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与史同在,与史同辉
——怀念柯岩同志

2012-12-18 17:29张永健
新文学评论 2012年2期
关键词:柯岩创作

◆ 张永健

诗人,与史同在,与史同辉
——怀念柯岩同志

◆ 张永健

在柯岩同志60年创作生涯座谈会时,我曾著文说,“柯岩,是当代中国文坛的骄傲,也是当代中国文坛的一个奇迹。”

的确,柯岩是中国20世纪下半叶涌现出来的一位出类拔萃的作家,在这一时期的女作家中,她的创作业绩,可以说是数一数二的。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柯岩创作生涯60周年暨《柯岩文集》首发式座谈会致辞中曾说:“柯岩同志是新中国建立后卓有成就的儿童文学作家,又是新时期以来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戏剧影视、文学评论等多种文学样式上都有突出成就的作家。大半个世纪以来,她一直以高昂的创作激情投入写作,在各种体裁中游刃有余,各有建树。提起儿童文学,我们马上想到了《“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等名篇,提起诗歌,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国式的回答》,提起报告文学,我们马上就会想起《船长》、《奇异的书简》、《美的追求者》、《追赶太阳的人》、《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和《癌症≠死亡》,提起小说和影视剧,我们马上就会想起《寻找回来的世界》、《仅次于上帝的人》、《红蜻蜓》、《他乡明月》。这些作品,都因其精湛的文学艺术品相与质量,而引起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特别喜爱,成为中国当代文学一座宝贵的富矿。”①

柯岩在她“年逾八十高龄”、“病魔缠身”的情况下同胡笳同志一道花了数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了一部当代中国新诗选(分为上下两册)、一部当代中国散文选(分为上下两册),前者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后者由华文出版社出版。这两套选本,就是柯岩同志本着忠于历史、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拨乱反正的气概而编辑的颇有学术价值、史学价值的优秀诗文集。她给这两部“书”共用一“名”:“与史同在”。中国新四军研究会会长周奎玉同志在其《〈与史同在——中国当代散文选〉序》中说“这部书则是以文记史,以文正史,以文强史,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并盛赞这部书“不但与新中国的历史同在,而且与新中国的历史同辉”。我以为这一评价是完全符合诗选、文选的实际情况的,毫无溢美之辞。现在柯岩同志已离我们而去,纵观她璀璨的人生,杰出的著作,不朽的人格,我们也同样可以说,柯岩同志的为人为文,诗品人品将与史同在,与史同行,与史同辉。

(一)

我们知道,作家是靠作品存在的。柯岩创作了多种样式的文学作品,涉及了新中国六十多年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表现了各个时期人们的精神面貌,既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祖国、我们民族“最崇高的美”,也让我们看见了我们祖国、我们民族“令人十分愤怒和不能容忍的丑恶事物”。她的很多作品热情讴歌了我们民族的精英、民族的美德、人民公仆、人民楷模。普通的工人、农民的光辉品质,在柯岩的心目中更是占有崇高的地位。在她的作品中始终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如果我们把柯岩60多年的诗歌、散文、戏剧(含电影文学)、小说等创作按编年史排列起来,就会发现,她的创作,就从某些方面表现了新中国60多年辉煌而曲折的不平凡的历史,既有激情燃烧的红火的年代,也有令人悲痛的难忘岁月,既有亿万人民昂首前进于康庄大道的豪迈高歌,也有“万花纷谢一时稀”的深思低吟。比如她的儿童文学作品连续起来,就是一部新中国儿童从幼童至少年、由少年至青年、由青年至壮年,甚至到老年的充满悲欢离合、不断成长、不断前进,逐步走向辉煌的历史。在共和国六十年风雨历程的每一个时期,她都写出了堪称那一个时期的优秀之作并且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她在文学创作的各个领域都进行了尝试探索、并且卓有成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诗歌方面有《“小兵”的故事》、《“小迷糊”阿姨》、《我对雷锋叔叔说》、《周总理,你在哪里》、《请允许》、《中国式的回答》、《假如我当市长》等;小说、电影戏剧有《找寻回来的世界》、《他乡明月》、《AC俱乐部》、《双双和姥姥》、《妈妈不知道的事情》、《妈妈啊,妈妈》等;报告文学如《船长》、《美的追求者》、《癌症≠死亡》、《永恒的魅力——一个诗人眼中的宋庆龄》;散文《不能忘记》、《江山好改,禀性难移》、《蓝色的思念》、《他永远留在草原》等,论文《我们这支队伍》、《文学与人生》等,其中有不少作品可以堪称为我们时代的经典之作,将传之后世,作为优秀的永久的精神文化产品净化、强化、提升我的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二)

