GNSS地学应用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xhzhang@sgg.whu.edu.cn

张小红,郭斐,郭博峰等.利用高频GPS进行地表同震位移监测及震相识别.地球物理学报,2012,55(6):1912-1918,

10.6038/j.issn.0001-5733.2012.06.012.

Zhang X H,Guo F,Guo B F,et al.Coseismic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and wave picking with high-frequency GPS.Chinese J.Geophys.(in Chinese),2012,55(6):1912-1918,doi:10.6038/j.issn.0001-5733.2012.06.012.

(本文编辑 胡素芳)

猜你喜欢
强震测站方向
GNSS钟差估计中的两种测站选取策略分析
7.0级强震袭击菲律宾
强震作用下崩塌滚石冲击耗能损伤演化分析
2022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全球GPS测站垂向周年变化统计改正模型的建立
测站分布对GPS解算ERP的影响分析
花莲强震!
强震的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