柯岩所走过的创作道路,是一条艰苦而辉煌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她是一个从旧社会走过来的,出身于一个贫寒知识分子家庭的小知识分子。和一切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一样,她对革命充满了热情,追求自由、民主、幸福,富于理想和罗曼蒂克。同时,因为“那时革命队伍里大学生很少”,而“把自己念过几天大学当作资本”,“不知天高地厚,浅薄而张扬,稍不如意,就闹情绪,找领导哭鼻子”②。是在新中国的革命大家庭里,由于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反复组织她学习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并由一些老作家如洪深、焦菊隐、曹禺、张天翼、赵树理、孙犁等言传身教,讲戏剧,讲如何深入生活,讲如何提高艺术技巧,讲作家绝不是精神贵族,而应像毛主席指出的那样“和工农打成一遍”,应该由“小鲁艺”到“大鲁艺”中去,应该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她到过朝鲜前线、福建前线、新疆前线、广西前线,到工厂、到车间,到农村、到学校,同战士、同工人、同农民、同教师(及其学生)长期“同吃、同住、同劳动”,同练兵,同教学,使她完成了“立足点”的“转变”,她曾深有感触地说:“是农村的大田和汗水教我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是农村的父老乡亲叫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做默默奉献”和“无言的牺牲”,是工厂的工人“教我领略到大工业生产的统一作战和工人阶级以及集体观念”;“是下连队的摸爬滚打”,是“前线负伤的战士和血染的土地”让她“明白了共和国为什么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在工读学校两年的“日日夜夜”,教师“心贴心地教会了”她“该怎样去向人民教师学习”,怎样“日以继夜地揩干别人母亲”的“眼泪”,是无数癌症病友,勇斗病魔、抗癌祛痛的顽强毅力和勇敢精神才使她从根本上认识了工人、农民、士兵,认识了人民,使她确信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他们才是我的老师,是我终身都在学习的亲人”③。于是她以其独有的艺术天才创作出了《“小兵”的故事》、《周总理,你在哪里》、《中国式的回答》、《他乡明月》、《寻找回来的世界》、《一个诗人眼里的宋庆龄》、《癌症≠死亡》、《AC俱乐部》等鲜明独特、美妙超群的艺术作品。她那种永远学习工农、深入生活,拜群众为师,把个人的创作和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创作道路,是一切全心全意为人民、为民族的人民文学家艺术家的正确之道、光明之道、永恒之道。

(三)

柯岩是一位人民的文艺家,她的创作以人民为主体,主要表现、讴歌人民大众及其知识分子心灵的真善美,对一切危害人民的害人虫给予无情的谴责与彻底的扫荡。对于人民群众中的弱势群体,她给予了更多的关爱,更多的抚慰,更多的激励和赞美。表现了高度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对儿童的关爱。儿童是人类的花朵,但儿童稚嫩、柔弱,更需要呵护,她“文革”以前以大量儿童诗作和儿童戏剧著称;“文革”以后则以儿童小说如《寻找回来的世界》,儿童散文如《与“巨人”的对话》誉满文坛,这些作品融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与诗学为一体,寓教于乐,不仅给儿童以美的熏陶和启迪,而且给成年人以极大的影响。柯岩不是教师胜似教师,不是心理教育学家却胜似心理教育学家。其次,对老年人病人的关爱。老年病人是风前烛,瓦上霜,更需要人们的关爱。《癌症≠死亡》、《CA俱乐部》、《一场举世无双的演出》等就倾注了一位有良知、有责任感的作家对弱势群众、对生命的关爱与珍爱,她也因此受到亿万癌症患者及其家属的拥戴与景仰。柯岩不是医生,却胜似医生,不是明星,却胜似明星。再次,对被摧残而变态的女性的关爱。娼妓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社会弊端,作为女性,她们是被侮辱者,被摧残者,柯岩写了她们在旧社会悲惨的命运以及在新社会如何在党的政策感召下逐渐觉醒,逐步恢复正常人的生活、思想与爱情。在这些作品中柯岩表现了不是社会学家却有着胜似社会学家,不是受害者的姐妹却有着胜似受害者姐妹的阶级情谊。第四,对于失足的青少年的关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是“遭受病虫害”的祖国的花朵,一般为社会所不容,为人们所唾弃,《寻找回来的世界》、《高压氧仓》、《道是无情》等作品中表现了柯岩不是严父慈母却胜似严父慈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与温润。这些作品表现了柯岩高度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关心人、爱护人,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像柯岩这样关心、关注、关爱弱势群体,为弱势群众创作的作品数量之巨大、题材之广泛、体裁之多样、人物之丰富、影响之巨大,在当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宽广的胸襟与崇高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日益光华,日益灿烂。

(四)

柯岩是一位女性作家,具有女性作家仁爱宽厚、慈祥柔美的特点,同时又具有中国知识分子的浩然之气,以及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特点。她对理想,对信仰始终不渝的坚持与万难不辞的追求,显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仁人志士的铮铮铁骨、奋发志气与傲然正气。她对党,对新中国,对人民和人民领袖是由衷热爱的。她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从抗美援朝到改革开放党所领导的各项政治运动中,旗帜鲜明地在运动中提高自己、锻炼自己,与时代同步履,与人民共忧乐。她出版的五十余部作品中,始终昂扬着一股民族的正气、革命的正气、时代的正气。她敢于爱爱仇仇,是之所是,非之所非,毫不含糊。比如由于党的“左”的过失使一些革命的同志蒙冤受屈,其中有“胡风事件”的受害者,有“反右”扩大化的蒙冤者,还有“文革”中的“罹难者”,她勇敢地站出来为其伸张正义,主持公道,平反昭雪,这些人有艾青、丁玲、曾卓、韩笑、王辽生、曾志、韩美林、张权、王惠珠等,在四次文代会的发言和诗歌朗诵会上她朗读曾卓的《悬崖边的树》、王辽生的《探求》和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曾被人们传为美谈,那时曾卓、王辽生等还没有“平反”,而柯岩却能顶风冒险朗诵他们的作品,其胆其识后来为人们交口称赞。在《纤笔一支谁与似,三千毛瑟精兵——读〈丁玲的故事〉》、《心未老,情不变——读韩笑的〈海誓山盟〉》、《美的追求者》、《葡萄承认》、《诗人王辽生——答〈走向新沂〉电视记者问》、《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序〈一个革命者的幸存者〉》、《我们这支队伍》等文论和报告文学中,她对罹难的朋友表现出了不是战友胜似战友,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关爱与温暖。再如,在改革开放时期,当某些“文化精英”一味崇洋媚外,编造“美国神话”,大肆宣扬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时候,当某些“精英”轻视劳动和劳动人民,蔑视人民解放军和人民警察为“傻大兵”,放肆歪曲、丑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甚至迎合殖民心态大肆宣扬中华民族的“劣根性”,叫嚣要“引进总理,改变人种”;有人甚至公开提出“要重新评价抗美援朝”;要给汪精卫翻案……对此,她以凛然正气,以自身经历,以历史铁的事实,据理力争,给他们以迎头痛击,如《情系军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序刘俊杰〈卢沟桥事变〉》、《八九点的太阳——序丹阳〈友人书简〉》、《人的一生,都在路上——序〈一个革命的幸存者〉》、《劳动人民万岁》等文论,《我们为什么老上当》、《有感于〈总司令换房子〉》、《不能忘记》、《江山易改,禀性难移》等散文或以共产党人忠心报国,舍身为民的高风亮节,或以切身体会或以铁证如山的历史或以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来批判这些错误的观点。长篇小说《他乡明月》就真实而细腻地描写了海外游子于生存逆境中互助互济,身在海外,心系祖国,表现了中国人特有的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与斩不断的思乡念土的爱国情节,其主题则是“月是故乡明”。全书洋溢着高昂的爱国主义的正气,因此,被人们誉为“是在后新时期变乱组合后最清热解毒的对症良药”。

柯岩的不少作品就告诫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要特别警惕民族虚无主义,要特别彰扬爱国情怀,民族精神,传统美德,不然,我们就会在现代化进程中失去自我,失去民族的特有美德。柯岩既是一个才情洋溢、富于理想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一个十分清醒的现实主义歌者。她的骨气、志气、才气、正气将与史同存,与史同辉。

当然,柯岩同志还有许多美德如谦虚朴实、刻苦学习、甘当小学生的精神,尊老爱幼、乐于助人、关心别人甚至关心自己的精神,努力拼搏、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对创作精益求精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德。

我在《新中国文坛的骄傲》一文中曾引用青年女作家阎延文对柯岩同志的评价,我以为这一评价是准确的,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的:

注释:

①铁凝:《把美和贡献给人民——柯岩创作生涯60周年暨〈柯岩文集〉首发式座谈会致辞》。见《蓦然回首》,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0~41页。

②柯岩:《我是谁》,《蓦然回首——在创作生涯60周年座谈会上的答谢词》,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477页。

③柯岩:《我是谁》,《蓦然回首——在创作生涯60周年座谈会上的答谢词》,作家出版社2012年版,第478~480页。

③阎延文:《众里寻她千百度——从青年的视角解读柯岩》,《柯岩文集》第四卷,四川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352页。

汉口学院]

猜你喜欢
柯岩创作
咱也过回『创作』瘾
柯岩与贺敬之:面对面和背对背
《如诗如画》创作谈
夜色
柯岩的水
《一墙之隔》创作谈
小鸟音符
手机千万别拿错
创作随笔
初雪